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園蛛

角園蛛

雌蛛體長9-10毫米,雄蛛體長5-6毫米。分布: 湖北、湖南、四川、廣東、台灣、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寧夏、遼寧、吉林、新疆 。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角園蛛
拉丁學名:Araneuscornutus(Clerck,1757)
綱:蛛形綱
角園蛛角園蛛

目:蛛形目
科:園蛛科
屬:0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寄主昆蟲:棉鈴蟲、紅鈴蟲、棉小造橋蟲、金鋼鑽、蝗蟲、棉蚜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

形態特徵

雌蛛:體長9-10毫米。背甲棕黃色,頭部中央背甲邊緣黑褐色,頭部和頸溝處密生白毛。後中眼與中窩之間有2條深棕色平行細紋。螯肢棕色,螯爪黑褐色。觸肢黃色。胸板棕褐色,前端中央有一黃色條斑。步足黃褐色,具深褐色輪紋。腹部卵圓形,腹部基色黃白,斑紋棕黑色,心臟斑前半段顯露,其兩側有弧形斑,中後有3-4塊斑,兩側邊緣呈波紋狀。腹部腹面中央黑色,兩側為黃白色鱗狀條斑,其後端在紡器前端癒合。
雄蛛:體長5-6毫米。體形與雌蛛同,體色較淺,背甲杏黃色。腹部周緣灰色,斑紋紅褐,斑紋之間白色。觸肢器之中突的游離端呈叉狀。
卵袋:以蛛絲捲起棉葉做成卵室。將卵產在卵室內,整個卵袋呈圓球形,卵袋外層蛛絲疏鬆。有附著絲附著在小室內壁。初產卵粒乳白色,後為粉紅色,近孵化時呈棕黑色。每個卵袋有卵80-120粒。
幼蛛:角圓蛛幼蛛共蛻皮6次有7個齡期。
一齡:體長1.20毫米左右,全體淡黃色,呈半透明狀。在卵袋內。
二齡:體長1.50-2.00毫米。頭胸部呈梨形,土黃色。頸溝、放射溝均不明顯。前眼列後曲;後眼列平直或微後曲。腹部卵圓形,土黃色,有隱約可見的棕色斑紋。步足淡黃色,密生體毛。
三齡:體長3.00毫米.頭胸部梨形,棕土黃色。頸溝、放射溝隱約可見。腹部卵圓形,腹背中央有2對黑色圓斑。下端有3對橫行條斑,中間有一縱紋。步足黃褐色。胸板棕色。
四齡:體長4.50-5.00毫米。頸溝、放射溝明顯。後中眼至中窩處有深色條紋。黢背的黑色斑有橫條紋相連。腹下端橫紋均相連並與縱紋相連。腹兩側綠色較淺,有鱗狀斑紋。
五齡:體長6.50-7.00毫米。後中眼與中窩之間有2條棕色平行線紋。腹部卵圓形,黃白色,兩側色淺,中問有2對“八”字形彎曲橫紋。中間縱紋分支與兩側波狀紋相連。步足黃褐色,具褐色輪紋。
六齡:體長8.50毫米左右。頭部密生白毛。腹部背面黃白色,在前後相對處有深褐色葉狀斑。腹部腹面深褐色,邊緣白色。步足深褐色,環紋明顯。雄蛛觸肢末端開始膨大;雌蛛生殖厴處色深。
七齡;體長9.00-9.50毫米。頭胸部棕黃色,邊緣色深,密生白毛。腹部卵圓形,黃白色。斑紋棕黑色,腹背兩側有弧狀斑,腹末有波紋狀塊斑。腹部中央黑色。雄蛛體色較深,觸膨末端膨大呈荷苞狀。雌蛛生殖器顯現。

生物學特性

(1)習性:角圓蛛在棉田內多在棉株間結大型斜形圓網,以網捕食棉蟲。網的大小隨齡期和所占空間的不同而異。清晨、傍晚和夜間居網的中心等待昆蟲觸網。從網緣抽一根絲引到隱蔽處,在此有一個絲質的隱蔽室,白天躲藏在室內。室多是棉葉捲曲而成,有一個進出口。室的大小隨齡期的增長而加大。此隱蔽室也成為雌蛛的產卵室一。
(2)年生活史:角圓蛛在湖北省武漢市以成蟲和幼蛛於11月中、下旬在巢內越冬。越冬的場所較廣泛:枯葉內、雜草中、樹皮內、石塊下。越冬幼蛛於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在卵袋內蛻一次皮後爬出卵袋擴散營獨立生活。在該地區一年可發生3個世代。
(3)交配與產卵:性成熟後,雄蛛到處巡遊,尋找異性.有時雄蛛也鑽進雌蛛的隱蔽室內,但很少在室內交配。交配在網上進行,以早晨和傍晚為多。交配時,雄蛛從正前方接近雌蛛,雌蛛抬起腹-部,雌雄頭腹方向相同,一對觸肢交替進行授精。
交配後的雌蛛就在隱蔽室內產卵。產卵之後雌蛛就在隱蔽室內進行看護。在護卵期間亦可捕食。
(4)抗逆能力:角圓蛛抗飢餓的能力隨著溫度和性別的不同而有差異。在25℃恆溫條件下雌蛛壽命平均27.40(19-340)天,雄蛛25.60(9-30)天。30℃時雌蛛為24.70(18-33)天,雄22.40(15-31)天。35℃時雌蛛為19.50(14-36)天,雄蛛16.30(14-20)天。
(5)捕食:捕食棉鈴蟲、紅鈴蟲、棉小造橋蟲、金鋼鑽等鱗翅目成蟲。亦可捕食蝗蟲、棉蚜等害蟲。根據我們室內測定(1976),對不同棉蟲的日捕食量分別是:棉鈴蟲初孵幼蟲62頭;棉小造橋蟲初孵幼蟲16.70頭。

地理分布

湖北、湖南、四川、廣東、台灣、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寧夏、遼寧、吉林、新疆

相關文獻

[1]李生才,上官小霞,董文霞,景曉紅.棉田蜘蛛群落的組成及生態位分析[J].蛛形學報,1998,(1).
[2]蔡峻,趙敬釗,嚴冰.3種園蛛幼蛛各齡形態比較[J].蛛形學報,1998,(1).
[3]趙敬釗,馬安寧.角園蛛生活習性的觀察[J].四川動物,1990,(3).
[4]陳通旋.鋸紋小葉蟬生物學特性及防治研究[J].貴州農業科學,1989,(2).
[5]趙敬釗.對二十三種蜘蛛捕食棉蟲能力的測定[J].湖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5,(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