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的魅力——你不可不知的溝通技巧

說話的魅力——你不可不知的溝通技巧

如何使你的溝通更有效?如何使你的聲音更動聽?如何使你的言談話語大方得體充滿魅力?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並不簡單。在本書里,劉墉先生以“溝通”為主題,生動有趣地講述了對青年讀者極富實用價值和啟迪意義的諸多溝通技巧。它從簡單的接電話時的第一個字“餵”說起,百轉千回,說到呼吸調整,說到養氣之方,直至引申到生活背景對說話的潛在影響……想知道為什麼很多人“能在馬背上得天下,卻不能在辦公桌後面治天下”嗎?本書里有豐富的解釋,有奇妙的答案。

簡介

作 者: (美)劉墉

《說話的魅力—你不可不知的溝通技巧》封面《說話的魅力—你不可不知的溝通技巧》封面
出 版 社: 接力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6-11-1
版 次: 1
頁 數: 180
開 本: 大32開
I S B N : 9787807325826
包 裝: 平裝

編輯推薦

有些人特別被上級賞識,可能因為他說話的語氣;有些學生特別被老師喜歡,可能因為他聽課時的坐姿;有些業務員的業績特佳,可能因為他知道選座位;有些人照相特別漂亮,可能因為他會挑燈光;有些藝人能成天王,可能因為他懂得養氣;有些公司給人很好的第一印象,可能因為接線小姐會說“餵”;在大家不注意的地方下工夫,才能給人說不出的好感。要偷偷地下工夫,才能說到心深處!

內容簡介

本書凝聚作者三十多年關於講話、溝通的諸多心得與豐富經驗,所有理論都被巧妙蘊涵於生動有趣的小故事之中,讀之如沐春風,仿佛與大師面對面聊天,輕鬆有趣又受益匪淺。

作者簡介

劉墉,著名作家、畫家。一個很認真生活,總希望超越自己的人。曾任美國丹維爾美術館駐館藝術家紐約聖若望大學駐校

劉墉劉墉
藝術家、聖文森學院副教授。出版中英文著作六十餘種,在世界各地舉行個展近三十次。 創作的原則是“為自己說話,也為時代說話”處世的原則是“不負我心,不負我生”。現主持水雲齋。有一顆很熱的心、一對很冷的眼、一雙很勤的手、兩條很忙的腿和一種很自由的心情。

目錄

前言 偷偷下工夫
第一章 從“餵”談起
喂!
是“吾愛”還是“勿哀”?
從英雄氣短到兒女情長
乾與賤的學問
第二章 廢話少說
你為什麼說廢話?
罵一句,想一想
乾!你聽我說啊!
第三章 看人說話
熱臉不貼冷屁股
做個冷麵笑匠
“老虎”面前說話
你咬什麼耳朵?
第四章 小心失控
從《全民開講》到《真情指數》
小心吃螺螄
第五章 一鼓作氣
什麼叫鐵口直斷?
學學傳教士的本領
排山倒海的氣勢
經過淬鍊的寶劍
High到最高點
第六章 收放自如
一聲還是四聲?
由聲音看出身
小聲說句“我愛你”
蒙古草原唱首歌
第七章 說到“坐”到
你縮小了嗎?
給人好感的坐姿
談戀愛的位子
乖乖聽我說
用屁股說話
第八章 光鮮亮麗
小心“見光死”
為什麼她愈來愈美?
後記 最後一根稻草的力量
劉墉的著作

書摘插圖

第六章 收放自如
一聲還是四聲?
怎樣選擇響亮的聲調
你不見在那“立法院”中,
有幾位女“立委”,
吵起架來像開機關槍,
男士都招架不住嗎?
你有沒有在武俠小說里讀到一種超高的武學——傳音入密?就是武林高手聚集真氣,對著特定的人說話,旁邊的人完全聽不到。
我不知道世間是不是真有這種功夫,只知道在喧譁的場合,那種音調尖銳、音色渾厚和嗓門特大的人,聲音傳得特別遠。
你不見在那“立法院”中,有幾位女“立委”,吵起架來像開機關槍,男士都招架不住嗎?
你不見在競選台子上,有幾位中氣特別渾厚的,拉長了聲音,特別具有震撼力嗎?
你不見在廣播電視節目中,有幾位廣播出身的名嘴,聲音特別有共鳴、有磁性嗎?
前面說的這些,都包含在聲音的四大要素之中,也就是——
音高、音勢、音長和音質。“音高”是指聲音的高低;“音勢”是講音量的強弱;“音長”是說聲音的長短;“音質”是指聲音的品質( 也就是“音色” )。
聲音可以塑造
你不要以為聲音全是天生的,改不了;也不要以為會講話、能成演說家的人一定要說國語。其實,那多半可以後天塑造。
很簡單!如果你參加合唱團( 尤其是業餘的 )就知道。團里分成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低音。但是往往其中一個聲部的人不夠,指揮就在一個個試音的時候對其中幾位說:“沒錯!你可以唱高音,但是中音的人太少了,拜託拜託!你就唱中音吧!”至於男團員,如果聲音不高不低,低音部又缺人,指揮也可能要那男生把聲音放低沉一點,成為低音。
還有,你看那模仿秀,原來中性聲音的人,一下子把聲音壓扁,一下子把聲音放低,又一下子拉高拉長。
連唱歌都如此,蔡琴的聲音多厚啊!鄧麗君的歌喉多柔啊!有幾位歌星原來聲音不那樣,卻能裝得惟妙惟肖,甚至讓你覺得他既然有那么好的聲音,何不永遠裝下去,做個“分身”算了!
找出你彈性的“音域”
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的聲音不夠好,你可以練!
首先,你可以試著把同一句話,譬如“風調雨順”,用不一樣的聲音說一遍。先沉下來,用低音,再一次一次漸漸拉高。
你也可以先用粗濁的音色說,再改成尖細的調子。
於是,你找出了自己的“音域”,也就是“你有多大發揮的空間和多大的可塑性”。
“四聲”的四種特質
其次,你知道我為什麼舉“風調雨順”做例子嗎?
因為那四個字,是由一聲、二聲、三聲和四聲構成的。
漢語的音很妙,它分為四聲,第一聲( 平 )最高,第二聲( 揚 )其次,第三聲( 轉 )又其次,第四聲( 下 )最沉。所以,“風調雨順”,你一路念下來,一定會像溜滑梯似的,由高而低。
看到這兒,你或許會怨:“劉老師,我沒有要學語音學,你寫得太深了。”
別急啊!你要知道這四聲跟你生活有非常大的關係,最起碼你給小孩起名字,或為自己改名,都得用上。
你知道古代的“燕國”,那“燕”是讀“yàn”,還是“yān”嗎?
你知道姓“共”的人,那“共”要讀“ góng”還是“gōng”嗎?
告訴你,那多半時間都念第四聲的“燕、共”,在這兒都得念第一聲。至於“應”、“曲”、“查”、“莞”,用在“姓”的時候,也都得念第一聲。因為第一聲比較響亮。同樣的道理,“正月”因為是一年的第一個月,所以“正”不念“zhèng”,而念“zhēng”。
好!現在你再看看以下這些你熟悉的對聯——
天增歲月人增壽
春滿乾坤福滿門
松竹梅歲寒三友
桃李杏春風一家
生意興隆通四海
財源茂盛達三江
如果你把那兩句“互換”成為:
春滿乾坤福滿門
天增歲月人增壽
桃李杏春風一家
松竹梅歲寒三友
財源茂盛達三江
生意興隆通四海
前後比一比,哪個好?為什麼原先覺得很完整、很有力、很有味的句子,一反過來就弱多了,而且給人沒結束的感覺?
你再找一本《 唐詩三百首 》來看,注意一下“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是不是幾乎每一首,最後一個字都是“一聲”或“二聲”的“平聲”?
跟前面對聯的道理一樣——因為平聲比較響亮,作為結尾,顯得更完整,而且有“餘韻”。
你或許要問我為什麼談這個,答案是:因為它跟你取名字,講題,甚至說話時對節奏的掌握都有關。
舉個例子——
如果你應邀演講,有《 活出閃亮的一輩子 》與《 活出閃亮的人生 》這兩個題目,你希望那題目說出來響亮而有精神,你會選哪一個?
當然是《 活出閃亮的人生 》。因為“一輩子”是“往下”的,“人生”是往上的。你用同樣的氣力與音色,無論怎么講,“人生”必定比“一輩子”來得響亮。
優美的感傷
再舉個例子——
“聽說這件事,我有點傷感”,“聽說這件事,我有點感傷”。
乍看兩句一樣,但是,“傷感”的感是第三聲,而“感傷”的傷是第一聲;“傷感”給人的感覺是受到了傷害,“感傷”的感覺則是有了很多感觸。而且當你說的時候,“傷感”有“嘆”的感覺,“感傷”有“詠”的感覺。
不信你現在自己試試看,兩句各念一遍,是不是感覺不一樣,而且音調高低也不同?甚至可以說,“感傷”比“傷感”來得美。
請別怪我吹毛求疵,要知道,偷偷說到心深處,常常贏在小地方,而且古人早就有這些講究。
不信?請想——
“發憤圖強”和“奮發向上”,“發憤”和“奮發”不是一樣嗎?為什麼要用不一樣的“憤”與“奮”?
因為“發憤”常有憤懣,“奮發”表示“奮起”。“發憤”的“憤”是第四聲,表現得比較沉;“奮發”的“發”是第一聲,表現得“飛揚”。
把下面四句各說一遍:
“發憤圖強!”
“奮發向上!”
“發憤!”
“奮發!”
是不是不一樣?
取個響亮的名字
好!現在說不定你已經對“平聲”與“仄聲”的“亮度”有了一點概念。那么,我請問你,如果你要製作個節目,或辦個活動,有兩個名字供你選——
天天開心
日日得意
你選哪一個?
還有,如果你作一場演講,有兩個題目供你選——
人生的哀愁與美麗
人生的美麗與哀愁
你選哪一個?
請記住,在說不出的地方下工夫,才能給人說不出的好感覺。贏,常常贏在那么一點點。
由聲音看出身
控制音量的道理
是不是因為上一代從你小時候,
就用大聲的訓斥取代理性的教誨,
你又承襲了這種習慣,
拉著嗓子對孩子說話?
我以前在成功嶺服兵役的時候,為了夜裡跟鄰床的朋友說悄悄話,好幾次被班長吼出去罰站。
這全怪我那朋友,因為非常小聲地對他說“痱子粉借我一下”,他只要把痱子粉遞過來就成了,他卻要答:“好!”
你這一“好”,就不好了。因為他聲音太大,立刻被下面巡房的班長聽到。
還有兩次,他沒聽清楚我說什麼,回問:“你說什麼?”就更麻煩了。只怕他那句話,全連的人都聽到,我們能不被叫下去罰站嗎?
天生大聲公
我後來常想,那朋友是天生嗓門大,還是因為聽力差,又或是因為習慣大聲講話?為什麼他從來不會說“悄悄話”?
想來想去,答案是:“都有可能。”
先談談天生的大嗓門吧!
如果你常跟各色人種相處,會發現一般來說黑人的聲音比較大,也比較渾厚。正因為如此,黑人歌星的聲音多半比白人響亮。
這是因為他們的口腔較大,好比樂器的共鳴箱愈大,聲音愈大,也愈厚。
黑人的確口腔大,不信你從側面比較黑人和白人,黑人從後腦勺到前面牙齒的距離八成比白人大。說得好笑一點,黑人咬一口西瓜,恐怕有白人一口半的量。
你再想想,那些聲樂家,就算是白人、黃種人,是不是也往往脖子比一般人粗?帕瓦羅蒂多明戈卡雷拉斯三大男高音,哪個脖子不粗?他們甚至粗到頭和脖子好像一條線下來。
所以想要聲音洪亮,就算你天生薄弱,也可以像歌唱家一樣,靠後天的練習改善。
由關車門、擰龍頭說起
再談談後天的“音量”。
請先聽我說個故事:
三十年前,我剛到美國,常在關車門的時候把老美嚇一跳,用驚訝的眼神盯著我看,猜我有什麼不高興。
我發現了這點,慢慢改,終於把手勁改小了。後來,反而剛由中國來美國的朋友關車門會嚇我一跳。
後來我搞懂了——
因為三十年前台灣地區的經濟還不發達,許多車子很破爛,發生過車門沒關好,把乘客摔出去軋死的慘劇,所以上車之後,大家都狠狠地把門關緊,我也不例外地養成那種習慣。
同樣的道理,早期的人關水龍頭也特別用力。因為那時的水龍頭做得差,裡面的橡皮又不耐用,不用力會擰不緊、漏水。
由音量看出身
你知道我為什麼說這個故事嗎?
因為人們的習慣常是環境造成的。同樣一個人到中餐館和西餐館,講話的音量就可能相差甚多。
道理很簡單!你在嘈雜的喜宴上小聲說話,人家能聽得到嗎?
相對的,如果你到“燭光輕音樂”的西餐廳高談闊論,能不引人側目嗎?
這時候就出現問題了——
如同可以由關車門和水龍頭的輕重猜想他是來自怎樣的環境,大家是不是也能由一個人講話的音量,來猜想他出身的環境?
了解了這一點,你要常常檢討自己說話的音量是不是太大,甚至往更深一層想:是不是因為上一代從你小時候,就用大聲的訓斥取代理性的教誨,你又承襲了這種習慣,拉著嗓子對孩子說話?
還有,你可能在幾十戶人家合居的大雜院裡長大。但是今天,經濟情況好了,大雜院改建成高級大廈,地方大了,門戶嚴了,四鄰不再那么吵鬧,連路上的車子都很少按喇叭,你說話的聲音是不是也可以放小一點了?
你說話的音量可能在第一時間已經顯示了你出身的環境,你能不小心嗎?
小聲說句“我愛你”
學習優雅的談吐
許多人不但在致辭或報告時喜歡拉著嗓門說話,
即使日常交談,
他們的音量也特別大,
甚至大到炸耳朵,
使你懷疑他是不是在對別人說,
或故意讓別人聽到。
如果你看四十年前的電影或電視劇,八成會不習慣。
因為那些演員太造作,無論動作、聲音都誇張,怎么看都覺得是在“做戲”。
這多半由於他們是舞台劇出身。早期的話劇沒有無線麥克風,場子的設備又不夠好,為了讓整場觀眾聽得清、看得清,演員不得不放大聲音、誇張動作。
當那些演員改演電影或電視劇,不自覺地就會把演話劇的習慣帶到鏡頭面前。
難改的腔調
同樣的道理,你如果年歲夠大,回想一下三十年前的演講比賽,是不是也覺得當時很誇張?演講的學生頓腳捶胸,拉大了嗓門喊,尤其到結尾,更非握拳高舉,喊幾句口號不可,好像不這樣就沒有力量、就不算結束、就不能得獎。
別說參加比賽的學生了,那些領導者、政治家和政客,不也一樣嗎?
更糟糕的是,今天,學生演講已經自然多了,一些領導人卻沒改進。
因為他們也像話劇演員改演電影,一時改不掉老習慣。
過去“上山下鄉”,哪有麥克風、擴音器啊?!下面聚了一大群人,這些領導者,能不拉著嗓子喊嗎?
即使到了今天,也不能保證每次領導人下鄉都有好的音響伺候。如果突然聚集一群人,要他講話,他當然還是得喊。
於是舊習慣就愈難改了,即使到了最好的大會堂、音樂廳,甚至只有幾十人的小場子,明明有最好的音響設備,連講台上掉一根針都聽得清清楚楚,那些領導人仍然可能拉著嗓門說話,而且常常把尾音提得特別高。
學習優雅的談吐
說話要用多大的音量( 也就是“音勢”要多強 ),全得看環境。但是你也要知道,最親切感人的語言,往往不是“吼”出來的。
講個笑話給你聽:
有一對新認識不久的男女,在公園約會。男的把手放在女生的腿上,親熱地對女生柔聲說:“我愛你!”
“高一點!”女生回答。
那男生就拉大嗓門喊:“我愛你!”
那女孩真因為覺得男生的聲音太小,要他大聲表白嗎?
如果把“我愛你”大聲喊出來,還有情趣嗎?
問題是,你一定早發現,有許多人不但在致辭或報告時喜歡拉著嗓門說話,即使日常交談,他們的音量也特別大,甚至大到炸耳朵,使你懷疑他是不是在對別人說,或故意讓別人聽到。
這種人說的話會給你親切感嗎?
當然不!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
所以,你想說話有魅力,顯示優雅的談吐,先得自我檢討,說話的音量是不是恰到好處。
如果你講話的聲音太大,是不是因為總對重聽的人講話,習慣大聲了,或有焦躁的毛病,甚至不把音量放大就說不順?
你也可以用別人來想自己,譬如在捷運里觀察人們說話的音量,或到不同國家,看看國情不同,說話的音量有沒有差異。
你還可以觀察你的鄰居、朋友,看看人家的談吐和音量。
然後想想自己。如果覺得過去講話無論什麼場合都太大聲了,或一緊張、疲憊,就顯出焦躁,愈說愈快愈大聲,就立刻改。先改變速度,再試著對近處的人小聲說,對遠處的人大聲說,讓自己的音量有變化。這另有一番道理,請看下一節!
蒙古草原唱首歌
控制說話的速度與音量
為什麼許多演說家,
他們以前不擅長講話,
甚至有口吃,但是在發憤圖強,
對著大海不斷練習之後,
居然成為演說家?
假使你們公司開會,為了掌握進度,每個人說話的時間都是算好的。老闆要你上台報告二十分鐘,不準長也不能短。
你很慎重地先擬好稿子,在家演練又演練,還請人幫你計時,每次都正好講二十分鐘。
請問,如果你不是“老手”,當你真正上台,那原來準備好二十分鐘的稿子,會正好讓你說二十分鐘,還是可能才講十八分鐘就講完了?
緊張會造成說話快
據我訓練學生演講的經驗,除非猛吃螺螄或忘稿子,十之七八上台之後,說話速度會變快,原來五分鐘的稿子,可能四分四十五秒就講完了,還有些人能四分半鐘就結束,而且下台之後,不信自己“說得奇快”。
人一緊張焦躁,說話就會快,最好的改進方法是不斷告訴自己說慢一點。
如果你平常說話嫌快,你可以一邊說,一邊在心裡告訴自己“放慢一點”。漸漸能控制之後,則告訴自己“我這邊快一點,那邊慢一點”,使你說話有節奏。
如果你演講或報告時總是嫌快,除了可以不斷在心裡提醒自己,或在演講稿上面寫個大大的“慢”字,還要告訴自己,在每個段落之間多停頓一下。而且你必須知道,在緊張的時候,你以為停頓一秒鐘,實際可能只有半秒。這時候有個控制的好方法,就是當你停頓的時候,用眼睛橫掃一下場子,或笑笑( 可不是在葬禮上 )。這樣做,非但能使那停頓的時間夠長,而且會給人“空白的充實感”。就是雖然你停下來了,但停得有道理、有情緒,好像你特別停一下,要大家想一想你剛才說的。( 那些師父講經,不都這樣嗎?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