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漢字釋義]

諸[漢字釋義]
諸[漢字釋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諸,zhū,從言、者聲。張口說話,用言語辯說。本義是辯說,常義是眾。 〈動〉 (1) (形聲。從言,者聲。本義:辯,問辯) 同本義 [argue;dispute;debate] 諸,辯也。——《說文》。按,者亦意辯詞也。 諸諸便便,辯也。——《爾雅》 窮研細諸問,豈得信虛辭!——《敦煌變文集·燕子賦》 (2) 又如:諸問(問辯) 漢字諸介紹,諸姓來源:1、來源於越王的後裔;2 、來源於彭姓諸稽氏;3、源自姒姓,越國大夫諸稽郢之後;4 、來源於諸葛氏.

基本信息

基本字義

諸,zhu,從言、者聲。張口說話,用言語辯說。本義是辯說,常義是眾。

〈動〉

(1) (形聲。從言,者聲。本義:辯,問辯) 同本義 [argue;dispute;debate]

諸,辯也。——《說文》。按,者亦意辯詞也。

諸諸便便,辯也。——《爾雅》

窮研細諸問,豈得信虛辭!——《敦煌變文集·燕子賦》

(2) 又如:諸問(問辯)

基本信息

田字格中的“諸”字 田字格中的“諸”字

詞目:諸

拼音:zhū

注音:ㄓㄨ

簡體部首:訁,部外筆畫:8,總筆畫:10

繁體部首:言

五筆86&98:YFTJ 倉頡:IVJKA 鄭碼:SBM

筆順編號:4512132511 四角號碼:34760 UniCode:CJK

筆順:點、橫折提、橫、豎、橫、撇、豎、橫折、橫、橫。

詳細釋義

〈動〉

(1)形聲。從言,者聲。本義:辯,問辯。 同本義 [argue;dispute;debate]

諸,辯也。——《說文》。按,者亦意辯詞也。

諸諸便便,辯也。——《爾雅》

窮研細諸問,豈得信虛辭!——《敦煌變文集·燕子賦》

(2) 又如:諸問(問辯)。

〈形〉

(1) 眾;各 [all;various]

諸郡縣苦秦吏。——《史記·陳涉世家》

西和諸戎。——《三國志·諸葛亮傳》

諸道橋樑。——《資治通鑑·唐紀》

諸人皆懼而起 ——《秦穆公嘗出而亡其駿馬》

諸監司怖甚,公(袁可立)徐命小隊阿殿過沈帥。──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2) 又

諸將皆失色。

諸越則桃李冬實。(諸越,即“百越”,指兩廣地區。)——宋· 沈括《夢溪筆談》

諸峰之頂,亦低于山頂之地面。——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仆必能從諸君子之後。(諸君子,指譚嗣同等)——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率諸少年。——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3) 又如:諸餘(諸般;種種);編輯部諸先生;諸惡(各種惡行);諸種(各種;各個種族);諸眾(眾多);諸相(佛教指一切事物外觀的形態)。

既上稍厭諸激聒,政府動以賣直沽名抑正論。公(袁可立)乃抗疏曰:“近年以來,議論繁多,言詞激切,致乾聖怒。”——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代〉

(1) 代人,代事,代物,相當於“之” [he;her;they;it]

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

與諸乎?——《左傳·僖公十三年》

諸人不知,瞞不得你。——《西廂記》

(2) 又如:諸處(別處);諸人(別人);諸方(別的地方)。

(3) 作定語,相當於“其”。

無效齊慶封弒其君而弱其孤,以盟諸大夫!——《史記·楚世家》

〈助〉

表示語氣,相當於“啊”。

日居月諸,照臨下土。——《詩·邶風·日月》

〈名〉

(1) 乾果 [dried fruit]

桃諸,藏桃也。諸,儲也。藏以為儲,待給冬月用之也。——《釋名》

(2) 古地名 [Zhu town]。春秋時魯邑,在今山東省諸城縣西南。

城諸及 防。——《春秋》

(3) 姓。如:諸葛(複姓)

<代詞兼介詞>

(1) “之於”的合音。

君子求諸己。——《論語·衛靈公》

投諸渤海之尾。——《列子·湯問》

穆公訪諸 蹇叔。——《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記》曰:‘士庶有人善,本諸父母。子之成,其親也。’”——明·錢謙益《 袁可立父淮加贈尚寶司少卿》

謀諸漆工,作斷紋焉。(諸:之於。)——明·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

(2) 又。

謀諸篆工。

(3) 又。

匣而埋諸土。

(4) 又。

獻諸朝。

獻諸撫軍。——《聊齋志異·促織》

歸而形諸夢。——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5) “之乎”的合音。

雖有粟,吾得而食諸?——《論語》

王嘗語 莊子以好樂,有諸?——《孟子·梁惠王上》

子聞諸?——《左傳》

〈介〉

相當於“於”。

宋人資章甫適諸 越。——《莊子·逍遙遊》

方言集匯

◎ 粵語:zyu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