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賄賂

語言賄賂

語言賄賂,語言賄賂即以語言上的欺騙,誇大,奉承,以達到相應的目的。相比物質賄賂是無形的,雖不可能因一句兩句拍馬屁的話而定個什麼罪,但完全可以對那些語言行賄和受賄而造成用人或其他重大失誤者,追究紀律和刑事責任。

基本信息

簡介

“賄賂”,簡單地說是指一些人或單位為達到某種目的而給人送錢贈物的行為。然而,觀察現實生活不難發現,有的人不僅送錢贈物,還善於運用“語言賄賂”,即阿諛奉承、抬轎吹捧,討好領導時心口分離、心辭不一,其表現或是曲說阿是、花言媚俗,或是浮言誇飾、言不由衷,或是言聽計從、曲意逢迎,或是賣弄文筆、譁眾取寵,等等。這種諂諛惡習影響很壞,使人憂慮,應當引起各級領導同志的高度警惕。

形式

奉承式

語言賄賂語言賄賂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看人下菜、投其所好,可以說是那些蠅營狗苟之徒為受寵升官而慣用的伎倆,他們八面玲瓏、虛與委蛇,時常用甜言蜜語換取領導的好感,以小的“投資”換取大的“效益”,從而達到個人目的。

客氣式在他們眼裡,看重的是所謂的人緣、人脈、人情,奉行的是明哲保身,推崇的是“好人主義”,注重積累能夠左右逢源、八面來風的人際關係,對明擺著的不良習氣或歪風邪氣常常以庸俗的客氣忍著、讓著、掩著、護著。

匯報式

因為工作漂浮,不善思考,不接地氣,不明實情,只好通過“及時匯報”討好領導,有時聽到一點風聲,無論是否屬實,就立即擺出一副故作高深、故弄玄虛的架勢,到領導那裡匯報,或打“小報告”,以表忠心、套取歡心,討個好印象。四是排場式。用豪言壯語表白自己,用“語言的排場”“包裝”領導,短話長說、短文長作,其興趣,不是密切聯繫實際而是“聯繫實惠”,不是密切聯繫民眾而是“聯繫領導”,目的在於抬高身價,沽名釣譽,以獲取某種私利。

特點

“語言賄賂”擅長嘴皮子上使神功,文字堆里翻筋斗,是一種只憑三寸不爛之舌,一桿灼灼生花妙筆,就可摘取“果實”的巧取之舉,毫無實事求是之意,而有譁眾取寵之心,是黨內生活庸俗化、同志關係利益化的反映,是不講正氣、缺乏骨氣、毫無朝氣和銳氣的表現,給人的感覺和印象只能是裝腔作勢、裝模作樣、江湖義氣、面目可憎。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語言上的賄賂比金錢賄賂更具有隱蔽性、欺騙性和破壞性。雖然所吐之言與法紀無涉,聽不聽由你,然而這樣做一旦得逞,便能騙取領導的信任,從而乾出喪失組織原則的事來,這會直接影響人們對領導幹部整體形象的評價,於工作和事業發展不利。

產生原因

有的同志為了“討好”上級,故意在稱呼中省略“副”字,一些普通幹部到了基層也被介紹成某某主任、某某科長,以此來表示自己對上級的尊重。但這其中也不免有“奉承”心理,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是一種“語言賄賂”。
在職務稱呼上的錯喊、錯應,並非真的意識不到錯了,更像是一種將錯就錯、習慣喊錯。彼此既已心照不宣,則施受雙方當然心領神會。沒有人會當真,也沒有人敢不當真,所有人都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這確實是一種“潛規則”,但事實上,早已成了顯規則了。
這樣喊來喊去,一方面,可能確實有希望他人“進步”的意思。官場中人,多想著積極上進,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實現更多的抱負,“副職”直接喊“正”,可以先過過嘴癮,享受一下虛擬的美好感覺,滿足一下小小的虛榮心。
另一方面,究其根源,仍在於權力意識的揮之不去。下邊的人願意罔顧事實胡亂“封官”,盯著的仍是上級手裡的權力,希望把事情辦得順利一些,上邊的人之所以將錯就錯,依仗的還是手中配置資源的權力。比如,很多基層的人都有這樣的經歷,來自上級機關的人,哪怕是一個普通的辦事員,到了下邊也架子大得很,指點江山,似乎沒有什麼事是他們辦不到的。

如何祛除

只要不祛除“官本位”的權力運行方式,不改變對待民眾的態度,則類似“語言賄賂”之類的花樣注定會層出不窮。具體而言,除了進一步規範相互之間的稱呼,倡導實事求是之外,還應該不斷為權力祛魅,強化約束權力,特別是杜絕權力運行的隨意和自由裁量。權力歸位了,則扭曲的官場文化也會銷聲匿跡。
政之人的要務是服務公眾,官職固然代表了某種職級,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正常的權力倫理意味著提供優質、便捷的公共服務,而不是當官做老爺,享受下邊人的頂禮膜拜。一個現代政府的公職人員,應該具備起碼的職業操守,即便是向古代傳統文化借鑑,也應該借鑑那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擔當精神,而不是酸腐的官老爺作風。

注意事項

自古至今,“語言賄賂”乃是一些人的常態,究其根源,就在於有人喜歡、願者上鉤,“官”念扭曲、私心太重。如果各級領導幹部對那些擅長於察言觀色、擲人下懷、卑恭折節、趨炎附勢的“溜”“拍”之徒不予買賬,尤其不讓他們撈到“油水”、得到好處,“語言賄賂”就不會有市場,搞這種賄賂的人也會大為減少。因此,警惕和反對“語言賄賂”,領導幹部要從思想上築牢拒“諛”防“俗”的堤防,多在慎“言”上下功夫。

奉承面前慎“甜言”

語言賄賂語言賄賂
“說得比唱得好聽”,即“甜言”。喜歡坐轎子、聽讚歌的人往往易接受這種“甜言”,自以為言之不怍,沒啥沒啥,何不笑納。其實大謬不然。因為喜歡別人奉承,常常會頭腦發熱、忘乎所以,甚至受騙上當,嚴重時還可能招來或大或小的工作失誤,或多或少的名譽損害。現實中,那些因頭腦發熱而頭暈、頭暈而智昏、智昏而誤斷、誤斷而誤事、誤事而誤民者,屢見不鮮,其害大也。古人說,“巧言亂德”。要看到“拍馬”者最終目的是為了“騎馬”,奉承你的人並不是真正佩服你、支持你,只不過是以此作為誘餌,旨在“請君入甕”,為其所用,撈取自己的實惠而已,一旦目的達到,就會一反常態、一腳踢開,去追隨與其利害關係更大的人,是典型的投機分子、勢利小人。當然,這種人更談不上有什麼民眾觀念、宗旨意識。因此,作為一名領導幹部,要做到“甜言”面前不飄飄然,“蜜語”聲中不昏昏然,極其重要的一條是:逆耳之言常聽,阿諛奉承當忌。否則就會良莠不辨、好壞不分,讓心術不正的人鑽了空子。

“客氣”面前慎“俗言”

唯唯諾諾、應聲附和,即“俗言”。順著、寵著,捧著、迎著,哄著、抬著,往往是上級對下級、下級對上級、同級對同級相互討好、彼此吹捧的“客氣”行為。這種行為背後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表面上看似和諧、一團和氣,實際上是一種庸俗的客氣,於是便出現了“自我批評談情況,相互批評提希望”之類的“俗言”現象。其實,在“俗言”面前,不妨學學兩位老夫子。孔子對那些能說會道、誇誇其談,口若懸河、口碑庸俗的人沒有好印象,毫不留情地說他們“巧言令色,鮮矣仁”。相反他覺得“剛毅木訥近仁”,倡導“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強調對一個人要“聽其言而觀其行”,由此才能達到脫俗的境界。荀子更有精闢的見解,他說:“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嘴上說得漂亮、客客氣氣,而行動上則俗不可耐、為非作歹,這種人是國家的妖孽。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慎俗。共產黨人應該比古人有更強的慎俗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對假客氣的人不“客氣”,面對“俗言”而不俗氣。

“匯報”面前慎“假言”

大言不慚、表里不一,即“假言”。不論是口頭匯報還是書面匯報,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客觀、公正、全面地反映事實真相,有喜報喜,有憂報憂。然而,“匯報”也有真假與表里之別。現實中總有那么一些人把追求“匯報效應”作為向領導套近乎的一種語言“賄道”。言行之間說是投“桃”,實際報“李”;說是揚紅,實際行黑。這種“言行不一”“表里有別”“當面巧言”“背後令色”,儘管各自表現的程度不同,卻是“語言賄賂”者的共同特點。作為黨員幹部,不僅要經受住金錢、美色的考驗,還要過好辨別言辭真假、拒絕“語言賄賂”的“匯報”關。這就要求各級領導幹部在認識匯報人時,必須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研究其行為及其本性,尤其要察其“匯報”的表里是否一致。或許這是觀察鑑定匯報人言行的一個難點,因此就不能僅評一時一事判斷匯報人的品行與人格,要看其全部歷史、全部工作和生活。特別越是居高位、掌大權的人,對借“匯報”之名行“語言賄賂”之實者,就越是應該持以戒心、嚴加分辨。

“排場”面前慎“陳言”

貪大求全、套話連篇,即“陳言”。凡“語言賄賂”者必講“語言的排場”。其表現:一是貪長。認為只有長講話、長文章才能顯示出領導能力和領導水平,因而不管事情大小,講起形勢來,從國際、國內講到當地;談起對策來,從巨觀中觀說到微觀;再加一些政治術語,添上一堆套話陳話,使勁往長了抻。二是貪全。面面俱到、穿靴戴帽,生怕漏掉什麼,於是“第一、第二、第三”連下去,“一是、二是、三是”是不完,“首先、其次、再次”接著講,“一回顧、二展望、三要求”繼續說,一要“提高認識”、二要“加強領導”、三要“狠抓落實”、四要“協調配合”等之妙筆生花不止……如此這般,若不加以防備,就會落入寫手圈套,其結果就像“牆上蘆葦”“山間竹筍”“懶婆娘的裹腳布”,成為向不良文風“開炮”的對象。所以,當有人企圖用語言眩人視聽,用陳言抬舉自己時,不妨反躬自問其居心何在,從中看到問題的另一面,真正做到“修辭者、立言也,去其偽、立其誠”。只有這樣,才能“唯陳言之務去”,從而接近真理、認識真理、說出真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