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文社

詩文社是由若干詩人定期會集做詩的組織,是古代社交民俗。歷來著名的有明崇禎間陳子龍等的幾社、張溥等的復社、清初顧炎武等的驚隱詩社、乾隆間翁方綱等的都門詩社、道光間龔自珍等的宣南詩社、清末陳去病等人的南社。

詩文社

古代社交民俗。由若干詩人定期會集做詩的組織,稱為“詩社”。約起於宋代,曆元、明、清、民國至今,綿延不絕。定有社規,往往以眾所推服者為主。會集進,聘名詩家品評高下,隔年封題於各地之能詩者,期以明年春集卷,由評詩者分別等次,並選刻優秀詩作以示褒獎,其法略如科舉。亦有延請各方詩人,齊集某山川名勝處,錄場開社命題,品評優劣者。其用意在切磋詩藝,揚榷風雅,以詩會友。文社、詞社與詩社略同。詞社作詞,文社切磋時藝(八股文)。明末及清中後期,有些社兼綜詩文,並具有較強烈的政治主張,往往有社友數千人,遍及南北各省,總社之下又有分社。的代亦有以詩鐘為遊戲,相聚為社者。歷來著名的有明崇禎間陳子龍等的幾社、張溥等的復社、清初顧炎武等的驚隱詩社、乾隆間翁方綱等的都門詩社、道光間龔自珍等的宣南詩社、清末陳去病等人的南社。宋吳自牧《夢梁錄.社會》:“文士有西湖詩主,此仍行都搢紳之士及四方流寓儒人,寄興適情賦詠,膾炙人口,流傳四方,非其他社集之比。”陳去病《南社敘》:“吊故家於喬木,廈屋山丘;尋浩劫於殘灰,銅駝荊棘......要諸因緣,都成感慨;偶逢好事,遂爾風流,南社之作,得毋類歟!”《詩鐘考》:“昔人作此,社規甚嚴。拈題時,綴錢於縷,系香寸許,承以銅盤,香焚縷斷,錢落盤鳴,其聲鏘然,以為構思之限,故名詩鐘,即刻燭擊缽之遺意。”參閱《紅樓夢》第三七回“秋爽齋偶結海棠社,蘅蕪苑夜擬菊花題。”

相關他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