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謎城

西夏謎城

《西夏謎城》是2009年4月1日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宋耀良。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書名:西夏謎城
作者:宋耀良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01
頁數:250
開本:32
包裝:平裝
ISBN:9787532134724

作者簡介

宋耀良,年輕時在黑龍江軍墾生活十個年頭。曾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著有《十年文學主潮》等書。不甘於言狀空泛,議若無物,遂投注於史前岩畫實地考察。遍歷山川大澤,亦縱覽人生史世。尤其在北美阿拉斯加和美加西海岸考察人面岩畫,更有日瘦月小、星微雲輕之感。曾在哈佛大學作多年研究,現定居波士頓。寄情山林泉石之餘,因偶感而寫小說。讀此長篇,若能參閱早年發表的《中國史前神格人面岩畫》和《中國岩畫考察》,則虛實互映,相益諧趣,可謂至樂也。

內容提要

一座千年帝陵,神秘壁畫和“天書”碑文揭示帝國大遷徙,一段萬里尋找,出土文物引來國際各方勢力的巧卻豪奪;兩座黑白磁山,沙漠古城的特異地質神奇再現歷史原貌……

編輯推薦

《西夏謎城》是一本文化懸念小說,是以西夏文化考古發現為背景的虛構性小說。
小說基於西夏學考古前沿研究成果,合理虛構西夏末帝迷失的王陵,層層揭示國際文物流轉的歷史謎團,為文明的空白繪製出瑰麗的圖景。

作者後記

這是又一本文化懸念小說。自從出版了長篇小說《人面岩畫之謎》後,創作思緒如春江之水,奔涌激越。
此部《西夏謎城》,是以西夏文化考古發現為背景的虛構性小說。撰畢此書,自然不能不對考古文化意義上的“西夏之謎”說點什麼。
當前,在國際上,西夏學吸引了眾多國家的學者投注於斯。這門學科的學名為Tangutology,屬國際東方學的一個重要分支。
一千年前,在中國西部創造西夏文化的為党項族人,屬古羌的一支。原居住在青海東部黃河河曲附近,唐朝時因軍功卓著,被朝廷賜地於今寧夏一帶,即賀蘭山下的黃河邊。
那個小小的藩族之地,到了北宋期間,在一個科舉落第、心懷不滿的漢文人謀劃下,竟然裂土為國、割據為王,自立為大夏國,史稱西夏。
北宋連年發兵征討,卻是屢戰屢敗。以至於大夏國一時控地萬里,獨占西陲。形成宋、金、夏三國鼎立之勢。
這個本不起眼的小國,在兩件事情上,卻影響了當時中亞和歐亞的歷史格局。可以說改寫了世界史的部分。在那個時代,世界史主要是由亞洲和歐洲兩大洲的互動構成。
西夏立國幾乎達兩百年,這期間它橫埂西陲,擁有甘肅、寧夏、內蒙古西部和新疆東部的大片土地。它的存在,阻斷了歐亞之間的絲綢之路,使得宋王朝不得不在東南沿海辟出海路,開通海上絲綢之路。一時,中國的船西行,西亞和歐洲的船東行。海上絲綢之路興起的直接結果,則是促進了海洋航行大時代的提前到來。近代世界資本主義就是在大航海的興起中,順理成章地被呼喚了出來。
對世界格局影響之二,則是成吉思汗之死。這位天之驕子的出現,可謂人類史上的奇蹟。他率領蒙古鐵騎,橫掃東亞西亞,席捲東歐中歐。他本可以建立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卻在占領西亞、返回東亞第四次攻打西夏時,死在西夏城下的行營中,時年65歲。由於他的早逝,大蒙古皇位一直處在動盪之中。以後,他的子孫曾殺過峻峭的阿爾卑斯山脈,準備順勢掃蕩一馬平川的西歐。就是因為蒙古皇位的又一次動盪,急忙收兵返回東亞。西歐躲過了毀滅性的一劫。蒙古人建立歐亞大帝國的宏願,由此受挫。世界史於是成為如今我們知道的樣子。
由於膺有此兩項殊榮,尤其是後一項,西夏也就說不盡道不完了。
成吉思汗死於攻打西夏的戰爭之中,是不爭的史實。但是,他如何死的,卻撲朔迷離,成為千古之謎。正是這個謎導致西夏也成了一個歷史之謎。
隔代修史,是中國文明史一以貫之的制度傳統。可成吉思汗的兒子在中原建立元朝政權後,對被滅的宋、金都修了專史,卻不為同期所滅的西夏撰史。以至於當時西夏的史料,逐漸散失殆盡,無以稽考。曾立國幾乎達兩百年的西夏,由此被遺忘,蒙翳在歷史塵埃之中。到清中期,就是讀書人也少有知道西夏的。
當年元朝為何不為西夏撰史?應與成吉思汗之死有關。有一種說法是,西夏末代君王派出貌若天仙的愛妃,以很不體面的方式謀害了這位曠古大帝。由此蒙古人恨透西夏。其實就憑成吉思汗死在西夏城下這一點,就足以讓蒙古人恨之入骨了。
有清一代,慘烈的文字獄使得無數書香世家僅為寫下的幾個字,全族遭戮,婦孺為奴。於是讀書人只得把精力投向對古史典籍的鉤沉輯佚,補缺拾遺,出現一代以考據為特點的學問赫然的乾嘉學派。元代沒為西夏撰史,正好留下一塊他們可以施展才學的用武之地,於是西夏的歷史被他們考證補撰起來。只是史料極其匱乏,所據不少屬捕風捉影。
到了1804年,西北甘肅有位中了進士的28歲青年才俊張澍,在一次郊遊中,於古寺內發現了一所被砌封數百年的碑亭。乘著遊興,他執意要開封。恰好該寺方丈早就慕他英名,竟然應允。拆開一看,張澍大驚失色: “乍視字皆可識,熟視無一字可識,方整與今楷書無異。” 這位進士及第的才子,面對古碑競一字不識,想來當初一定十分尷尬和惶恐。待整個碑亭都拆開,轉到碑後,發現那一面刻有漢字。讀後才悟出正面所刻應為傳說中的西夏字。這是西夏字失傳六百年後,第一次被人認出。但那時並不能識讀。西夏屬於一種割據政權,即原來處在中央政權之內,而後裂土為國,自擁為王。此類割據政權在中國歷史上不知有多少,成功的大概只有毛澤東領導的始於井岡山的政權。然而西夏不僅自立為國,而且廢除世代沿用的漢字,自創一套獨立的文字型系——西夏字。這個氣度可不是在中國歷史上試圖有作為的人都有的,可謂空前絕後,絕無僅有。西夏被滅之後,在中國西北地區流行約兩三百年的西夏字,最終還是被封存在歷史塵埃之中,無人能識讀它了。 1908年,俄國探險家科茲洛夫在中國西北沙漠戈壁中,發現了一座轟動世界的黑城遺址。僅在一座小塔中就啟出兩萬四千餘件中國古代書籍、簿冊和文物。俄國人驚呼道:“簡直找到了一座中世紀的圖書館。” 其中有一本西夏字與漢字互譯的雙解詞典,西夏字由此才找到破譯解讀的鑰匙。西夏的故事還在延續。直到上世紀70年代,巍然聳立在賀蘭山麓、黃河左岸的十數個金字塔形的巨大封土堆,才被指認為西夏皇陵。但那時已經有一座規模宏大的陵封,在戰備施工中被推平了,至今尤不能確切指認它原來的位置…… 這部虛構小說的故事,就從這裡開始…… 可見,西夏是值得書寫一番的。以小說的方式,將西夏文化的再發現,娓娓敘述給讀者,是創作此書的意圖之一。十六年前,我曾與考古學家杜玉冰合撰過一部有關西夏文化的專著。由於種種因素,那部已排版好的書,競沒能出版。而我當時已在美國,鞭長莫及,惟余嗟嘆。如今寫出這部長篇,也算了結這個西夏情結。當年,曾孤身隻影進入到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作岩畫的野外考察。如今,將那些感悟和記憶,都付諸筆端,伴隨激發出的還有一番老驥伏櫪式的感喟。百餘年來的西夏研究,體現出的是一種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正是這種精神動力,使我們民族能慎終追遠,重現輝煌。希望此書能喚起更多對西夏研究的關注,亦願虛構情節,沒有擾亂現實中正在進行的考古研究。並以此書獻給中國的考古工作者們!是以為跋。宋耀良 2008年4月28日寫于波士頓林邊之屋

圖書目錄

第一章迷失的帝陵
第二章皇陵區的探洞
第三章墓壁畫的秘密
第四章奇特的西夏字
第五章黑暗隧道中的洪水
第六章黑城遺址的故事
第七章子夜盜墓者
第八章第二代文字
第九章賀蘭山中新刻文
第十章樹上掉下的“山野人”
第十一章倫敦拍賣行里的詞典
第十二章科茲洛夫最後一次探險
第十三章中亞黑海之行
第十四章為葛利普送行
第十五章無人知曉的語言
第十六章繪在白絹上的地圖
第十七章失蹤的沙漠探險隊
第十八章死亡流沙谷
第十九章追飛機的人
第二十章黃沙掩埋的古城
第二十一章解開岩石中的記憶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