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高原民歌支區

西南高原民歌支區區包括四川、雲南、貴州、陝南以及廣西西北部分地區。北以秦嶺為界,通用西南方言。代表性民歌是山歌,其次是燈歌。此外川江船夫號子也很有特色。聞名的曲目有《小河淌水》、《趕馬調》、《槐花幾時開》、《我住貴州貴陽府》等。

簡介

西南高原民歌支區區包括四川雲南、貴州、陝南以及廣西西北部分地區。北以秦嶺為界,通用西南方言

內容

代表性民歌是山歌,其次是燈歌。此外川江船夫號子也很有特色。聞名的曲目有《小河淌水》、《趕馬調》、《槐花幾時開》、《我住貴州貴陽府》等。

漢族民歌大致可分為西北、華北、東北、西南、江浙、閩粵台、湘鄂、江淮8個色彩區,其中前3個地區屬北方,第4至第6屬南方,第7、第8屬南北過渡地區。也有將南方及過渡區分為雲桂黔、川湘鄂、江浙、閩粵台等4個地區。
1.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山西、陝西大都、河南西北部、內蒙河套地區以及甘、青、寧漢族聚居地區。東面以太行山為界與東北部民歌區分開,南北各為陰山以南,秦嶺以北,屬於黃河中上游地區。西北地區的方言。民歌以山歌最為突出.包括有“信天游”、“山曲”、“爬山調”以及“花兒”。其次為秧歌、小調。電視劇《血色浪漫》中鍾躍民在下鄉的時候唱的就是信天游,西北民歌。西北民歌是中國民歌的脊樑,是中國民歌之魂.音樂特性:蒼茫、悽然。
代表曲目:《走西口》、《趕牲靈》、《蘭花花》、《推炒麵》、《五哥放羊》、《刨洋芋》、《繡金匾》等。
2.西南高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四川、雲南、貴州、陝南以及廣西西北部分地區。北以秦嶺為界,通用西南方言。代表性民歌是山歌,其次是燈歌。此外川江船夫號子也很有特色。
代表曲目:《小河淌水》、《趕馬調》、《槐花幾時開》、《我住貴州貴陽府》等。
3.江浙平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江蘇南都、上海、以及浙江大部,地處長江下游,是古代的吳、越之地。文化比較發達,人民生活較富裕,歷來有江南漁米鄉之稱。使用方言為吳語。民歌以小調為主.
代表曲目:《紫竹調》、《無錫景》、《茉莉花》、《哭七七》、《對鳥》等。
4.江淮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淮河流域的蘇北、安徽大部以及河南東南部地區、西面以大別山與江漢民歌區為界。該區處於黃河、長江流域之間,音樂文化兼融南、北因素,帶有過渡性的特徵。使用北方方言。民歌以田歌、小調突出,秧歌、山歌次之。
代表曲目:《鳳陽花鼓》、《王三姐趕集》、《打麥歌》、《彼根蘆柴花》等
(5)東北部平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山東、河北、河南東北都、蘇北北部等黃河下游地帶,以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區,基本上是一個沿海平原地帶。自古以來黃河下游屬於文化比校發達地區。根據風格上的微小差異,該區又可分為兩個小區,山東、河北及河北、蘇北的一部分為第一小區;遼、吉、黑為第二小區。第二小區實際是第一小區的移民區。所以民歌同屬近似風格。全區使用東部北方方言。這裡民歌以小調為主,其次是秧歌、號子,山歌極少。
代表曲目:《小白菜》、《畫扇面》、《沂蒙山小調》、《小看戲》等等。
7.閩、粵、台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福建大部、台灣大部以及廣東潮汕地區。福建與台灣自古以來就有文化的淵源關係,台灣當地漢族一直使用閩南語,此外,兩地還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戲曲、說唱音樂等。民歌以山歌、耘田詩、小調突出.
粵,包括珠江流域的廣東大都,廣西東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區,北面以南嶺為界與贛民歌區相鄰。這裡地處亞熱帶,珠江橫貫東西,文化與海外交流較早,使用廣東方言(粵語)。過去廣大漁民成為該區一個重要的社會階層。民歌以漁歌——鹹水歌最為突出。
代表曲目:《落水天》、《春牛調》、《哩哩美》《採茶撲蝶》、《茶童歌》、《天烏烏》等。
8.湘、鄂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湖南以及廣西東北角上的幾個縣。包括廣東東北部、福建西南部以及江西東南部三省交界地帶。地處長江中游南岸,這裡也是古代楚地。民尚楚風,地襲楚俗,它與江漢民歌區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繫,不過使用的方言不同,本區通用湘語方言。以江西中、北、東部為基本範圍,使用贛語方言。地處古代吳、楚之間,吳楚文化對其都產生過一定的影響,具有長江流域東西部文化交流的過渡地帶性質,民歌交融性強。以茶歌最有特色,其次為小調、燈歌。田歌中“打鼓歌”也很突出。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歌、田歌。
代表曲目:《馬桑村兒打燈台》、《一塘荷花一塘蓮》、《上四川》、《杜鵑花開》、《摘茶籽》、《送郎當紅軍》《小河淌水》、《趕馬調》、《槐花幾時開》、《我住貴州貴陽府》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