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早年的作品。此詩主要寫作者上戴天山的所聞所見,描繪了一幅色彩鮮明的訪問道士不遇圖,通篇著意於寫景,真實自然,生動形象地再現了道士世外桃源的優美生活境界。全詩風格清麗,充滿著年輕人的朝氣與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李白早年曾在戴天山中的大明寺讀書。一次去拜訪山中一位道士,卻沒有見到他,便寫下了這首景美情深的五言律詩。前人評論這首詩時說:“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王夫之《唐詩評選》)“無一字說道士,無一句說不遇,卻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訪道士不遇。”(吳大受《詩筏》)道出了此詩妙處。

基本信息

作者

李白

詩詞正文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作品譯文

 詞句注釋

⑴戴天山:在四川昌隆縣北五十里,青年時期的李白曾經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讀書。不遇:沒有遇到。
⑵吠:狗叫。
⑶帶露濃:掛滿了露珠。
⑷樹深:樹叢深處。
⑸青靄:青色的雲氣。
⑹倚:靠。

白話譯文 

泉水淙淙,犬吠隱隱,桃花帶露,濃艷耀目。在林間小道上行進,常常見到出沒的麋鹿,林深路長,來到溪邊時,已是正午,是道院該打鐘的時候了,卻聽不到鐘聲。來到道院前所見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見融入青蒼山色的綠竹與掛上碧峰的飛瀑而已。人不知去了那裡,我倚松再三覺得非常惆悵。

創作背景

此詩是李白二十歲以前的作品。根據清代黃錫珪《李太白年譜》,李白在十八、九歲時,曾隱居在 大匡山(即詩題中的戴天山)大明寺中讀書,這首詩蓋是時所作。

作品鑑賞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 大匡山,在今 四川省江油縣。李白早年曾在山中大明寺讀書,這首詩大約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全詩八句,前六句寫往“訪”,重在寫景,景色優美;末兩句寫“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轉。
詩的開頭兩句展現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寫所聞,泉水淙淙,犬吠隱隱;次句寫所見,桃花帶露,濃艷耀目。詩人正是緣溪而行,穿林進山的。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連忘返,且讓人聯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處世外桃源,超塵拔俗。第二句中“帶露濃”三字,除了為桃花增色外,還點出了入山的時間是在早晨,與下一聯中的“溪午”相映照。
頷聯“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是詩人進山的第二程。詩人在林間 小道上行進,常常見到出沒的麋鹿;林深路長,來到溪邊時,已是正午,是道院該打鐘的時候了,卻聽不到鐘聲。這兩句極寫山中之幽靜,暗示道士已經外出。鹿性喜靜,常在林木深處活動。既然“時見鹿”,可見其幽靜。正午時分,鐘聲杳然,唯有溪聲清晰可聞,這就更顯出周圍的寧靜。環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與首聯所寫的桃源景象正好銜接。這兩句景語又含蓄地敘事:以“時見鹿”反襯不見人;以“不聞鍾”暗示道院無人。
頸聯“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是詩人進山的第三程。從上一聯“不聞鍾”,可以想見 詩人距離道院尚有一段距離。這一聯寫來到道院前所見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見融入青蒼山色的綠竹與掛上碧峰的飛瀑而已。詩人用筆巧妙而又細膩:“野竹”句用一個“分”字,描畫野竹青靄兩種近似的色調匯成一片綠色;“飛泉”句用一個“掛”字,顯示白色飛泉與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於道士不在,詩人百無聊賴,才游目四顧,細細品味起眼前的景色來。所以,這兩句寫景,既可以看出道院這一片淨土的淡泊與高潔,又可以體味到詩人造訪不遇 爽然若失的情懷。
結尾兩句“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詩人通過問訊的方式,從側面寫出“不遇”的事實,又以倚松再三的動作寄寫“不遇”的惆悵,用筆略帶迂迴,感情亦隨勢流轉,久久不絕。
前人評論這首詩時說:“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 王夫之《唐詩評選》)“無一字說道士,無一句說不遇,卻句句是不遇,句句是 訪道士不遇。”(吳大受《詩筏》)道出了此詩妙處。

名家點評

清初王夫之評此詩:“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 唐詩評選》)
清末吳大受評此詩:“無一字說道士,無一句說不遇,卻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訪道士不遇。”(《詩筏》)

作者簡介

李白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 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 詩仙”之美譽,與 杜甫並稱“ 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 李太白集》30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