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伐

討伐,指出兵攻打。如:討伐匪寇。公元313年祖逖要求北伐,被司馬睿(晉元帝)任為豫州刺史。1913年初,由同盟會改組而成的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贏得勝利,宋教仁準備組織內閣。在孫中山的動員下,李烈鈞於7月8日回到江西湖口,成立討袁軍,宣布江西獨立,向進駐九江的北洋第六師發動進攻,拉開了二次革命的戰幕。隨後江蘇、安徽、上海、廣東、福建、湖南,以及重慶等地也相繼宣布獨立,加入討袁行列。在江蘇戰線,討袁軍於7月16~22日間在徐州地區與北洋第二軍和張勛所部會戰失利,直退南京。

漢語詞語

基本信息

詞目:討伐

拼音:tǎo fá

詞義:指出兵攻打:討伐匪寇。

基本解釋

出兵征伐

詳細解釋

征伐,征討。

漢 司馬相如《難蜀父老》:"以偃甲兵於此,而息討伐於彼。" 宋 呂陶《送張子公》詩:"近日羽書至,討伐加 羌 夷。" 瞿秋白 《亂彈·新英雄》:"他們會說:'討伐偽國,不承認 日本 侵略的 滿洲國 。'"

典故

祖逖北伐

西晉亡於匈奴族建立的漢國後,范陽遒縣(今河北淶水北)人祖逖(266-321)率領親族和同鄉逃到江南。公元313年祖逖要求北伐,被司馬睿(晉元帝)任為豫州刺史。他率部渡江,中流擊楫,發誓收復中原。後收復黃河以南地區。但東晉政府阻撓祖逖繼續北伐,祖逖憂憤而死,其收復的地區也得而復失。

孫中山興後討伐袁世凱

二次革命

孫中山等中國革命黨人於1913年發動的討伐袁世凱的戰爭。又稱癸丑之役、贛寧之役。1913年初,由同盟會改組而成的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贏得勝利,宋教仁準備組織內閣。厲行獨裁的袁世凱為阻止國民黨執政,派人於3月20日晚在上海滬寧車站暗殺宋教仁。不久,宋案真相大白,孫中山動員起兵討袁。4月,袁世凱與五國銀行團達成2500萬英鎊的大借款(見善後借款),獲得了戰爭經費,遂準備發動內戰,消滅南方革命力量。5月初,北洋第六師、

第二師在黎元洪支持下相繼入鄂,統制湖北地面,並監視江西。6月,袁世凱又下令罷免堅決反袁的贛督李烈鈞、粵督胡漢民、皖督柏文蔚,三督被迫下野。在孫中山的動員下,李烈鈞於7月8日回到江西湖口,成立討袁軍,宣布江西獨立,向進駐九江的北洋第六師發動進攻,拉開了二次革命的戰幕。隨後江蘇、安徽、上海、廣東、福建、湖南,以及重慶等地也相繼宣布獨立,加入討袁行列。但是,討袁軍倉促上陣,孤立無援,連國民黨的多數議員都還在北京留戀議席,因此這場革命很快就遭到挫敗。在江西戰線,北洋第一軍於7月25日占領湖口,8月18日占領南昌。在江蘇戰線,討袁軍於7月16~22日間在徐州地區與北洋第二軍和張勛所部會戰失利,直退南京。上海討袁軍進攻北洋軍駐守的製造局屢攻不克。其餘各省動員起兵遲緩,湘、粵、閩北援之師遲遲不發。7月28日,黃興看到大局無望,遂離寧出走,討袁軍全局動搖,各地相繼取消獨立。9月1日南京失守,二次革命宣告失敗。孫中山、黃興、李烈鈞等逃亡日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