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文化”的時代:潮白新聞時評精選

《講“文化”的時代:潮白新聞時評精選》是2008年南方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田東江。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鎢極氬弧焊:基礎及工藝實踐鎢極氬弧焊:基礎及工藝實踐
作者:田東江

出版社:南方日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8月1日

版次:1

平裝:307頁

正文語種:中文

開本:32

ISBN:9787806527740

條形碼:9787806527740

產品尺寸及重量:20.6x14x2cm;359g

內容簡介

找初戀情人幹嗎?在虛幻的情境中能夠浸淫多久?為什麼南極沒有熊?棺材即“升官發財”?中國電影搞那么多節幹嗎?《廣州大典》靠什麼“千年不腐”?洋節的魅力從何而來?從平遙城牆坍塌事件中悟出什麼?高考作文題目可否劃一?

《講”文化“的時代》精選了作者潮白自1994年以來撰寫的“文化類”時評,分為透視“騾子文化”、咀嚼廣東“細節”、“把脈”傳統節日、品讀文化百態這四個部分,計21萬字。

我們正處於大講“文化”的時代,不管舉動怎樣荒唐,都要冠以文化的旗號,比如吃,成了食文化;喝,成了酒文化;妖魔判官,成了鬼文化;甚至青樓風流,也成了情妓文化……人們把這個寓意人類文明結晶的詞語,簡單地當作了一個名詞的後綴。潮白新聞時評與你一同透視“騾子文化”,咀嚼廣東“細節”,“把脈”傳統節日,品讀文化百態!

編輯推薦

我們正處於大講“文化”的時代,不管舉動怎樣荒唐,都要冠以文化的旗號,把這個寓意人類文明結晶的詞語,簡單地當作了一個名詞的後綴。

楊貴妃的祙子,儘管“錦文縝緻,制度精工”,但究竟是只祙子而已,原本值不得大驚小怪,量主人還有“樂極惹非災,萬民遭害”的前科,正如農夫說的,純粹是個遺臭之手,但就是有人趨之若鶩,而且能夠找出各種樂些不疲的理由。

——《楊貴妃的祙子》

人類對珠峰“征服”的次數越多,珠峰的神秘感、神聖感就消失得越,假如有一天,大家都可以上去的話,珠峰在我們眼裡就將“尊嚴”不再,聖潔不再,而人類應該需要她在莊嚴肅中永遠保持那份天然的神秘。

——《保持對珠峰的敬畏》

我們沒必要一味地陷於歷中之中不能自拔,但也不能有意無意地忽略或淡忘歷史。在沙面現有的14座城雕中添加一點內容不是企么難事,其實,即使添上了,如果只是一個形式在那裡,也未必就等於銘記了歷史。

——《沙面城雕的“品種”欠缺》

今天的一些人以為弘揚文化也是可以畢其功於一役的事情。投它一大筆錢,搞個什麼工程;訂它個若干年內培養若干大師的計畫,就能夠迎刃而解。

——《紀念洗玉清先生》

西方的節日所以魅力不減,在於他們真正發展起來了自己的節日文化。“玫瑰”對“湯圓”的勝利,實際上是情趣的勝利。

——《傳統節日要情趣》

作者簡介

田東江,1963年生,河北三河人,生於黑龍江齊齊哈爾,成長於京郊潮白河畔。現為《南方日報》理論評論部主任、高級編輯。1978年國中畢業後讀技工學校鑄造專業,1980年起在第一重型機器廠當工人,1985年考入中山大學人類學系,1992年畢業,獲碩士學位,就職於廣東省政協學習委員會辦公室,編輯《同舟共進》雜誌。1997年2月調入《南方日報》社,專事新聞評論,承擔社論、本報評論員文章的撰寫。1997年評定編輯,2007年評定高級編輯。1998年加入廣東作協。專事新聞評論,其中讀史類文字別具一格,嘗試走一條“為新聞注入歷史內涵”之路。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透視“騾子文化”

楊貴妃的襪子

講“文化”的時代

“騾子文化”

不會取名

何謂“電影事業家”?

猴年染猴

對“狀元碑”的詫異

《Q版語文》,對經典的褻瀆

從禁止瓜車進城看文明城市評選

弘揚滿漢全席並非急所

對政府公祭的一點擔心

讓幼兒遠離選美

看祭孔,權當看晚會

風水作為官員信仰很可怕

大明宮不如不修復

“現代私塾”,公司的一項業務

為什麼南極沒有熊?

腐敗可以和文化“有染”嗎?

新百家姓,要它幹嗎

把“黃金書”趕出歷史舞台

孔子家要修族譜了

豐都要“以鬼教人”

私塾沒可能“徹底代替國小教育”

乾陵發掘與否已成無聊爭論

西門慶香了,有些東西臭了

棺材即“升官發財”?

讓“十指相扣”淡出公眾視野

彈嶽麓山復建赫曦台

“思茅”緣何成“普洱”

《百家講壇》須防庸俗傾向

“中國的”母親節有必要嗎?

反對“京杭大運河”改名

于丹不要接受“女孔子”封號

“幸福感城市”評選有難度

火星文,讓虛擬的留在虛擬世界

“最美麗城市”不宜居,有點諷刺

中國電影搞那么多節幹嗎?

官員作家?免了吧

復建圓明園的問題要害

終止“中華文化標誌城”還來得及

且看修訂的《三字經》享壽幾何

第二部分咀嚼廣東“細節"

揮毫者慎

“木盒月餅”在造孽子孫

清理沒靈魂的專家

不必動輒申報世界遺產

敢吃,未必值得炫耀

南越王宴中的“歷史”

博物館的“魅力”問題

由麻將的戰績所想

保護小谷圍的文化遺存

有多少“鄭氏家塾”面臨厄運

還斑石以自然

該怎么利用族譜

高分落榜的真正原因

如果劉皇冢沒有寶貝

“大清”與“天使”的碰撞

文明就差一點兒?

果子狸“回來了”

解不開的“牛皮癬難題”

“秒”聲中透出浮躁

寺觀只是燒香地?

沙面城雕的“品種”欠缺

保護古建築還應著眼鄉間

不太驚奇“槍手網站”

找初戀情人幹嗎

個案美還需整體美

由“沙面第一樓”改建所想

萬木草堂在無言哭泣

由騎樓復建說復建

慰安所舊址的保護問題

落伍的“意頭”要摒棄

學者當少一點“本土情結”

炒賣西關大屋是件好事

謹防“躲”出來的衛生城市

也看神話“安家落戶”

推廣粵劇需定位人群

候鳥天堂怎成地獄?

旁觀註冊商標之爭

論斤賣的書可以不看

在虛幻的情境中能夠浸淫多久?

名人未必是先賢

城市宜居與否自己最清楚

別教我辨偽書

省博新館應增強“課堂”意識

別讓低齡兒童挑戰紀錄

“漢奸別墅”可以成為文物

粽子沒必要“花枝招展”

保護“國保一號”的環境同等重要

也談“十香園”復建

怪異的“狀元禮”

《廣州大典》靠什麼“千年不腐”

“國寶”故居該成“國保”

開學交柴,誰家的“老規矩”?

尷尬的並非影星評選結果

紀念冼玉清先生

教育需要神聖感

為小學生出書熱潑冷水

廣州花市,一種獨特的民俗

歷史上就是文化大省?

該禁的是“普”轉“方”

也談職稱外語考試

從第六批“國保”名單看廣東

不要讓地域歧視一再上演

讓球迷放縱一回如何?

紀念金應熙先生

白雲山清墳確應慎重

“大鍋飯”,懷舊還是惡搞?

公務員申論考試須防八股化

那個為世界擦臉的老人走了

《三字經》作者之爭,非遺惹的禍?

“廣州飲茶習俗”落選遺產實屬正常

文化名人,豈可少了黃飛鴻?

改名,從文化變身經濟

葛劍雄先生的話有點兒沒文化

獵德改造,文物情何以堪?

還沒到可以糟蹋東西的時候

給梅溪牌坊提一點兒建議

過幾年再看“南海I號”也不遲

“天字碼頭”之搬與不搬

第三部分“把脈”傳統節日

洋節的魅力從何而來

端午節怎樣不被“端”走

放鞭炮不妨有限開禁

振興傳統節日的關鍵

乙酉中秋雜感

韓國端午祭申遺成功不是壞事

春節也有保衛宣言了

讓消逝了的民俗復活

傳統節日需要情趣

別什麼節都跟“情人”扯上

找準一個發力點

調整春節放假時間沒那么難吧

老年節遇到了新問題

元宵節需要“鬧”起來

國人對黃金周的態度何其矛盾

不妨弘揚“人日”

傳統節日不能只剩下吃

給清明節賦予更多的時代內涵

第四部分品讀文化百態

我們錯在哪裡

保持對珠峰的敬畏

如果沒有“世界遺產”

另眼看“教授看大門”

紀念梁思成先生

向雷鋒學習什麼

外語,什麼叫用不上?

“長城”照片告訴我們什麼

文明古國的文化資本

重獎運動員需要規範

奧運金牌的分量一樣重

從平遙城牆坍塌事件中悟出什麼

帝王陵,不發掘也是保護

怎么看公眾“茫然”黃昆先生

城市名片應體現出文化特質

旁觀院士炮轟院士制度

如果黃禹錫生在中國

“糖葫蘆才子”就業了

期待“完整的雷鋒”

吃特種野生動物的荒唐理由

叫停名勝區內的商業拍攝

還是讓高考移民有學可考

院士也應有自知之明

何妨學學朱熹平的低調

高考作文題目可否劃~?

我們該對高考感慨什麼

“陽光高考”尚未照到之處

多人,是去聽霍金演講嗎?

給黃禹錫們一個機會

制止徽州古建搬遷瑞典

權當香港高校是條鮎魚

用字型檔擴容解決“生僻”吧

廣電總局的禁令雜感

《辭海》不要小氣

不要冀望“孔子講堂”的功效

龍:西方易誤解,我們就拋棄?

“不尊重”源於“不自重”

方言可能得到復興嗎?

“文化遺產日”中的一點兒偏差

長城作為奇蹟無須投票證明

“貞節牌坊”是村史的一個片斷

為“海霞的笑”辯解幾句

徵集方言服務用語為何會起爭議

在中國撒野的成本不要太低

統一漢字?真可笑

如果“鹹亨酒店”變身五星級

年度漢字讓人們刻骨銘心

《新聞聯播》不能滿足於換“新面孔”

對新任院士的舉報有必要徹查

人,不能“當一當畜生”

凡文化振興都要進國小課堂?

保護文革遺蹟很有必要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