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川鄉

西川鄉

西川鄉政府駐地位於縣城西南,海拔2400米,南與永勝縣松坪鄉,西與金沙江為界,與玉龍縣隔江相望,北連翠玉、紅旗、紅橋三鄉。全鄉總面積401.72平方公里,轄七個村委會,127個自然村。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圖)西川鄉西川鄉

建國前,交通閉塞、山高箐深。建國後屬涼山彝務辦事處,1950年屬涼山彝務辦事處沙力,普米工作點。1956年,設立西川區。1958年設立西川公社。。西川鄉一直沿用1987年區改鄉以來的名稱。

民族

居民多數系彝族,有少數傈僳族、漢族、普米族、納西族居住。

農作物

主產馬鈴薯、玉米、小麥、蕎子燕麥。土特產品有當歸、木香、茯苓、木耳、蘑菇等。

人文地理

沙力河:源出木碓窩梁子南側,北南流向,長80公里,經沙力、大柏地、沙力河,融入金少江。畢摩文化與民族竹口弦的傳承更是增添無限風光。麗寧公路讓其旅遊業發展帶來良好機遇。

農村經濟

(圖)花椒 花椒
該鄉支柱性產業以花椒和白芸豆為主,目前西川花椒在本縣乃至本市得到了市場的承認,根據本鄉具體情況,在今後的發展思路中,花椒仍舊扮演著重要角色。西川鄉到2007年糧食總產量預計達到4027噸,比2002年的3885噸增加187噸,增長5%,年增長1% ,農村經濟總收入預計達到2047萬元,比2002年的1023萬元增加1024萬元,增長90% ,年增15% ,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47元,比2002年的368元增加279元,增長76%。

特殊產業

根據本鄉的具體情況,主要開發了花椒、白芸豆等種植業,結合實際情況,大力發展畜牧業。

基礎設施

(圖)村內道路村內道路

西川鄉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集中力量建設一批關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點工程,從而增強該鄉的發展後勁。首先,堅持不懈地抓好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積極爭取立項和投資土地整治項目、新農村建設工程,數字鄉村工程以增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其次,在交通建設上在繼續鞏固原有公路的基礎上,加快竹山、黑赤地、界馬公路的建設

三是加大電力建設、全面實施村村通電工程,力爭實現未通電的竹山、石門坎、黑赤地架設高低壓輸電線路,實現村村通目標。

四是積極爭取項目建設鄉街道文明衛生路,基本實現中級農貿交易市場目標。

五是繼續加強電信事業建設,在鞏固原有的基礎上建設鄉政府所在地移動機站,同時進一步提升程控、移動、數字傳輸網路,確保上令下傳,下情上達的暢通和信息服務。

交通、衛教

1977年修通公路。1989年,拓寬路,始通客車。文教衛生事業,從無到有,現有鄉辦中學1所,國小32所,其中完小9所,在校學生1394人。建有電影院、文化站、衛生院、獸醫站各1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