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戰爭[書籍]

貨幣戰爭[書籍]
貨幣戰爭[書籍]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通過描摹國際金融集團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雲覆雨的過程,本書揭示了對金錢的角逐,如何主導著西方歷史的發展與國家財富的分配,通過再現統治世界的精英俱樂部,在政治與經濟領域不斷掀起金融戰役的手段與結果。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宋鴻兵,20世紀90年代初赴美留學,主修信息工程和教育學,獲美利堅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碩士學位。長期關注和研究美國歷史和世界金融 史。曾在美國媒體遊說公司、醫療業、電信業、信息安全、聯邦政府和著名金融機構供職。近年來,曾擔任美國最大的非銀行類金融機構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高級諮詢顧問,主要從事房地產貸款自動審核系 統設計,金融衍生工具的稅務計算分析,MBS(資產抵押債券)的風險評估等方面的工作。

貨幣戰爭[書籍]貨幣戰爭[書籍]

宋鴻兵是一名長期關注中國金融業發展的業內人士,曾在美國最大的一家金融機構擔任高級諮詢顧問,從事金融衍生產品分析和研究工作,現定居美國。作者表示,《貨幣戰爭》應該是“集體的智慧”,因為該書的內容源自許多人。這些“隱形”作者中有些人長期在國際金融機構任職,有些在華爾街摸爬滾打,有些在美國的銀行機構(包括美聯儲)從事技術支持和數據處理,還有一些在美國聯邦政府從事與中國相關的事務。

內容簡介

為什麼你不知道美聯儲是私有的中央銀行

為什麼華爾街風險資本會選中希特勒作為“投資”對象?

為什麼美國總統遇刺的比例高於美軍諾曼第登入一線部隊的傷亡率?

自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以來的300年間,幾乎每一場世界重大變故背後,都能看到國際金融資本勢力的身影。他們通過左右一國的經濟命脈掌握國家的政治命運。通過煽動政治事件誘發經濟危機,控制著世界財富的流向與分配。可以說,一部世界金融史,就是一部謀求主宰人類財富的陰謀史。

通過描摹國際金融集團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雲覆雨的過程,本書揭示了對金錢的角逐,如何主導著西方歷史的發展與國家財富的分配,通過再現統治世界的精英俱樂部,在政治與經濟領域不斷掀起金融戰役的手段與結果。本書旨在告誡人們警惕潛在的金融打擊,為迎接一場“不流血”的戰爭做好準備。

隨著中國金融的全面開放,國際銀行家將大舉深入中國的金融腹地。昨天發生在西方的故事,今天會在中國重演嗎?

歷史的經驗表明,對中國金融體系的打擊絕不是會不會的問題,而是什麼時候和以什麼方式進行的問題,任何僥倖的心理都會造成致命的後果。有感於此,作者將自己多年來對美國金融內幕的研究整理成文,希望能給中國的決策者們提個醒,不要喪失金融方面的警惕性。

目錄列表

前言—起航的中國經濟航母,會一帆風順嗎?

第一章—羅斯切爾德家族:“大道無形”的世界首富

拿破崙的滑鐵盧與羅斯切爾德的凱鏇門

羅斯切爾德起家的時代背景

老羅斯切爾德的第一桶金

內森主宰倫敦金融城

傑姆斯征服法蘭西

所羅門問鼎奧地利

羅斯切爾德盾徽下的德國和義大利

羅斯切爾德金融帝國

第二章—國際銀行家和美國總統的百年戰爭

刺殺林肯總統

貨幣發行權與美國獨立戰爭

國際銀行家的第一次戰役:美國第一銀行(1791~1811)

國際銀行家捲土重來:美國第二銀行(1816~1832)

“銀行想要殺了我,但我將殺死銀行”

新的戰線:“獨立財政系統”

國際銀行家再度出手造成“1857年恐慌”

美國內戰的起因源於歐洲的國際金融勢力

林肯的貨幣新政

林肯的俄國同盟者

誰是刺殺林肯的真兇?

致命的妥協:1863年國家銀行法

第三章—美聯儲:私有的中央銀行

神秘的哲基爾島

華爾街七巨頭:美聯儲的幕後推手

策立美聯儲的前哨戰:1907年銀行危機

從金本位到法定貨幣(FiatMoney):銀行家世界觀的大轉變

1912年大選烽煙

B計畫

美聯儲法案過關,銀行家美夢成真

誰擁有美聯儲?

美聯儲第一屆董事會

不為人所知的聯邦諮詢委員會

第四章—戰爭與大衰退:國際銀行家的“豐收時節”

沒有美聯儲,就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爭中的美聯儲

“為了民主和道德原則”,威爾遜走入戰爭

美國戰時的重要人物

凡爾賽和約:一份為期20年的休戰書

“剪羊毛”與美國1921年農業衰退

國際銀行家的1927年密謀

1929年泡沫破裂:又一次“剪羊毛”行動

策劃大衰退的真正圖謀

第五章—廉價債務貨幣的“新政”

凱恩斯的“廉價貨幣”

1932年總統大選

誰是富蘭克林.德蘭諾.羅斯福

廢除金本位:銀行家賦予羅斯福的歷史使命

“風險投資”選中了希特勒

華爾街資助下的納粹德國

昂貴的戰爭與廉價的貨幣

第六章—統治世界的精英俱樂部

“精神教父”豪斯上校與“外交協會”

國際清算銀行:中央銀行家的銀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界銀行

統治世界的精英集團

彼爾德伯格俱樂部

三邊委員會

第七章—誠實貨幣的最後抗爭

總統令11110號:甘迺迪的死亡證書

白銀美元的的歷史地位

銀本位的終結

“黃金互助基金”

特別提款權

廢除黃金貨幣的總攻

“經濟刺客”與石油美元回流

里根:離心臟僅一毫米的子彈打碎了金本位的最後希望

第八章—不宣而戰的貨幣戰爭

1973年中東戰爭:美元反擊戰

保羅.沃爾克:世界經濟“有控制地解體”

世界環保銀行:要圈地球30%的陸地

金融核彈:目標東京

索羅斯:國際銀行家的金融黑客

狙擊歐洲貨幣的“危機弧形帶”

亞洲貨幣絞殺戰

中國未來的寓言

第九章—美元死穴與黃金一陽指

部分儲備金體系:通貨膨脹的策源地

債務美元是怎樣“煉成”的

美國的“債務懸河”與亞洲人民的“白條”

金融衍生品市場的“霸盤生意”

房利美和房地美:“第二美聯儲”

黃金:被軟禁的貨幣之王

一級警報:2004年羅斯切爾德退出黃金定價

黃金一陽指

第十章—謀萬世者

貨幣:經濟世界的度量衡

金銀:價格動盪的定海神針

債務貨幣脂肪與GDP減肥

金融業: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空軍”

未來的戰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金銀中國元:邁向世界儲備貨幣之路

後記—對中國金融開放的幾點看法

媒體評論

只要我能控制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我不在乎誰制定法律。——梅耶·羅斯柴爾德

我堅信銀行機構對我們自由的威脅比敵人的軍隊更嚴重。——托馬斯·傑斐遜

金錢沒有祖國,金融家不知道何為愛國和高尚,他們的唯一目的就是獲得。——拿破崙

在沒有金本位的情況下,將沒有任何辦法來保護(人民的)儲蓄不被通貨膨脹所吞噬,將沒有安全的財富棲身地。——格林斯潘

通過連續的通貨膨脹,政府可以秘密地、不為人知地剝奪人民的財富,在使用多數人貧窮的過程中,卻使少數人暴富。——凱恩斯

精彩章節

1932年的總統大選在一片經濟蕭條的肅殺之中拉開了序幕,1300萬的失業人口、25%的失業率,讓時任總統胡佛備感壓力。面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羅斯福對1928年以來經濟政策的猛烈抨擊,以及對胡佛總統與華爾街銀行家勢力的緊密關係的嚴厲指責,胡佛總統保持了耐人尋味的沉默,但是他在自己的備忘錄中這樣記錄了他的真實想法。

在回應羅斯福對我應該為(1929年的)投機風潮負責的聲明時,我思忖再三,不知道是否應該把美聯儲1925年到1928年在歐洲勢力的影響下故意實施通貨膨脹政策的事情曝光,我當時是反對這種政策的。

胡佛總統的確有些冤枉,他雖然貴為美國總統,但是對經濟政策和貨幣政策卻沒有太大的影響力。由於政府沒有貨幣發行權,如果私人擁有的紐約美聯儲銀行不配合,任何政策都是空談。

胡佛總統在華爾街失寵,始於在德國賠款的問題上偏離了銀行家的既定方針。原來,在1929年由摩根策劃的楊計畫(YoungPlan),以增加德國債務負擔為代價,通過在華爾街發行德國債券的方式為德國募集戰爭賠款,藉此在承銷債券發行的過程中大賺一筆。

1931年5月,不曾想該計畫開始執行不久,就趕上德國和奧地利的金融危機,羅斯柴爾德家族銀行和英格蘭銀行的拯救行動未能遏制危機的蔓延,摩根等華爾街銀行家不願看到剛開了個好頭的楊計畫中途夭折,立刻由摩根的合伙人拉蒙給胡佛總統打電話,要求美國政府同意給德國政府償還戰爭債務放個短假,等德國金融危機消停一些再恢復。拉蒙還警告說歐洲金融系統一旦崩潰,美國的衰退也會加劇。

胡佛總統早已答應法國政府,任何涉及德國戰爭賠款的事,要先徵求法國政府的意見。作為政治家的胡佛豈能出爾反爾,所以胡佛立刻不客氣地回答:“我會考慮這件事,但從政治的角度考慮,這件事不太現實。你待在紐約是不能了解作為一個國家整體而言,對這些政府之間債務的情緒的。”

拉蒙也毫不客氣地撂下話:“這些天你肯定聽到了不少傳言,有人準備在1932年的(共和黨)大會上,讓你的班子靠邊站。如果你照著我們的計畫來做,這些傳言就會在一夜之間煙消雲散。”最後,拉蒙還遞上一根“胡蘿蔔”,如果事成,功勞全歸總統。總統考慮了一個月,最後只得低頭。

到了1932年7月,拉蒙再次派人前往白宮,告訴總統應該重新考慮德國的戰爭賠款問題。這一次胡佛忍無可忍,他充滿怨憤和沮喪地吼道:“拉蒙把事情整個搞錯了。如果有一件事情是美國人民所痛恨和反對的話,那就是這種合謀(豁免或推遲德英法對美國的債務)觸犯了他們的利益。拉蒙並不理解席捲全國的(對銀行家的)憤怒情緒。他們(銀行家)是想我們(政治家)也成為‘黑幫’的同謀。或許他們(銀行家)已經和德國人就賠款達成了協定,但卻是以最糟糕的方式完成的。”結果胡佛拒絕了華爾街的要求,法國出現了償付拖欠

更令華爾街銀行家怒不可遏的是胡佛總統對股票市場做空行為的窮追猛打所牽出的一系列金融醜聞,再加上空前的失業率、凋敝的經濟和慘遭股市洗劫的人民,各種力量集聚成一股對華爾街銀行家的強烈憤怒。胡佛總統自恃民意可用,於是與銀行家撕破面子,一心要把問題搞大。胡佛直斥紐約股市是一個由銀行家操盤的大賭場,市場做空的投機分子阻礙了市場信心的恢復。他警告紐約股票交易所總裁惠特尼,如果不限制股市做空行為,他將啟動國會調查行動並對股票市場進行監管。

華爾街對總統的要求回答得簡單而乾脆:“荒謬!”

準備拼個魚死網破的胡佛總統於是下令參議院銀行與貨幣委員會開始調查股市做空行為。氣急敗壞的華爾街立刻派拉蒙到白宮與總統和國務卿共進午餐以求中斷調查行動,總統不為所動。

當調查擴大到20年代末的股票操盤黑幕後,大案要案紛紛被抖落出來,高盛集團摩根公司等諸多股市醜聞被大白於天下。當股市暴跌與經濟大蕭條的邏輯關係被清晰地展現在公眾面前時,人民的怒火終於聚焦在了銀行家的身上。

而胡佛總統和他的仕途也同時斷送在銀行家和人民的雙重怒火之中。代之而起的就是被稱為美國20世紀最偉大的總統的富蘭克林?德蘭諾?羅斯福。

貨幣戰爭相關問答

回答者:張宇燕

問題一:中信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貨幣戰爭》一書,在社會上引起了熱烈反響。在書中,作者宋鴻兵先生講述了以羅斯切爾德家族為代表的“國際銀行家”操縱世界300年工業化歷史的故事。他所講的那些聽上去令人震驚的故事都是真的嗎?

答:對你提出的問題的一個簡單回答是:我不知道。在世界近代金融史上,羅斯切爾德家族的確曾有過很大的影響力。他們一度呼風喚雨,左右逢源,這些都是有案可查的。不過這個家族目前的情況如何,則不太好說。宋鴻兵先生認為,如果僅按照每年6%的收益率來計算其家族資產,到今天大約有50萬億美元之巨。如此龐大的資產以什麼形式存在呢?應該主要是金融資產。可是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算,截止到2006年底包括各種衍生品在內的全球金融資產總值為350萬億美元左右。這樣算來,僅羅家族就擁有世界全部金融財富的七分之一。坦率講,對這個數字我將信將疑。

儘管數字可能與事實有出入,但說西方世界是由為數極少的精英所運作,我大體上還是贊成的。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就曾經指出,任何時期、任何國家的上層都是由5%的人口構成的。這種被稱作“布羅代爾5%法則”的現象,在歐洲和美國表現得特別明顯。而少數上層成員中就一定包括羅斯切爾德那樣的家族。也正是基於這一點,我覺得《貨幣戰爭》所依據的邏輯框架看上去還是正確的,更重要的是,它談了一個相當關鍵的問題。在這本書的扉頁上我寫的那兩句推介語,應該說基本表達了我對此書及此問題的總體看法:“這本書印證了我多年研究所形成的一個觀念,即誰控制了貨幣誰就能支配一切;不過,我也同樣希望作者講述的故事純屬臆想,因為這樣我們便可以堅守住以往的信仰,即人類大致生活在一個誠實的世界中,沒有被一小撮國際銀行家玩弄於股掌。”

我越來越感覺到,以前許多人對貨幣問題的重要性過於低估了,以為貨幣不過是附在物質生產“肌體”上的“一張皮”,是派生物,其基本功能是服務於物質生產,也就是說要方便貿易、加快流通、增進分工。就經濟學而言,不僅個體經濟學中沒有貨幣的位置,在總量經濟學和國際經濟學中涉及貨幣及匯率政策的場合,貨幣都是作為一個外在物存在的,其本身並非整個生產過程的一部分。有趣的是,在認為“唯有貨幣是重要的”貨幣主義經濟學家弗里德曼看來,貨幣政策至多在短期能夠對生產過程施加些影響,而長期看貨幣是中性的。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流行於中國的制度經濟學,其中也幾乎看不到貨幣的蹤影。對此,宋鴻兵先生則反其道而行之,在《貨幣戰爭》中明確提出,在資本主義社會,真相是金融資本不僅主導整個物質生產過程,而且控制整個人類歷史進程。

對接受主流經濟學的人而言,貨幣作為一種權力並被國家或國家背後的金融大亨用來作為實現自身目標之工具,這一邏輯很新鮮,甚至有些振聾發聵。其實這並不是全新的或具有獨創性的觀點。列寧在一百年前就曾在《帝國主義論》中說過,資本主義的高級階段之一便是金融寡頭的壟斷。希法亭列寧之前在《金融資本》中也深入地觸及了這一命題。除此之外,一些非主流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也從不同的角度探討過貨幣本質問題。德國經濟學家南普在其1924年出版的《貨幣的國家理論》中就曾明確指出,貨幣和國家密不可分,脫離了國家的貨幣便成為無源之水,而沒有以貨幣表現的徵稅權力的國家則形同虛設。古德哈特在1998年的一篇題為《貨幣的兩重含義》論文中,更是喊出了“貨幣即權力”的口號。而當今走紅的金融史學家尼爾·弗格森在六年前出版的《金錢聯繫》中論證說,貨幣的主要功能並不在於使世界運轉起來,它自始至終都是使支撐現代經濟生活的各種制度得以形成、並與戰爭密切相關的政治事件。順帶提一句,弗格森大概是對羅斯切爾德家族史了解最多、也是最深入的人了。遺憾的是我沒讀過他得以成名的羅斯切爾德家族史論著。我對這部書很感興趣,但又實在是無暇閱讀。看來只有等將來再讀了。

問題二:對於“國際銀行家”這個群體,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看待?

答:讀了《貨幣戰爭》,普通讀者會很驚愕,世界怎么能是這樣呢?由幾個大老闆在幕後控制,甚至經濟危機和世界大戰等災難竟然都是他們精心策劃的,用作者的話講叫做“金融定點爆破”,他們有那么大的能量嗎?他們真能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嗎?要回答這樣的問題,首先要對“國際銀行家”下個定義。從狹義的角度看,他們只包括那些大的商業銀行家和投資銀行家以及其他金融機構的領袖等人。雖說能量確實巨大,但如果不和國家結合起來,這些人便永遠只能做全球政治經濟舞台上的配角。廣義地講,“國際銀行家”還包括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家。一旦把中央銀行家包括進來,也就是把國家權力引入其中,“國際銀行家”就足以成為全球主宰。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一個全球金融資產迅速膨脹的世界裡,廣義“國際銀行家”的主導地位還會得到進一步加強。

從人的本性上看,銀行家們一定是想通過金融權力來控制世界的,因為做到這一點會帶來巨大的利益,而逐利又是他們實現自身價值的最終途徑。不過靠一兩個家族的力量實現這一願望的難度是很大的。全球金融市場畢竟不是一個完全壟斷的市場,而是一個寡頭市場,也就是說有一批實力雄厚的金融集團。這樣一來,為了控制世界,就需要銀行家們形成團隊,採取集體行動。按照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理論,除了存在共同利益之外,結盟或共謀還要滿足兩個基本條件:一是人數要少,否則會出現“搭便車”現象;二是要有所謂“選擇性激勵”,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胡羅卜加大棒”。再有一個條件是各集團之間相互博弈的時間或次數要足夠長和足夠多。滿足了這些條件後,“國際銀行家”作為一個群體便會應運而生。全球銀行家在過去幾百年間結成了一個同盟並將世界玩弄於股掌之中,這樣的局面在《貨幣戰爭》作者看來是真實的存在。我的看法是,從邏輯上看,只要條件滿足,“國際銀行家”就一定會出現。

接下來的問題有這么兩個。其一,他們的能量是否真有那么巨大?對此我並不懷疑。當把中央銀行家也算作“國際銀行家”的一分子時,尤其是把中央銀行所代表的國家權力視為“國際銀行家”達到目標的工具時,其能量之大是不容置疑的。這一點在今天要比百年前或三十年前更為明顯。根據金融資產與實際產出之比在過去半個世紀中迅速提高這一事實,《金融時報》馬丁·沃爾夫稱今天的世界已經進入了所謂“金融資本主義”時代。其二,“國際銀行家”們能否真正團結起來?儘管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但對民族國家的認同感卻沒有同比例地減弱,利益也愈加分散。換言之,他們之間既相互共謀又激烈競爭恐怕是一種常態。由此看來,歐洲、美國、日本及中東等國家和地區的金融家組成一個堅固、持久和默契的聯盟,是很難想像的。眼下歐美國家對日趨壯大的主權財富基金的恐懼,以及為約束這些主權基金所做的努力,至少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那種既有共謀又激勵競爭的現實。

問題三:在《貨幣戰爭》一書中,美聯儲被描繪成一家私人銀行,這讓許多人感到詫異。事情真是如此嗎?

答:記得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在1988年的一篇論文中提到,人類三項最偉大的發明是:火、輪子和中央銀行。考慮到美元在世界貨幣體系中的地位,人們關注美國中央銀行、也就是美聯儲便再自然不過了。《貨幣戰爭》一書最有爭議性的一個判斷,在於給出了這樣一個說法:美聯儲與其說是一家公共機構,不如說是一家私人銀行。這樣說的理由如下:美聯儲的股東是私人銀行家,十二個大區的美聯儲地區主席由這些股東推舉,並且聯邦儲備委員會的相當一部分委員又來自於這些大區主席;儘管美聯儲主席由總統提名國會任命,但美國貨幣政策的真正決策者還不是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而是根據《美聯儲法》而成立的美聯儲政策顧問委員會,且後者的成員則是清一色的私人銀行家。美聯儲是一家私人銀行的說法造成了巨大衝擊,並在很大程度上挑戰了許多人習以為常的認知。

顛覆常識的東西通常也是爭議較大的東西。實際上,在討論美聯儲時,書的作者在細節描述上還是有很多值得進一步推敲的餘地,至少有些故事沒有講得很完整。事實上,美聯儲只是在成立初期一段時間內是純粹私人銀行性質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美聯儲總體而言還是在執行公共職能。另外,美元鈔票由美聯儲的十二個地區委員會印製不假,其私人股東按年分紅也是事實,但是印量多少、股息高低等等,又都是被嚴格規定的。再有,印鈔所得的鑄幣稅收入,絕大部分都給了美國財政部而並未流入私人股東之手。在所有這些細節中,容易產生誤解的關鍵點在於美聯儲與財政部的關係。還有一點需要提及的是,“私人”這個詞的確切含義。英語“private”這個詞在用來說明公司或機構性質時,指的是不對外和非公開,私募基金中的“私募”,用的便是這個詞。它對應的詞是“public”,即“公共”。上市公司有時也叫公共公司,其含義是對公眾開放,誰都可以參與,所以公司上市英文也叫gopublic,但公共公司和在中國語境中通常理解的“公有”或“全民所有”,則差異很大。據說在華爾街常年流行著一句話:美聯儲主席只是一個木偶。今年格林斯潘出版了他的回憶錄《繁榮的年代》。9月18日《紐約時報》刊登的一篇書評,題為“經濟學家的生活,由爵士樂主題伴奏”。對於格林斯潘的一生,書評作者的基本評價是一曲主題音樂的伴奏者而非主角,並寫道:“作為中央銀行行長,他也算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留下來的問題是,我們大家為什麼不能實事求是地看待格林斯潘,而聽任他被放大很多倍?”如果事實真是如此,也就是說美國貨幣金融這台大戲的真正主角躲在了幕後,那么後台老闆是誰呢?按照《貨幣戰爭》的邏輯,他們只能是那些“國際銀行家”們。不無遺憾的是,宋鴻兵先生雖然把那層罩在美聯儲上的面紗給揭開了,卻沒有把相關細節講全說透,故事選取也多少有些支離破碎。我記得著名金融題材作家馬丁·邁耶寫過一本名為《美聯儲》的書,很不錯的,並已經被翻譯成中文。閱讀此書多少可以彌補《貨幣戰爭》的某些細節欠缺。

問題四:這部討論金融的著作一經面市便成為暢銷書,並引起轟動,其原因何在呢?

答:在我看來,《貨幣戰爭》受到如此廣泛而熱烈的關注,其成功的關鍵,在於作者討論的問題觸動了當今中國讀者的神經。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快30年了,而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就是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應該講,我們對外開放的重心是放在了貿易與投資之上,而在金融領域的開放則十分謹慎。實踐證明這樣做在策略上是正確的。然而時至今日,既有主動的一面也有被動的一面,中國已經開始迎接金融全球化的浪潮。我們的金融服務業正在逐步開放,外國銀行的戰略投資者在進入中國,外匯儲備累積到天文數字且還在飛速增長,國際國內出現資產泡沫和市場調整,人民幣升值壓力巨大,不知不覺中我們走到了一個歷史的十字路口:究竟是積極參與創建亞洲單一貨幣,還是使人民幣成為獨立的國際貨幣。如果把金融自由化比作一條河,那么我們一隻腳已經踏進去了。水究竟有多深我們不清楚,河有多寬也不太清楚,過河途中會不會風平浪靜,水中的生物是否危險兇殘,這一切都是問題。恰恰是針對上述問題,《貨幣戰爭》給出了警示,因而給讀者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當然,要想成為暢銷書,僅僅靠討論嚴肅而重大的問題還是不夠的,而是要用暢銷書的手法去寫作。這就需要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有超出想像的情節,有讓讀者著迷的人物。我之所以能一口氣讀完這本書,主要原因就在於在於宋鴻兵是一位講故事的好手。他以“國際銀行家”為主角,以一個個歷史事件為依託,穿起來一個邏輯框架,並輔之以很多歷史進程中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銀行家們挑選普林斯頓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出身的威爾遜擔任美國總統,並利用其對貨幣金融的無知瞞天過海,通過於己有利、最終又讓威爾遜本人追悔莫及的《聯邦儲備體系法》,讀來妙趣橫生;猶太銀行家和希特勒密謀並資助後者上台,以期實現猶太國家的建立,此等故事於我可謂聞所未聞。由於它們都很好地印證了許多政治經濟學命題,因而我在閱讀時很是興奮。引起爭議是一本書吸引讀者眼球的另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作為一本著作,引起廣泛爭議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這么三個方面。首先是資料和數據的真實性和充足性,其次是邏輯結構的嚴密性,最後是核心觀點或政策導向在不同讀者群心中激起的某種“對立”情緒。恰恰是在這三個問題上,《貨幣戰爭》都很好地滿足了成為一本暢銷書的“引發爭議之條件”。

關資料和數據問題,我實際上前面已經回答過了。對《貨幣戰爭》一書中涉及到的許多具體史實,爭議是比較大的,我現有的知識積累還不允許我對其真偽做出判斷。對此,可能許多讀者和我有同感。不過話也要說回來,至少對相當一部分歷史哲學家而言,什麼是歷史“事實”或“證據”這一問題,始終苦惱著他們。《歷史是什麼》一書的作者卡爾是如此,《歷史有意義嗎》的作者波普爾也是如此,《歷史的觀念》的作者柯林武德還是如此。儘管在懷疑“證據”這一點上後兩者看法相近,但柯林武德不同意波普爾據此聲稱“歷史無意義”的論點,而是代之以“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的主張,也就是說歷史學家的基本工作,在於挖掘出影響歷史進程之重大事件決策者在做出選擇時的真實想法。

一旦討論行為者的想法,我們便開始討論動機,而動機及其引發的一切行為後果,便構成了歷史敘事的邏輯。《貨幣戰爭》的基本邏輯結構是說:時至今日兩百多年的人類近現代歷史是“國際銀行家”攫取財富並支配世界的歷史,我們經歷的所有重大歷史事件以及人類日常生活的演進,都可以依據嚴密的邏輯還原為“國際銀行家”的“動機”。這樣一種邏輯框架的優點在於簡潔明了,缺點在於在追求簡潔的過程中可能會忽略掉一些重要的變數或環節。這裡我僅舉政府與國際銀行家之間的關係為例。自十八世紀以來,特別是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之初,資本主義國家就總體而言,其根本特徵是經濟主導政治,是資本家或金融家操縱政治家。但進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特別是小羅斯福成為美國總統之後,國家的權力迅速擴大,政治家掌控國家權力的能力迅速提高,結果在包括立法、行政、司法在內的廣義政府中,形成了具有獨立意識和特定利益的政治家集團。由於這種變化,政治家集團與商人集團的關係就不再是一種主僕關係,而是一種大致平等的博弈關係,換句話說,政府不再是“國際銀行家”的玩偶了,而“國際銀行家”的個人利益只有同國家利益交合在一起時才能充分實現。我總的感覺是,《貨幣戰爭》一書最大的邏輯弱點就在於它對政府的作用考慮的太少。

見仁見智可以說是《貨幣戰爭》成為暢銷書的一個關鍵因素。我們不妨把讀者做一個粗略的分類。第一類是對貨幣金融問題感興趣的普通讀者,第二類為政府官員,第三類由貨幣金融研究與教學者構成,最後一類乃貨幣金融機構的從業者。面對宋鴻兵先生講述的觸目驚心的故事,給出的振聾發聵的警告,提出的明確大膽的應對政策,以及這本書長時間高踞暢銷書排行榜之首的情形,不同類型的讀者對《貨幣戰爭》的內心感受與言辭回應千差萬別,甚至讚頌與詆毀並存,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這倒讓我想起了一句話:對社會科學研究而言,毀譽參半往往意味著價值的存在。說這句話的人是幾年前去世的哈佛大學經濟系教授金德爾伯格。他留下的那部厚重的學術著作《西歐金融史》,是很值得那些想進一步了解貨幣戰爭背景的讀者閱讀的。

問題五:世界金融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與黃金徹底脫鉤之後的美元開始了超量發行的歷史。宋鴻兵認為,1971年以來洪水般泛濫的美元,正在悄悄地剝奪全世界各國勞動者的錢財,並且加劇了世界範圍的貧富不均。這個問題怎么看待?

答:宋鴻兵先生的這個判斷沒錯。凡是在機場免稅店買過商品的人大概都有這樣的印象,那裡出售的商品中電子產品是日本和韓國製造的,手錶主要是瑞士的,香水和威士忌酒等主要產自法國,皮革製品和太陽鏡等則分別由法國、英國和義大利等國生產,除了一些品牌的香菸外,幾乎見不到美國商品。我也曾感到納悶,在這樣一個競爭性的大市場上,“美國製造”怎么會如此之少?仔細再一想,我就明白了,在這個市場上,美國提供的最有競爭力的產品是美元。所有的商品都是由美元計價和結算的,人們不僅使用美鈔,而且信用卡上也都印有醒目的美國信用卡公司VISA或MASTER標誌。這就應了好像是克魯格曼講過那句話,大意是說二戰後到今天的全球經濟格局,大致可以被描述成為:全世界都在努力生產美元能夠購買的商品,而美國生產美元。怎么會這樣?這就要回答你剛才提的問題。

在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前,美元按固定的比價與黃金掛鈎,同時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鈎。顯然,布雷頓森林體系意味著美元等同於黃金,持有美元就等同於持有黃金。為了進行貿易,各國必須持有一定量的美元。而為了擁有美元,這些國家就必須保持對美國大量出口,換言之,美國只有通過貿易逆差或對外援助的途徑才能夠為全球提供國際貿易所需的硬通貨。各國提供商品與服務,美國提供美元的基本交換格局,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產生的。這種為美國向全世界攫取利益提供方便的機制,其可持續性是有疑問的。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特里芬寫過一部題為《黃金與美元危機》的書。正是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著名的“特里芬兩難抉擇”,其含義是靠美國貿易赤字為全球提供世界貨幣,很可能會遇到兩個局面:或是因為美國貿易赤字不足而導致“美元荒”並最終殃及全球貿易與經濟成長,或是因為美國貿易赤字過大而引起美元過剩並遲早危及美元與黃金比價。歷史實際進程吻合了特里芬的預言。由於歐洲各國紛紛用手中的過剩美元按固定比價向美國兌換黃金,這使得美國黃金儲備大幅度減少,1971年尼克森總統宣布美元脫離黃金自由浮動。

了說明的方便,我在這裡引入一個概念,叫鑄幣稅。在金屬貨幣時代,西歐各國金幣或銀幣的鑄造權掌握在國王手中。在鑄幣過程中,他們常常利用降低金銀成色的辦法獲取額外好處。對鑄幣的接受者或使用者來說,鑄幣的標值和實際含金量之差,無異於向國王又交了一筆稅。這就是鑄幣稅的來歷。進入紙幣時代,由於紙幣印刷成本大大低於金銀價值,鑄幣稅的獲利前景極度拓展。根據勞倫斯·懷特在1998年出版的《貨幣制度理論》中所說,美國小面值紙幣的印刷成本為3美分,新版20美元和100美元紙幣儘管採用了先進防偽技術,其印製成本也只有區區的6美分。在讓別國持有美元過程中鑄幣稅數量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不過用收取鑄幣稅的方法牟利也是有條件的,其中基本條件是別人願意持有你發行的貨幣,並且持有者的數量不斷增加。從這個角度看,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坍塌其實就是一場美元信用危機。美元過多,人們不願意讓美元砸在自己手裡。當時對於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存廢爭議很大,像弗里德曼和蒙代爾這樣的貨幣問題專家,據說都被請到美國國會出席聽證會。大家關心的實質問題,是現行體系壽終正寢後世界對美元的需求究竟會增加還是會減少。增加意味著美國獲得的鑄幣稅增多,反之反是。後來的歷史似乎表明,對美元的需求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而增大。其中的原因,恐怕主要是在一個浮動匯率的世界中,各國為了保持本國幣值的穩定而不得不儲備更多的美元。

隱蔽地、似乎又是在自願基礎上的讓別國持有美元,是美國以徵收鑄幣稅的方式占有別國資源或財富的一個重要手段,而這無疑加劇了世界範圍內的貧富不均。說到這我覺得有必要補充兩點。其一,美國的確在以往的和現行的國際貨幣體中獲取了巨大的利益,但如果換了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當擁有美國那樣的權勢時,恐怕也會像美國那樣行事的。其二,古人講“人無釁焉,妖不妄作”。那些讓美國或歐洲憑藉貨幣占了很大便宜的國家或地區,其自身的貨幣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和不當政策是要負一定責任的,儘管有些弱點帶有命定的色彩,比如國小,再比如經濟落後。

問題六:如何看待美元的貶值,以及它與歐元、黃金之間的關係?中國是否應該拋棄持續貶值的美元,或者如《貨幣戰爭》所倡導的復歸“金本位”?

答:美元貶值的原因在我看來主要由以下三點。首當其衝的就是人們反覆闡明的、也是宋鴻兵先生強調的美元超量發行。美元貶值的另一種表述是以美元計價的商品價格的普遍上漲,也就是通貨膨脹。在討論通貨膨脹問題時,我總體上接受弗里德曼在《美國貨幣史》中得出的結論,即通貨膨脹僅是一種貨幣現象,根源在於無節制地濫發鈔票。當然,美國超量發行美元也是有理由的:既然可以通過讓全球持有美元來獲取鑄幣收入,那為什麼不做?外國人持有的美元如果永遠在美國經濟體外流通,那么這部分美元便成為美國的鑄幣收入。如果它們有朝一日還可能被用來購買美國產品與服務,那么這部分美元便是一種對美國的債權。如此一來,作為獲取鑄幣收入結果的美元貶值,同時也意味著美國對外債務的縮水。換言之,只要美國鑄幣收入的絕對量沒有減少,美國對外債務可以大幅縮水,並能夠給自己的主要國際競爭對手造成損害,那么美元貶值對美國而言,不啻為一筆一石三鳥的好買賣。

恐怖主義對美國的襲擊是美元貶值的一個直接的、帶有突發性質的原因。“9·11”事件之後的十天,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到,此次事件將會對美元未來國際地位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人們一直把美國看作是投資天堂,把持有美元資產視為保值的最佳途徑,因為美國實力強大,市場開放。然而這一切轉瞬間被“9·11”的爆炸所摧毀。隨之而來的反恐戰爭很快變成了一場持久戰,更令人擔憂的是恐怖主義分子的數量似乎不降反增,攻擊方式和對象日趨多樣化,美國和其盟國因反恐政策不和而關係緊張,美國自打建國以來頭一次被一張巨大且無形的恐怖主義之網所籠罩,而且還望不到網破雲開的那一天。所有這一切都讓美元持有者心存疑慮、忐忑不安,接下來的投資結構調整也就順理成章了。

在過去七年多美元貶值的第三個原因在於歐元的創立。在歐元創立之前,歐洲各國的貨幣雖然也都做到了完全可兌換,甚至德國馬克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儲備貨幣的角色,但就整體而言,歐洲各國的貨幣影響力過於分散,不足以對美元構成挑戰。在全球範圍內分享更大份額的鑄幣稅,應該是歐元產生的一個關鍵因素。歐元的創立對美元的衝擊是巨大的。在這之前,對美元的霸道和毛病大家是可以、或不得不容忍的,比如美元因超量發行而引起的幣值不穩等等,因為舍此之外別無選擇。而一旦有了歐元這一美元的競爭者或替代品,美元的脆弱性就不再為人們所能完全容忍和遷就了。許多國家的中央銀行紛紛在外匯儲備中減持美元而代之以歐元,還有一些國家在大宗商品交易中拒絕繼續使用美元計價和結算,都可以被看作是歐元對美元霸權造成衝擊的表現。伊朗總統內賈德已經宣布,伊朗未來的石油交易將以歐元結算,俄羅斯的普京總統也要建立用盧布計價和結算的石油市場。無疑這些舉措都將在全球範圍內減少對美元的需求,並損害美元的霸權地位。

在討論美元與歐元關係和國際地位問題時,有必要引入一個重要概念,那就是所謂的“貨幣的流通域”。據我所知,這個概念最早是由哈耶克於1937年在《貨幣民族主義與國際穩定》一書中提到的,其基本含義是指某一特定貨幣的流通廣度或被接受和被使用的範圍。顯而易見的是,如果某一貨幣流通範圍越廣,對它的需求就越大,該貨幣的發行者獲得的鑄幣稅也就越豐厚。美元和歐元之間的關係就是這樣一種類似“零和”的博弈。大家暗中較勁的對象就是貨幣流通域。從過去幾年歐洲債權市場的迅猛擴張,到倫敦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創立,這些都是歐元侵蝕美元流通域的最好例子。我隱隱約約覺得,真正的貨幣戰爭,與其說是宋鴻兵先生眼中的那種戰爭,不如說是國家間爭奪國際貨幣流通域的戰爭。

關於拋棄美元並代之以儲備黃金問題,坦率說我沒有深入思考過。直覺上講,這是一個利弊權衡的問題。把外匯儲備全部用黃金替代,好處是黃金畢竟是實實在在的東西,比起美元來至少感覺上更安全,價值也可能更穩定,我們的潛在金融風險也可以得到較有效的管理。雖然《貨幣戰爭》書中沒有詳細論證,但我覺得儲備黃金的另一個好處在於,這可以於無形中縮減美元的流通域,並進而打擊美元霸權,為建立更為公正、合理、有效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創造條件。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實現如此大的政策轉換,成本或風險也是不小的。歷史地看,黃金價格波動相當劇烈,誰有把握準確預測一年或三年後的金價較之今天是高是低呢?作為儲備貨幣的黃金流動性較差,不但沒有利息而且保管成本還很高。即使下決心用黃金替代外匯儲備,也有個時機和方法問題。中國現有外匯儲備14000億美元。可全球的黃金可交易總量是多少?一旦這么大的一筆現錢哪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沖入黃金市場,金價那時會飈升到什麼水平?同時我們還必須顧及到中美之間的戰略關係。中國拋售美元造成美元的雪崩會引起美國何種反應?美國的反應對中國會產生什麼影響?所有這些問題都是人們在思考“美元-黃金轉換”措施時躲避不開的問題。我們需要算賬,需要精確地算細賬。

問題七:對於普通大眾讀者,應該如何閱讀《貨幣戰爭》?如何看待來勢洶洶的金融全球化或金融自由化?

答:看到普通大眾讀者如此關注《貨幣戰爭》,並且逐漸明白貨幣問題事關國家興衰和民族盛敗,我感到十分欣慰。這要特別感謝宋鴻兵先生。過去的幾百年間中國經濟步履蹣跚、起伏跌宕,基本原因之一就在於我們對貨幣金融問題理解不深不透不全面,以致吃了大虧。現在我們需要在認識方面急起直追。至於金融全球化,特別是推動它的背後力量,我們也不必把它們都看成是洪水猛獸。看到風險和挑戰,就拒絕參與全球分工,拒斥金融自由主義,走極端民族主義和排外主義的老路,是完全行不通的。金融全球化是一個大的遊戲。對於中國來說,被迫也好,自願也罷,我們都要參與其中。中國現在面臨的問題不是如何迴避,而是運用中國的智慧把這個遊戲玩好,並且要成為這個全球大遊戲的主要博弈者之一。中國人完全有能力做到這一點。如果再有足夠的運氣,做到這一點的把握就會更大一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