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口村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養殖業,主要銷售往本縣。 該村現有農戶36戶,共鄉村人口150人,其中男性77人,女性73人。 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8人,其中小學生15人,中學生3人。

村情概況

谷口村,相傳是白起坑殺趙軍的地方,因此,谷口村又名殺谷、哭頭、省冤谷,位於高平市城西5公里處,村子裡有白起台、骷髏山、骷髏王廟等古蹟。骷髏王廟始建於唐代,唐玄宗作潞王時,巡幸至此,見白骨遍野,頭顱成山,觸目驚心,遂在頭顱山旁修建骷髏王廟,“擇其骷骨中巨者,立像封骷髏大王”。現骷髏王廟為清代遺構,廟內塑趙括夫婦像。明代詩人於達真寫道:“此地由來是戰場,平沙漠漠野蒼蒼。恆多風雨幽魂泣,如在英靈古廟荒。趙將空餘千載恨,秦兵何意再傳亡?居然祠宇勞瞻拜,不信骷髏亦有王。”每到高平旅遊觀光的人們,都要到骷髏王廟參觀遊覽,領略長平古戰場的雄渾場面。
谷口村,應叫“骨頭村”,因當地常現累累白骨而得名。當地方言“骨頭”發音為“kuo tou”故被誤記為“哭頭”,實為“骨頭”。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9年底,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36戶通自來水。有36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3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81.0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0戶(分別占總數的27.03%和27%)。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4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40公里。全村共擁有農用車4輛,拖拉機6輛,機車7輛。全村建有沼氣池1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4戶,建有小水窖40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90畝,有效灌溉率為50.56%,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9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8 畝。該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9戶居住於磚木結構住房,有27戶居。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3.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5萬元,占總收入的54.86%;畜牧業收入16萬元,占總收入的36.5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59頭,肉牛63頭,肉羊287頭,雞532隻);林業收入0.23萬元,占總收入的0.84%;第二、三產業收入2.27萬元,占總收入的8 %。農民人均純收14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9人(占勞動力的13%),在省內務工5人,到省外務工4人。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78畝(其中:田70畝,地108畝),人均耕地1.15畝,主要種植糧食、經濟作物等作物;擁有林地285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6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03畝,主要種植板栗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92畝,其中養殖面積92畝;草地1900畝;荒山荒地1975畝,其他面積2000畝。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養殖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0%。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核桃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核桃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6戶,共鄉村人口150人,其中男性77人,女性73人。其中農業人口149人,勞動力93人。該村以彝族為主(是彝族居住地),其中彝族150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8人,占人口總數的18.06%;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50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7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4公里,距離鄉衛生院40公里。該村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36戶,占農戶總數的100%。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說全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安龍堡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4公里,距離中學44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8人,其中小學生15人,中學生3人。
該村有業餘文娛宣傳隊2個(花鼓、大娛樂各1)。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交通不方便,基礎設施差。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鞏固種植業,大力發展養殖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