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石窗

詹石窗

詹石窗,1954年生,中國廈門市人。曾任福建師範大學易學(即《易經》學問)研究所教授、廈門大學閩江學者特聘教授、廈門大學哲學系主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 主要著作有《道教文學史》、《易學與道教思想關係研究》、《易學與道教符號揭秘》、《道教與中國養生智慧》、《道教文化十五講》、《中國道家之精神》《中國道教思想史》(合作)四卷本等20餘部,組織編纂《國學新知文庫》等多系列大型學術叢書,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等海內外學術刊物發表《朱熹與先天學關係考論》等學術論文、文章近200篇。執行主編的《透視中國東南:文化經濟的整合研究》獲“中國圖書優秀獎”。個人著作先後獲得省部級獎10項,其中一等獎4項,二等獎3項,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項。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1982年獲廈門大學哲學學士學位。

1986年獲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哲學碩士學位。

1996年獲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哲學博士學位。

研究方向

詹石窗教授具體負責四川大學哲學宗教與社會研究創新基地建設工作。招收博士生專業方向:⑴宗教學專業·中國道教;⑵宗教學專業·宗教學理論;⑶中國哲學·易學與道家文化;⑷中國哲學·儒家經學思想史。

主要貢獻

詹石窗曾經作為主要骨幹參加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道教史》的編寫工作,作為唯一副主編具體組織開展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道教思想史》的研究工作,先後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託重大項目“百年道教研究與創新工程”、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百年道學精華集成”、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國道教文學通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宗教思想的歷史發展研究”等十多個課題。主要著作有《道教文學史》、《易學與道教思想關係研究》、《易學與道教符號揭秘》、《道教與中國養生智慧》、《道教文化十五講》、《中國道家之精神》《中國道教思想史》(合作)四卷本等20餘部,組織編纂《國學新知文庫》等多系列大型學術叢書,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等海內外學術刊物發表《朱熹與<;周易>;先天學關係考論》等學術論文、文章近200篇。執行主編的《透視中國東南:文化經濟的整合研究》獲“中國圖書優秀獎”。個人著作先後獲得省部級獎10項,其中一等獎4項,二等獎3項,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項。

詹石窗學術研究的特點是:第一,注重邊緣學科的開拓。他以道教與文學、傳統經學與道家,哲學與文化等邊緣問題的開拓為突破口,故能具有創新。第二,注重引入新的研究方法,例如符號學研究法、文化哲學研究法都是作者注重的方法。

詹石窗的研究成果在學術界反響良好。《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十五”科研規劃彙編》的哲學類《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十五”規劃》中指出:詹石窗關於“易學”與道教文化研究的成果“達到了海內外最高水平”。此外,有10多家報刊雜誌也對詹石窗的著作進行介紹,給予很高的評價,認為其成果具有開拓性和創新性。

著作:

·《哲學新視界叢書》(2006-5-22)

·《易學與道教思想關係研究》 (2006-5-22)

·《道教文化新典》(2006-5-22)

·《道教文學史》(2006-5-22)

·《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2006-5-22)

·《身國共治》(2006-5-22)

·《新編中國哲學史》(2006-5-22)

·《透視中國東南――文化經濟整合研究》(2006-5-22)

獲獎記錄

由於辛勤耕耘,努力工作,詹石窗教授獲得許多榮譽稱號或獎勵。1991年,被評為“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碩士學位獲得者”;1995年,被評為“福建省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1999年,被評為“福建省優秀中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十佳之一)。2005年被聘為閩江學者特聘教授。他作為主要撰稿人完成的《中國道教史》多卷本曾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優秀成果二等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個人著作《道教科技與文化養生》獲得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道教文學史》、《道教藝術的符號象徵》及主編的《道教文化新典》曾獲得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執行主編的《透視中國東南――文化經濟的整合研究》獲得“中國圖書獎”(中國出版界最高獎)和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作為副主編完成的《中國道教思想史》四卷本入選200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庫”,並獲得“四川省第十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主撰的《中國宗教思想通論》入選201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庫”,獲得廣泛好評。個人專著《道教與女性》、《道教文化十五講》先後被翻譯為韓文,在韓國出版之後,引起很好的反響。韓國首爾大學宗教學系把《道教文化十五講》作為該系“道教文化概論”課程的教科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