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回坊

西安回坊

“坊”源於唐代,是唐時的一種區域劃分,唐長安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容納了大量從西亞、中亞遷入的穆斯林。隨著大量穆斯林的湧入,伊斯蘭教也開始在中國傳播,為了宗教活動和生活的方便,穆斯林依清真寺而居,這種布局從伊斯蘭教傳入中國開始一直延續至今,每座清真寺都形成一個“坊”。“坊上人”是西安地區對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的一種親切的稱謂,也稱回坊。

西安回坊

中國清真飲食主要分為清真菜和小吃兩部分,清真菜經過唐、元、明、清至近代數百年的發展,成為中國菜的重要組成部分。清真小吃則以西北為主,尤以西安、蘭州等地最為有名,西安的清真餐飲業,仍以坊上人經營的小吃最為豐富,在全國亦最負盛名。

簡介

登上城北的安遠門城牆,向西南方望去,可見建造於隋朝的化覺巷大清真寺。在那圓形叫經樓頂部一彎金色新月的映襯下,散布著大大小小十幾座清真寺和各式各樣伊斯蘭風格的角樓。綠樹掩映的街道上,許多戴白帽圍著蓋頭的穆斯林男女信徒以及隨處可見的阿拉伯檔案張貼畫分外引人注目。

當華燈初放的時候,回坊里每一條街道香氣瀰漫食客雲集。這裡匯集了幾百種物美價廉的回民風味小吃:羊肉泡饃、水盆羊肉、灌湯包子、臘羊肉、黃桂柿子餅傾倒了慕名而來的中外食客。許多有名氣的老字號如陝西第一碗,俊義樓泡饃館,賈三灌湯包子鋪、老童家臘羊肉店等,更以它們獨特的魅力,給來訪的中外名人、政要、海內外遊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西安回坊 西安回坊

關於回坊

“坊”源於唐代,是唐時的一種區域劃分,唐長安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容納了大量從西亞、中亞遷入的穆斯林。隨著大量穆斯林的湧入,伊斯蘭教也開始在中國傳播,為了宗教活動和生活的方便,穆斯林依清真寺而居,這種布局從伊斯蘭教傳入中國開始一直延續至今,每座清真寺都形成一個“坊”。

“坊上人”是西安地區對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的一種親切的稱謂,也稱回坊。

回坊地理位置

在西起西安西大街橋梓口,東至廣濟街的西安古城西北一隅,聚居著約30萬回族同胞,當地人習慣稱那裡為回 坊。它以濃郁的穆斯林文化和氛圍,為古城構築了一道特異的風景線。西安回族分布集中在“七寺十三坊”,七寺指:化覺巷寺、大皮院寺、小皮院寺、廣濟街寺、大學習巷、營里寺和灑金橋寺。

十三坊指:化覺巷、西羊市、北院門、麥莧街、大皮院、小皮院、北廣濟街、獅子廟街、大學習巷、國小習巷、大麥市街、灑金橋和城南的回回巷。

回坊小吃

西安坊上人擅長小吃製作,他們較完整地保留了傳統清真飲食風味,且以用料考究,製作精細,甜鹹辣葷素搭配,品種眾多,為全國清真小吃之冠。牛羊肉泡饃、臘牛羊肉、燴羊雜、粉蒸羊肉、蜂蜜涼粽子、盛氏釀皮、羊肉餅、八寶甜稀飯、糊辣湯、羊肉水餃、韭餅、酸湯水餃、灌湯包子、牛肉拉麵、羊肉臊子餄、黃桂柿子餅、蛋花醪糟、水盆羊肉、芝麻燒餅、蔥油餅等數百中小吃應有盡有。

無論是清晨的早餐,還是燈火闌珊時的晚飯,清真小吃都是人們“追捧”的對象。在西安的北院門回坊風情街里基本上都能品嘗到這些小吃,到了西安,不到這裡來品嘗一下清真小吃那將是一大遺憾!

[油香]:也稱香香鍋。是一種又圓又厚的油炸麵餅。寧夏一帶回民做油香分為普通油香、糖油香和肉油香三種。炸油香是非常嚴肅的事,炸前要沐浴淨身。吃時正面向上,撕開吃。只有在宗教節日或辦紅白喜事時才做油香吃。

[饊子]:又名環餅、細環餅。麵粉中加紅糖、花椒水、牛羊奶、油,揉成麵團,拉成細條,盤繞成橢圓形饊子坯,炸制而成。

[肉火燒]:用麵粉做皮,包入羊肉餡,摁成餅狀,入鍋炸制。食時佐以醬油、米醋。

[軟皮兒燒餅]:將蒸爛的糯米飯搗爛,調成麵團,揪成劑子,包上豆沙餡,摁平,一面粘上芝麻,入油鍋中炸成金黃色。吃切成四瓣,撒上白糖。這是北京回民的食法。

[羊肉粥]:將羊肉切塊,放入蔥、姜、鹽等作料煮熟,再放入大麥米與小麥片,煮熟即成。多在開齋節等傳統節日吃,熬一大鍋粥往往夠幾百人吃。

[卷果]:分甜鹹兩種,甜卷果又稱棗卷果。做法是在麵粉中加上棗,核桃仁、栗子、山藥、青梅調在一起,入油鍋炸制,出鍋後撒上青紅絲、桂花即成;鹹卷果是用牛羊肉做餡,加入蔥薑末、鹽、澱粉攪拌好,做成長條形,用文火炸熟,鹹香酥脆,是北京天津一帶回民的食品。

副食上,肉食品以牛羊肉為主,過去西北地區喜食駱駝肉,現在因飼養的少了,吃駝肉的人也不多了。天津等沿海地區多吃魚蝦雞鴨,蔬菜因地而異,甘肅寧夏一帶回民因蔬菜不多,同漢人一樣常年製做漿水(用煮麵條的湯加入芹菜發酵而成)。各地回民都喜歡在牛羊油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植物油混合做菜用。

回民烹調技藝較高,清燉、紅燒、粉蒸、涼拌、煎、炸、煮、燴、炒、酥、燜種類較多。

比較有特色的菜品有:

[夾飯]:寧夏一帶回民喜歡用雞蛋攤成薄皮,放入調好的羊肉餡,攤成大餅,切成菱形塊即成。也可加入金針、木耳、枸杞、丸子,用三鮮湯燴制一下。

[乾巴]:雲南回民善將新鮮牛肉加上鹽、花椒粉,揉均勻,置陰涼處密封起來,半月後取出曬乾即成,吃時用油煎制。

[閥子與面腸]:是西北回民的風味菜。二者製法相似,都是用新鮮牛羊腸衣做成。區別在於閥子是將鮮牛羊心、肝、肺剁碎,加羊油、蔥末及各種調味品,拌勻後灌入腸內煮熟;面腸是用麵粉加上調味品拌成糊狀物灌制的。吃閥子和面腸時都要切片,配上羊頭肉、蹄筋、辣椒油、蒜泥、蔥末、醋、香菜等。

另外,燒羊肉、紅松羊肉、黃燜羊羔肉、桶子肉、手抓羊肉、羊肉粉湯、煨牛肉也是極有特色的回族菜餚。雲南回民還善將曬乾的牛腸、牛胃做湯吃。

回民極好飲茶,甘肅、青海、寧夏回民好飲蓋碗茶(三泡台茶)、冰糖窩窩茶、八寶茶;寧夏南部山區回民好飲罐罐茶(用小砂罐熬制的黑色磚茶汁)、油茶;滇東回民好在早晨飲烤茶(將茶水放火爐邊烤,茶水很濃,每杯放10-15克茶葉)。客人進門後,先小淨(用"活水"洗手、漱口),隨即獻上新沏的茶水,再端出油香、饊子等食品。若貴客臨門要殺雞宰鵝,有羊者做全羊席待客。回族婦女不陪客。回民有可貴的互助精神,一家有喪事,除親朋要幫忙外,鄰近的人家均主動登門幫助辦理,喪家要撈(炸)油香、饊子、宰牛羊招待來客,而且要儘可能地送客人及鄰居,為亡者撒"乜貼"、"抓費達",所謂"替亡者贖罪"。各地回民都過傳統的宗教節日,比較重要的有開齋節、爾代節、聖紀節。開齋節,新疆地區稱"肉孜節"。每年伊斯蘭教曆的十月一日過。成年穆斯林在齋戒的一個月里,白天不吃不喝,晚上進食,齋月期滿那天便是開齋節。各家備油香、饊子、羊肉粥等。是日清晨要到清真寺參加會禮。爾代節又稱古爾邦節、爾德節。含有犧牲獻身之意,漢譯為宰牲節。這天要宰雞鴨鵝或牛羊接待親友,在清真寺舉行會禮,宰牲獻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