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在1983年出版的《被子植物胚胎學》的基礎上重新編寫。內容包括了原書闡述的傳統
被子植物胚胎學的基本知識,增加了大量本門學科近年套用新的細胞生物學方法研究獲得的新知識。全書共分十一章,依次敘述植物胚胎學的歷史和現狀,植物界的有性生殖和世代交替,小孢子囊及小孢子發生,雄配子體,大孢子囊及大孢子發生,雌配子體,受精,胚乳,胚,無融合生殖,多胚現象。書中配合文字描述有豐富的插圖和照片。各章後附參考文獻,書後附名詞中英文索引及植物名稱中文與拉丁文對照表。本書可作為植物科學有關專業的大學生和研究生學習本門學科的教學用書,也可作為有關科研人員的參考書。
目錄
第一章 植物胚胎學:歷史和現狀
1.1 歷史簡述
1.2 生殖生物學階段研究的重大進展
1.2.1 雄性生殖單位及精子二型性、雌性生殖單位現象的發現
1.2.2 生殖系統(器官與組織)中的細胞骨架與功能
1.2.3 生殖系統中傳遞細胞的分布與功能
1.2.4 在生殖系統中多倍體的作用
1.2.5 鈣在雌蕊中的分布及在受精過程中的作用
1.3 結語
參考文獻
第二章 植物界的有性生殖和世代交替
2.1 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
2.2 植物界有性生殖的發展
2.3 植物生活周期中的世代交替
2.4 不同類群植物的生活周期
2.4.1 苔蘚植物
2.4.2 蕨類植物
2.4.3 種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5 高等植物生活周期中孢子體發展的優越性
參考文獻
第三章 小孢子囊及小孢子發生
3.1 花葯壁和小孢子母細胞形成
3.2 花葯壁
3.2.1 花葯壁形成的方式
3.2.2 表皮、藥室內壁和中層
3.2.3 絨氈層
3.3 小孢子母細胞
3.4 小孢子母細胞減數分裂
3.4.1 減數分裂的一般過程
3.4.2 胞質分裂時分裂面的決定和細胞壁的形成
3.4.3 減數分裂期間小孢子母細胞的細胞質改組
3.4.4 減數分裂期間核液泡的形成
3.4.5 減數分裂期間細胞質的聯結與隔離
3.5 小孢子四分體
參考文獻
第四章 雄配子體
4.1 小孢子有絲分裂——營養細胞和生殖細胞的形成
4.2 在雄配子體中生殖細胞與營養細胞的分化
4.3 精細胞的形成和結構
4.3.1 精細胞的形成
4.3.2 精細胞的形態與結構
4.3.3 雄性生殖單位和精子二型性
4.4 成熟花粉的內含物
4.5 花粉壁
4.5.1 花粉壁的結構
4.5.2 花粉壁的發育
4.5.3 萌發孔
4.6 花粉壁蛋白
4.7 花粉覆蓋物——花粉鞘和含油層
4.8 異常的花粉發育
4.9 雄性不育性
參考文獻
第五章 大孢子囊及大孢子發生
5.1 胚殊的形態與發育
5.2 胚珠的組成
5.2.1 珠被
5.2.2 珠孔
5.2.3 珠心
5.2.4 胚珠的維管束
5.3 大孢子發生
5.3.1 孢原
5.3.2 大孢子母細胞減數分裂形成大孢子的過程
5.3.3 功能大孢子的決定
參考文獻
第六章 雌配子體
6.1 胚囊的發育及類型
6.1.1 單孢子胚囊
6.1.2 雙孢子胚囊
6.1.3 四孢子胚囊
6.1.4 一種新類型胚囊及當前對雌配子體演化的假說
6.2 胚囊的細胞化
6.3 胚囊細胞的成熟
6.4 成熟雌配子體
第七章 受精
第八章 胚乳
第九章 胚
第十章 無融合生殖
第十一章 多胚現象
英中名詞索引
中英名詞索引
拉漢植物名稱對照
漢拉植物名稱對照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第一章 植物胚胎學:歷史和現狀
1.1 歷史簡述
植物胚胎學是研究植物有性生殖過程的科學。在植物科學中被子植物胚胎學的誕生,成為一門分支學科的歷史,在Maheshwari(1950)的專著《Introduction to the embryology ofAngiosperms》中有較詳細的敘述,這裡摘其要點敘述。
人們在生產實踐中對於性別的認識和利用可以認為是胚胎學研究的萌芽。根據希臘人Theophrastus在《植物的探索》一書中的記載遠在3000年以前,阿拉伯人和亞術人對海棗(Phoenixdactlifera)已認識到有雌雄性之分,並且為了獲得海棗的豐收,他們每年舉行一次人工傳粉的儀式。由此可見,人們對植物的性別早就有認識。然而,人們對於性別有科學的認識卻是到17世紀才開始的。
農業實踐的需要推動了生物學家對有性生殖過程進行科學的探討,這可追溯到l7世紀的末葉至l8世紀初期一些生物學家的實驗觀察和做出的貢獻。Camerarius(1694)發現在桑樹附近若無雄性植物生長,只形成敗育的種子。由此他獲得了啟發,用一年生山靛(Mercurialis annua)進行雌株隔離的試驗,進一步證明了雌株在無雄株接近的情況下不能結實。後來,他又對其他的植物作了實驗,最後將實驗的結果寫成了“植物的性”的著名的論文。Camerarius在他的著作中詳細描寫了花、花葯、花粉及胚珠,肯定了花葯是植物的雄性器官,而子房和花柱則是雌性器官。其後,KO1reuter(1761)曾進行植物雜交試驗,在石竹屬(dianthus)、天仙子屬(Hyoscyamus)、紫羅蘭屬(Matthiola)和菸草屬(Nicotiana)植物中,通過人工雜交培養出一些雜種。他觀察到如果一種植物的柱頭用同種花粉和異種花粉同時傳粉,在一般情況下,只有同種花粉在受精中起作用。Ktilreuter的工作一方面明確了兩性的存在,另一方面推動了傳粉生物學的研究。Sprengel(1793)根據自己所做的大量材料的觀察,證明了某些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