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評人

李 李 李

詞條簡介

《詩評人》
國內唯一的詩學批評民刊
2006年4月――2011年10月,共推出14期。

主要編輯

主 編:
楊繼暉(浙 江)
副主編:
李曉玲(甘 肅)
葉建寶(北 京)
藝術監製:
戴可傑(浙 江)
美術編輯:
邢建東(甘 肅)
李 瓊(廣 東)
沈素蓮(浙 江)
法律顧問:
李曉玲(甘 肅)

詩評方陣

A
阿夏 阿末 阿瀅 啊嗚 艾自由
B
白鴉 北塔 北魏 北野 邊建松
C
蔡慶生 蔡寧 蔡俊 蒼鷺 長楊散人 陳本益 陳福季 陳福成 陳超 陳仲義 陳均 陳衛 陳漢雲 陳洪金 陳樹義 陳祖君 程光煒 程文楚成
D
大荒 鄧程 鄧艮丁魯 丁威仁 丁慨然 董迎春 杜谷 杜李 段從學
F
樊子 非馬 馮碧落 馮楚
G
高平 高維生 高嗣照 高標 戈多 耿庸 鬼叔中 郭小聰 郭偉
H
寒山石 韓宗寶 韓立勇 和平島 何山川 洪迪 胡源 胡禮忠 胡亮 呼岩鸞 樺明 黃維梁 黃淮 黃昌勇 黃燦然 黃運豐 霍俊
J
蔣登科 蔣藍 蔣楠 江非 江耶 江離
K
柯平 柯健君
L
藍棣之 老楓 老船老秋 樂思蜀 雷業洪 雷文學 李瑞騰 李翠瑛 李森 李子榮 李震 李霞 李犁 李俠 李曉玲 李志元 李文 李長空 李陽春 李康化 李書� 李劍嘯 李明亮 梁小斌 林德俊 林趕秋 林雨 林忠成 林馥娜 流沙河 劉振華 劉正偉 劉令蒙 劉春 魯德俊 羅洛 羅雨 駱寒超 綠原 呂進 呂宗林
M
馬立鞭 馬步升馬永波 馬兆印 馬忠 茅紉芷 毛翰 眉睫 覓雪嫦晴 莫耀裾 木朵
P
潘頌德 潘靈劍 潘建設 龐清明 龐蕪 彭金山 皮旦
Q
齊雲 齊鳳池 錢志富 錢剛 青海湖 青未了秦華 邱明正 秋風
R
任牧 如是
S
薩仁圖婭 沙鷗 山城子 沈澤宜 沈用大沈奇 瀋河 盛海耕 十品 施偉 石天河 司馬策風 宋烈宋世安 孫光萱 孫玉石 孫則鳴 孫躍東 孫慧峰 孫相陽
T
陶保璽 譚桂林 譚延桐 唐曉渡 唐捐 唐欣 天界 凸凹
W
萬龍生 王聖思王式儉 王耀東 王端誠 王榭 王曉琴 文青 吳曉東 吳震寰 武強華
X
西渡 西馬下雨的樟樹 曉曲 縴手太陽 向明 向陽 向天笑 向迅 向榮 向筆群 蕭蕭 肖水 燮克 謝冕 謝啟義 謝有順熊輝 徐守忠 徐振清 徐敬亞 徐強 徐鄉愁淳剛 許霆 雪硯 尋美麗
Y
嚴忠政 焱冰 顏同林 楊春光 楊宗翰 楊四平 楊青雲 楊光 楊麟 楊繼暉 葉建寶 野松 一簞 伊爾根覺羅・斯人尹克軒 游喚 余曉明愚木 遠行健 元谷 袁勇 雲外野鶴
Z
張惠仁 張子清 張清華 張海峰 張延文趙冬穎 趙思運 趙四 趙福治 趙卡 趙勇 鄭敏 鄭奇 鄭小瓊 鄭煒 鄭立峰 指紋 周夢蝶 周仲器 周瑟瑟 周瓚 周天忠 朱健 朱紋 朱玲琳 朱赤 莊曉明 鄒漢明 作二
(以上均為在《詩評人》刊物上發表過文章的作者)

各期目錄

◎創刊號目錄
楊繼暉/創刊詞
□詩評新銳
文 青/這是他的大海――讀龐白《大海比沉默無聲》(組詩)
文 青/柔軟集結起來的硬――談水古詩歌中的殘忍藝術
□詩歌賞析
楊繼暉/目睹疾病中的火焰
楊繼暉/一路向西:走進歐隆痴的故鄉
李曉玲/對縴手太陽《李白最後的月亮》的解讀
韓宗寶/詞語中的詩人――卡丘主義詩人周瑟瑟散論
下雨的樟樹/途中――讀池凌雲的詩集《一個人的對話》
野 松/充滿女性玄學主義的意識流寫作――讀《馬莉金色十四行詩歌》
邊建松/就尋找這樣的背景――我理解的魯西西
鄭 煒/詩人澀水及其詩歌
盛海耕/讀鄭煒短詩有感
趙福治/在寓言的拇指上詮釋城市的意象――讀衣水的《新寓言》組詩
李 森/彎腰拾起語言的碎片――李磊50首《搖滾》讀後
馮碧落/在極輕和極重之中――讀羽毛最近的詩歌
焱 冰/關於海嘯《河流》的文本細讀
啊 嗚/《兩隻烏鴉》的翻譯――與周永啟先生商榷
李文 馬兆印/愛在凋零與綻開間徘徊――莫林的詩歌《凋零與綻開》讀後
李長空/凌雲健筆意縱橫――楚成《東湖詩詞楹聯集》序
紫陌紅塵/略論楊繼暉歷史題材詩歌里的意象呈現
□詩話筆論
林趕秋/大隱居詩話(節選)
楚 成/梨園詩話(節選)
施 偉/僧搞月下門詩話(節選)
上帝的拇指/讀《六一詩話》
寒山石/詩歌鑑賞之管見
樂思蜀/平民的精神
柯健君/向生活學習
沈 河/在所處的位置接近生態詩歌
秦 華/散文詩與散文、詩歌的關係――讀耿林莽先生的《散文詩:“化散文”和“散文化”》
作 二/誰在“推敲”誰在“綠”
阿 末/怎樣的一代人――再讀顧城的《一代人》
雲外野鶴/邊讀邊想
老 楓/海子,凝重的浪漫主義
司馬策風/淺談詩和詩味
指 紋/為詩歌《灰燼》一辯――對《與詩歌的庸俗和平庸作鬥爭》的回答
郭 偉/論後形上學時代的詩學建構
□詩人訪談
呂宗林/誰為中國新詩捧出新“乳酪”――訪“手機簡訊圖畫詩”獨創詩人曠野道人
天 界/雷子:穿行於黑夜的思想歌者
◎第二期目錄
蔡慶生/卷首語:致《詩評人》
□風生水起
霍俊明/暗夜中的汲水者:靈魂在探詢與揭秘途中
霍俊明/從午後抵達的斑駁光線與沉潛面影
□鐘鼓笙瑟
阿 末/二元思維在詩歌中的表現及魅力
蔡慶生/新詩該往何處去
楚 成/淺談我對傳統詩詞創作和前途的認識
郭 偉/面向詩的事情
寒山石/拷問靈魂
林趕秋/中外小詩之初步比較
錢 剛/現實狀態下行為的詩意
上帝的拇指/詩的語言神的在場
謝啟義/由閔雲霄文章《貴州詩歌現在進行時的梳理與批判》想到的
□照野旌旗
啊 嗚/從咒語說起
邊建松/潘維《太湖龍鏡》的考察報告
北 塔/“一個劈木柴過冬的人”
李曉玲/田園守望者
李子榮/以詩為歌,以水為馬
李長空/樸實的詩歌,厚重的意蘊
呂宗林/維美主義的野葡萄
馬兆印/對蘭雪詩歌的一次閱讀旅行
十 品/看我胸中雲夢
天 界/閃失,意象詩歌致命的硬傷
譚延桐/穿著軍裝的詩
燮 克/寫血液里的東西
楊春光/生活平面上的深層光芒
楊青雲/外長詩人的中華魂
楊 光/苦難的隱匿與美的凸現
楊繼暉/模擬35分鐘的旅程
野 松/充實而又空靈的帶光寫作
葉建寶/平民敘事的生活技巧
遠行健/明媚而恍惚著,路過春天
□白衣煮酒
高維生/紀念,從明天開始
江 耶/讓語言側過身來
齊鳳池/詩人的命運
秋 風/呼喚詩性的回歸
縴手太陽/一納米長的道路(系列):小蟲童話
元 谷/非茅廬筆記:懷疑論者的決絕
◎第三期目錄
楊繼暉/卷首語
□鐘鼓笙瑟
霍俊明/詩歌倫理與深入當代
龐清明/詩壇亂象或提倡一種健康的批評
譚延桐/詩歌到底應該表現什麼
□照野旌旗
程光煒/從戲劇性的角度看
李曉玲/梨花一枝春帶雨
林忠成/莽漢開始撒嬌
呂宗林/月光下的步行者
向天笑/靈魂的視野
王式儉/沙陵的詩歌
楊四平/掙扎於文本與現實之間
楊繼暉/一首親切的外交詩歌
葉建寶/由死而生的情緒體驗
鄭立峰 陳漢雲/觸摸疼痛
□現在回首
西 渡/新詩到底是什麼?(節選)
眉 睫/浮出水面的詩人廢名
眉 睫/新發現的一封廢名佚信
眉 睫/發掘詩人朱英誕
□流蹤派影
啊 嗚/卞之琳詩歌的留白藝術
蔡慶生/讀《新月詩選
藍棣之/孫大雨《決絕》
李 文/生命如野花般艷麗多姿……
李長空/淺談聞一多“三美”詩論、創作實踐及對後來創研者的影響
黃昌勇/新月詩派論
宋世安/詩意的林徽因
孫光萱駱寒超/卞之琳《距離的組織》
唐曉渡/亦幻亦真,似幻還真
萬龍生/格律體新詩的曲折歷程(節選)
謝 冕/聞一多《死水》
楊繼暉/曹葆華《她這一點頭》
張惠仁茅紉芷/臧克家《村夜》
□白衣煮酒
阿 夏/走近食指:清貧得令人想哭
蒼 鷺/三個上帝之子:昌耀、海子與葦岸
蔣 藍/一個詩人的正讀形象
老 船/五百年前的青蔥
趙 四/火之虎――一代神話
朱 赤/懷舊情節里的詩歌情結(外一)
◎第四期目錄
李曉玲/卷首語
□鐘鼓笙瑟
蔡 寧/當下詩壇需要一盞審美共識的聚光燈
鄧 程/倡議發起新白話文運動
寒山石/網路詩人的精神缺陷
李曉玲/詩人的狂歡與祭禮
□照野旌旗
阿 瀅/《陽光里的影像》序
長楊散人/讀楚成《西安記游三首》
陳洪金/流淌在血液里的軍魂――趙振王詩集《口令之上》解讀
程 文/別開生面的新花――評《新世紀格律體新詩選》
鬼叔中/遷徙者――南方狐詩集《重蹈覆轍》序
韓立勇/孤獨者、梅超風到塑膠模特――讀指紋先生近詩歌有感
樂思蜀/隨便說說趙麗華
雷業洪/吶喊民困 詩國驚雷――讀王學忠《太陽不會流淚》等詩集
李書�/傾注於民族情感的嚴迪詩人
李劍嘯/一首詩和一個時代――評山東陳亮的詩
羅 雨/命運的礦山:穿透黑色的灼傷――“礦山詩人”甘谷列印象
莫耀裾/於平凡細膩中突現人生――評向天笑的詩集《內心的光亮》
宋烈毅/自我言說與詩言說――細讀余怒詩歌
王耀東/新鄉土詩在中國現代詩的發展中有著不凡的意義――武漢全國鄉土詩研討會上的發言(節選)
萬龍生/葉菲洛《昨日之花》詩論部分初探
楊繼暉/讀吳純儉的《失去底人》
鄭 奇/真情至性高韻雅懷――周國忠《青城詩抄》讀後
□流蹤派影
霍俊明/在良知與批判之間展開的詩學空間――對鄭敏80年代後期以來詩論的一種考察
藍棣之/九葉派詩歌批評理論探源
李陽春趙冬穎/九葉詩派的日常語言建構
李康化/聽著小夜曲離去――小記九葉派詩人王辛笛
林趕秋/“形式是內容的延伸”:鄭敏詩歌創作的重要階段
孫玉石/陳敬容的《珠和覓珠人》
王聖思/杭約赫的《題照相冊》
鄭 敏/《詩人與矛盾》(節選)
鄒漢明/唐�和微笑
□白衣煮酒
高 平/高平詩話(節選)
石天河/紀念《星星》五十周年
何山川/我看物主義
樺 明/詩人的貧困是應該被祝福的嗎
向 明/石榴像苦瓜
向 迅/談詩人的孤獨
元 谷/試著接近大師――我對曼德爾斯塔姆的幾個認識(節選)
◎第五期目錄
葉建寶/卷首語:渴望對峙
□鐘鼓笙瑟
丁慨然/最佳化新詩發展的環境
胡 源/後現代時期的詩歌創作與藝術再現
李子榮/當代文學的語言狀況與新白話文運動
林 雨/城市・詩・記憶――“城市・城市”詩歌大展側記
□照野旌旗
蔡慶生/歌者之歌――讀《宮璽詩稿》
杜 李 胡禮忠/用大山激情碰撞現實浪漫哲理的狂歌者――漫評楊秀武詩歌創作
馮 楚/我在詩歌的疼痛中清醒過來――簡評詩人拜星月慢的一首詩
洪 迪/唯精美是求――讀《鄭煒詩選》
霍俊明/歐陽江河印象:站在虛構這邊,站在生存這邊
江 非/一陣避重就輕的風――對孫梧一首短詩的細讀
江 耶/七十二水歸正陽──對壽州詩群生態考察的報告
呂宗林/宏大敘事題材的詩美呈現――讀胡丘陵長詩《長征》
覓雪嫦晴/地上不能傾倒的某些理想,必須站著――解讀烏衣婷組詩《向日葵傳說》
青未了/殷龍龍詩歌中的自由精神
沈澤宜/藏馬詩集《別站在風口》序
十 品/“先到萬花川谷”――讀方文竹的散文詩集《深夜的耳朵》
宋世安/讀詩札記五・吾同樹
萬龍生/成功的跨越 雄辯的證明――讀王端誠格律體新詩集《秋琴集》
尋美麗/一個人的江湖
楊青雲/一位滄桑苦旅者的追問――讀喬明傑詩集《追問漂泊的存在》
楊繼暉/他的內心有一片水――讀曹伶文《尋水記》
余曉明/南京詩人――想像性共同體?
張海峰/他無法大聲叫喊
鄭小瓊/自由者的吟唱――讀龐清明詩歌
周天忠/《感動的天空》序
□現在回首
北 塔/“從濃霧中傳來沉重的櫓聲”――悼念老詩人蔡其矯
作 二/25年:四次甚至更多的仰望或平視――清淨即自由・蔡其矯
眉 睫/想起被遺忘的詩人石民
下雨的樟樹/美國自白派詩人西爾維亞・普拉斯
□白衣煮酒
戈 多/在路上――對一則寓言的改寫
李 霞/詩憂――漢語新詩90華誕獻禮之二
李明亮/親愛的稿費(節選)
馬兆印/寫作的感慨
王 榭/3月10日,想起了父親,想起了海子――謹以此文獻給在天堂的父親與海子
◎第六期目錄
潘頌德/卷首語:詩評即是藝術,又是科學
□白衣煮酒
戈 多/淺析“中間代”的偽詩學命題
老 船/簡單談談所謂的詩歌公約
陳福季/對李捷《臧克家與毛澤東詩詞》一文的幾點正誤
李明亮/永遠的詩
潘靈劍/詩歌的“馬爾薩斯惡夢”
□鐘鼓笙瑟
楚 成/繁榮武大文苑,培育珞珈詩才
馬 忠/法則給我們自由
齊 雲/北窗詩話
錢 剛/此在到彼在的舞蹈
邱明正/《中國現代新詩理論批評史》序
□照野旌旗
蔣登科 熊 輝/在真誠和人性之間崛起的邊防詩歌
老 秋/蝶舞翩躚我心依然
劉正偉/諷喻的詩生活
薩仁圖婭/尋夢旅人的詩世界
山城子/說李長空的一首詩
施德善/詩歌的力量
趙 卡/作為白日夢的體驗、冥想和猜測
莊曉明/章治萍的“皿”
□流宗派影
啊 嗚/早熟的悲劇
杜 谷/懷蘆甸
耿 庸/魯藜詩散記
羅 洛/阿壠的詩論
綠 原/《白色花》序
牛 漢/一個鍾情的人
王式儉/《七月文粹》序
朱 健/胡風這個名字……
□幾家專欄
高 平/邊塞詩與盛唐氣象
馬步升/陽�詩藪
彭金山/崛起的高地
向 明/龍種自與常人殊
□人在現場
中法兩國詩歌現今的地位如何?――2007法國“詩人的春天在中國”活動北京研討會
“儒家美學的躬行者――向明詩作學術研討會”議程
◎第七期(台灣專刊)目錄
向 明/卷首語:認識「台灣詩」的一份小點心
□鐘鼓笙瑟
丁威仁/從「詩文學聯邦」到「詩文學邦聯」:初論八0年代至九0年代創社
楊宗翰/被發明的詩傳統,或如何敘述台灣詩史
向 陽/歷史論述與史料文獻的落差
李瑞騰/有關「詩社與台灣新詩發展」的一些思考
林德俊/校園詩社/刊的跨世紀走向
□白衣煮酒
蕭 蕭/酒在台灣新詩中豐富文化載體
非 馬/詩的幽默,幽默的詩
大 荒/鎖碼頻道與單身牢房
周夢蝶/鹿橋《人子》二十年後重讀
雪 狼/新世代詩人在題材內容上的「私我」趨向
□照野旌旗
錢志富/余光中是怎樣成為中國當代大詩人的
陶保璽/「垂釣者」走向「九宮鳥的早晨」――對周夢蝶晚近詩歌的賞析與沉思
游 喚/文化詩學論梅新――評梅心詩集《家鄉的女人》
和平島/涉水而來的詩仙洛夫
吳震寰/我所熟知的非馬先生
黃維梁/向明.向明――讀向明的六行體長詩《生態靜觀》
王式儉/高�論
雪 硯/閱讀蘇紹連詩集《大霧》──蘇紹連作品中,「他者化」型塑過程的自我靈視與象徵意義
孫相陽 朱玲琳/石頭裡的別致風景――台客《與石有約》詩文品讀
李翠瑛/現代失戀哲學――談夏宇的二首小詩
唐 捐/純粹與雜質的辯證:評詹澈《海浪和河流的隊伍》
◎第八期(格律體新詩專刊)目錄
萬龍生/卷首語
□鐘鼓笙瑟
呂 進/三大重建:新詩,二次革命與再次復興
向 明/超現實不如超習慣
毛 翰/新詩格律化的冷思考
周仲器/萬紫千紅才是春――迎接新格律詩建設第三次浪潮高潮的到來
沈用大/關於重建新詩格律
程 文/關於古今民族詩歌的基本格律思想
萬龍生/當代詩詞與格律體新詩漫議
魯德俊/新詩格律構型
王端誠/格律化是新詩發展的必由之路
黃 淮/關於自律體新格律詩的思考
丁 魯/當前中國新詩面臨的問題(提綱)
潘頌德/中國現代格律體新詩流變述論
許 霆/中國新詩語言節奏論
孫則鳴/再論“對稱原理”在新詩節奏格律體中的統攝作用
蔣登科/現代詩為什麼要談格律
陳本益/早期格律體新詩的兩種體式
譚桂林/論中國現代新詩韻律的詩學探索
□人在現場
楊繼暉/側
常熟會議訊息兩則
◎第九期(朱英誕專刊)目錄
朱 紋/卷首語
□白衣煮酒
陳翠芬/朱英誕生平與創作1913――1983
何炳棣/少年時代的朱英誕
陳 均/朱英誕瑣記――從《梅花依舊》說起
陳啟智/深恩厚愛 刻骨銘心――記我的四姑父朱仁健先生
□照野旌旗
廢 名/林庚同朱英誕的新詩
吳曉東/臨水的納蕤思――中國現代派詩人的鏡像自我
彭金山 劉振華/“美麗的沉默”與時代的錯位――論現代詩人朱英誕《冬葉冬花集》的藝術價值與歷史命運
向 明/重見淹沒的輝煌――發現朱英誕和他的《冬葉冬花集》
蔡慶生/妙在不明言――朱英誕詩歌欣賞
徐守忠/朱英誕先生的詩
陳 均/廢名圈、晚唐詩及另類現代性――從朱英誕談中國新詩中的“傳統與現代”
眉 睫/記住詩人朱英誕――喜讀《新詩評論》第六輯
楊繼暉/夜行人如最輕的風――讀朱英誕詩集《冬葉冬花集》
□現在回首
朱英誕文選
□有些詩歌
朱英誕《冬葉冬花集》
◎第十期(新詩鑑賞集)目錄
編輯部/卷首語
白 鴉/第三種消解:一個自由、側面的呂約――談談呂約詩歌
北 塔/“在那裡:詩神在黑鐵上發燙”――重讀駱一禾的詩
北 野/身體的守望者:關於梅依然的組詩《女人的河流》《女人的聲音》及其他
邊建松/我們離自己有多遠――讀濮波近期詩歌
蔡慶生/隱痛,各有千秋
蔡 俊/唐果詩歌閱讀札記
陳福成/想起四川老鄉作家詩人們――賞讀傅智祥詩集《拾蚌者之歌》
陳 衛/白日夢寫作――評老員外(金黃的老虎)的詩集《春服既成》
程 文/劉章的“白話律詩”
段從學/李小洛:在宿命的貧困中孤獨地飛翔
樊 子/朱巧玲詩歌中的美學傾向
高 平/回望紛飛的大雪
高嗣照/懷揣詩歌 浪跡天涯――點擊黃葵和他的詩歌軌跡
郭 偉/形下之詩――評陽明明詩歌及對湖南詩人論壇詩學的批判
韓宗寶/處境或者言說的困頓――淺析宋方金詩歌《怎樣才能告訴你一場鵝毛大雪》
寒山石/拆遷是一種永遠的痛――王學忠詩歌《等待拆遷》賞析
何山川/《小楊和馬麗》等四本詩集的讀後感
胡 亮/中型詩《空著》:理性與非理性的“雜色織錦”
呼岩鸞/隨緣於塵世與淨土:就是詩歌舍利
黃燦然/弗洛斯特的拒絕
霍俊明/求真的汲水者和詩美的跋涉者――非馬詩歌印象
蔣登科/劉清泉:低姿態與高追求
蔣 楠/在詩海里靜候的水手――評楚中劍的詩歌練習冊《孤獨的城》
柯 平/榆木錯錯愛
老 船/隱秘花園的旁觀者――朱朱詩歌的主觀閱讀
樂思蜀/回歸日常的抒情――推薦陳傻子《看太湖》
李 犁/寫詩是一條回家的路――評劉川詩歌藝術
李 俠/以異鄉人的姿態在故鄉寫作――詩人雷子的他者性寫作
李長空/向繆斯獻上精織的花環――菊花詩人王端誠十四行花環體組詩《秋菊之歌》賞析
李曉玲/簡評小衣詩歌《肖像》
林馥娜/陷入軌道――讀陳陟雲詩歌《石子》《兩隻蝴蝶》
劉 春/地火在燃燒
馬立鞭/無痕之痕無言之言――讀《涉水之痕》致林新榮
馬步升/縮略時代的大風歌――讀成路的詩
馬永波/動態平衡的多向性動力――讀育邦
馬 忠/靈思漫舞歌一曲──讀曾美玲詩集《午後淡水紅樓小坐》
潘頌德/執者的詩歌結緣者――《海上新聲》序
錢志富/序肖益人的《彎彎的山路(二)》
青海湖/民心河畔悲憫的吟唱――讀李南詩歌
孫慧峰/一隻在襄北上空盤鏇的大鳥――對陸陳蔚詩歌的閱讀
唐 欣/關於《他手記》的手記
凸 凹/對呈圓環狀行走的表達的表達――祁人短詩《和田玉》小析
萬龍生/取自台灣的“變步整齊式”格律體新詩標本
王式儉/馬來西亞的一棵榕樹――田舟詩歌印象
西 馬/沉浸在詩歌所創造的遐想里――讀宋煜姝《我在深秋想起四月》
向 明/“亂”而詩記之
徐振清/我要從南走到北――劉建民(老劍)和他的詩
徐敬亞/男人類的英雄詩氣――與詩人天界的一次單向對話
徐 強/象男人那樣的思考和寫詩
楊四平/尋找悄然失落的世界――序向天笑愛情詩選《或遠或近愛一個女人》
楊青雲/唐德亮詩歌印象片談
楊繼暉/復活、輪迴之後――讀陳先發詩集《前世》
葉建寶/思鄉:詩歌敘述的溯源本能――淺析李曉泉《時間的針》
尹克軒/人與自然和諧美的詩境──讀詩人台客《與石有約》隨想
袁 勇/從亡者的思考到終極精神的逼近――讀蘭馬的小長詩《另一邊》
趙 卡/經驗混成:論廣子詩歌的詞語磨損和文本悖謬問題
趙思運/勿的詩歌創作
趙 四/魔幻之真
張子清/有趣的差異――讀王耀東《插翅膀的鄉事》有感
張延文/“童話詩人”荒原的唯美世界――閱讀荒原的《風過林梢》
沈奇、李震、陳超、陳仲義、周 瓚、徐敬亞、唐曉渡、謝有順/評余怒《守夜人》
◇西安詩評人王式儉先生2009年3月16日因病去世
◇17家論壇(民刊)共同發起“中國詩壇感恩之旅”暨十大影響力詩人評選
◇台州當代作家評論叢書出版
“台州十友”詩群成員簡介
◎第十一期(中產階級立場寫作)目錄
楊繼暉/序
楊四平/中產階級立場寫作
藍棣之/詩壇正來在一個“引爆點”上
北 魏/為什麼是中產階級立場寫作?
皮 旦/《中產階級詩選》里的中國中產階級各階層分析
白 鴉/走下觀念祭壇 回歸詩學本位――21世紀初漢語詩歌轉型的背景與方向
白 鴉/新思潮的共性與“新立場”的使命
張清華/我們時代的中產階級趣味
張清華/關於現今寫作中的中產階級趣味問題
沙 鷗/“中產階級性”支撐下的詩歌寫作――談《中產階級詩選》的文本精神
沙 鷗/橫渠四句:走出中心與邊緣的悖論――談中產階級立場寫作現象
任 牧/《中產階級詩選》及其社會學視角的評說
趙 勇/“中產階級立場寫作”的症候分析
黃運豐/從挽救第三代看《中產階級詩選》的妥協性
龐 蕪/為什麼割掉第三代的“尾巴”?――也談《中產階級詩選》的妥協性
潘建設/白鴉為何從“鷹派”變成“鴿派”――試析“敘述轉型理論”與“中產階級立場寫作”之關係
高 標/詩歌史上的雙面特務――從《中產階級詩選》看白鴉立場的不確定性
楊 麟/一場求和的棋局及其疑點――《中產階級詩選》印象
肖 水/是“命名之疑”,還是“立場之疑”――讀《中產階級詩選》兼與楊麟商榷
如 是/先罵手指,再看月亮不遲――旁觀《中產階級詩選》之爭
陳樹義/中產階級寫作立場與中產階級立場寫作
向 榮/想像的中產階級與文學的中產化寫作
趙思運/誰把詩歌綁上“中產階級趣味”的床?
陳仲義/除了中產階級“下午茶”,還有什麼?!
徐鄉愁/詩歌決不能中產階級
梁小斌/親情大同:走出新詩的“死穴”――談白鴉的詩歌新立場
非 馬/詩的中產階級
◎第十二期(立:生於70年代)目錄
北 塔/沉著的自我凸顯(序)
張延文
當下詩歌現狀及發展趨勢的對話
詩與史:詩學對話
想像的權力:詩與經濟學
木 朵
陳律訪談:詞語最初的體溫和早期魂靈
楊鐵軍訪談:我知道我需要寫作
馬 忠
民歌滋養下的信陽詩群――序《信陽當代詩人論》
批評:用責任和良知說話――讀譚旭東《尋找批評的空間》
對文學時代表情的關注與透視――淺談楊啟剛文學評論集《文學新浪潮》
陳祖君
“文革”新詩形態論
“文革”地下詩歌的現代性追求
雷文學
在泥土和冰層之間涓涓閃動的淚水――顧城詩《雪的微笑》的哲學解讀
自然之靈:顧城的詩學觀
楊繼暉
走進一個部落――台州70後詩人綜述
台州優秀小詩評點
顏同林
八小時內的重審與想像――穆旦《線上》解讀
被誤讀的新詩傳統
長歌曼舞今何在 淺刺微諷自長吟――論貴州諷刺詩人羅紹書
霍俊明
1989~2009:中國女性詩歌的家族敘寫
“朦朧詩”之後:錯亂的新詩史命名
並未消失的單行道――新世紀十年詩歌批評的問題與考察
鄧 艮
我們究竟如何對新詩說話?
一匹粗糲、錚亮的砂子――也談伊沙詩歌的日常與口語
灌圖時代的詩歌、詩人和詩評者
熊 輝
70後先鋒詩歌處境的“尷尬”與姿態的“先鋒”――兼評霍俊明的《尷尬的一代:中國70後先鋒詩歌》
從現代到當代:中國新詩批評功能的弱化
新詩的格律化建設及其他
董迎春
“大詩寫作”:普世性寫作――以海子為例
磨難主義・內歌唱・藝術的迴響――讀章治萍《哈城之殤》
江 離
潘維:詩歌就是一種審美化的生存
靜止的洞察――閱讀泉子
老 船
泛論“詩人相輕”
今夜微風的暗語――關於長笛手第二本詩集《站在夜晚的風中》
夢境的柵欄爬滿牽牛――《沙井文化》中國詩歌專號的私人閱讀
◎第十三期(孫躍東文選)目錄
流沙河/讀躍冬詩(代序)
我的寫作道路
詩的腳印
回憶李廣田老師在濟南一中
李廣田老師先後主編的兩份校刊
記李廣田和他主編的《鍛冶廠》
李廣田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折――抗戰初期跟隨李廣田老師流亡記
五十年前第一次見沙汀
周太玄其人其詩
我與靳以先生的一段難忘的交往
我第一次發表小說《春耕》――兼記我沒見過面的老師趙其文
一張慶祝葉聖陶先生五十壽辰的照片
夢縈川大憶“文筆”
作家陳白塵在青年人中間
四十年前的成都暑期作家文藝講
◎第十四期(終刊號)目錄
啊 嗚/牧神的孤獨――對馬拉美純詩世界的管窺
艾自由/嘔心瀝血“麥四行”――短評《麥芒四行體詩二百首》
陳 衛/ 新年重讀一部詩集:《1986―1996〈他們〉十年詩歌選》
鄧 艮/追尋的騎士與安詳的醉獸,或一個香客的精神自傳――讀《沈奇詩選
段從學/阿毛詩歌中的標點符號――《變奏》印象
郭小聰/評紅衛兵詩選《寫在火紅的戰旗上》
李曉玲/夜風凌厲――評青年詩人宋詠亮詩集《站在夜晚的風中》
李長空/一隻從巴河起飛的鷹――《亦然抒情詩選:巴河的早晨》序論
呂 進/走向新詩的盛唐――序《東方詩風論壇10年詩選》
呂宗林/新聞的芭蕾舞――談張沐興新聞詩
馬 忠/在冷靜中抵達未知的遠方――讀楊麟詩集《詞語的暴力》
毛 翰/《劉家魁敘事詩選》淺論
秦 華/狂歌狂雪――讀王久辛詩集《狂雪》有感
十 品/一番弄雨花梢――讀代薇的詩集《隨手寫下》
斯 人/邂逅於倒流的時光――湖北作家向天笑散文詩集《時光倒流》賞析
斯 如/這般低賤,那般癲狂――《低詩歌代表詩人詩選》究竟有多低
天 界/除了你,我一無所有――讀戴可傑《九十九朵玫瑰》
萬龍生/隨感23條――讀傅天琳《檸檬葉子》
王端誠/ “定行詩體”的意涵和運用――從萬龍生《十四行八行詩百首》看借鑑與繼承
王曉琴/蘇歷銘現象――從讀蘇歷銘詩集《行走》想到的
武強華/靈魂之上的高原和內心深處的村莊
曉 曲/楓卷秋韻琴悠揚――王端誠格律體新詩的“新三美”
向筆群/故土與生命的言說――讀土家族詩人付顯武的詩集《夢比現實只晚一步》
熊 輝/多維秋思的藝術呈現――論金所軍詩集《紙上行走》中的“秋天”
徐淳剛/漢語詩歌的盜仙草或神奇秘譜――論楊典詩集《禁詩》
楊繼暉/行走在道德邊緣――兼讀林雨詩集《沉》
葉建寶/本我的空間狀態:老船與他的《青春病歷》
一 簞/一座荒涼的野寺,幾串搖落的鈴聲――讀楊雄詩集《形聲》
愚 木/存在的本真――讀胡弦詩集《陣雨》
周瑟瑟/江南詩:歷史的體溫與山河的情感――許軍詩集《吳越敘事:鄉村書》序
楊繼暉/終刊詞

創刊詞

我們知道,在現當代文學裡,作品與批評是極不對稱的,就象一長一短的兩條腿,組成跛腳的文學。
就當下詩歌而言,對它的批評更是段言片紙,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如果將這些批評資料全部攏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有一群人,一群個人,正企圖用各自的方法將手中無規則的石子堆積成一道道風景。這是認真的、自願的、清醒的的行為,值得尊敬。
我們創辦這份薄薄的刊物,不是為了要將詩歌批評進行整合,形成統一的、固定的思路,更不是要刻意拔高批評的地位。我們只想通過自身的不斷實踐和總結,逐步影響周圍從事詩歌創作的朋友,讓他們也能夠參與進來,以獨特的方式表達出對詩歌的感受和體會。
《詩評人》這份期刊,在命名里加上“人”,是想突出個人和人性在詩歌批評中呈現出的重要影響。這是提倡的宗旨所在。
對於一份純粹的刊物來說,人氣、數量都不是追求的目標,質量才是關鍵。
今天,我們從清貧起步。
路的前方是什麼?我們不清楚。但我們相信:“天道酬勤”,不是機會主義的機率意義,而是有志文學之士應有的態度。

終刊詞

臨了,感慨良久,卻不知從何說起。
之所以以“對一本詩集的評論專刊”作為終刊號,實在是我認為,對一本詩集的解讀,除了部分確實是眼前一亮、覺得必須寫點什麼的,大多出於友情、人情目的,如果能寫出、寫好,讓讀者以為然,作者的文字功底和創作經驗便能體現出來。
同樣,在對一本集子的評論過程中,由於有了整體的印象,溫暖、平和的語言,會多一些,誇張、偏激的定義,會少一點。而這些,多少應和了《詩評人》的辦刊宗旨。
2006年2月至今,五度寒暑,汶川、玉樹、福島,災難重重,國內民間詩刊更是由興起而逐漸泛濫開。合上這本樸素的刊物之前,有些事可以不做,很多話可以不說,但必須把深藏的感謝表露出來:
感謝向明先生,共推《台灣專刊》(總第七期),以非主流的視野,關注寶島詩壇,儘管只能算是管中窺豹、小菜一碟,但掀起的面紗,盪起清香。
感謝萬龍生先生,在常熟會議的基礎上,共推《格律體新詩專刊》(總第八期),打破了自由詩與格律體新詩老死不相往來的陋習,以民間的姿態,承認了新詩多元化的努力。
感謝朱紋女士,共推《朱英誕專刊》(總第九期),使一位頗具才華的淪陷區詩人,撥開歷史迷霧,真實、清晰地呈現在今人面前。
感謝白鴉先生,共推《中產階級立場寫作》(總第十一期),將大陸詩壇五年來最富前瞻性、比較切合實際的詩寫主張,在爭議中完整地矗立。
感謝孫白先生,共推《孫躍冬文選》(總第十三期),緩緩道來的抗戰期間獨特經歷,流淌出多位老詩人、老作家的精彩往事,篇數雖然不多,卻具史料價值。
感謝蔡慶生先生、潘頌德先生、北塔先生為《詩評人》精心撰寫的卷首語(序)。
感謝一直參與《詩評人》的李曉鈴、葉建寶、戴可傑三位摯友。
感謝所有曾經支持過《詩評人》的老師、兄弟們。
當然,遺憾總是存在,對微型詩(如寒山石先生等)、對散文詩(如秦華女士等),均因條件不夠成熟而未能結集。
窗外桃花,遠方遼闊,浙東的風有著海的鹹濕。
世間再無《詩評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