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庇阿

西庇阿

西庇阿又譯斯奇皮歐。古羅馬名門貴族,在共和國時期以軍功顯赫著稱的有大西庇阿和小西庇阿。普布里烏斯·科涅利烏斯(Publius Cornelius Scipio),史書上一般稱“大西庇阿” ,或“非洲的征服者西庇阿”(Scipio Africanus),以便跟他的父親“老西庇阿” ,他的繼孫小西庇阿相區分,這個家族是古羅馬歷史上煊赫的世家,代出名將,老西庇阿是羅馬執政官,在第二次迦太基戰爭中指揮西班牙戰場,在義大利的海邊去世。

大西庇阿

個人簡介

西庇阿西庇阿

大西庇阿(Publius Cornelius Scipio Africanus),全名為(征服非洲的)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

烏斯·西庇阿(拉丁語:P·CORNELIVS·P·F·L·N·SCIPIO·AFRICANVS,西元前236-西元前184/183年)古羅馬統帥和政治家。生於貴族家庭,他的家族曾產生過幾名羅馬執政官。他在坎尼戰役(西元前216年)中擔任軍官,戰敗時設法逃脫。年輕時曾於西元前206年為羅馬奪取西班牙,將迦太基人趕出西班牙,並為他的父親報仇。西元前205年擔任執政官,受命進攻非洲的迦太基人。西元前202年,他在扎馬戰役中打敗漢尼拔,而羅馬人也以絕對有利的條件結束了第二次布匿戰爭,因此得名“征服非洲的西庇阿”。但是他的政敵在加圖的領導下指責西庇阿及其兄盧修斯在與馬其頓的交戰中給予馬其頓過於仁慈的條件,並且沒能得到這些條件所應該帶來的錢。儘管這一罪行並無證據,西庇阿仍然引退,最後生活在羅馬南部自己的別墅中病死。

家庭背景

西庇阿西庇阿

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出身於西庇阿家族,該家族是古羅馬著名貴族

氏族科爾內利烏斯氏族的一個支系。他的祖先中有好幾位擔任過執政官職務。他的曾祖父,盧基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大鬍子”)是前280年的貴族監察官。科爾內利烏斯氏族是古羅馬六個最顯赫的貴族氏族之一(其它五個是朱利烏斯氏族,費邊氏族,埃米利烏斯氏族,克勞狄氏族和瓦萊里烏斯氏族),而在大西庇阿生活的時代,西庇阿家族正處於其權勢的顛峰,是科爾內利烏斯氏族中最有力的分支。

大西庇阿是前218年的執政官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的長子,與父親同名。他的母親龐波尼婭出身於羅馬的一個著名平民氏族,可能屬於騎士等級。他有一個弟弟盧基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征服亞洲的”)也是羅馬的著名將領。關於大西庇阿出生家庭的其它情況,人們知道的很少。

早期活動

漢尼拔漢尼拔

大西庇阿很早就捲入了羅馬的軍事活動。當時羅馬與迦太基的鬥爭正達到最高潮(第二次布匿戰爭),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率軍侵入了義大利本土。前218年,年輕的西庇阿在提基努斯河戰役中第一次參加戰鬥。這次戰役中羅馬軍的指揮官是西庇阿的父親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迦太基軍的

指揮官是漢尼拔。結果羅馬人被擊敗,按照傳統說法,西庇阿救了他父親一命。接下來西庇阿又參加了特雷比亞戰役(前218年)。前216年,西庇阿在關鍵的坎尼會戰中擔任軍團長。坎尼會戰的結果是羅馬人再次遭到慘敗,他們的統帥、執政官盧基烏斯·埃米利烏斯·保盧斯陣亡。埃米利烏斯·保盧斯的女兒埃米利婭·保拉後來成為西庇阿之妻。

坎尼會戰之後,以盧基烏斯·卡埃基利烏斯·梅特魯斯為首的一些貴族青年對形勢感到悲觀失望,企圖逃離羅馬。西庇阿作出驚人的舉動:他召集支持者手持武器闖入這些青年的集會場所,脅迫他們發誓決不背叛羅馬,並繼續為羅馬服役。這次事件可能對元老院也產生了振動。由於在與漢尼拔的戰鬥中已經損失了五分之一的成年公民(僅坎尼一役的損失就可能高達70000人),羅馬人心動搖,主張向敵人讓步者大有人在。但最終,元老院中的主要勢力都堅持繼續對迦太基作戰,主張與迦太基妥協者沒有產生任何重要影響。

前212年,西庇阿宣布競選市政官。由於他未達到法定年齡(擔任市政官者自動成為元老,而元老要求年滿30歲),保民官否決了他的競選資格。但此時的西庇阿已因其勇敢和愛國名聲大噪,支持者眾多,遂以毫無異議的票數當選。保民官最後也收回了他們的反對意見。就這樣,西庇阿在24歲時成為市政官,進入了羅馬的晉升體系。

征服西班牙

西庇阿西庇阿

前211年西庇阿失去了兩個親人:他的父親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和叔叔格奈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卡爾弗斯。他們在西班牙作戰時,雙雙死於與漢尼拔的弟弟哈斯德魯巴

爾·巴卡的戰役。第二年,西庇阿主動請纓要求指揮即將派往西班牙的新的羅馬軍隊。儘管年輕,西庇阿憑藉高貴的舉止和充滿激情的語言說服了元老院和民眾,成功地當選為派往伊比利亞半島的資深執政官。按照李維的說法,當時實際上只有西庇阿一個人謀求這個職務;其他人認為前往西班牙作戰無異於送死。在西庇阿於前210年抵達西班牙時,整個埃布羅河以南的地區已經全被迦太基控制。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將領是漢尼拔的兩個弟弟哈斯德魯巴爾·巴卡和馬戈·巴卡,以及哈斯德魯巴爾·吉斯科。這三人無法協調一致,從而使羅馬人可能從中獲利。

西庇阿在埃布羅河河口處登入,並立即發動奇襲攻取了迦太基人在當地的一個基地新迦太基(今卡塔赫納),獲取了大批戰略物資,包括城外的巨大銀礦。由於約束軍隊、善待俘虜、釋放被迦太基人囚禁在新迦太基城內的當地人質等措施,他成功地給當地人留下了“羅馬人是解放者”的印象。西庇阿手下的士兵抓到了一名美麗的女子,並把她獻給他們的指揮官;但西庇阿得知這名女子已經與一個凱爾特人酋長訂婚後,就立刻釋放了她,沒有傷害她的貞潔。顯然,西庇阿希望通過這些手段使西班牙居民支持羅馬,反對迦太基。因為羅馬與迦太基的主戰場在義大利(在那裡漢尼拔仍處於絕對優勢),西庇阿不可能指望從羅馬獲得足夠增援;因此他與當地人民建立良好關係是十分明智的決策。例如,那名被他釋放的婦女的未婚夫就率領他的部落來幫助羅馬人。

前209年西庇阿進行了他的第一次大會戰,成功地把哈斯德魯巴爾·巴卡從他位於瓜達爾基維爾河上游的過冬地拜倫趕走。在戰鬥前西庇阿很擔心馬戈·巴卡和吉斯科會把他們的部隊投入戰場,那樣的話迦太基人會很輕易地對數量上居於劣勢的羅馬人形成合圍。因此西庇阿的策略是迅速擊潰三個敵人中的一個,以為他進行機動應付另兩個敵人製造空間。雙方的步兵幾乎不分高下,但西庇阿隱藏了一支騎兵預備隊。當這支騎兵被投入使用後,哈斯德魯巴爾的防線崩潰了。儘管獲勝,西庇阿沒能對哈斯德魯巴爾進行有效的追擊,以阻止這支軍隊開往義大利支援漢尼拔。後來哈斯德魯巴爾成功地翻越了阿爾卑斯山,但在梅陶羅河戰役中被羅馬執政官蓋烏斯·克勞狄·尼祿擊敗(前207年)。

在以武力制服了一些不順從的西班牙部落領袖後,西庇阿於前206年在伊利帕戰役(發生於今塞維亞附近)中對迦太基人取得了一次決定性的勝利。在這次戰役之後,迦太基人終於被迫放棄他們經營了多年的西班牙。

在征服西班牙之後,西庇阿開始為進軍非洲作準備。他先後遣使和親自前往努米底亞,希望說服其統治者與羅馬結盟。努米底亞對迦太基來說至關重要,該地區提供了迦太基的絕大部分僱傭兵。在坎尼會戰中,努米底亞騎兵給羅馬人留下了可怕的回憶。西庇阿成功地取得了東努米底亞王子馬西尼薩的支持,而西努米底亞國王西法克斯則成為迦太基的同盟者。

在從非洲返回西班牙時,西庇阿的軍隊發生了一場小規模叛變,很快就被平息。在攻克迦太基人最後的據點加的斯、肅清西班牙西南部之後,西庇阿於前206年返回羅馬。

西庇阿在西班牙時期部分改良了羅馬的軍事藝術。他賦予步兵軍團下的大隊以更高獨立性和靈活性,並改進武器(使用西班牙式樣的劍)。

征戰非洲

西庇阿西庇阿

前206年西庇阿返回羅馬,不久當選為前205年的執政官。此時西庇阿僅有31歲,

還沒有達到出任執政官者所需的法定年齡(對於貴族,這一下限是40歲)。西庇阿立刻開始鼓吹進軍非洲攻擊迦太基本部的計畫。但是,元老院的許多成員(包括費邊)拒絕他的計畫。這些人有的是嫉妒他的成就,有的則是出於謹小慎微,因為當時漢尼拔仍在義大利境內,而馬戈·巴卡看來正準備支援漢尼拔。最終元老院只允許西庇阿去西西里,在那裡他可以自行選擇時機渡海進攻北非。西庇阿於是出鎮西西里;他沒能從元老院得到一兵一卒,但他獲得了在西西里招募志願軍的權力。不久他就組建並訓練了一支有戰鬥力的志願兵隊伍。

由於實戰經驗,西庇阿認識到迦太基人的騎兵對羅馬步兵具有致命的殺傷力。努米底亞騎兵給他留下了尤其深刻的印象,這些騎兵在戰鬥中對龐大的羅馬軍團產生了顯著的牽製作用。而羅馬人的騎兵相對薄弱,而且很多是來自不可靠的義大利盟邦,或者是一些僅僅為了顯示經濟地位而參加騎兵隊伍的所謂騎士階級。於是西庇阿著手建立一支自己的騎兵,這支騎兵主要由西西里人組成;西庇阿幾乎是用強迫的方法讓西西里居民服役,從而為非洲戰役作好了準備。

羅馬元老院派了一個調查委員會來西西里考察西庇阿的備戰情況,發現他已擁有一支裝備精良的軍團和艦隊。西庇阿向元老院施壓要求渡海進攻非洲,但元老院中的保守派,以費邊為代表,繼續反對他的計畫。費邊對漢尼拔的威力仍然擔憂不已,並視任何針對迦太基本部的軍事行動為徒勞的冒險。也有一些守舊的元老由於西庇阿沉浸於希臘文化而憎惡他。在當時的羅馬,西庇阿是個顯著的新穎人物。他不喜歡羅馬人嚴肅簡樸的傳統,而對希臘世界的藝術、哲學和奢華的生活方式非常著迷。西庇阿在前205年將對基伯勒女神的崇拜從亞洲的弗里吉亞引入羅馬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公眾對他的懷疑。最終元老院允許西庇阿為羅馬的利益渡海入侵非洲,但不給他任何軍事和財政支持。

前204年西庇阿終於率軍渡海前往非洲。羅馬軍隊大約有25000人,分乘50條船從西西里南端港口利呂貝烏姆出發,順利地在迦太基西北部大城烏提卡附近登入,並得到馬西尼薩及時的支持。但迦太基人已通過聯姻的方式確保了與努米底亞國王西法克斯的同盟關係,後者的進軍迫使西庇阿放棄圍攻烏提卡並後撤;羅馬人撤退到海岸線附近,在一個小半島上建立營地過冬。第二年西庇阿再次向敵人發起進攻,這次他採用了偷襲和火攻的方法。羅馬人縱火焚燒迦太基與努米底亞聯軍的營地,營中的士兵四散奔逃,結果在混亂的情況下被羅馬軍隊消滅。這次戰鬥給迦太基人帶來了極慘重的損失。在戰鬥結束後,西庇阿立即派遣他的兩名副將拉埃利烏斯和馬西尼薩去追擊西法克斯,以絕後患。最後,西法克斯被打敗,親羅馬的馬西尼薩獲得了對努米底亞的統治權。迦太基人長期以來依靠努米底亞地區勇猛的騎兵,現在他們被迫面對一個支持羅馬、敵視迦太基的努米底亞了。

羅馬地圖上的迦太基扎馬戰役:在西庇阿取得了輝煌勝利之後,迦太基統治集團意識到自己的危險處境,企圖通過外交手段與羅馬人媾和。但同時,漢尼拔和他的大軍也被召回非洲。隨著漢尼拔的抵達,迦太基的主戰派占據了優勢,他們中斷了與羅馬的談判並重新開戰。關於漢尼拔從義大利帶回的是一支什麼樣的部隊,存在許多爭議。一些研究者認為,跟隨漢尼拔返回非洲的軍隊大多由被迫服役的義大利人組成,而他最有戰鬥力的老兵已在與羅馬的戰鬥中消耗殆盡;另一些人則認為此時漢尼拔仍擁有許多經驗豐富的老兵。

無論如何,在扎馬戰役展開時,漢尼拔有58000名步兵、6000名騎兵和80頭戰象。西庇阿只有34000名步兵,但他在騎兵兵力上占有優勢(8700人)。前202年10月19日,兩位偉大的統帥在迦太基城與烏提卡之間的一片平原上相遇了,這就是軍事史上著名的扎馬會戰。

漢尼拔把步兵進行標準的三線布置,第一列是輕裝步兵,其後兩列是重裝步兵,而戰象又位於步兵前面。他的戰術很簡單:用戰象的衝擊力在羅馬人的陣線上打開缺口,然後用得到騎兵支援的步兵插入這個缺口。

相對的,西庇阿改進了羅馬傳統的布陣法(投槍兵,主力兵和老兵分三列依次布置,每橫列有10個步兵大隊,每個步兵大隊有2個百人隊),他把每一列中的各個大隊都與另一列中的那些大隊前後對齊,結果在步兵陣形中留出了讓敵方戰象通過的距離。他把拉埃利烏斯率領的西西里騎兵部署在左翼,馬西尼薩的努米底亞騎兵部署於右翼。

西庇阿的布陣方法破壞了漢尼拔的計畫。當迦太基戰象發起衝鋒時,它們衝進了羅馬人隊伍中事先留好的那些空隙,不僅沒有殺傷羅馬士兵,而且還沒能打亂他們的陣形。據記載,西庇阿還想出了其它對付戰象的辦法:羅馬軍隊中有一些人帶著喇叭,當戰象衝過來時他們就用力吹起來,把許多大象嚇得驚慌失措乃至發狂。沖入敵陣的大象又被步兵的利刃刺傷。儘管如此,戰象還是給羅馬的步兵隊伍帶來了不小的麻煩。此時由馬西尼薩和拉埃利烏斯率領的羅馬騎兵則在與迦太基騎兵的交鋒中占了優勢,並將對手趕出戰場,於是漢尼拔的步兵無望再獲得騎兵的支援。羅馬騎兵繼續追擊潰散的迦太基騎兵,這樣只剩下雙方的步兵留在戰場上進行拼殺。戰鬥極其血腥,沒有一方能占據明顯優勢。當羅馬人奮力衝破迦太基陣形中的前兩列之後,他們合併成一條橫向陣線向漢尼拔尚未投入戰鬥的預備隊衝去,卻被那些強力的老兵擋住了。戰鬥一時陷入僵持,但及時返回戰場的羅馬騎兵最終決定了一切。羅馬騎兵從後方猛烈衝擊了漢尼拔的軍隊,後者隨即崩潰。

扎馬戰役的結果標誌著第二次布匿戰爭的結束。迦太基的大多數領袖意識到,他們的國家已無力再戰,遂決定向羅馬求和。據說當一名迦太基元老仍然在元老院中主張與羅馬作戰時,漢尼拔毫不客氣地把他從講台上拽了下來。另一方面,一些強硬的羅馬人物,以老加圖為代表,主張徹底毀滅迦太基,要求西庇阿把迦太基夷為平地。但是,西庇阿卻對迦太基採取了比較溫和的態度,只以一個苛刻的條約(按此條約,迦太基幾乎完全被解除武裝,並支付巨額賠款,未得羅馬同意不得向他國宣戰)結束了戰爭。而且,按照西庇阿的意願,漢尼拔實際成為迦太基的政治首腦。與他對敵人的仁慈相反,西庇阿對義大利人中的叛徒十分殘酷:來自拉丁城市的人被斬首,若是羅馬人則會在十字架上釘死。

後期活動

西庇阿西庇阿

(征服非洲的)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西庇阿返回羅馬之後獲得了一次

盛大的凱鏇式並被贈予“征服非洲的”(AFRICANVS)的稱號。他拒絕被給予其它更高的榮譽(曾有一些西庇阿的支持者甚至提出授予他終身執政官或獨裁官職位)。前199年西庇阿當選為監察官。在從監察官職位卸任後,他在許多年裡都沒有參與政治活動,直到前194年第二次出任執政官。

前193年西庇阿與其他幾名代表一起前往非洲,試圖調解正在擴張中的馬西尼薩與業已衰落的迦太基之間的尖銳矛盾。由於羅馬人明顯偏向馬西尼薩,這次調解沒有取得任何成果。前191年,羅馬與東方最強大的希臘化國家塞琉古帝國爆發戰爭。這次戰爭的起因是塞琉古國王安條克三世侵入巴爾幹,然而羅馬人的擴張意圖也起了決定作用。在安條克三世被趕出希臘後,羅馬元老院決心派遣遠征軍入侵位於亞洲的塞琉古帝國本土。大西庇阿的弟弟盧基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被元老院任命為羅馬軍隊的指揮官,而大西庇阿與他同行(作這種安排的原因是,西庇阿剛於前194年的執政官職位卸任,尚未達到再次出任執政官的時間間隔)。很有可能,真正掌握軍隊領導權的是大西庇阿。前190年,羅馬軍隊在馬格尼西亞(位於小亞細亞)徹底打敗了安條克三世。大西庇阿由於生病沒有親自指揮這場戰鬥。在返回羅馬後,他的弟弟盧基烏斯獲得了“征服亞洲的”的稱號。

晚年經歷

西庇阿對希臘文化和東方文化的偏愛以及他個人性格上的某些缺點給他豎立了不少政敵。老加圖是西庇阿的反對者中的代表人物;加圖以嚴厲和簡樸著稱,他認為西庇阿追求浮華並對其十分厭惡。當西庇阿兄弟結束了與安條克三世的戰爭返回羅馬後,西庇阿的敵人們找到了打擊他的把柄。表面上,打擊行動是針對大西庇阿的弟弟盧基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的。前187年,保民官指控盧基烏斯挪用了安條克三世償付羅馬的賠款。西庇阿不得不出面為弟弟進行辯護,儘管他知道政敵們真正的目標是他本人。西庇阿在法庭上質問,為何保民官如此關注3000塔蘭特黃金的去向,而不關注已經進入國庫的15000塔蘭特;他是在暗示,羅馬能獲得賠款一事本身就是盧基烏斯的功勞。這種高調的舉動弄得法官們不知所措,於是這次審判不了了之。

但事情並沒有這樣了結,這問題接連糾纏了西庇阿兄弟好幾年(實際上,大西庇阿去世後盧基烏斯終於被定罪,被課以罰款並險些坐牢)。前185年,西庇阿本人遭到指控,他被控在戰爭期間接受了安條克三世的賄賂。這事一直被鬧到公民大會。根據記載,西庇阿在公民大會上發表了一篇演說。他在演說中完全不提審判本身,而是向民眾強調他對羅馬的貢獻,尤其提醒民眾注意審判他的這天正是他在扎馬戰役中戰勝漢尼拔的日子。結果他成功地在人民中引起了一場支持他的狂熱,許多人,包括一些法官都簇擁到他身旁,一直跟著他到卡皮托里山(羅馬七丘中的一座,朱庇特神廟位於其上)上去了。他們在那裡舉行祭典並向神祈禱給予羅馬更多像大西庇阿這樣的傑出統帥。於是西庇阿利用自己的個人威望擺脫了審判。雖然後來又有好幾次審判他的企圖,但都被他未來的女婿提比略·塞姆普羅尼烏斯·格拉古(老格拉古)巧妙地給阻止了。老格拉古的兒子、大西庇阿的外孫提比略·格拉古是古羅馬歷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

在經歷了這些事情之後,西庇阿的精神受到很大打擊,精力明顯衰退。他決定隱居,於是離開羅馬到利特爾盧姆(在坎帕尼亞)自家的莊園去居住。他在那裡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後一段時光。

大西庇阿可能去世於前183年9月。他的確切去世日期不詳。李維最開始甚至說西庇阿死於前187年,後來發現了西庇阿在公民大會的演說才認為他的去世時間不可能早於前185年。波里比阿認為西庇阿死於前183年,這個年份被大多數現代學者所接受。很諷刺地,西庇阿的對手漢尼拔也死於這一年。

據記載西庇阿在遺言中要求不要把他葬在羅馬,因此他的墓位於利特爾盧姆。

社會評價

西庇阿在現代,對西庇阿進行完整評價是困難的,原因是關於他的大多數史料都失傳了。西庇阿本人曾用希臘語寫作回憶錄,此書後來被焚毀。普魯塔克寫過有關西庇阿生涯的著作,但該文獻也已失傳。現在有關西庇阿的事跡主要依靠波里比阿和李維的著作,以及阿庇安的《羅馬史》中的殘存部分。

西庇阿是公認的軍事天才之一,他的軍事才能獲得各個時期研究者的承認。羅馬歷史學家弗洛魯斯(公元1~2世紀)曾記載迦太基統帥漢尼拔和羅馬將軍西庇阿會面時的場景,足以證明他卓絕的軍事才幹:“兩位一向聞名的將軍,一個在義大利戰場屢次得勝一個在西班牙戰績輝煌……兩位統帥本人就達成和平條件會晤談判。他們兩長時間相對無言,一動不動,彼此流露出對對方的仰慕之情。由於沒有達成和平協定,軍號有吹響了。兩人都證實,指揮作戰不可能這樣善於運籌帷幄,在作戰中不可能如此鬥志昂揚。大西庇阿公開這樣講,他指的是漢尼拔的軍隊;而漢尼拔講的則是西庇阿的軍隊。另外他也非常有文化修養。西庇阿對希臘文化的熱愛眾所周知,在他周圍也聚集了不少學者。

在政治上,西庇阿是溫和而保守的:他贊同在被羅馬武力征服的地區建立附庸國而不是進行直接統治。這表明他代表的主要是依靠自然經濟的奴隸主的利益。這使他遭到那些一心想建立新的行省以對海外進行搜刮的商業奴隸主階層的反對。

然而,西庇阿通過第二次布匿戰爭獲取的過大權力和個人威望也使他廣受批評。這是西庇阿的政敵們攻擊他的主要原因之一,他們擔心他會建立獨裁。西庇阿對羅馬外交政策的過度影響,以及將軍隊“個人化”(使士兵忠於他們的指揮官)從長遠看是危險的。現代研究者,如戴維·肖特在其著作《羅馬共和的衰亡》中甚至認為,西庇阿為共和國後期那些權力完全不受約束的軍閥(馬略,蘇拉等人)開了先河。

有關作品

18世紀的英國作曲家亨德爾以西庇阿的事跡為題材譜寫了歌劇《西庇阿》,其中的部分鏇律後來成為英國皇家擲彈兵衛隊的進行曲。

文藝復興初期的大詩人彼特拉克寫作了以西庇阿為主人公的拉丁文史詩《阿非利加》。此外,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畫家(包括拉斐爾)也畫過以西庇阿為題材的畫作。

在墨索里尼統治時期,義大利拍攝了一部歌頌西庇阿的電影:《征服非洲的西庇阿》。這部電影在1937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大獎。墨索里尼支持這部電影的原因很可能是為了向民眾鼓吹對非洲的擴張,在電影拍完之後不久義大利就發動了侵略衣索比亞的戰爭。

小西庇阿

西庇阿西庇阿

小西庇阿(Publius Cornelius Scipio Ae-milianus Africanus Minor Numantinus,約前185~前129),全名帕布利厄斯•科爾尼利厄斯•西庇阿•伊米利埃納斯•阿非利加納斯,古羅馬統帥。大西庇阿長子的養子。小西庇阿實際出身於埃米利烏斯氏族,是盧基烏斯·埃米利烏斯·保盧斯·馬其頓尼庫斯的兒子。從軍轉戰於巴爾幹和西班牙,有功。公元前168年隨鮑魯斯出征希臘,參加彼得那之戰。次年師從希臘政治家、歷史學家波里比烏斯。前151年隨軍轉戰西班牙。前149年參加第三次布匿戰爭,赴北非作戰。次年返羅馬。公元前147年任執政官,率軍進攻迦太基本土,圍困迦太基城並迫其投降(公元前146),從而結束第三次布匿戰爭,獲“阿非利加西庇阿”稱號。公元前134年後再任執政官,率軍入侵西班牙,次年攻占努曼提亞城,次年攻占該城,獲“努曼提亞西庇阿”稱號。大體上完成了羅馬對西班牙東半部的征服。

公元前133年入侵西班牙,征服努曼提亞。崇拜希臘文化,擅長演說,廣交文人學士,一些羅馬名人和希臘作家聚集其周圍。共同研討藝術、哲學及科學等問題。但囿於傳統偏見,對社會變革常持保守態度。

相關傳記

第1章戰爭大舞台

普布里烏斯。科涅利烏斯。Publius Cornelius Scipio,史書上一般稱“大西庇阿” ,或“非洲的征服者西庇阿”Scipio Africanus,以便跟他的父親“老西庇阿” ,他的繼孫小西庇阿相區分,這個家族是古羅馬歷史上煊赫的世家,代出名將,老西庇阿是羅馬執政官,在第二次迦太基戰爭中指揮西班牙戰場,在戰爭中陣亡。大西庇阿是我們故事的主角,他的弟弟盧修斯。西庇阿,後來統兵擊敗了敘利亞的安條克三世,被稱為“亞洲的征服者”Scipio Asiaticus。大西庇阿的兒子體弱多病,並未從軍,也沒有兒子,但是從馬其頓戰爭中皮德納戰役的征服者保盧斯家裡,過繼了一個兒子。這位大西庇阿的繼孫,後來也大大有名,就是第三次迦太基戰爭中,指揮羅馬軍團最終將迦太基城夷為平地的統帥Scipio Aemilianus。

阿非利加的西庇阿,大約生於公元前236年,早年經歷未見於史冊,我們只知道當時的時代背景:在東方,千古一帝亞歷山大早已逝世,偉人身後的馬其頓帝國分崩離析,繼承人戰爭塵埃落定之後,大致分為三塊:馬其頓本土,繼續坐鎮希臘世界的盟主;塞琉古帝國,雄霸於敘利亞和東方;托勒密帝國則占據埃及,偏安自在。(托勒密埃及的創建者,就是電影“亞歷山大” 裡面安東尼。霍普金斯演的,向史家講述亞歷山大故事的埃及王。這個埃及托勒密王朝後來一直延續到兩百年後的凱撒時代,它的末代傳人,就是埃及豔后克利奧佩特拉) 。

“萬物皆有時” ,希臘的輝煌頂峰已過,下一個歐亞的霸主會是誰呢?在地中海中部,一南一北兩個新興強權正在崛起:亞平寧半島上的農業城邦羅馬,基本完成了對義大利各城邦的征服,正野心勃勃圖謀擴張,而北非突尼西亞半島上,腓尼基人的迦太基共和國,也建立起了龐大的商業貿易網路,並在整個地中海廣布殖民地。這兩個新興力量之一,將統治地中海世界的未來。兩雄不並立。在漢尼拔和西庇阿的時代之前,羅馬和迦太基之間,已經爆發過一場戰爭,史稱“第一次迦太基戰爭” ,主要結果是羅馬摧毀了迦太基的艦隊,奪得西西里島,和地中海的制海權。但是這場戰爭的結果並未讓雙方傷筋動骨,反而激起迦太基軍隊統帥漢米爾卡。巴卡對羅馬的刻骨仇恨,臥薪嘗膽。巴卡有四個兒子,其中長子漢尼拔在乃父死後,接替姐夫哈斯德魯巴,出任迦太基軍隊統帥,統兵從西班牙出發,出其不意地翻越阿爾卑斯山脈,從羅馬人認為最不可能的方向,出現在羅馬的戰略後方,第二次迦太基戰爭爆發,羅馬人不得不在本土接受漢尼拔的挑戰。

公元前218年,騎在高高戰象上,矗立於阿爾卑斯之顛的漢尼拔,我們可以揣測一下他當時的心情:自小允文允武的漢尼拔,自然應該對自己的能力和意志,充滿自信:十年一劍,迦太基將雪恥,羅馬人就要嘗到苦頭了。可是另一方面,此去千里無後方作戰,稍有差池,全軍將粉身碎骨。一旦翻過這座山,從此將永無退路。

向河梁,

回頭萬里,故人長絕。

易水瀟瀟西風冷,

滿座衣冠勝雪。

這雪,是阿爾卑斯山上亘古不化之雪。

漢尼拔此刻的心境,也許只有百五十年後,立馬於盧比孔河邊的凱撒,和兩千年後經行同一路線的拿破崙,才能夠與之共通吧。反正我們知道,此時羅馬的統帥,是沒有一個與他心思相通的:羅馬的眼睛,盯在南方,盯在進攻上面。按照既定方案,羅馬的兩位執政官,老西庇阿和森普羅尼烏斯,將分道出擊,用無敵的羅馬步兵軍團,鑄成兩隻鐵拳,砸向迦太基:森普羅尼烏斯的軍團是左直拳,將由西西里島渡海,直取迦太基本土;老西庇阿是右鉤拳,從義大利北部向西,進入西班牙半島,征服正在那裡的漢尼拔主力軍團。換句話說,羅馬人面向南方,沒有意識到漢尼拔的進攻將來自背後。老西庇阿和他的弟弟(大西庇阿的叔叔) 所率領的羅馬軍團,跟漢尼拔主力相向而進,卻錯肩而過。,

老西庇阿剛到高盧,就得知漢尼拔主力已經逆向錯過,直奔義大利而去,因而大驚失色,他清楚羅馬對來自背後的突擊缺乏思想準備。但是老西庇阿也是一個處變不驚的人物,當機立斷:他讓弟弟統兵繼續向西班牙進發,自己帶輕騎晝夜兼程返回義大利,在波河流域組織防禦,截住漢尼拔。乍看起來,這是個魯莽的決定,因為老西庇阿輕騎而回,手中無兵。實際上,這個大膽的決定是當時最好的對策:如果羅馬的西班牙遠征軍團尾追漢尼拔,大軍無論如何不可能比對手快,漢尼拔反客為主之勢已成。倒不如順勢征服西班牙這個漢尼拔的後方基地,斷其後路。同時,老西庇阿輕騎趕在漢尼拔大軍前頭,可以在波河憑藉天險,組織當地部落武裝來抵抗,而且羅馬在義大利北部也不是沒有軍隊:司法官曼利烏斯的兩萬軍隊正在此處,只是還不知道漢尼拔的突襲而已。老西庇阿可以組織起足夠的抵抗兵力,同時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以後,也需要休整。只要老西庇阿能夠遲滯漢尼拔,再八百里飛檄南方的森普里烏斯軍團,等南方主力軍團北上會師,就可以對漢尼拔構成絕對兵力優勢。以上,是我個人揣測的老西庇阿的決策基礎。

直到這個階段,還沒有任何史料記載我們故事的主人公,17歲的大西庇阿身在何處。按照常理推測,也許應該是跟父親和叔叔出征,半路上星夜折回的時候也隨侍在老西庇阿身側的吧。反正當老西庇阿和漢尼拔在波河流域迎頭相遇的時候,雙方皆沒有料到對方的動作如此之快,而雙方都自信必勝,於是爆發了漢尼拔在義大利本土的第一戰,提西努斯河戰役Ticinus。這場戰役本身規模不大,具有前哨戰的性質,但卻是大西庇阿第一次見諸史書記載:當時是兩軍在波河北岸支流提西努斯河對峙,雙方統帥都帶領騎兵親自偵察,結果迎頭相遇,在一場激烈而短促的騎兵交鋒中,羅馬主帥老西庇阿陷入敵陣,身被刀傷,17歲的大西庇阿救父心切,不顧周圍羅馬騎兵畏縮不前的情況,幾乎是單騎突陣,結果,他的勇氣激勵起周圍的羅馬親兵,冒死救出了老西庇阿。漢尼拔贏得了遠征義大利的初戰勝利,而大西庇阿,也第一次出現於戰場上,儘管此時的他,還是一普通一兵,而非統帥的身份。

提西努斯河戰役之後,受傷的老西庇阿且戰且走,等到執政官森普里烏斯率羅馬南方軍團主力北上會師。老西庇阿比較持重,主張繼續堅守待變,而森普里烏斯銳氣方剛,執意出戰,結果特雷比亞河一戰大潰,4萬羅馬大軍,只逃出1萬步兵。戰後,雙方各自紮營過冬,老西庇阿養好傷勢,到翌年交卸掉執政官職務,再次趕赴西班牙,跟他的弟弟一道經略西班牙半島,以期斷絕漢尼拔跟陸地大後方迦太基援軍的聯繫。史書沒有記載從特雷比亞河戰役到公元前216年的坎尼之戰中間,大西庇阿在何處。從道理上推測,大西庇阿在特雷比亞河戰役時,應該還是隨侍在受傷的父親身邊。但是第2年老西庇阿出發去西班牙的時候,大西庇阿沒有隨行,而是留在義大利本土的羅馬軍主力當中

大西庇阿再次出現在史書中,是在漢尼拔的不朽經典,坎尼之戰。此戰漢尼拔以幾乎1比2的兵力劣勢,對抗兩位執政官率領的8萬羅馬大軍,結果竟然以少圍多,幾乎全殲羅馬軍團。大西庇阿是能夠率部拚命突圍的軍官之一,他和其它3名軍團將校領著4千敗軍在維努西亞停下來固守,等到統帥執政官瓦羅趕來,總算是聚集起一支軍隊的核心。

坎尼之戰以後,大西庇阿又在史籍中銷聲匿跡了一段時間。漢尼拔無法攻破羅馬的堅城,而羅馬軍隊自此也不敢再與他作戰,義大利境內的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在西班牙,局勢出現了大起大伏的變化。起初羅馬在西班牙的主要基地,在半島東北部的埃布羅河谷地帶Ebro,這裡是庇里牛斯半島通向亞平寧半島的必經之地。扼住這條路,西班牙的迦太基軍就不能重走漢尼拔的道路進軍義大利,也就斷了漢尼拔的後援。

迦太基軍隊在西班牙的主要基地,是半島東南部的新迦太基城,這是他們與北非本土聯絡的樞紐,也是主要補給基地。雙方的作戰,主要就是在半島的東部沿海一帶展開。這時由西班牙的地理決定的:西班牙半島內部多山而且貧瘠,被當地部落占領,這些部落在羅馬和迦太基之間朝秦暮楚,大部分則是獨立王國,誰的帳都不賣。這個半島,用19世紀拿破崙戰爭中英國惠靈頓公爵的話來說,叫作“一支大的軍隊會被餓死,而一支小的軍隊會被消滅。” 因此,雙方的補給要么依靠掠奪,要么由近海船隊從基地港口運輸。

起初,老西庇阿兄弟經略西班牙,進行得一帆風順。老西庇阿並非庸將,他們兄弟在西班牙作戰6年,穩紮穩打,數次擊敗了漢尼拔的兩個弟弟,哈斯德魯巴和哈諾的圍攻,並生擒哈諾,然後一步步向南推進到半島東海岸中部的桑古圖姆Sangutum,同時聯絡西班牙當地土著部落,廣交朋友。可是公元前212年,老西庇阿一招不慎導致滿盤皆輸。

當時在西班牙半島,有三支迦太基軍隊,分別由漢尼拔的弟弟哈斯德魯巴、馬戈,和另一位哈斯德魯巴(吉斯戈之子) 指揮。老西庇阿一時疏忽,與弟弟分散了兵力,又得到情報說西班牙當地部落酋長Indibilis人要以7千5百部隊增援迦太基軍,老西庇阿就想率領輕騎出擊,在西班牙軍和迦太基主力會合之前,打它個措手不及,消滅這支倒向迦太基的部隊,也藉此向當地各個部落示威。結果老西庇阿時運不濟,來晚一步,他的輕騎兵與迦太基主力遭遇,在一場混戰中,老西庇阿陣亡。他的弟弟格奈烏斯。西庇阿在戰鬥開始後不久得到訊息,急忙趕來想搭救乃兄,半路上又遭遇迦太基的得勝之師,被迫退守一座小山,最終寡不敵眾,幾乎全軍盡沒。這樣,老西庇阿兄弟6年經略之功,毀於一次作戰失誤。羅馬在西班牙半島的部隊幾乎完全崩潰,土著部落亦紛紛倒戈,羅馬副將馬西烏斯Marcius帶殘部退回埃布羅河堅守。元老院派來大將尼祿Nero代理西班牙總督。(對羅馬史不熟的朋友一定分清楚,此尼祿並非三百年後那個荒淫得火燒羅馬城的皇帝尼祿)

誰去正式接收西班牙戰場呢?在元老院的選舉中,滿朝名公巨卿一時喪膽,無一個敢於出頭。這是羅馬國運最黑暗的時刻,西班牙基本算是丟掉了,本土還在被常勝將軍漢尼拔蹂躪。結果,24歲的西庇阿挺身而出,以唯一候選人的身份當選西班牙總督,這是特殊時期的特殊待遇,按照慣例,大西庇阿還不到擔任這么高公職的法定年齡呢。

以上“眾人喪膽,西庇阿挺身而出” 的說法,是出自李維的“羅馬史”。德國歷史學家蒙森對此有另一個解釋:這是元老院的故意安排,目的是讓一個次要的將軍去替換回尼祿,因為元老院認為西班牙戰場已經沒有指望了,最多就是保有東北一隅的基地。而尼祿是當時羅馬最稱知兵的大將之一,需要他和馬爾克盧斯,費邊等人在本土主戰場與漢尼拔周鏇。而西庇阿的父親叔叔生前在西班牙又有人望。因此願意出任西班牙總督的年輕的西庇阿,才被元老院安排為唯一的候選人。

即便後一種說法正確,那也得大西庇阿有膽子去挑這副重擔才行。史實是,24歲的西庇阿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早於法定年齡當選總督,率1萬步兵和1千騎兵出發去西班牙接替尼祿的職務。

歷史就是這樣: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最危難的時刻,對英雄來說,也是最好的機遇--只要你膽子夠大。

由此,我們的主角西庇阿閃亮登上了布匿戰爭的舞台,24歲的年輕人在今天也就是大學本科畢業不久的樣子,他卻出發去拯救羅馬,征服世界。也許,豪傑本來就是瘋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