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中性

貨幣中性

貨幣中性是貨幣數量論一個基本命題的簡述,是指貨幣供給的增長將導致價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長,對於實際產出水平沒有產生影響。總體來看,古典學派和新古典學派的經濟學家都認為貨幣供給量的變化只影響一般價格水平,不影響實際產出水平,因而貨幣是中性的。由於人們的預期是合乎理性的,他們就會考慮到過去的失誤,並在必要的時候修改預期,以便在今後的行為決策中成功地消除那些引起預期失誤的規律;而由於市場是可以出清的,產品市場和勞動市場都不會存在超額供給:當產品市場出現超額供給時,價格就會下降,直到商品價格低到使消費者願意購買時為止;當勞動市場出現超額供給時,工資就會降低,直到工資低到使廠商願意為想工作的失業者提供工作為止。

新古典論

羅伯特·巴羅羅伯特·巴羅

古典學派認可貨幣中性完全是基於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兩個基本假設:理性預期和市場出清。由於人們的預期是合乎理性的,他們就會考慮到過去的失誤,並在必要的時候修改預期,以便在今後的行為決策中成功地消除那些引起預期失誤的規律;而由於市場是可以出清的,產品市場和勞動市場都不會存在超額供給:當產品市場出現超額供給時,價格就會下降,直到商品價格低到使消費者願意購買時為止;當勞動市場出現超額供給時,工資就會降低,直到工資低到使廠商願意為想工作的失業者提供工作為止。這樣,政府的經濟政策,不管是被人們所預期到的,還是沒有被人們預期到的,都不會對實際經濟產生真正的影響。具體來說,已經被人們準確預期到的經濟政策,只要他們希望維持原先的經濟地位,就必然會採取措施設法抵消這些政策的作用,從而使這些政策無效。

貨幣周期模型

愛德華·普雷斯科特愛德華·普雷斯科特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通過從理論上解釋現實經濟中的產出波動來證實其上述貨幣中性論的觀點。其中,以盧卡斯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通過建立一個貨幣經濟周期模型來解釋經濟波動的原因。他們認為,貨幣供給的衝擊即貨幣存量的隨機變動是引起經濟波動的根源,而貨幣供給的衝擊之所以會引起經濟波動,原因在於經濟當事人不能獲得準確的信息,從而不能準確地判斷價格變化的實際情況,由此導致產量和就業量的波動。總之,按照貨幣經濟周期模型,貨幣因素是經濟波動的初始根源,而波動的傳導機制是信息障礙,即經濟當事人不能隨時獲得有關市場的充分信息。然而,事實上,在西方國家,貨幣供給量和價格指數通常是定期公布的,公眾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新聞媒介,可以很迅速地得到每月、甚至每周的有關信息,因此,上述解釋是不能令人滿意的。

實際周期模型

羅伯特·巴羅、基德蘭德、愛得華·普雷斯科特等人為代表的第二代新古典經濟學家試圖從新的角度來解釋經濟周期波動的根源。他們認為,引起經濟波動的並非貨幣因素,而是實際因素。這些實際因素可能來自需求方面,如私人或政府需求或偏好的隨機變化;也可能來自供給方面,如生產率的變動、生產要素供給函式的變動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產率的波動。由於這一模型主要根據實際因素來說明經濟波動的原因,所以一般稱之為實際經濟周期模型。顯而易見,第二代新古典學派是通過完全撇開貨幣因素來論證經濟周期波動的根源,從而得出貨幣政策無效和貨幣中性的結論的。

貨幣中性貨幣中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