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態心理

變態心理

變態心理亦稱異常心理或病理心理,它是指人們的心理活動,包括思想、情感、行為、態度、個性心理特徵等方面產生變態或接近變態,從而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活動異常(精神活動異常)。

定義

變態心理學(abnormalpsychology)又稱病理心理學(pathological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徵發生異常的科學,包括研究認知、情感、意志和智慧型、人格等方面的異常表現,探討異常心理的發生、發展、變化的原因和規律。

範圍

研究這些異常的心理活動,包括探索異常心理活動的表現及其規律;尋找引起這些變態心理活動的原因;了解及掌握這些變態心理活動的發生、發展及其變化;並研究各種心理異常活動的糾正、治療及預防的方法的學問,就稱為變態心理學,亦稱病理心理學。
漫畫漫畫

變態心理學研究的範圍非常廣泛,涉及到人們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面。人類的心理活動本來就是極其複雜的,人們朗心理活動既不能離開人們固有的心理活動的物質基礎——人腦,亦不能脫離開人類活動的場所——環境,這裡當然包括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人腦有病變,致使因人腦活動面產生的心理活動變得異常,這是極易了解的事實。環境有變化,也必然會引起人們心理活動的相應變化,因為環境中隨時發生的變動,都是一種刺激,這種刺激通過人們種種固有的感覺器官,如眼、耳、鼻、舌、身(招皮膚、肌肉、骨骼等)而反射入腦,就構成了人們心理活動的內容。
人們的心理活動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這種變化是正常的心理活動,但是如果外界環境的變化過於強烈,或人們在這變化中心理活動的某些環節發生了適應不良或其他的病變,就可能使人們的心理活動變成異乎尋常,也就發生變態心理現象。

研究簡史

變態心理的討論自古代就有,但作為一種系統探討和科學解釋只有百年歷史。
圖書圖書

我國從秦漢時期一直到18世紀末,變態心理的討論和實踐一直走在世界各國前列。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前222年)產生了我國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內經》,它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書,共18卷162篇,它從整體觀點出發,運用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然辯證法思想對人的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診治預防作了較為系統全面的闡述,其中有不少內容涉及到心理異常和心身的關係等方面,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等成為心身醫學和變態心理研究的至理名言。《內經》奠定了中國醫藥學的理論基礎,自它以後,隨著祖國醫學的不斷發展,變態心理的討論在分類、症狀描述、理論探討、診治方法等方面也不斷深入,但仍未建立一套完整的變態心理的系統研究架構,科學的變態心理解釋和研究是18世紀以後的事。
西方的變態心理研究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被稱為醫學之父的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前360年),他把心理異常歸結為體內四種體液(血液、粘液、黃膽汁、黑膽汁)的失衡,認為心理疾病有其器官上的原因,必須進行醫學治療,反映了變態心理研究的生物模式思想:他還把心理異常現象分為躁狂、憂鬱和誨妄三大類。
公元前100年,希臘另一名醫生Asclepiades首先使用了“心理障礙”和“心理缺陷”等術語。這些均說明古希臘學者對心理變態已有初步認識,並指出了心理異常和人腦的聯繫。中世紀(公元476——1700年)被稱為是黑暗時代,由於神學和宗教占統治地位,心理異常現象被看作是魔鬼力量的體現,不同的心理異常是由於附體魔鬼的不同特點造成的,治療心理異常就得採用“驅魔"手段,即用殘酷的禁閉、停食、拷打、水淹和火燒等方法處理精神病患者,給他們帶來悲慘的後果。17世紀以後,在文藝復興運動的推動下,醫學逐漸擺脫中世紀神學的束縛,心理異常被看作是精神病的表現,它需要治療。
從此,變態心理學和精神病學一起作為科學逐步發展起來。

基本概念

1、症狀、主要症狀、核心症狀
症狀:患者病後機體、生理功能異常的自身體驗和感覺。
主要症狀:是在患者病程的大部分時間都存在的的一系列症狀,可能是引起患者情緒問題的原因,也可能是情緒問題所導致的結果。
核心症狀:在求助者病程一系列症狀中,最主要的症狀,其他症狀一般是繼發或伴發的。
2、關於生理功能和軀體症狀生理功能是指人體八大系統的正常的作用。比如消化系統主消化食物、吸收營養。呼吸系統主呼吸等等。軀體症狀是指軀體能夠感覺到的不適或被觀察的到的異常
3、預後和轉歸預後是指事先推測疾病的過程和結局,是對未發生的事情的一種推測,不是對已發生的結果的總結。轉歸是指疾病的結果。疾病經治療最後是治癒、未愈或死亡,是已經出現的結果,與預後是不同的概念
變態變態

4、精神病、精神病性障礙、非精神病性障礙現在儘量不用精神病這一說法。因為精神病這一概念是一個日常概念。界定的範圍不明確。現在的概念體系是:精神障礙----------包括精神病性障礙和非精神病性障礙所謂精神病性障礙是指有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的各種心理障礙,也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偏執性精神病等)。所謂非精神病性障礙是相對前者而來的,是指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狀的各種心理障礙(比如:各種沒有精神病性症狀的,抑鬱症、焦慮症等等)所以焦慮症是第二種情況,是心理諮詢的範疇。你在這裡之所以有疑問,可能是因為教材上說“我們的工作範圍是一般心理問題和嚴重心理問題、以及可疑神經症”。其實在三級書上44頁“四、注意事項”的第一句話實際上,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礙者是心理諮詢的主要工作對象。

研究歷程

從黑暗到復興

法國醫生Pinel(1745——1826)是這一變更歷程的代表人物,他認為精神病是一種需要治療的疾病,主張給予精神病人以人的待遇、並親自解開精神病人身上的鎖鏈,使精神病收容所狀況完全改觀。這種對心理異常者的同情和人道主義精神有著劃時代的意義,人性主義思想逐步取代神權思想,解放精神病人的運動提到了議事日程。

從外因到內因

奧地利醫生弗洛伊德(Freud·S1856——1939)是這一變更的傑出代表人物,他改變了以往只注重精神病人外在因素和生理病因的看法,而重視病人的內部衝突和動機,使心理異常的研究變成探究內心動力的精神分析。儘管他的理論體系有明顯的錯誤和弊端,尤其受到注重外因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批評,但仍舊是變態心理研究的一塊重要基石。

從醫院到社區

本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精神異常的研究更加重視心理和社會因素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對精神病人的防治工作也從醫院擴大到社區,一大批學者主張變態心理的研究要放棄對病人內部作用的探討,而重視家庭、學校和社區的各種因素對人心理的致病機制,認為任何人在相應的內外緊張刺激作用下都可能引起精神障礙,社區環境不良、對人缺乏支持是人精神崩潰的重要原因,心理健康的研究要重在社區預防和促進,這一變更使得社區心理衛生運動在世界範圍深入發展,變態心理的研究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判斷標準

內省經驗標準

這裡的內省經驗指兩方面,其一是指病人的主觀體驗,即病人自己覺得有焦慮、抑鬱或沒有明顯原因的不舒適感,或自己不能適當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因而尋求他人支持和幫助。但是,在某些情況下沒有這種不舒適感反而可能表示有心理異常,如親人喪亡或因學業不及格而退學時,如果一點沒有悲傷或憂鬱的情緒反應,也需考慮其有心理變態。其二是從觀察覺者而言的,即觀察者根據自己的經驗作出心理正常還是異常的判斷。當然這種判斷具有很大的主觀性,其標準因人而異即不同的觀察者有各自評定行為的常模。但由於接受過專業教育以及通過臨床實踐的經驗積累,觀察者們也形成了大致相近的評判斷標準,故對大多數心理變態仍可取得一致的看法,但對少數病人則可能有分歧,甚至截然相反。

統計學標準

在普通人群中,對人們的心理特徵進行測量的結果常常顯示常態分布,居中的大多數人屬於心理正常,而遠離中間的兩端被視為異常。因此決定一個人的心理正常或異常,就以其心理特徵偏離平均值的程度來決定。雖然心理異常是相對的,它是一個連續的變數。偏離平均值的程度越大,則越不正常。所謂正常與異常的界限是人為劃定的,以統計數據為其礎。這與許多心理測驗方法的判定是相同的。
統計學標準提供了心理特徵的數量資料,比較客觀,也便於比較,操作也簡便易行,因此,受到很多人歡迎。但這種標準也存在一些明顯的缺陷,例如,智力超常或有非凡創造力的人在人群中是極少數,但很少被人認為是病態。再者,有些心理特徵和行為也不一定成常態分布,而且心理測量的內容同樣受社會文化制約。所以,統計學標準也不是普遍適用的。

醫學標準

​這種標準是將心理變態當作軀體疾病一樣看待。如果一個人身上表現的某種心理現象或行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變化的依據,則認為此人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現則被視為疾病的症狀,其產生原因則歸結為腦功能失調。這一標準為臨床醫師們廣泛採用。他們深信心理障礙病人的腦部應有病理過程存在。有些目前未能發現明顯病理改變的心理障礙,可能將來會發現更精細的分子水平上的變化,這種病理變化的存在才是心理正常與異常劃分的可靠根據。醫學標準使心理障礙納入了醫學範疇,對變態心理學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這種標準比較客觀,十分重視物理、化學檢查和心理生理測定,許多醫學的概念現在仍為變態心理學所採用。但是,醫學標準也並不完全令人滿意。雖然象麻痹性痴呆、癲癇性精神障礙和藥物中毒性心理障礙使用醫學標準非常有效,但對於象神經症和人格障礙則無能為力。心理障礙的原因通常不是單一的,它是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除了生物學的原因,還有心理和社會文化的原因。因此,劃分心理正常與異常還需要其他的標準。

社會適應標準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維持著生理心理的平衡狀態,人能依照社會生活的需要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因此,正常人的行為符合社會的準則,能根據社會要求和道規範行事,亦即其行為符合社會常模,是適應性行為。如果由於器質的或功能的缺陷或兩者兼而有之使得個體能力受損,不能按照社會認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為後果對本人或社會是不適應的時候,則認為此人有心理異常。這裡正常或異常主要是與社會常模比較而言的。許多心理學家主要從社會適應的角度提出了判斷心理是否正常的項目,例如馬斯洛(Maslow)等提出了以下十項標準:
1.有充分的適應能力;
2.充分了解自己,並能對自己的能力作恰當的估計;
3.生活目標能切合實際;
4.與現實環境保持接觸;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諧;
6.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8.適度的情緒發泄與控制;
9.在不違背集體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10.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情況下,個人基本需要能適當滿足。
上述十項說明了心理正常的情形,但是正常人群中這些方面也並不完全一樣,其變化幅度是很大的。因此,判斷一個人心理是否異常,只能通過比較的方法,首先是與社會認可的行為常模比較,看其行為能否為常人所理解,有無明顯離奇的行為,例如,一個人突然當眾脫衣赤身裸體,其行為不符合自己的年齡、身份和地位,不能為社會上的人們所接受,對本人和社會有害,那么,這個人就可能有心理障礙存在。其次,還要與一個人以往一貫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模式相比較,看其心理過程或心理特徵是否發生了顯著的改變,即與其常態有無明顯不同。如一個一貫精明能幹、積極工作的人,近來變得生活懶散、孤獨少語,使人覺得前後判若兩人,則要認真考慮此人有無精神疾病的問題。經過認真比較,發現行為改變極其明顯,那么,作出心理變態的判斷是不難的。但如果心理變態程度較輕,發現行為改變極其明顯,則判斷比較困難。而且,判斷時還必須考慮到社會適應標準受不同地區、時代、社會習俗及文化的影響,因此,心理正常與異常是相對而言的。

病理

變態心理學是醫學中發展最早的一個分支。很久以來,心理變態的人常是被人們所排斥或遺棄。人們不把心理障礙看成是疾病,卻把心理變態的人看成是邪惡或魔鬼附體。中世紀的歐洲,教士們使用了所謂驅魔術來驅趕魔鬼,大多數病人受鞭笞、火燒和其他人身凌辱與虐待,因為人們相信軀體痛苦難受時魔鬼就會飛離。除了有些“癔症”或抑鬱病人被勸服外,這種處理常會導致病人的死亡。當時的社會騷動和對於災禍的恐懼導致了一種信念,認為情慾是邪惡,女人激起男人產生情慾,因此女人是邪惡。婦女在無情拷打之下被迫懺悔,然後,被綁在火刑柱上燒死。後來,不管女子、男子、兒童,只要是與眾不同或稍有不正常行為都會受到指控。心理異常或離奇行為被看成撒旦淫威的表現,結果葬送了百十萬人的生命。象這種對心理變態的患者所進行的凌辱和折磨持續了約300年。但同時也有許多醫生和學者認為心理變態是疾病,同情精神病人,主張給予幫助和有效的治療。如Paracelsus(1490——1541)認為心理變態的人只不過是需要治療的病人而已。他相信這些病人是有心理障礙的人,通過交談、說服和疏導可以治好。此後,精神病人被送進瘋人院,病人常常被帶上鐵鏈或鎖於籠中。法國大革命(1789)以後,PhilipePinel醫生倡導解除對精神病人的禁錮,主張以關心態度傾聽他們訴說,讓他們從事有益的勞動。雖然該學說的論點是錯誤的,它卻提出了大腦病變對精神病的病因作用。但大腦病變只能解釋一小部分的心理障礙,所以其他研究者又提出了精神病的心理原因學說。其中,F.A.Mesmer主張"動物磁性"是心理障礙的根源。這一學說也無科學根據,但卻導致了催眠術的成功套用,並被後人稱為梅斯梅爾現象。還有一派學者認為心理變態是由於不愉快的心理體驗、隱蔽的衝突和情緒創傷引起,稱為分析學派。

男人性虐的變態心理

喜歡有自信心的女人

許多女人認為丈夫並不真正關心她,夫妻間的談話常是集於他的興趣,而不她。然而,有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女人大都有意“降低自己“,從而讓丈夫感到他是一家之主。
女人們常常忽略的是,天性愉快的男子通常都喜歡與其有共同品質的女人。絕大多數男人都認為,自信心強的女人對他們感染力更強,所以妻子在丈夫面前不可過謙。
感情受壓抑時常通過性來解脫
身為男人,許多人都不願自己的軟弱,如:恐懼、孤立先助、失望等等,就常常把性作為這些內在情緒的發泄方式。在這種時候,如果這時妻子想要得到更多的溫存,就會只能感到失望。
因為,丈夫雖然在生理上得到發泄,但並未消除內在的緊張感,而妻子就會感受到侮辱,感覺自己是專供丈夫發泄怒氣的工具。
其實,在男人感到恐懼、失望、緊張時,都希望有個忠實的伴侶在身邊,所以性是他們重新獲得信心和感到寬慰的有效方法。因此,當妻子感到丈夫緊張不安,就應想辦法與他共同分擔,讓他有安全感,把心裡話對你說出來。這樣夫妻兩人才會感到更親密,隨之而來的性生活也會更動情難忘。

不願被當作孩子對待

妻子越是扮演丈夫母親的角色,丈夫對待她就越像是對待自己的母親,而不是深情的愛人。女人為什麼要像母親對孩子那樣對待丈夫呢?一位婦女這樣說:“每當丈夫不注意我時,我就採用’母親方式’,給他做好吃的,整好他的內衣褲。我實際真正想得到的,是丈夫更多的注意和溫存,但是我得到的卻是一個懂事孩子的滿口的感謝話,他誇我考慮得真周到!“
孩童時觀察母親操勞,女人學會了餵養孩子、無私地奉獻、注意他人的要求。當和一個男人共結連理,她會下意識地照此去做。最初男人需要這種關心,但是,女人扮演母親的角色越是熱心,男人就越難於用情愛的方式去回報她。
因此,女人不要把丈夫當孩子,而應把丈夫當作一個有能力的可信賴的朋友。開始這會遇到很多麻煩,但丈夫最終會明白妻子的良苦用心,重新把妻子作為精心挑選的女人來對待。

喜歡與他共享床幃之樂的妻子

在性愛中,男女是有差別的。女人注意溫情,男人則更欣賞自的有樂趣的性活。由於這種差別的存在,女人常抱怨丈夫只注意性,她不過是個工具,而男人則埋怨妻子的興趣只在談情說愛。要解決這個矛盾,可以嘗試調換角色,讓男人來談他愛的感受,女人竭力去體驗身體的快感,這樣妻子便能理解,丈夫的性要求其實是他表達愛的極致。

研究方法

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通過觀察或談話對被試的心理和行為表現進行有計畫、有目的的了解。在觀察之前要作好充分準備,了解被試的基本情況,訂出觀察目的和計畫。在觀察過程中要忠實、客觀記錄,再對觀察資料進行客觀分析,切忌主觀臆測。觀察法可分為自然觀察和控制觀察,前者是在不加任何控制的自然情境中進行觀察,如對住院病人的活動、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對患者在家庭中的生活習慣進行直接觀察;也可藉助於錄音、攝像等方法進行間接觀察。控制觀察是指預先設計特定的情境,再讓被試進入此控制情境,觀察其情緒表現和行為變化。觀察可分為一次性或連續長期觀察。觀察的內容包括被試的外表、言談舉止、行為表現、情緒狀態、交往風格、對人和事的態度、興趣愛好、對挫折的應對方式等等。
確定被觀察的目標(靶行為)極為重要。靶行為要客觀、明確、完整。客觀是指異常表現能被觀察,如果只是內部衝突,就不易作為靶行為;明確是指靶行為要有明確的定義,便於不同觀察者的相同操作;完整是指靶行為要是一個完整的單元,最好建立量化的操作標準。
行為的觀察與度量技術有很多,常用的有頻數測量,即在給定的時間內記錄靶行為的出現次數;反應分類技術是將靶行為分為若干類別進行記錄,如正確——錯誤、正性——負性等;編碼記錄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對觀察的行為進行程式化的記錄和量化,並及時得出行為評定的結果,這類計算機輔助評估程式在已開發國家套用頗為廣泛,我國變態心理的計算機評估研究正日益受到關注。

個案法

個案調查是臨床工作者習慣採用的方法,即把被試看作一個單一的案例進行全面、深入、系統和詳細的調查。個案材料來源於被試自述或他人報告,可以通過交談、問卷和活動產品分析等方法來獲取資料。“產品”是指被試的活動產品,人都會有意或無意將自己的情緒和體驗投射到自己的作業、日記、信件和繪畫等產品中,分析這些產品,可間接了解人的內心世界和心理狀態。個案內容除了被試的個人史、既往史和現病史等一般資料外,還需要詳細了解個人的生活經驗、家庭生活和人際關係狀況、學習和工作情況、心理發展和教育經歷、對人和事的態度與風格、在集體生活中的表現、興趣愛好和病前性格特點、重要的生活事件和精神剌激以及最近病情變化等。
個案調查是一種追蹤性質的研究,它既可用回憶以往事件和查閱有關記錄的方法重新組織信息,也可長期、追蹤描述病程的未來變化。個案調查要強調在群體中的普遍意義,最好選擇有代表性的個案進行研究。

會談法

上述觀察法和個案法都要使用會談會談不僅是一種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一門常用的心理治療技術。會談是一種藝術,它與一般交談有本質差別。會談是兩個人以上面對面的交談,相互之間懂得語言和非語言的信息,雙方預先知道交談的目的,會談者慎重地選擇交談的主題和控制交談的進程,並試圖從應答者那裡得到他對事物的態度和看法。
會談的主要功能是收集患者的有關資料對患者進行診斷和評估,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治療。會談在結構上可以是標準化的,即有固定程式,所要問的問題是事先決定的,會談者以同樣措辭和同樣順序向每個應答者發間,這種會談主觀影響少,結果便於比較和評估。會談也可在非標準化或非結構化的形式下進行,此時會談的內容和順序取決於應答者的回答和會談者自己的選擇,這樣的會談給予雙方很大主動性,但隨意性大,結果不易比較。
會談作為一種治療技術,尚有許多具體要求,如治療者要注意傾聽,持非評判性或中性的態度,創設良好的身心環境,使患者感到輕鬆,自主性得到尊重,科學運用釋義、中斷、提問、轉移等多種技術。談話的內容要適合患者的接受能力和興趣,對個性發展或問題改善有關鍵作用,有利於探索深層病因和鑑別診斷,促進患者認知和態度的改變以及心理問題的解決。會談可通過錄音、錄像或會談後回憶方式進行資料記錄,如必須在會談中進行記錄,要儘可能簡潔,不影響會談順利進行。

群體調查法

群體調查法也要用到觀察、病史描述、會談和測量等多種技術,但主要是針對群體被試而不是個體對象。如同醫學流行病學的調查方法一樣,它分為橫斷面調查和追蹤調查兩類,前者是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對群體的多數項目進行一次大規模調查,!後者是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對群體少數項目進行連續、多次的調查。變態,心理研究中的多數變數難以直接控制而進行實驗研究,但對感興趣的變數進行群體調查測量,收集數據,進行統計學上的相關分析和因素分析等,可以確定變數之間的相互聯繫,有助於心理變態因果關係的探討。
群體調查的具體要求也很多,要有一個周密的調查設計方案,有明確的調查目的,選擇科學的調查項目和方法,調查對象要有代表性,隨機化抽樣,並注意正常和異常人群之間的對照比較,調查工具要進行信度和效度的檢測並作標準化處理。

實驗法

實驗是變態心理研究的經典方法,即建立一定的實驗假設,選擇一個可以控制的自變數,科學地進行實驗和對照分組,隨機取樣,在嚴格控制的條件下,主動引起被試的需要,對其身心反應進行考察,並對結果作數量化分析和反覆驗證。常用的是病程實驗,其目的在於取得異常心理過程的現狀與變化特點,並對這些特點予以數量和性質上的估價。治療性實驗常常被臨床醫師採用,即對病人的治療賦予實驗的性質,針對病因進行治療,治療的情境與條件應嚴格控制,為避免醫生過高地估計療效,宜採用“雙盲',設計的方法,療效的評定要有客觀指標。兒童教青干預實驗是一種準實驗方法,因為變數多,不易控制,它可以是學習生活實地的自然觀察,也可以適當控制有關的環境條件,實施特定的教育訓練干預措施,對干預前後的兒童行為表現進行系統觀察記錄,以確定干預的效果。心理變態中的許多實驗研究會損害人的身心健康,因此,有時採取動物實驗的方法,如用人工方法在動物身上製造生理缺陷,改變其機能狀態,給予各種急性或慢性的剌激,以製造各種心理病理模型以便進行類比。將動物實驗結果來解釋人的心理變態要十分慎重。

測驗法

測驗法包括心理測驗和評定量表兩類,它們對心理異常的表現能夠定性和定量,簡潔易行,便於操作。測驗法的特點是用統一標準的刺激,在標準的情景中對要研究的心理品質作出標準化的計量。在解釋測驗結果時,需要結合臨床方面的資料作出正確評估。心理測驗常用於智力、記憶、人格和神經生理方面的測評,評定量表的臨床運用越來越廣泛,常常用來評定人的情緒和行為問題。有關具體的變態心理測驗工具和方法將在後面介紹。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