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齊琳宮

切齊琳宮

切齊琳宮位於柏林西南方向30多公里的波茨坦市“新花園”園林北部,始建於1914年,是德國普魯士君主的一座行宮,以末代德國君主威廉二世的王儲妃切齊琳命名。如今它是普魯士文化遺產基金會名下修葺一新的歷史博物館,見證了1945年夏天波茨坦會議那段承載永恆的歷史,同時也是德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簡介

切齊琳宮切齊琳宮
切齊琳宮又被稱為“采齊琳霍夫宮”,坐落在柏林西南哈韋爾河畔的波茨坦市,始建於1912年,竣工於1917年。它是一座赭牆紅瓦的建築,緊鄰風景優美的永芬湖,曾為霍亨索倫王朝的宮殿,以末代德國君主威廉二世的王儲妃切齊琳命名。宮殿的女主人切齊琳王妃一直在此居住到1945年2月蘇聯紅軍即將兵臨城下才最終離去,後被一富商購得改為別墅。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這裡成為決定二戰戰後秩序的波茨坦會議的舉辦地,並因此聞名於世。 現在,宮內基本上按照波茨坦會議時的情景布置,三巨頭的辦公室、他們私下接觸用的房間、會議室、會議用圓桌和他們各自坐的椅子、與會國國旗、圖書室等等,還有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和照片。

建築特色

切齊琳宮是一座紅磚與橡木板材建造的別墅,整個建築紅頂紅牆,雕樑畫棟,置身廣闊的綠色園林中,背靠波光粼粼的聖湖,給人的感覺靜謐安詳卻不失莊嚴大氣。別墅頂部錯落有致地分布著55個雕刻著不同紋飾的煙囪,這也是典型的英國都鐸王朝建築風格 。

內部布局

切齊琳宮切齊琳宮
切齊琳宮共有5個內院175間房子,波茨坦會議的中心會場在進入大門的正面大廳內。大廳約40平方米,廳中央是一張櫟木大圓桌,上面插著與會的蘇、美、英三國國旗。繞桌分放3把大扶手椅,靠窗的一把為史達林的座位,其餘兩把為杜魯門和邱吉爾的坐椅。每把扶手椅之間放著4把靠背椅,是與會的3國高級官員的位置。桌布、椅套、地毯一律是莊嚴肅穆的鮮紅色。牆上掛著三國首腦的大幅照片。廳的上部設有樓廊,是當時供各國記者採訪用的新聞席。大廳兩邊是工作室。
宮內走廊里陳列著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波茨坦會議的資料和照片。其中,最醒目的是掛在牆上的《波茨坦協定》文本,上面赫然簽署著史達林、杜魯門和艾德禮(代替大選中下野的邱吉爾)的名字。
宮門前有個圓形花壇,中間是個由紅色天竺葵組成的五角星,它是當年波茨坦會議舉行前夕根據史達林指示設計建成的。

展廳文物

切齊琳宮切齊琳宮
展廳經過精心布置,每一件文物,每一張照片,無一不映襯著那些書寫歷史的偉人的痕跡:杜魯門用過的辦公桌、邱吉爾抽過的雪茄菸斗、史達林簽署檔案的鋼筆,蘇美英三國首腦會談的大廳里開會的大圓桌依然按原樣擺放。

牆上陳列的歷史照片記錄著當年在這裡舉行的那場永載歷史的會議場景。據介紹,敦促當時的日本政府向包括中國美國英國等在內的同盟國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就是在大廳里的圓桌簽署發布的。

波茨坦會議

蘇、美、英三國首腦史達林、杜魯門和邱吉爾蘇、美、英三國首腦史達林、杜魯門和邱吉爾
1945年7月至8月,蘇、美、英三國首腦史達林、杜魯門和邱吉爾在此舉行會議,謀求解決同盟國之間在如何分享戰爭的勝利果實及戰後和平安排等問題上出現的一系列矛盾。7月26日,發布了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8月2日,蘇、美、英三國首腦簽訂了有關處理戰後德國原則的《波茨坦協定》。該公告共13條。蘇聯當時尚未對日本作戰,沒有簽字。中國雖未參加討論,但事前徵得中國的同意,故公告以美、英、中三國共同宣言的形式公布。8月8日蘇聯對日本宣戰,並在公告上籤字,成為四國對日共同宣言。

李克強總理將在波茨坦會議舊址發表講話

2013年5月25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開始對德國進行正式訪問,在柏林期間,李克強總理還將前往波茨坦會議舊址——切齊琳宮參觀,並向媒體發表講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