貴陽噴水池

貴陽噴水池

貴陽市市中心的一座建築物。原名“銅像台”,位於貴陽市北門橋畔約15米處,因鑄造有周西成一尊銅像而得名。約民國22年(1933)開始籌建。

貴陽“銅像台”(噴水池)照貴陽市市中心有一座建築物,當地人稱“噴水池”。

貴陽“銅像台”(噴水池)照貴陽“銅像台”(噴水池)照

“噴水池”原名“銅像台”,位於貴陽市北門橋畔約15米處,因鑄造有周西成一尊銅像而得名。約民國22年(1933)開始籌建,歷時兩年半時間,於民國24年夏(1935)建成。銅像台占地面積約15平方米,分內外兩層,外層略帶八角方形,全用白棉石細琢鏤花圍圈,高約1.2米,四方留有門道拾級而進。二層圍欄略低,平台用方正石板鋪墊,種有奇花異樹供遊人觀賞。

內層仍設定石梯,細琢方石壘砌台座,下寬上窄略顯塔狀,高約2米,座中鑲嵌有方塊墨石,刻有周西成生平簡介,字跡用金粉抹填,閃閃發光。座頂為周西成站像,其容貌舉止是根據其人像片放大成模型鑄造而成,身高約1.7米,體型魁偉,西裝革履,敞襟透現出領帶,右手插入褲包作稍息姿態,雙目遠眺。據說全像共用去烏銅約4噸熔化鑄成,鎏金鍍面。由於時間關係,風雨侵蝕,銅像逐漸變黑,後來有人戲謔為“黑教頭”。銅像台拆除後的噴水池關於建塑銅像台,民間有兩種說法: 一說,1929年夏,軍閥混戰,周率部與滇軍唐繼堯部鏖戰於鎮寧黃果樹一帶,在戰亂中不幸被暗槍擊中死於雞公背(地名),時年37歲,家人為謹仰修此銅像以祀緬懷;一說地方士紳為銘記周任貴州省主席時治黔有方,尤其是對貴陽的建設和在宋馬刀(宋醒)的輔助下社會治安較為穩定有貢獻,為不沒功績,自發捐資修建以資紀念。銅像前有石欄維護,人們只得站在石欄外觀看。

當時的銅像台居於東連三民東路(即今延安東路),西接四傑花園,(即今延安中路)、北靠廣東街(即今中華北路)中心。後來逐漸建起了三四層的洋樓,銀行、金店、百貨、糧食、果脯、菸酒等商店也隨之建立,人煙也日漸稠密。

到了1943年以後,由於人口逐年增多,人員成分複雜,形形色色的生活滲透,銅像台的逐漸變成藏污納垢的集散地。白天各種零售攤點成行,黃包車遍地,巫婆神漢、占卦算命、迷信活動比比皆是,摸包扒竊,敲詐勒索令人生畏,甚至公然做起人販子生意來。夜晚,時明時暗的陰森恐怖的燈光下,抽賣大煙,賣淫嫖娼……五毒俱全。當時流傳著“好座銅像台,稀奇古怪事,到處都傳來”的順口溜,這就是舊社會貴陽銅像台真實形象寫照。

貴陽“銅像台”(噴水池)照貴陽“銅像台”(噴水池)照

這座建築獨特,設計考究,以石為砌,工藝精湛,迴廊石榭,具有石文化內涵、享譽築城的“銅像台”,解放以後,黨和政府為改善人民居住條件,重建城市環境面貌,營造良好文化氛圍,於1952年修建噴水池,擴建延安路,將銅像台拆除。據說,推倒周西成銅像那天,陰雲籠罩,雷電交加,大雨傾盆,這座佇立了17年的銅像台從此灰飛煙滅。

二說,原來銅像台(今名噴水池)一帶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稱為“黑羊大箐”。一個名叫古魯悲贊的酋長於宋代時率苗族先民到此開墾,死後葬之於此。古魯悲贊的繼承者為賽陸玉玖酋長,他繼續統治附近各部落,功勞頗大,死後又葬於此。苗族後人為紀念前人,於每年四月初八前來銅像台一帶祭奠。每當此日,貴陽的苗族同胞不管男女老幼,不論遠近,不顧風雨,都要帶著糯米飯來銅像台、廣東街(今中華北路一帶)一帶掃墓。後逐漸由一種紀念性的活動變為娛樂性活動。每年這一天,貴陽銅像台(噴水池)一帶人山人海,唱歌跳舞,歡樂異常。現在的貴陽市噴水池(效果圖)為解決貴陽交通擁堵問題,2010年2月18日凌晨,大年初五貴陽噴水池拆除工程正式開始動工。貴陽市政建設工程處的施工隊伍已經將噴水池四處交叉口進行封閉施工,將在交叉口設定四個交通導流島,導流島內設小噴泉和綠化,兼顧城市景觀和延續“噴水池”歷史傳統。

現在的貴陽市噴水池(效果圖現在的貴陽市噴水池(效果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