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的裝甲部隊

解放軍的裝甲部隊


從繳獲坦克到蘇式裝備
地面部隊機械化式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大多數國家陸軍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二戰期間,蘇聯紅軍坦克兵團與納粹德國裝甲集群的數場大決戰至今仍然是許多軍事教材中的經典戰例。冷戰中,蘇聯陸軍又挾二戰餘威,幾個重型製造廠開足馬力生產出數以萬計的坦克和裝甲車。其陸軍兵力在最高峰時曾達到80個坦克師和170個全機械化的摩托化步兵師,實力令人咂舌。在大洋彼岸,美國陸軍也不甘落後,儘管在裝甲兵數量比不上蘇軍,但後來居上,不但設計出像M1A1、M2、M113這樣優秀的坦克和裝甲車,還在1991年海灣戰爭的“沙漠風暴”行動中顯露身手,令世人刮目相看。
按常理說,中國人民解放軍當初即以陸軍起家,建國後又常年奉行“大陸軍主義”,其裝甲兵實力自然應當不俗。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在中共成立武裝力量的最初年代,輕裝步兵一直占據著最主體的地位。不要說裝甲部隊、就連炮兵數量也少得可憐。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中共派遣林彪麾下的主力部隊和大批幹部前往東北接收日占區。其中就特彆強調了要注意收集遺棄的飛機、坦克、火炮等重型武器。就是依靠這些揀來的破爛,解放軍組建起自己的第一支裝甲部隊:東北坦克大隊。此後,解放軍其它各野戰軍也相繼組建了坦克部隊,在遼瀋、淮海、平津、進軍大西南等重大戰役中都有出現,但畢竟實力太弱,除了參加一些局部的小規模戰鬥之外,沒有能夠對戰役的整體進程構成什麼影響。
1949年10月1日的開國大典上,受閱的解放軍官兵駕駛著數一百多輛繳獲的坦克和裝甲汽車威風凜凜地通過了天安門廣場,接受中共領導人的檢閱。這並非戰鬥性質的“光榮歷史”卻成為日後解放軍裝甲兵屈指可數的輝煌時刻之一。建國初期的解放軍裝甲兵有兩個戰車師又兩個戰車團,總員額12,697人。共有坦克375輛(大多是日本的97式,和美國M3,還有67輛美制“水牛”式水陸坦克),輪式裝甲車(實際上是帶裝甲的汽車)272輛,工程車、汽車591輛。後來又在上海和青島修復了175輛“水牛”式水陸坦克。
五十年代,解放軍在蘇聯的幫助下開始逐步走上正規化的道路。1950年9月,解放軍摩托裝甲兵司令部在北京成立。自此,裝甲兵正式做為一個獨立兵種出現在解放軍陸軍的序列中。與此同時,解放軍開始接受蘇聯的武器裝備,首先從蘇聯進口了10個坦克團,大約5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T-34,史達林II式,SU-122)。後來在戰爭期間又從蘇聯進口了47個坦克自行火炮團、5個自行火炮營和1個機械化師的武器裝備,至1955年4月,解放軍共裝備蘇制坦克和自行火炮3,030輛,除水陸坦克外,以前的老舊雜式坦克和裝甲車基本從戰鬥部隊中被替換,改為訓練用。
在蘇聯幫助下,到1956年中國已經能夠生產出T-34的發動機和變速箱等大部件。但中國的目標更高,1955年在包頭建立起內蒙古第一機械廠(簡稱“包一機”,保密代號617廠),開始仿製蘇聯當時最先進的T-54A坦克。1955年中國從蘇聯進口15輛T-54A作為原型車,到1959年已生產出33輛59式坦克,並參加了10月1日的國慶十周年閱兵式。此時,解放軍的裝甲軍力已經雄踞亞洲,其規模甚至超過了日本軍隊最強盛時的水平,但可惜的是,如此精銳之師卻始終“英雄無用武之地”,不論是在韓戰中,還是1962年的中印邊境衝突中,都沒有能看到解放軍裝甲兵大規模地參戰。
六十年代起,解放軍開始用國產坦克裝甲車輛來替代蘇式裝備,換下的蘇式裝備用於裝備新組建起來的邊防守備部隊師屬或要塞區屬坦克自行火炮團。但換裝速度很滿。除了“文化大革命”的干擾之外,六七十年代中共無節制的大量援外也是原因之一。到1970年國產的59式坦克已裝備2000多輛,首次超過了T-34的數量,但編制規模的擴大使很多部隊缺編嚴重,有三分之一的坦克團只有40-50輛坦克,全軍缺編坦克2200多輛。七十年代除廣州、成都、福州、昆明、烏魯木齊軍區僅轄有軍區獨立坦克團外,其餘的軍區都組建了獨立的坦克師編制。1975年後各獨立坦克團編入陸軍的步兵軍。每坦克師編制266輛中型坦克(國產59式),另有20-30輛輕型坦克(國產62式),摩步師屬坦克團有80輛中型坦克。
從1982年起,北京軍區和瀋陽軍區的部分坦克師編入摩托化軍編制。1985年後,各軍區的獨立裝甲兵部隊全部編入合成集團軍編制。解放軍每個坦克排下轄3輛坦克,坦克連編10輛(包括1輛連長車),坦克營編31輛(包括1輛營長車),坦克團編93輛,團部還裝備有裝甲指揮車。一個解放軍的坦克師編有290輛坦克,團級以下的編制與蘇軍類似,但一個師的坦克總數比蘇軍少30-40輛。
龐大而缺乏均衡的兵力結構
到1980年,解放軍裝備的坦克總數已經高達10,000多輛,居世界第三位,但因為長期忽視裝甲車輛的發展,形成了一種極不合理的結構。世界各國都早已從歷次戰爭中認識到:沒有步兵戰車、裝甲輸送車、自行火炮、工程支援車輛等裝備形成的諸兵種配合,僅憑坦克單獨已經不能取得現代化戰場的優勢。當時解放軍陸軍總兵力大約200多萬,卻僅裝備了2,000多輛裝甲車(同時期美國陸軍只有100萬人,卻裝備了30,000多輛各型裝甲車);自行火炮更少:70式122毫米簡易自行榴彈炮才生產了200輛,83式152毫米自行榴彈炮裝備數量也相當少;工程搶救車只有700多輛;步兵戰車還停留在設計圖紙上,部隊的合成化程度太低。事實上,當時解放軍基本上還只是把坦克做為支援徒步步兵作戰的“活動火炮”,主要的步坦協同戰術還停留在二戰時期蘇軍採用的坦克搭載步兵方式。根據軍內專家的評價,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的解放軍陸軍機械化程度才剛剛達到二戰後期蘇德戰場的水平!
中國曾經於五十年代從前蘇聯進口了不少SU-76,SU-100,SU-122,SU-152自行火炮和史達林II型重型坦克(裝122毫米炮),後兩種自行火炮可以作為間接支援力量。六十年代解放軍裝甲兵按種類編成中型坦克團、重型坦克團、自行火炮團。1969年後裝甲兵編制改革,自行火炮團縮編為坦克師屬炮兵團的自行火炮營。進入八十年代,蘇式坦克和自行火炮相繼退役,國產83式152毫米自行火炮和122毫米的簡易自行榴彈炮、130毫米19管履帶式自行火箭炮才逐漸入役成軍
九十年代中後期,解放軍終於下決心加速陸軍的機械化進程。1998年以後裝甲兵進行了新的編制,把各坦克師逐步改造為裝甲師,增加並擴編師屬高炮營為師屬防空團,加強了自行高射炮和自行彈炮合一系統武器。並且在團一級實行了合成編制,加入了自行炮兵,裝甲步兵等,戰力有了大幅提高。此外,一些精銳的摩托化步兵師也開始向機械化步兵師轉換。
八十年代前解放軍的坦克師實行南北甲乙兩種編制。目前解放軍的裝甲師,機械化步兵師已經實行了六團制。裝甲師的標準編制是3個裝甲團,1個裝甲步兵團,1個炮兵團,1個防空團,師部,以及直轄偵察營,防化營,反坦克(飛彈)營,修理營,運輸營等。裝甲團編制團部,3個坦克營,一個裝甲步兵營,1個炮兵,1個防空營或連,還有幾個直屬連。裝甲步兵團標準編制為3個裝甲步兵營,1個坦克營,1個炮兵營,1個防空營或連,還有幾個直屬連。
機械化步兵師的標準編制是3個裝甲步兵團,1個坦克團,1個炮兵團,1個高炮團,師部,直轄的幾個營。基本上裝甲部隊是以坦克營,裝甲步兵營為最小作戰單元(沒有合成)。裝甲步兵的車輛裝備是裝甲輸送車和86式步兵戰車,以及92式6×;6輪式戰車,特別是近年解放軍第38集團軍的第112師,第115師、第116師都換裝了86式步兵戰車,預計今後主要的機械化師和裝甲師都要換裝。
目前解放軍的裝甲部隊包括:11個裝甲師、10-15個機械化步兵師、各集團軍的直屬裝甲旅、部分摩托化步兵師下屬的裝甲(坦克)團等。其中11個裝甲師的部署為:裝甲1師(隸屬於第24集團軍)、裝甲2師(隸屬於第12集團軍)、裝甲3師(隸屬於第39集團軍)、裝甲4師(隸屬於第21集團軍)、裝甲5師(隸屬於第40集團軍)、裝甲6師(隸屬於第38集團軍)、裝甲7師(隸屬於第65集團軍)、裝甲8師(隸屬於第26集團軍)、裝甲10師(隸屬於第1集團軍)、裝甲11師(隸屬於第20集團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