褲褶

漢服,雖用“褶袴”二字,但皆單用,不聯合稱之,聯合多稱“襦袴”,不稱“褶袴”。 漢服之褶,《釋名》日:“褶,襲也,覆上之言也。 褲褶原為戎服,今謂“軍旅間不便”,別置戎衣。

褲褶

最初漢服,雖用“褶袴”二字,但皆單用,不聯合稱之,聯合多稱“襦袴”,不稱“褶袴”。唯胡服,常聯合用之,且多倒言“袴褶”,《太平御覽》卷六百九十五即以“襦、袴、袴褶”立節,其中引文十四條,“袴褶”聯稱者十二見。漢服之褶,《釋名》日:“褶,襲也,覆上之言也。”《急就篇》顏師古注曰:“褶,謂重衣之最在上者也,其形若袍,短身而廣袖,一曰左衽之袍也。”觀其服式,猶如漢族長襖,對襟或左衽,不同於漢族習慣的右衽,腰間束革帶,方便利落。《說文》有襲無褶,其襲字解曰:“襲,左衽袍,從衣,讀省聲。”由《釋名》之說,褶襲互訓,意義相同,由《急就篇》《說文》之說,褶襲皆左衽,制度相同,是褶襲二字,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褲褶原為戎服,今謂“軍旅間不便”,別置戎衣。則褲褶已非戎服,故馬端臨《文獻通考·王禮考七》,對此發生疑問。①王國維《胡服考》推斷之曰:“案袴褶即戎衣,茲別袴褶與戎衣為二者,蓋自魏以來,袴褶有大口小口二種(《魏書·蠕蠕傳》),隋時殆以廣袖大口者為袴褶,窄袖小口者為戎衣,否則無便不便之可言矣。”(載《觀堂集林》卷二十二)斯言得矣。隋唐之世,蓋以廣袖大口為褲褶,而以窄袖小口為戎衣(即古褲褶),名同實異,古是今非,所以隋唐儀衛之官,多著大口褲,隋“左右衛……大將軍,侍從則平巾嘖,紫衫,大口袴褶……”(《隋書·禮儀志》)。唐皇帝車馬所出,駕士皆著“平巾幘 ,緋裲襠、大口袴”(《新唐書·儀衛志上》),按平巾幘紫緋衣,即胡服之冠與褶,大口褲,當亦為胡服之褲,皇帝與百官所服之褲褶,制亦同此,唯兵士所著之戎服,則非此廣袖大口之褲褶,蓋行軍馳逐,騎馬作戰,利用短衣窄細小口褲,古今皆然,毋庸置疑。

歷史記載

自戰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褲褶傳人中國,歷代皆以為戎服,或用其冠,或用其履,或用其衣服及帶,或三者全用,晉代民間,始偶用之。南北朝之世,北朝以胡服定為常服,南朝系漢族,仍為戎服,比及隋唐,帝王定為田獵之服,或上下公服,民間則為時服流風最盛。溯其由傳人以至興盛,由軍用以至民服,歷史悠長,變化複雜,王(國維)氏《胡服考》言之最詳,不贅。
嘗考我國服式,縱橫變化約有寬長與緊短兩大區別。大體上,南方式寬長,北方式緊短,承靜時寬長,動武時緊短,古代寬長,近世緊短,漢族寬長,胡民緊短,所以褶褲制度,漢胡不同,自是地理環境、民族習慣使之然也。(參閱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