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熙烈

譚熙烈,一個征服了美國商界的中國女人。 但譚熙烈的興趣已經離開了商業領域,她在銳步人權獎董事會的工作喚起了她年輕時的理想。 譚熙烈的書也是她所說的“創造積極的變化”的一項工作。

譚熙烈

征服美商界的女子譚熙烈
譚熙烈,一個征服了美國商界的中國女人。
2003年她被美國女性雜誌《PLAT-INUM》評為美國企業界的6名女強人之一,2004年被美國《女性企業家》雜誌(FEMPRENEUR)選為全美30名最傑出女性之一。她成為各種企業高峰會的主持人或演講人,一年要在世界各地作幾十場演說。美國廣播公司(ABC)、CNN廣播電台、《商業周刊》、《財富》雜誌等40多家美國媒體報導過她的故事。
1969年,16歲的譚熙烈獨自從香港來到美國時,她並沒有想到日後會在商界創造如此巨大的成功。她當時的志願是投身人道事業,為社會和無數身處困境的人“創造積極的變化”。由於應聘世界衛生組織失敗,她在梅百貨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若干年後,她成為一名成功的高級企業管理人員,先後擔任AVEDA化妝品集團的執行長、耐克運動服飾公司副總裁、銳步運動服飾公司總裁等職務。她在商業界的經歷還包括在MILLER‘S OUTPOST(美國的一家連鎖零售企業)和Britannia sportswear擔任各種管理職務。從這些跨國企業里退出後,她又先後創辦了入口網站公司、供應鏈軟體公司和管理諮詢、培訓公司。這些公司給她帶來了財富,也帶來了聲望。
2003年她被美國女性雜誌《PLATINUM》評為美國企業界的6名女強人之一,2004年被美國《女性企業家》雜誌(FEMP RENEUR)選為全美30名最傑出女性之一。她成為各種企業高峰會的主持人或演講人,一年要在世界各地作幾十場演說。美國廣播公司(ABC)、CNN廣播電台、《商業周刊》、《財富》雜誌等40多家美國媒體報導過她的故事。

事業成功回報社會 創辦慈善性基金會

事業上的成功使她終於能夠回到年輕時的理想上,為社會和身處困境的人“創造積極的變化”。1996年,她與國際教育事業創始人、前聯合國副秘書長羅伯特。穆勒共同創辦了“我們基金會”,從那時起她的全職工作就是為世界慈善和環保事業奔忙。
作為回報社會的一部分,她寫了一本書,告訴人們她從自身經歷中得到的成功經驗。這本書在美國出版後又先後在日本、西班牙和南美洲出版,明年將在德國和希臘出版。這本書的中譯本將於下周由中信出版社在國內出版。
譚熙烈住在聖塔巴巴拉海邊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房子面朝著海,背後倚著山。記者前去採訪時,譚熙烈剛從墨西哥回來。她到墨西哥是為墨西哥一個很大的企業集團GRUPO Salinas做企業文化改造的項目。這個項目的內容是讓這個企業集團為婦女提供更好的工作環境。譚熙烈說,她首先說服這個企業認識到,婦女掌握了80%的市場購買力,因而塑造一個良好的尊重婦女、關心婦女的企業文化有助於企業的市場發展。然後她為這個企業具體設計了尊重、關心婦女的企業文化建設方案。“墨西哥是個很男權的社會,但他們最後接受了我的觀點,因為我告訴他們這有助於他們賺錢,”譚熙烈說著笑了起來,“這很關鍵。”

學生時代成績優異 四年讀完本科碩士

譚熙烈說她的故事要從11歲的時候講起。那時她在上國小五年級。那年聖誕節,她想給一位同學寄賀卡,但那位同學卻不願告訴她他的地址。譚熙烈後來知道,這位同學來自一個很窮困的家庭,一家人住在一間很破落的房子裡,他羞於告訴譚熙烈自己家在哪裡。譚熙烈從此開始關心貧困問題,她從雜誌上了解到非洲數百萬難民的情況。從那時起,她為自己設計了人生道路,就是為社會和身處困境的人創造積極的變化。
她迫不及待地讀書,高中一年級就自學完了大學的課程,然後參加了美國的SAT考試,當時美國SAT考試在香港已經設立考點。她考得非常好,被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錄取。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她選擇了食品營養學和經濟學兩門專業,並立志要讀到碩士生畢業。她背著兩個行李箱來到美國,依靠獎學金和勤工儉學的收入讀書。因為急於實現自己的理想,她四年就讀完了本科和碩士的全部課程。
然而當她拿著自己全優的成績單到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找工作時,世界衛生組織的人告訴她,他們只招用有10年以上工作經歷的人。多年的熱烈追求一下子碰了壁,她只能先留意找份工作。她在梅百貨公司面試時,招聘的人告訴她,梅百貨公司因為多數開在社區里,所以專門有社區工作項目,幫助社區里需要幫助的人。這一句話打動了她,雖然商業從來不是她想從事的職業,但想到在梅百貨公司上班仍可以部分地從事一些社區工作,她進了梅百貨公司工作。

採購工作發現訣竅 直接訂貨富有創意

這個本不想從事商業的人卻出奇地表現出很高的商業才華。她初進梅百貨公司時擔任採購員。她敏銳地觀察到了顧客購買的喜好,在採購中不斷調整商品結構,使她所在的銷售部門每年保持2位數的銷售額增長率。她被提升做了採購經理。為了採購,她經常到亞洲出差。在實際工作中她發現了採購的一個訣竅,這個訣竅日後引發了美國百貨業採購方式的變革。這一變革現在說來很簡單,就是改變依賴進口商採購的做法,直接向工廠訂貨。但在譚熙烈之前,沒有人想到過這個方法。
譚熙烈在梅百貨公司服務4年以後被BRITANIA SPORTSWEAR聘用,任全球產品及製造部經理。這個職位負責全球產品線的協調和生產加工。簡單地說,她的工作就是與全球各個銷售公司聯繫,制訂產品的設計方案,然後送到各廠家定做加工。譚熙烈回憶說,這段工作使她學到了大量的東西,她以後在商業領域取得的成就,主要來自這個時期奠定的基礎。譚熙烈認為自己在商業上展現出的能力緣於勤奮,但也來自自己在錯誤中學習的精神。商業是充滿風險的,有風險就會有錯誤,商業既需要冒風險,也要敢犯錯誤,越大的錯誤越可以學到東西。
譚熙烈在BRITANIA全球產品和製造部經理職務上工作3年後就辭職了。辭職的原因是,她經常接到商定好的設計和訂單,下達到廠家後不久,卻被銷售公司取消了訂單,這樣她就不得不到廠家再下達取消訂單的通知。她經常為此感到為難,因為這對廠家太不公平了。她辭職後回到美國,在BRITANIA總部,公司的總裁問她願不願意創立一個新的鞋類產品部。她接受了。但正當這個鞋類產品部開始賺錢時,公司把這個部門賣掉了。譚熙烈再次覺得自己對不起一起共事的同事,堅決辭職離開了這家公司。

從商不忘道義責任 為守信念屢次跳槽

譚熙烈強烈的道義責任感使她經常放棄常人看來很不錯的工作機會。譚熙烈後來到耐克運動服飾公司任職,但不到三年,她又離開了耐克。她離開耐克的原因也是因為她認為耐克沒有注重自己的社會道義責任。今天,譚熙烈在世界各地講管理問題時,仍強調商業倫理的價值,認為這是企業發展的長遠眼光。她舉例說,耐克在她離開後曾發生過雇用童工的醜聞,這使耐克很長時間沒有從負面影響中走出來。一個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感,消費者就會抵制它的產品。
譚熙烈認為堅守自己的信念也是取得成功的一條經驗。她經歷了很多次“跳槽”,其中幾次是她為了堅守自己的道德理念而主動離開。不過這沒有影響她在商界的進一步發展,反而使她贏得了更多的尊重和信任,更多的人願意找她來做“夥伴”,邀她加盟。譚熙烈說,建立“夥伴”很重要,但首先是要建立作為“夥伴”的信任和尊重。

講真話最具說服力 擺事實能解決問題

譚熙烈從耐克公司出來後不久,受邀到銳步運動服飾公司任總裁。領導一個龐大的跨國公司,面臨的挑戰更多的是來自公司內部的人事衝突。譚熙烈一直與亞洲的企業接觸很多,知道企業內部人事鬥爭的複雜性。她體會到,在一個國際大公司里,這種複雜性絲毫不亞於亞洲的一個小企業。她承認說,應對各種複雜的矛盾確實是一件很傷腦筋的事,但她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講事實、說真話,這樣可以把事情明晰化,這使你用不著編造,也用不著記憶自己編造的各種說法,事實就是事實,它不用記憶,它本身最有說服力。
譚熙烈在自己的書里把這條作為第一個建議寫了出來。她舉例說,她在銳步公司任總裁時,有一個部門業績很差,她分析了這個部門的情況,認為主要問題是這個部門的產品已經失去了市場競爭力,最好的調整辦法是把這個部門裁掉。譚熙烈找來這個部門的領導討論,花了很長時間講述她對各項事實的分析,告訴他如果不裁掉這個部門,這個領導的工作只會越來越難做。這個領導最後服從了裁撤的計畫。譚熙烈說,真話最有說服力,必須讓人知道所有的事實,然後讓他知道最後的決定來自於事實,這樣才能消除可能的矛盾。

熱心募捐賑災濟貧 投身慈善樂此不疲

在銳步工作期間,譚熙烈同時擔任銳步人權獎的董事會成員,與美國前總統卡特、前聯合國副秘書長穆勒等一起工作,在世界範圍內推廣慈善項目。幾年後,AVEDA化妝品集團的總裁邀請她擔任公司執行長。譚熙烈回到了加州,開始管理這個生產天然護膚用品的企業。
但譚熙烈的興趣已經離開了商業領域,她在銳步人權獎董事會的工作喚起了她年輕時的理想。1996年,她與穆勒共同創辦了“我們基金會”。她決定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慈善和環保事業上。她了解到中國西藏部分地區兒童營養缺乏,便組織藥廠捐助,聯繫了空運公司免費運送,將一批維生素送到西藏。她還與其他一些慈善組織一起發起了“消滅戰爭”、“婦女為婦女”、“世界家庭基金會”等一系列公益項目。東南亞發生大海嘯,她與一批朋友組織募捐,將救災物資和錢款送到斯里蘭卡,還在斯里蘭卡進行醫療援助活動。
現在,“我們基金會”正在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墨西哥政府共同籌辦2007年第二屆“世界文化共同論壇”。“我們基金會”從事的各個項目經費都來自譚熙烈個人,她說,“我們基金會”很小,沒有很大的資金,但它努力與其他同樣小的慈善組織合作,做一些實際的項目,並且保證所有的錢都能真正發揮作用。
譚熙烈的書也是她所說的“創造積極的變化”的一項工作。譚熙烈說,她作為移民獨自來到美國,缺少顯赫的家庭背景,也沒有名校的學歷,在男性主導的商界,她作為女性相對更沒有優勢。所以,她通過努力能做到的,其他人一樣能做到。她的書其實不只是關於如何在商業上創造成功,她更想與讀者分享的是如何認識自己、如何確立自己的信念並堅守這些信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