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詁方法新探

訓詁方法新探

《訓詁方法新探》是2011年4月1日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琳。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第1版 (2011年4月1日)
平裝: 272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100073868

內容簡介

《訓詁方法新探》首先系統論述了訓詁應遵循的三項基本原則,即普遍性原則、共時性原則和本原性原則,在此基礎上將訓詁方法分為靜態訓詁方法和動態訓詁方法兩大類,具體闡述了12種訓詁方法的學術原理、適用範圍及注意事項,使訓詁方法不僅具有理性的解析,而且富於實踐的可操作性,切實幫助讀者提高訓詁能力,分辨訓詁是非,減少訓詁失誤。《訓詁方法新探》列舉的大量訓詁例證有助於讀者加深對每一種訓詁方法的理解,也可豐富有關疑難詞語的知識,訂正舊有的錯誤認識。

編輯推薦

《訓詁方法新探》: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

作者簡介

楊琳,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家語委漢語語彙分技術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文字學會理事。治學廣泛,涉足語言學、民俗學、文獻學等領域。著作有《漢語辭彙與華夏文化》、《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小爾雅今注》、《古典文獻及其利用》等。發表論文160餘篇。

目錄

一 概論
(一) 訓詁與訓詁學
訓詁的含義
訓詁學的含義
(二) 訓詁學的功用
對“無賴”的誤解
對“極”的誤解
“經、行、道、由”的虛化途徑
“窈窕”有漫遊義
“崎嶇”有跋涉義
“素麵朝天”的原義
對“自割其股”的誤解
語文學未可輕視
(三) 訓詁方法
傳統的三種方法
郭在貽的八種方法
本書的十二種方法
二訓詁的基本原則
(一)普遍性原則
“昭假”新解
“風馬牛不相及”正詁
“養生主”正解
“滄海一粟”之“粟”不是沙子
“抱薪救火”非拋薪救火
“左右流之”之“流”的本字
“行李”的理據
(二)共時性原則
《百喻經》的“他”是第三人稱代詞嗎
“赴湯蹈火”的
“赴湯”是熱水裡游泳嗎
“摟其處子”是摟抱處女嗎
“去”的“前往”義出現於何時
“床頭屋漏無乾處”該怎樣理解
(三)本原性原則
古人文章原本也會有錯
修貢”之“修”非“羞”之借字
“修禊”不應連讀
“盡規”之“盡”非“進”之借字
“將自及”之“及”非“岌”之借字
要“成訓”必須“增文”
“苛政”非“苛征
“解”有離散義
“既伐於崇”之
“於”非“邗”之借字
“夫口論以分明為公”之“公”非
“工”之借字
“蹈其背”訓釋的歷史教訓
“執禮”非藝禮
“彼觀其意”的誤讀,
“和於身”之“和”非“知”之誤字
三訓詁方法析論
靜態訓詁方法
(一)因形求義
1.考求詞的本義或早期意義
“本義”的不同理解
“臥”的本義是睡覺閉目而非身體倒伏
“臥薪嘗膽”源於後人對“臥”的誤解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辭”
“化”的本義為生育
“化益”即“後益”
“毓、化、後”同源義同換讀義關借用
2.梳理義位之間的源流關係
“姑”之姑且義的由來
“背”因“倍”而得名
“寡”的本義為顧視
“修”的修長義來自“寡”
3.尋求正字
量詞“副”本字為“福”
“奔波”之“波”為正字
“同俠”之“俠”是“浹”之形誤
“三昌五祖”之“昌”為“曾”之訛誤
“撥劃”即“撥刺”
“四”“三”互訛
“流”訛作“杯”
“央”訛作“中”
“庶”訛作“度”
“我”誤作“乘”
“宋”誤作“罕”
“睹”訛作“睹”
“相”訛作“相”
“捷”訛作“捷”
“眠”訛作“眠”
“義”訛作“大”
“趙璧”的訛誤
4.因形求義法應注意的問題
“求”與“裘”原本無關
“論”之編次義的來源
“天”的本義不是頭頂實義造字和聯想造字
“塞備”之“備”本字可通
具罪”之“具”是治辦的意思
(二)因聲求義法
1.因聲求義法概說
因聲求義的歷史
2.考索語源
……
動態訓詁方法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