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與書寫建築與文學的對話

觀看與書寫建築與文學的對話

觀看與書寫建築與文學的對話是由鮑贊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 , 索萊爾斯(Philippe Sollers) , 陳嘉映 、 姜丹丹 編寫翻譯,於2010.1.1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觀看,書寫建築與文學的對話》凝結了法國著名作家索萊爾斯與建築家鮑贊巴克的思想對話,交織融會了這兩位當代名家在建築、文學、音樂、哲學等領域的獨特見解,是一場思想的交鋒與對撞,也猶如一場別具一格的交響音樂會。這《觀看,書寫建築與文學的對話》構思源自在法國高等建築學院組織的數位作家與建築家的見面會,但兩位作者的友誼歷時已久,早在鮑贊巴克設計巴黎音樂城之前,以音樂為名,他們之間就經常來往,早在第一次見面時,索萊爾斯如是說:“需要為聲音設計一座建築。”在此書中,我們聽到了一種獨特的音樂,帶著節奏、詩意、空間的深度、光線、夢想,正是在兩人漸漸上升的視野中鋪展開的“觀看”與“書寫”。

媒體推薦

在19世紀的居所里,一切知識。訊息、消遣、故事,所有今天成為戲劇性景象的一切,當時主要是通過文字、書籍和年曆來傳播的。現在,報紙在螢幕上,用圖像呈現:而圖像一向令人著迷,因為,它揭去了觀看的禁忌的面紗。

——鮑贊巴克

我寫得越多,看見得越多。

——索萊爾斯

在圖像直接改變和威脅人的精神形態之際,法國知識界貢獻了一大批重要思想,引領全世界的學人不僅反思現實,而且反思思想、真理和知識本身,揭露出“理性”這個“理所當然”的暴力對人的本性的割裂、遮蔽和壓迫。這種思想又在這本書中通過一位用語言從事藝術(作家)和一位用質料從事藝術(建築師)之間的對話再次深化和展開。

——朱青生(北京大學藝術史教授)

書中對話的兩位,鮑贊巴克與索萊爾斯,一位是建築師,一位是作家,但都是philosophes。在法國的文化高人那裡,思想不是哲學課堂上的思想,思想與藝術、文學融合無間。

——陳嘉映(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

鮑贊巴克與索萊爾斯從美學、歷史、文化、政治等多種角度談論了建築、城市、空間,時間,語言以及語言控制了我思之後人們如何失去觀看能力。這完全不同於那種被憤怒沖昏頭腦的知識分子社會批判或文化批判,而是對事物充滿持久熱忱的體察和理解。此書的譯文也具有法式的優美。

——趙汀陽(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洞穴,空間、時間,兩位法國著名藝術家用高、深、廣的視角把它們之間的關係揭示得淋漓盡致。由洞穴到建築的演變,人類的迷思和潛語都在他們的思考和言語之間變得豁然開朗。對空的感知,對封閉的焦慮,對城市自然創建的聯想,將原本是具象的建築通過言語的魅力詮釋出形而上的思維。

——唐珍(浙江大學法語系教授)

作者簡介

作者:(法國)鮑贊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 (法國)索萊爾斯(Philippe Sollers) 譯者:姜丹丹 合著者:陳嘉映

鮑贊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法國當代著名建築家,國際頂級設計師,獲得多項重要的建築大獎:法國巴黎建築大獎(1990)、法國建築師學會銀牌獎(1992)、法國國家建築大獎(1993)、美國普立茲克建築大獎(1994)、歐洲城市規劃大獎(2004)。

索萊爾斯(Philippe Sollers),法國當代著名小說家、評論家、思想家,與羅蘭·巴特、克里斯特娃等同為法國結構主義流派的代表人物,並成為後結構主義思潮的思想先鋒之一。其主要作品:《天堂》《女人們》《遊戲者的肖像》《秘密》《羅浮宮的騎士》《固定的激情》《無限的頌歌》等。

譯者簡介:
姜丹丹,文學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法語系。巴黎第三大學博士後。留學瑞士日內瓦大學,獲文藝美學DEA學位。國際比較文學協會會員。現任職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主要譯作《菲利普·雅各泰詩選.1946-1 967》、《世界視覺藝術史:當代藝術》(與董強合譯)。

目錄

導讀

致謝

引言

第一章 毀滅

第二章 可否不用語言思考?

第三章 論夢想的權力

第四章 固定的激情

第五章 可製造性

第六章 語言的歷險,時間與身體

第七章 記憶/令人心醉神迷的空

第八章 介入空間/塞尚

獻給音樂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