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蒂·弗里丹

貝蒂·弗里丹

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1921-2006),美國當代著名的女權運動家和社會改革家,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貝蒂·弗里丹作為20世紀美國女性主義代表人物之一,推動了美國第二次女權主義運動的發展,她的思想為廣大美國女性走入公共空間提供了理論基礎,為實現兩性權利平等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她積極支持社會改革以消除對婦女公開或隱蔽的歧視,被譽為“解放所有家庭主婦的家庭主婦”。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早期歲月

1921年2月4日,貝蒂·娜奧米·戈德斯坦(Bettye Naomi Goldstein)出生於伊利諾州皮奧里亞。她的父親哈里·戈德斯坦(Harry Goldstein)是珠寶店店主,而母親米里亞姆·戈德斯坦(Miriam Goldstein)則是一位全職主婦。在孩童時期,貝蒂與母親關係緊張,她將其歸結於母親因不能追求自身事業的挫敗和怨恨。貝蒂不願走上母親的道路。家庭和事業如何兼顧也成為貝蒂以後生活中的艱難抉擇。

1938年,貝蒂·娜奧米·戈德斯坦入學史密斯女子學院。她以傑出的學術成績在第一年獲得了獎學金。第二年,她開始對詩歌感興趣,並在校園刊物上發表了多篇詩歌。1941年時,她成為了大學報紙的主編,社論就在她的領導下傾向更多反戰立場的政治思想,有時也會引起反響。

1942年,貝蒂·娜奧米·戈德斯坦從史密斯學院畢業。有資料稱,在貝蒂看來,其原名“Bettye”的末尾字母“e”給人以“做作”之感,因此,她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後來的“Betty”。完成史密斯學院的學業之後,貝蒂前往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心理學碩士,後成為一位高學歷的白人女性。之後,貝蒂進入新聞業工作,並逐漸培養出了對於職業女性生活的研究興趣。

1947年,貝蒂與卡爾·弗里丹(Carl Friedan)結為夫妻,從此改姓為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這段婚姻給貝蒂帶來了三個孩子和循環往復的家庭生活,但並未使她的才華和抱負歸於湮滅;在照顧家庭的同時,貝蒂依然堅持為一些中產階級女性雜誌撰稿。

一舉成名

在20世紀60 、70年代,報紙雜誌、書刊廣播都拚命鼓吹女人的職責是伺候丈夫、生兒育女、照顧家庭。衡量一個女人的成就取決於她丈夫事業的發達、她子女的教育和她家裡的布置,專家們諄諄教導女人如何找丈夫、給孩子餵奶、買洗衣機、烤麵包、做可口的飯菜,如何穿戴打扮,使自己的言談舉止更有女性的風采以便更討男人的喜歡。當時流行的廣告詞是‘為家人烹煮佳肴是人生極樂’。這就是媒體鼓吹和塑造“幸福的家庭主婦”的形象。只有在家庭生活中才能獲得幸福和實現自我,這便是當時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和定位。

1949年,貝蒂·弗里丹生第一個孩子時獲得了產假,工作崗位被一位老兵取代,但1952年她生第二個孩子申請產假時卻被炒了魷魚。在她有第三個孩子時基本成為一個家庭主婦,這使其對其所受的教育感到迷惑。

《女性的奧秘》精裝版 《女性的奧秘》精裝版

1957年,她與史密斯學院同期畢業的學友在15年後重新聚首。她對昔日同窗進行了一次深入調查發現,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女同學絕大多數都己成為深居簡出的家庭主婦。在調查中貝蒂·弗里丹發現了高學歷家庭主婦的不幸和沮喪,並命名為“無名的難題”,隨後成為女權主義運動的標誌性名詞之一。後來,貝蒂將其調查和研究寫成文章,她的這些觀點無疑與當時主流媒體對婦女的定位是相左的。而後貝蒂欲將其出版時,卻遭遇多家出版社拒絕。

弗里丹在《女性迷思》中寫道:“作為妻子和3個孩子的母親,一想到從家中走出,把能力和學識投入到工作中,就不由自主地感到內疚,也因此動力不足”。與此同時,全世界都在經歷社會和思想的大震盪。其時,美國的民權運動己開花結果,‘平等’的口號深入人心。1963年,弗里丹的《女性的奧秘》一經出版便引起巨大的社會反響,她將家庭比喻為“舒適的集中營”,號召婦女衝破家庭的束縛走向社會,結束對女性的性別歧視。此書共有兩部分,一部分為“無名的難題”(The problem that has no name),另一部分為“新生活計畫”(A new life plan)。《女性的奧妙》的首版僅為3000冊,此後銷量節節攀升,被翻譯成多種文字,截至2000年己在全球售出300萬冊,獲得了大部分中產階級白人女性的回響。

婦運之母

弗里丹被稱為“美國現代女權運動之母”(Mother of the Movement),並不僅因為其《女性的奧秘》。更重要的是她親身實踐了自己的理論並領導成立了“美國全國婦女組織”(NOW, National Organizationfor Women),兩年後便擁有1.5萬會員。全國婦女組織是第二次女權運動的兩大陣營之一,領導廣大婦女為自身權力而奮鬥。

弗里丹和她的夥伴 弗里丹和她的夥伴

1966年,貝蒂與其她人成立美國“全國婦女組織”,力圖像美國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NAACP)那樣組織起來,為婦女權利奮鬥。《女性的奧秘》一書使弗里丹成為女權運動的發言人,促使弗里丹成為該組織的首任主席(1966年-1970年)。在該組織以及要求婦女解放激進派的領導下,女權運動取得很大進展。此外,該組織還成立了一個法律委員會,著重調查各州、各企業違反《民權法》第七條,及禁止僱主在僱人時因種族、膚色、宗教、國籍、性別而進行歧視的情況。

1967年,全國婦女組織通過了《人權法案》、《平等權利修正案》(Equal Right Amendment,即ERA)等,強調禁止在就業上的性別歧視、建立日托中心、婦女自己控制她們自己生育的權利等。通過要求舉行ERA聽證會、舉行罷工等活動,意圖使ERA成為有效法案。雖然《平等權利修正案》最終未能成為有效法案,但在弗里丹領導下的全國婦女組織為之所做的努力卻不容忽視。

貝蒂·弗里丹與女權運動 貝蒂·弗里丹與女權運動

1969年,由於美國法律曾禁止墮胎,全國婦女組織積極領導“生育權利”運動,弗里丹還設立了全國墮胎行動聯盟(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Repealof Abortion Laws,簡稱NARAL)。NARAL的成員多為受過大學教育的白人女性,以捍衛婦女的生育選擇權為唯一目標。

1970年8月26日,NOW在紐約舉行的“全美女性大罷工”,口號是“不做晚飯——今天讓家鼠挨餓!”起初就吸引了約5萬名婦女參加,罷工遊行活動進而席捲美國,成為百年女權八大事件之一。

弗里丹除NOW,NARAL外,於1970年底辭職後,與羅莉婭·斯坦能(Gloria Steinem)、貝拉·艾布札格(Belly Abzug)共同設立了全國婦女政治核心小組(National Women's Political Caucus,簡稱NWPC),其目標是推動婦女進入國家機關組織基層、州和當地政府。

1972年,弗里丹因與羅莉婭·斯坦能、貝拉·艾布札格鬧翻,從而離開了政治核心小組。

晚年生涯

貝蒂·弗里丹授予紀念郵票 貝蒂·弗里丹授予紀念郵票

20世紀70年代末,第二次女權運動逐漸走向衰落,弗里丹經歷此次女權運動的始末,並在1981年寫出《第二階段》一書,回顧參加女權運動經歷及女權運動發展過程。無論是在第二次女權運動中《平等權利修正案》,還是爭取墮胎權,到處可見弗里丹的奮鬥。

2000年,西蒙和舒斯特公司出版了她的回憶錄《此前一生》(Life So Far),她在書中自曝丈夫曾對她進行毆打,令她眼圈烏青,上電視時不得不以濃妝掩飾。但前夫對這項指控矢口否認,稱弗里丹女士信口開河。

2006年2月4日,貝蒂·弗里丹去世於華盛頓家中,死因為充血性心力衰竭,當天正逢她85歲壽辰。2006年2月6日,下葬於紐約。

她的死,喚起了無數女性的追思,她們自認這一生,曾得益於她的吶喊。感恩者中,既包括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黛安·羅德姆·柯林頓這樣的女政治家,也有莎朗·斯通這樣的好萊塢女明星。

主要成就

貝蒂·弗里丹是美國女權運動史上的領軍人物之一,她在20世紀60年代前後的主要女性主義思想於《女性的奧秘》一書中得到了充分而詳盡的呈現。在這部美國女性主義經典著作中,弗里丹揭露了女性奧秘論的本質,解構了源自美國主流文化的歧視性性別話語,並鼓勵美國女性爭取作為完備的人類所應享有的生活。弗里丹在這一歷史階段中的女性主義思想於美國內外以實現性別平等為目標的鬥爭而言,均發揮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

貝蒂·弗里丹還領導設立美國全國婦女組織(簡稱NOW)、美國全國墮胎行動聯盟(簡稱NARAL)、美國全國婦女政治核心小組等,進一步推動了婦女解放運動:在就業方面,她領導全國婦女組織成功地說服美國總統林登·貝恩斯·詹森於1967年簽署了行政命令,禁止在與聯邦有關的就業範圍內實行性別歧視;在墮胎權利方面,在她領導的NOW與NARAL等組織共同合作下,使得“羅訴韋德案”的判決有利於美國婦女墮胎權,並在法律上依然有效。這標誌著美國婦女爭取墮胎權利的鬥爭取得階段性勝利。在離開政治組織之後,弗里丹回顧了參加女權運動的經歷,寫成《第二階段》一書,為婦女運動提供參考和借鑑。

人物評價

晚年的貝蒂 晚年的貝蒂

《美國當代文學》:弗里丹的著作之所以如此重要,在於它是一種社會宣言,而不是它的文學性內容,但它的憤怒的熱情引起讀者越來越廣泛的反響,己經使它成為女權運動的經典著作。

《紐約時報》:貝蒂·弗里丹於1963年所著的《女性的奧妙》一書“點燃了當代女權運動,並因此永久改寫了美國等國家的社會結構”。

希拉蕊·黛安·羅德姆·柯林頓:我為貝蒂·弗里丹的過世深為悲傷。她是美國最響亮的聲音之一。通過終生的社會活動和強有力的寫作,她為美國的男男女女以及後代人打開了大門,打開了心靈,打破了對女性限制的柵欄;擴展了女性的機會。我們所有人都是她構想的世界的受益者。

個人著作

英文名中文名時間
The Feminine Mystique《女性的奧秘》或《女性迷思》1963
The Second Stage《第二階段》1981
It Changed My Life: Writings on the Women's Movement《它改變了我的生活:對婦女運動的著作》1985
The Fountain of Age《生命之泉》1993
Beyond Gender《跨越性別》1997
Life So Far《此前一生》2000

上表參考資料為:

家庭成員

貝蒂·弗里丹育有子女三人,1969年與卡爾·弗里丹(Carl Friedan)離婚。

父親哈里·戈德斯坦(Harry Goldstein)
母親母親:米里亞姆·戈德斯坦(Miriam Goldstein)
大兒子丹尼爾·弗里丹(Daniel Friedan)
女兒艾米麗·弗里丹(Emily Friedan)
小兒子 喬納森·弗里丹(Jonathan Friedan)

人物榮譽

榮譽年代
史密斯大學人文學榮譽博士學位1975
美國人道主義協會年度人文主義者1975
埃利諾·羅斯福人權獎1989
布拉德利大學人文學榮譽博士學位1991
美國全國女性名人堂1993
哥倫比亞大學榮譽博士學位1994
年度紀念郵票2006
美國“過去75年中的75位最重要的女性”201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