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付集村

西付集村

西付集村本村只有陳氏為老戶人家。2010年時,隨著村民對科技的深入學習,小麥畝產均在1000斤以上,玉米在1200斤以上,林果、養殖業都在往規模上、質量上發展。

基本信息

經濟發展

建國前後概況:1978年時,初次接觸到化肥,農藥等新科技。小麥畝產500—600斤,玉米600—650斤,其它養
殖、林果才有新的起色。2000年時,全部使用機械化種田,科技化種田,小畝產900—1000斤,玉米900—1200斤,其它養殖、種植、大棚果樹有了一定的規模。如在呼社軍、張慶立、張現忠等人的帶動下,發展了30多畝黃金梨樹,40多畝大棚桃、10多畝的品種葡萄水果種植等。在郭國軒、郭增旺等人的帶動下發展了十幾個養雞大棚,在呼國強的帶動下發展了獺兔養殖業,也有了一定的規模。養豬、羊等養殖業也是迅速發展。2010年時,隨著村民對科技的深入學習,小麥畝產均在1000斤以上,玉米在1200斤以上,林果、養殖業都在往規模上、質量上發展。村民及個體企業:有露天集貿市場一個,占地14畝,農曆逢一、六集,市場管理員有13人,市場經營布匹、服裝、鞋襪、紡織品、瓜果、蔬菜等商品,固定資產五十餘萬元,集貿市場帶動了本村及周邊村10多公里的商業發展。個體企業有水泥製件廠、塊鋼絲瓦、家俱廠、床墊廠等加工業。

社會事業

農業裝備:2010年有變壓器八台、機井30眼、拖拉機10台、小汽車15輛、大型運輸貨車5輛、機動三輪車100餘輛、磨麵房3處,收割機3台、脫粒機2台。教育、衛生情況:有村辦國小一
處,占地8畝,教室20間,教室6人,6個教學班,總計120名學生。恢復高考後本村上大學人數:男女大學生120名,村有醫療點3處,鄉村醫生3名,衛生員5名,接生員2名,2011年新農合參合率100%。村民物質生活:2010年有機車300輛、彩色電視機400餘台、冰櫃200餘台、空調100餘台、洗衣機400餘台、電風扇400餘台、電動腳踏車300餘輛,住房多是磚木結構,基本夠用。家俱、室內擺設、膳食結構、吃、穿、用、行、固定和行動電話基本上是家家戶戶可以享用。村民精神生活:有一支30餘人的老年秧歌隊,平均年齡為59歲,他們自籌服裝。器具。逢農閒季節、重大節日組織鍛鍊和演出,村中有人結婚和開業慶典他們還義務演出,以增添喜慶氣氛。這支秧歌隊的成立,既活躍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也鍛鍊了老年人的身體,又增添了村民們的和諧氛圍。集會廟會:解放前為農曆六月二十一至七月十日為二十天的特大廟會,現在廟會改為農曆三月二十一。西付集村與大寨村臨界處有一座龍泉寺,寺中住有和尚,每年的六月二十一日大廟會時,以龍泉寺為中心,方圓二、三百里的商人前來交易,規模空前。因本村在寺西邊,廟會綿延至本村東西南北大街,所在本村叫西付集。龍泉寺遺址在十年前被人挖成大坑,出土有一通嘉靖年間記載人們捐資籌建龍廟寺的功德碑。

村莊傳說

據傳說,本村只有陳氏為老戶人家。公元1399年,明惠帝朱允紋即位,他聽從了近侍大臣的建議,要撤王削藩,
當時的燕王朱棣屬地在北京,為自保也為爭奪帝位,燕王發動了戰爭,雙方經過了4年的廝殺,最終燕王的軍隊打敗了明惠帝的軍隊,朱棣登基稱帝,史稱明成祖。因為戰爭,這一帶人煙稀少,明成祖命令從人多的地方往這一帶遷民,官府命令下遷民們都以怕當地人為藉口不願遷,遷民們的話一級一級往上傳,一直傳到了朱棣耳朵里,朱棣為了遷民成功,便召見了這一帶的地方官,地方官上奏說:這裡人不多,就有些姓毀的人家,明成祖聽後說:就有兩家姓毀的,百姓們還怕什麼?逐下令從山西洪桐縣強遷,皇帝的話金口玉言,此后姓毀的在西付集就只有兩戶了。我們大多數人的小腳指頭、指甲是兩瓣,唯有姓陳的男性小腳指頭、指甲是一塊獨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