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山

至於南渠,則是襄水的俗稱,或者叫襄水的小名。 第一,襄山、襄水是襄陽得名的重要依據。 第三,襄山、襄水是文化襄陽的重要載體。

簡介

襄山俗稱尖山,與附近的扁山相鄰,為市內第二高山。襄山與扁山之間的平地為襄水發源地。

襄山

當代很少有人知道襄陽有個襄山,其實襄山是真實存在的,並且與襄水和襄陽有著非常直接的關係。
最早提到襄山的歷史記載,應追溯到漢代,一直到清朝,襄陽還有座山叫襄山。襄陽市區的山,統稱為峴山。峴首山、紫蓋山、萬山因其地理位置和相應的地位,分別被稱為峴首、中峴和上峴。到清朝乾隆年間,峴山有19座山峰,其中就有一座山叫襄山。關於襄山,乾隆版《襄陽府志》共有5處記載。
3處關於襄山地理位置的記載是:襄山,縣西北五里,以水駕山而下,故名。其水南流為襄水,北流為檀溪。柳子山,縣西北十五里,下有柳子關。《通志》云:“檀溪之水源出此山,故與襄山為近也”。襄水,城西五里,源出襄山。從上述記載我們不難看出,襄山,在襄陽城的西北五里處,其中,在此發源的水有兩處,一處向南流的水稱為襄水,一處向北流的水稱為檀溪。
關於襄山的具體位置,又作了進一步的解釋,即檀溪山發源於柳子山,柳子山與襄山很近。這就為我們確定襄山的位置提供了準確的依據。關於柳子山,無論是從史志記載的地理位置還是從檀溪的發源地來看,都證明柳子山就是現在的峴山最高峰扁山(海撥459米),這就說明,與扁山相鄰的山就是襄山。

襄水

關於襄水,乾隆版《襄陽府志》共有19處記載。這裡我們主要摘錄與襄水的地理位置和與襄山、襄陽有密切關係的部分。
關於襄水地理位置和水利功能的記載有:其一,昔日漢水會檀溪,襄水合流以繞郡城,過峴山復入於漢。是以《水經注》云:又與襄湖水合耳,非今日漢江所經也。其二,襄水,城西五里,源出襄山。《漢書.志》注“襄陽”云:應劭曰:城在襄水之陽,故名。《水經注》:鴨湖水兩分,一水東南出即襄水也。又云:沔水與襄陽湖水合,上承鴨湖,東南流經峴山。西又東南流注白馬陂,下入沔。所謂襄陽湖,即指襄水。其三,宋十年五月,詔疏襄水渠,以渠傍地為屯田(宋史.帝紀)。
1983年出版的《襄樊市地名志》(襄樊市地名領導小組內部資料)在提到襄水時說:亦稱襄渠,今民眾俗稱南渠……泉水沿宋家包北側,經轉子山、關路口北流,進入市區,與摩旗山東麓楊家崗流出的泉水匯合,繼續北流,經麒麟店匯孫家沖所流溪水,進入營盤大隊,又匯虎頭山沖所流溪水,經琵琶山、真武山、羊祜山、鄭家山,繞峴首山向南流,於觀音閣注入漢水。長約18公里,流經面積30平方公里。這一記載,與史書記載完全一致,傳承了襄陽的歷史和文化。
在扁山和襄山(尖山)西麓有一處泉水坑,俗稱“活水窩子”,《襄樊市地名志》說這兒是襄水的源頭,其實這兒只是檀溪和襄水的泉水,並非襄水的真正泉頭。
(但是有另一說法為“‘襄山在縣南五里荊楚記雲水駕山而下故名曰襄’。“‘襄山......荊楚記曰水架山......’水架山,故名思義,水架在山上。即水從山上(中、里)流過。什麼水從此山流過?襄水,因襄水從此山流過,於是此山就叫襄山,則襄山之名得於襄水,也就是說襄水之名早於襄山之名。為:城曰襄陽,山曰襄山都是緣襄水而名。”)

襄陽

《漢書.志》注“襄陽”說:應劭曰:城在襄水之陽,故名。《襄樊市地名志》在解釋襄陽時說:“因位於襄水(亦稱襄襄渠、南渠)之陽,故名襄陽。”
從上述關於襄山和襄水的記載中,可以看出,襄山在西北五里,與柳子山(今扁山)相鄰,襄水源出於襄山。襄陽城在襄水之北,故名襄陽。宋賈黯詩《前題》:“古郡襄水陽,群山繞郛郭。其間峴首者,羊公最所樂。”更是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點。唐代襄陽著名詩人孟浩然在《早寒江上有懷》中說:“我家襄水上,遙隔楚雲端。”證明了襄水的存在,並且準確地告訴了我們孟浩然故居的位置。
曾有專家指出,襄陽郡是三國時期曹操攻占荊州後設定的,治所開始在宜城,後移至襄陽,尋找襄陽的來歷應該到宜城的山水之間作文章。其實在襄陽郡成立之前,就已有襄陽縣,當時屬於南郡,曹操得荊州後,分南郡北壤成立襄陽郡,襄陽縣隸屬襄陽郡。這說明,襄陽縣早於襄陽郡,襄陽郡最開始設在宜城,並不影響襄陽縣的存在和襄陽的得名。

襄山襄水今何在

之所以現在大家對襄陽的來歷不是很清楚,是因為近年來襄山和襄水的叫法起了一些變化,或者說相關部門的記載和規划過多地使用俗稱而使人們集體失憶。
首先是襄山名稱的變化。《襄樊市地名志》對於傳承襄陽的歷史和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非常遺憾的是,書中沒有對襄山的記載,這也是此書的一大失誤。筆者曾和陳家駒先生多次專程考察檀溪與襄水之源,在扁山與尖山之間的平緩處找到檀溪和襄水的最終源頭。現在的老百姓從外觀上看著襄山非常尖,而把此山俗稱尖山,這一俗稱,使襄山從此消失。從檀溪和襄水發源的歷史記載、扁山襄山的距離和現實考察來看,尖山應該就是襄山。
其次,作為襄陽本地的老百姓,大都知道有襄水和襄江,但是襄水到底在哪,襄水是不是襄江或漢江?襄水和檀溪是不是一條河?現在還有個南渠,是怎么回事?南渠是哪一年出現的?這些本來很清楚的問題,由於相關部門沒有作出明確的解釋,或者乾脆以傳說或民眾的俗稱進行解釋,造成了很多的誤解和笑談。
襄水和檀溪都是發源自扁山和襄山(尖山)之間,在鴨湖(古代在琵琶山至今羊祜山一帶,今廣播電視大樓後仍存少量水面)匯合,向北是檀溪、向南為襄水,在明代萬曆以前,漢水南支和襄水、檀溪匯合,又在觀音閣處流入漢水。
其實襄陽並無襄江,有人認為,漢水流經襄陽一段,稱為襄江,這只是民間的叫法,任何史書上都無此記載。再者襄江的叫法是已有襄陽這一名稱後出現的,和襄陽的來歷並無關係。
至於南渠,則是襄水的俗稱,或者叫襄水的小名。襄水在歷史上曾多次泛濫成災,“迨萬曆三年,堤又大決,壞城郭。巡道楊一魁乃建議自萬山下起,東至長門,合築長堤,甃以石,高凡三丈,厚五丈,仍名曰老龍堤。檄知府萬振孫、通判張拱極董修。計甃石共長十里三分。自是,漢水與檀溪如為堤隔,不復相通矣。”也就是說,從萬曆四年(公元1576年),通過老龍堤的取直,漢江才開始不與檀溪、襄水相通。清道光、同治年間和解放後曾多次修浚。經過治理和疏導,加上由於漢江改道,鴨湖、檀溪日益乾涸,襄水水量日益減少。人們開始把人工治理的襄水俗稱南為南渠。南渠的說法,至少是明朝以後的事,確切的說,是解放以後的事,因為清以前並沒有南渠的記載。隨著政府實施的南渠治理工程,在有的地段對水道進行了密封,並在上面蓋起了房子,所以老百姓們現在只知道有南渠,而不知道有襄水了。

襄山襄水與文化襄陽

襄山、襄水是襄陽得名的歷史依據,所以明確襄山和襄水的名稱和歷史地位,在建設文化襄陽和確定文化立市的戰略中,顯得尤為重要。
第一,襄山、襄水是襄陽得名的重要依據。從漢代開始,襄山、襄水就已經得名,並且襄陽也據此得名,這說明襄山、襄水和襄陽都有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中國古代聖人說,名不正則言不則。今天我們建設文化襄陽,把襄樊復名為襄陽,這是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重大舉措,相應地,襄陽得名依據的襄山和襄水,也應該加以正名和大力宣傳。
第二,襄山、襄水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重要地位。古往今來,文學家們對於峴山的描寫不計其數,而對於襄山的描寫,直到明代和清代仍有詩作。明代王越詩《襄陽懷古》:“衰柳斜陽古大堤,秋風禾黍習家池。小兒不唱攔街曲,過客猶尋墮淚碑。左傳鑄成元凱癖,唐音刊盡浩然詩。興亡多少傷心事,只有襄山漢水知。”清代宋筠詩《晚宿宜城》:“襄山猶在望,鄢水又停車。才酌宜城酒,還尋宋玉居。放懷微醉後,適興朗吟余。茅店三更月,清光入牖虛。”
關於襄水的文學描寫也有很多,其中唐代襄陽著名詩人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懷》被選為國小教材:“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上,遙隔楚雲端。”其他如宋賈黯詩《前題》:“古郡襄水陽,群山繞郛郭。其間峴首者,羊公最所樂。”唐賈島《漢江》:“習家池沼草萋萋,嵐樹光中信馬蹄。漢主廟前襄水碧,一聲風角夕陽低。”明李夢陽《謝公岩》詩:“百戰江山在,吾來草木秋。孤城洞口落,襄水席邊流。去國雙王粲,題岩只謝侯。醉歸憶山簡,飛興習池頭。”其五,清代嚴遂成《渡襄江題酒樓壁》:“代謝諸賢紀勝游,大堤剩有最高樓。”這些優秀的歌頌襄山、襄水的詩篇,是我們建設文化襄陽的遺產。
第三,襄山、襄水是文化襄陽的重要載體。襄陽建設世界歷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優勢和資源在於山水襄陽城。東晉著名歷史學家、襄陽人習鑿齒對襄陽的記載和評價是:“襄陽城,本楚之下邑,檀溪帶其西,峴山亘其南,為楚國之北津也。”這是對山水襄陽城較早的記載和描述。唐代襄陽著名詩人孟浩然在《登望楚山最高頂》一詩中說“山水觀形勝,襄陽美會稽。”時至今日,“一江碧水穿城過,十里青山半入城”仍然是我們的自豪和驕傲。由中國文化大家為襄陽獲得魅力城市而撰寫的頒獎詞說:“中華腹地的山水名城,這才是一座真正的城!古老的城牆依然完好,憑山之峻,據江之險,沒有帝王之都的沉重,但借得一江春水,贏得十里春光,外攬山水之秀,內得人文之勝,自古就是商賈會聚之地,今天已成為內陸地區重要的交通和物流樞紐,聚集山水精華——襄陽”。襄山和襄水作為山水襄陽的重要承載和見證,理應受到進一步的重視和保護。
第四,讓襄山、襄水在文化立市中發揮重要作用。規劃、建立襄山、襄水文化景觀和風景區,加強對襄山、襄水的宣傳、保護、開發的力度,恢復襄山、襄水名稱,在重大規劃和宣傳中不再使用尖山、南渠等俗稱,組織修訂《襄陽市地名志》,舉辦襄山襄水與文化襄陽文化節,應是文化立市戰略的應有之舉和當務之急。

神話傳說

故事古蹟
《帝王世紀》云:“伏羲葬南郡,在襄陽。”
據說伏羲隕落之後葬在南郡襄陽的峴山中。世人為了紀念這位遠古的偉大帝王在襄陽的紫蓋山上修建了石頭建的伏羲廟,廟中立有伏羲石像一尊,廟前有石制牌匾一付。直到南北朝時香火一直十分興盛,但世風日下,戰亂不斷。已升天為神的伏羲天帝看到這一切,心中痛惜,化為凡人下屆點播世人。但是當時在伏羲廟的一位年輕人不僅不領情還對伏羲神像不敬。伏羲一氣引來一陣天罡雷風,颳倒了紫蓋山上的伏羲廟。從此伏羲廟又化為砂石散落山中。而廟前的石制牌匾也被刮到了南邊群山間,並化為一座山峰,因為這座山是伏羲廟的牌匾所化,而且又形似匾所以被襄人稱為匾山,後訛音為扁山。石像也同時飛落到南邊化為一座山峰,因為此山奇險陡峭故俗稱尖山。
太昊與伏羲
關於太昊伏羲氏,此說始於劉歆,他用比附左傳與周易爻辭的辦法把伏羲與太皞說成一人,兩千年間,大家全認為定論。徐旭生先生認為“太昊在後來與伏羲成了一個人,是齊魯學者綜合整理的結果。”實際上伏羲、太皞原非一人。伏羲氏,又稱宓羲、包犧、庖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是中國神話中人類的始祖。傳說人類由他和女媧氏兄妹相婚而產生。《竹書紀年》曰:“帝女游於華胥之淵,感地而孕,十三年生庖犧。”傳說他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反映中國原始時代漁獵畜牧的情況,傳說八卦也出於他的製作。所以他應當是人類社會發展到漁獵經濟時期的代表。太皞,亦作太皓,太昊,傳說中古代東夷族的首領,風姓,居陳(今河南淮陽),傳曾以龍為官名。春秋時任、宿、須句、顓臾等國即其後代。自劉歆把太皞、伏羲合一體後,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將其列為“三皇”,即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太皞伏羲氏為“三皇”之首、“百王先”。太皞伏羲氏,風姓也,蛇身人首,母曰華胥,燧人之世履大人之跡於雷澤,生伏羲,蛇身人首。有聖德,為百王先。仰觀天象,制嫁娶,取犧牲以充庖廚,造書契以代結繩,畫八卦,都陳(宛丘,今河南淮陽古有宛丘),“葬南郡,在襄陽”或曰:“冢在山陽高平”。今河南淮陽有太昊陵(襄陽乃伏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