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流行性腹瀉

豬流行性腹瀉

豬流行性腹瀉,英文縮寫為PED(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住的一種接觸性腸道傳染病,其特徵為嘔吐、腹瀉、脫水。臨床變化和症狀與豬傳染性胃腸極為相似。1971年首發於英國,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陸續發生本病。豬流行性腹瀉病常以暴發性腹瀉的形式發生在非免疫斷奶仔豬(I型)或各種年齡的豬(Ⅱ型)。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為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的成員。豬流行性腹瀉病可單一發生或與豬傳染性胃腸炎混合感染,也有豬流行性腹瀉病與豬圓環病毒混合感染的報導。

基本信息

簡介

豬流行性腹瀉是由病毒引起的仔豬和育肥豬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本病與傳染性胃腸炎很相似,在我國多發生在每年12月份至翌年1~2月,夏季也有發病的報導。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的豬,年齡越小,症狀越重,死亡率高。

基本內容

豬流行性腹瀉是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以水瀉、嘔吐和脫水為特徵。俗稱冬季拉稀病。其病原屬於冠狀病毒科冠狀毒病屬。對乙醚,氯仿等敏感,對外界環境和消毒藥抵抗力不強。一般消毒劑可將其滅活。

豬流行性腹瀉豬流行性腹瀉

本病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多發生於冬季12月至來年2月寒冬季節,夏季也可發生各種年齡的豬都能感染髮病。哺乳仔豬、斷奶仔豬和育肥豬感染髮病率100%,成年母豬為15%~19%。哺乳仔豬受害最嚴重,病死率平均50%。與TGE不同,PED傳播較慢,常在4~5周內傳遍整個豬場,死亡率不高,有一定的自限性,經1個月左右流行恢復痊癒。

病原信息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為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的成員。病毒形態略呈球形,在糞便中的病毒粒子常呈現多形態,平均直徑為130nm(95~190nm)。有囊膜,囊膜上有花瓣狀纖突,長12~24nm,由核心向四周放射,其間距較大且排列規則,呈皇冠狀。病毒在蔗糖中的浮密度為1.18g/mL。

病毒核酸為線性單股正鏈RNA,具有侵染性。基因組長為27000~33000個核苷酸(nt),分子量為6×106~8×106。

免疫螢光(IFA)和免疫電鏡(IEM)試驗表明,豬流行性腹瀉病毒與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IBV)、豬血凝性腦脊髓炎病毒(HEV)、新生犢牛腹瀉冠狀病毒(NCDCV),犬冠狀病毒(CCV)、貓傳染性腹膜炎冠狀病毒(FIPV)之間沒有抗原相關性。但更敏感的試驗檢查表明,其中PEDV的N蛋白和FIPV的N蛋白有一定相關性。中和試驗和ELISA等都證明PEDV和TGEV在抗原性上不同,無共同抗原。目前,尚無跡象表明箱在不同的PED血清型,所有分離的PEDV毒株屬於同一個血清型。

本病毒不能凝集人、兔、豬、鼠、犬、馬、羊、牛的紅細胞。對外界抵抗力弱,對乙醚、氯仿敏感,一般消毒藥物都可將其殺滅。病毒在60℃30min,可失去感染力,但在50℃條件下相對穩定。病毒在4℃,pH5.0~9.0或在37℃,pH6.5~7.5時穩定。

流行病學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可在豬群中持續存在,各種年齡的豬都易感。哺乳仔豬、架子豬和育肥豬的發病率可達100%,尤其以哺乳仔豬嚴重。母豬的發病率在15%~90%。本病主要在冬季多發,夏季也可發生。中國從12月份至次年2月份為本病的高發期。本病在豬體內可產生短時間(幾個月)的免疫記憶。它常常是有一頭豬發病後,同圈或鄰圈的豬在1周內相繼發病,2~3周后症狀可緩解。病毒多經發病豬的糞便排出,運輸車輛、飼養員的鞋子或其他帶病毒的動物,都可作為傳播媒介。豬流行性腹瀉病可單一發生或與豬傳染性胃腸炎混合感染,也有豬流行性腹瀉病與豬圓環病毒混合感染的報導。

發病機理

病毒經口和鼻感染後,直接進入小腸。通過免疫螢光和電子顯微鏡檢查,病毒的複製是在小腸和結腸絨毛上皮細胞漿中進行。其他臟器內未發現病毒增殖。由於病毒增殖首先造成細胞,器的損傷,繼而出現細細胞功能障礙。腸絨毛萎縮,造成了吸收表面積的減少,小腸黏膜鹼性磷酸酶含量顯著減少進而引起營養物質吸收障礙,這是引起腹瀉的主要原因,屬於滲透性腹瀉。嚴重腹瀉引起脫水,是導致病豬死亡的主要原因。

臨床症狀

經口人工感染的潛伏期,新生仔豬為15~30h,肥育豬為2天,自然感染可能稍長些。該病的主要臨診症狀為水樣腹瀉,或者伴隨嘔吐。豬流行性腹瀉病常以暴發性腹瀉的形式發生在非免疫斷奶仔豬(I型)或各種年齡的豬(Ⅱ型)。病豬表現出嘔吐、腹瀉和脫水,與豬傳染性胃腸炎相似,但程度較輕、傳播稍慢。糞稀如水,呈灰黃色或灰色。嘔吐多發生於吃食或吮乳後。少數病豬出現體溫升高1~2℃,精神沉鬱,食慾減退或不食,尤其是繁殖種豬。症狀的輕重隨年齡的大小而有差異,年齡越小,症狀越重,1周內新生仔豬常於腹瀉後2~4天內因脫水而死亡,病死率可達50%。斷奶豬、肥育豬以及母豬常呈現沉鬱和厭食症狀,持續腹瀉4~7天,逐漸恢復正常。成年豬僅表現沉鬱、厭食、嘔吐等症狀,如果沒有繼發其他疾病且護理得當,豬很少發生死亡。

病變

豬流行性腹瀉豬流行性腹瀉

眼觀變化僅限於小腸,小腸擴張,內充滿黃色液體,腸系膜充血,腸系膜淋巴結水腫,小腸絨毛縮短。組織學變化,見空腸段上皮細胞的空泡形成和表皮脫落,腸絨毛顯著萎縮。絨毛長度與腸腺隱窩深度的比值有正常的7:1降到3:1。上皮細胞脫落最早發生於腹瀉後2小時。

病理變化

豬流行性腹瀉具有特徵性的病理變化主要見於小腸。整個小腸腸管擴張,內容物稀薄,呈黃色、泡沫狀,腸壁弛緩,缺乏彈性,變薄有透明感,腸黏膜絨毛嚴重萎縮。25%病例胃底黏膜潮紅充血,並有粘液復蓋,50%病例見有小點狀或斑狀出血,胃內容物呈鮮黃色並混有大量乳白色凝乳塊(或絮狀小片),較大豬(14日齡以上的豬)約10%病例可見有潰瘍灶,靠近幽門區可見有較大壞死區。

剖檢變化表現為屍體消瘦、皮膚暗灰色。皮下乾燥,脂肪蜂窩組織表現不佳。腸管膨脹擴張,充滿黃色液體,腸壁變薄,腸系膜充血,腸系膜淋巴結腫脹。

鏡下可見小腸絨毛縮短,上皮細胞核濃縮,胞漿嗜酸性變化。腹瀉嚴重時,絨毛長度與隱窩比值由正常1:1可降為3:1。剖檢病變局限於胃腸道。胃內充滿內容物,外觀呈特徵性地弛緩。小腸壁變薄、半透明。顯微病變從十二指腸至迴腸未端,呈斑點狀分布,受損區絨毛長度從中等到。嚴重變短,變短的絨毛呈融合狀,帶有發育不良的刷狀緣

診斷信息

本病在臨診症狀、流行病學和病理變化等方面均與豬傳染性胃腸炎無明顯差異,只是豬流行性腹瀉死亡率較豬傳染性胃腸炎低,在豬群中傳播的速度也較緩慢些。根據臨診症狀、流行病學、病理變化進行確診是十分困難的,須進行實驗室診斷。目前,診斷方法有免疫電鏡、免疫螢光、間接血凝試驗、ELISA、RT-PCR、中和試驗等,其中免疫螢光和ELISA是較常用的。

免疫螢光(immunofluorescence,IF)用直接免疫螢光法(FAT)檢測豬流行性腹瀉病毒是可靠的特異性診斷方法,目前套用最為廣泛。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ELISA最大的優點是可從糞便中直接檢查豬流行性腹瀉病毒抗原,目前套用也較為廣泛。

防治

本病套用抗生素治療無效,可參考豬傳染性胃腸炎的防治辦法。在本病流行地區可對懷孕母豬在分娩前2周,以病豬糞便或小腸內容物進行人工感染,以刺激其產生乳源抗體,以縮短本病在主場中的流行。

我國已研製出PEDV甲醛氫氧化鋁滅活疫苗,保護率達85%,可用於預防本病。還研製出PEDV和TGE二聯滅活苗,這兩種疫苗免疫妊娠母豬,乳豬通過初乳獲得保護。在發病主場斷奶時免疫接種仔豬可降低這兩種病的發生。

1.接種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二價菌。妊娠母豬產前1個月接種疫苗,可通過母乳使仔豬獲得被動免疫。也可用豬流行性腹瀉弱毒疫苗或滅活疫苗進行免疫。

2.白細胞干擾素2000~3000國際單位,每天1~2次,皮下注射。

3.口服補液鹽溶液100- 200毫升,一次口服。

4.鹽酸山莨菪鹼,仔豬5毫升,大豬20毫升,每天一次,後海穴注射。

5.套用抗生素(四環索、慶大黴素)防止繼發細菌性感染。

6.中藥處方:黨參、白朮、茯苓各50克,煨木香、藿香、炮姜、炙甘草各30克。取汁加入白糖200克拌少量飼料餵服。

豬流行性腹瀉(Porcineepidemicdiar-rha,PED)是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接觸性腸道傳染病。其特徵為嘔吐、腹瀉和脫水,同時精神沉鬱,厭食,水樣稀糞,消瘦及衰竭。。各種年齡的豬只對該病毒都很敏感,都能感染髮病。哺乳子豬、斷奶子豬和育肥豬感染髮病率100%,成年母豬為15%~19%。哺乳子豬受害最嚴重,病死率平均50%,常在4周~5周內傳遍整個豬場。本病病原對乙醚、氯仿等敏感,對外界環境和消毒藥抵抗力不強,一般消毒劑可將其滅活。

發病機理:病毒經口鼻感染,侵入小腸後,在小腸絨毛吸收上皮增殖,損傷細胞器,繼而出現細胞功能障礙,因線粒體腫脹引起細胞數量減少,營養物質吸收不良,這是絨毛萎縮前發生腹瀉的主要原因,隨著病程的發展,吸收上皮損傷逐漸加重,直到上皮脫落,形成絨毛萎縮,吸收面積減少,引起營養物質吸收顯著降低,蛋白、糖、脂肪不能徹底分解,使腸內物質腐敗發酵。刺激腸末梢感受器,蠕動增強面引起腹瀉,由於腸內鹼性物質大量排出,引起酸中毒、自體中毒、脫水和貧血,以致因病毒血症衰竭死亡。

病理變化:和典型的傳染性胃腸炎十分相似,小腸絨毛縮短,上皮細胞核濃縮、破碎、胞漿呈強嗜酸性變性,壞死性變化,致使絨毛顯著萎縮。眼觀病變僅限於小腸,有別於傳染性胃腸炎,腸管膨脹擴張充滿黃色液體,腸壁變薄,腸系膜充血,腸系膜淋巴結腫脹。

防治措施:首先要加強飼養管理。禁止從疫區引進種豬,外地引進的帶菌豬必須隔離觀察;做好豬舍周圍的衛生工作和保持母豬和產房的清潔乾燥;做好全進全出和冬季的驅寒保暖工作。

疫苗防疫。每年冬天10月份~11月份母豬、種公豬全群接種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二聯苗,每頭1頭份,經產母豬產前一個月接種1頭份/頭,後備母豬產前40天和20天分別接種1頭份/頭。仔豬斷奶後10天~15天接種一次。疫苗注射用後海穴注射效果比頸部肌肉注射好。

抗生素療法 。豬飲用口服補液鹽溶液,配方為1000毫升水中加20克葡萄糖、3.5克氯化鈉、2.5克碳酸氫鈉、1.5克氯化鉀。全群用藥。

拌料藥物治療。加:佳免1.51千克+鼎泰1千克+維多康500克+葡萄糖10千克,連用一周。個別病情特別嚴重的小豬可採用抗生素加補液鹽灌服,嚴重的母豬採用靜脈注射的方法給藥。

腹瀉原理

很多因素都會引起豬腹泄,比如溫度、濕度及衛生等,因此豬對養殖的環境和條件要求相對比較高。實踐證明,發酵床可使豬的腹泄病症減少90%以上,傳染性腸胃炎等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瀉病發病率會明顯降低,即使發病,病症也比較輕,恢復很快。

發酵床表面墊料一年四季恆溫20℃左右,為豬提供溫暖舒適的環境,避免了冰冷的地面刺激豬消化功能紊亂引發的腹瀉。尤其是氣溫低、或溫差變化較大的冬春季節,發生腹瀉的機會大增,更需注意保溫。金寶貝乾撒式發酵床墊料的最佳濕度維持在65%左右,非常適合豬的生長需要。

環境污穢最易引起豬腹瀉,所以,豬舍要保持地面乾淨衛生,舍內要經常進行消毒處理,防止豬採食不潔的飼料,防止飲用污水或尿液。勤打掃、常消毒,防止糞尿污染,以上這些工作,需要花費很多的人力和時間,而使用乾撒式發酵床則可減少90%的工作量。發酵床中的功能微生物可以通過發酵及時的分解糞尿,做到自動清理,只要定期將墊料與糞尿混勻,保證發酵的正常進行即可,極為省時省力。與此同時,引起腹瀉的寄生蟲卵、病原微生物也會在發酵時產生的高溫內殺死、失活,大大降低豬腹瀉的發病幾率。

另外,發酵床中的有益微生物能夠提高消化功能,也有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長的作用,豬通過採食含有功能微生物的墊料,可以提高自己免疫力,完善身體機能,保證生長發育的健康,最大程度的降低了豬的腹瀉發病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