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哥

袍哥

袍哥是清末民國時期重慶、萬縣等川東、貴州北部地區(包括現在的重慶,以下相同)盛行的一種民間幫會組織的成員,這種組織在其他地區被稱為哥老會。在四川的哥老會成員被稱為袍哥,有兩種解釋,一說是取《詩經·無衣》:“與子同袍”之義,表示是同一袍色之哥弟;另一說是袍與胞諧音,表示有如同胞之哥弟。兩種解釋大致相同。袍哥會是清末民國時期四川(包括現在的重慶)盛行的一種民間幫會組織名稱,在其他地區被稱為哥老會。袍哥會發源於晚清,盛行於民國時期,與青幫、洪門為當時的三大民間幫會組織。

基本信息

出處

袍哥舵把子范紹增袍哥舵把子范紹增

關於袍哥稱呼的來源據說有兩種解釋,一說是取《詩經·無衣》“豈日無衣,與子同袍”之義,另外一說就是《三國演義》關羽在曹營留舊袍的故事,寓意入會者反曹奉漢之心——漢留,含義就是從漢朝遺留下來的精神氣節,要源遠流長地保留下來。這個故事是這樣的,當時,關羽為了保護兩位嫂嫂,迫不得已投降後,一心想收服他的曹操經常賜給其金銀珠寶,但他只收了一件錦袍,平時很少穿著,有事要穿,卻要把舊袍罩在外面。曹操問他原因,關羽就答道:“舊袍是我大哥所賜,如今受了丞相的新袍,卻不敢忘卻大哥的舊袍。”四川人對武聖關公的這種義薄雲天的行為佩服得五體投地,於是,他們取“漢留”之義,以“袍哥”的名義聚到了一起,焚香結拜,互為弟兄。袍哥一年組織三次:五月單刀會,祭奠關羽;七月中元會,為已故弟兄設祭;臘月就是吃團年飯。袍哥人家的口頭禪是:“袍哥人家,義字當先,決不拉稀擺帶!”

發展

歷史發展

清朝

袍哥乾隆以後在四川社會中出現的以劫奪謀生的異姓結拜團體,被稱為嘓嚕,其成員被稱為嘓嚕子。他們具有分散性,各群之間沒有聯繫,並在陝南、湘鄂西、貴州、雲南等地活動。這些遊民團伙平時在各州縣場市,或偏僻的道路地區、或在江、河、湖上,帶刀搶掠民間財物,並從事賭博、殺人、放火、強姦等各種犯罪活動。嘓嚕並無嚴密組織、章程,也無明確政治目標和信仰。

嘓嚕,亦稱嘓嚕子,早在乾隆初年已見於政府文書。當時四川巡撫在給皇帝的奏摺中說:四川經明末兵災,人口銳減,及本朝克定禍亂,倡導移民四川。但各省移民進川後失業者甚多,遂以作奸犯科為生,即所謂“嘓嚕子”。

嘉慶年間

四川、湖北等地白蓮教起義時,大批嘓嚕子加入,有的還成為主力和首領。隨著白蓮教起義的失敗,嘓嚕子在各地都遭到鎮壓,但仍然在各地活動,還有不少人滲入到清軍與衙役之中。為了加強他們內部的組織聯繫,提高其生存、發展和與官府對抗的能力,他們逐步大量吸收了早已流傳入川的天地會的組織形式與聯絡辦法,或直接與天地會徒融為一家,在道光年間發展成為幫會組織哥老會。

標誌

哥老會成立的標誌的開山堂,即一個哥老會獨立組織的成立儀式。最早在四川的開山堂一般被認為是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永寧(今敘永)郭永泰開藎忠山,始有山水香堂,以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印信相號召。據後來袍哥首領人物的記述:"會盟者即達四千餘人,不久藎忠山哥弟遍及各省,而開山立堂者尤以四川為最。"

迅速發展

哥老會產生之後,在各地迅速發展,南方所有省份和北方部分省份都有它的組織,從總的來看,哥老會的發展有三個特點:1、四川數量最多,力量最大。2、在湘軍等軍營中發展極快。3、哥老會雖然分布面廣,但仍有很強烈的反清情緒,鹹豐年間爆發的歷時6年、以四川為主戰場的李永和、藍朝鼎李藍農民起義的基本力量就是哥老會。以後的歷次以反洋教為中心的反清教案的主力也是哥老會,如"一紳二糧三袍哥",就是四川最大教案大足教案的主力。

機構發展

清朝

1644年,清軍入關,清朝取代了[明代]政權以後,對於漢族採取武力鎮壓手段,引起了民間“反清復明”的起義鬥爭,打出“驅除韃虜、反清復明”的旗號,各省各地的組織名稱,五花八門,其中規模最大的要算“天地會”後來天地會中,又分出一股叫“哥老會”,道光、同治兩朝以後,哥老會逐漸流入四川,四川便通稱為“袍哥PaoGe”。[2]

來源

對“袍哥”這個名稱,說法不一:讀書人說,是根據《詩經》上“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含義來的,這是讀書人好拉遠古,不足為據;袍哥們自己說是根據《三國演義》來說:關二爺被逼降曹後,曹操獎予很多金銀財帛,他一概不收,只收了一件錦袍,平時很少穿著,有事穿上,卻要把舊袍罩在外面,曹操問他原因,關二爺說:“舊袍是我大哥玄德賜的,受了丞相的新袍,不敢忘我大哥的舊袍”。因此,這個袍哥組織,老名稱又叫“漢留”,含義就是從漢朝遺留下來的精神氣節,源遠流長地傳到明末清初,明末清初的文學誌士顧炎武、王船山、曾耀祖等人,暗中聯合志同道合的漢族人,搞民間秘密組織,以反清復明為號召,這種民間組織,一直深入社會下層,蘊藏著潛在力量。故世俗有云:‘你穿紅來我穿紅,大家服色一般同,你穿黑來我穿黑,咱們都是一個色。’即此義也”(《漢留全史》第36頁)。看來袍哥組織,起泊於明末清初,發展於清朝末年,泛濫於民國時代,是比較實際可靠的。

辛亥革命前夕

辛亥革命前夕,四川在孫中山“同盟會”策劃下,爆發了“保路運動”,全省各地,紛紛組織保路“同志會”,進而發展為反清武裝力量──“同志軍”,實質上是利用各地袍哥組織作骨幹,導引農民推翻清朝政權。《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上敘述辛亥革命前夕,同盟會在全國各地和會黨聯繫日益密切,孫中山早在日本招納熊克武、但懋辛、余英、張石祥等人面授權宜,熊等也認為四川袍哥勢力強大,散布地區也寬,同盟會領導各地袍哥勢力,搞推翻滿清的革命工作,非常有利。余英和孫中山接談以後,大見器重,狀委他為“西南大都督”並派熊克武、謝奉琦等一同回川共策進行。

大量的下層民眾蜂擁參加袍哥組織以後,又漸漸影響士紳富戶的相互效尤,藉此保家,這樣一來,到1911年時,四川的袍哥組織,更深入各州府、縣的城鎮鄉村,到處都在“開山、立堂”,當時民間流行兩句口語:“明末無白丁,[清末]無倥子”。(未參加袍哥組織的人叫倥子)

同盟會在全川各地煽動保路運動,發動大規模起義,就是以農民為主,利用袍哥組織為先導。重慶、成都附近縣份中,搞得最出色的有廣漢的侯橘園、侯國治,新津的侯寶齋,溫江區的吳慶照(吳二大王),崇慶的孫澤沛,灌縣的張捷先等人,都是以袍哥舵把子身份,作同志軍首領,帶兵圍攻成都,號稱十餘萬眾。聲勢浩大,戰火蔓延全川各縣,加速了清政權的徹底崩潰。成都光復後,由於都督蒲殿俊缺乏創業執政本領,被趙爾豐乘機製造“兵變”,希圖復辟。地方另推尹昌衡作都督,尹的為人,好大喜功,掌握政權以後,由於缺乏政治認識和領導才能,錯誤地認為袍哥力量瀰漫全社會,抓著袍哥力量,就可以穩定政權,因此還鬧了不少笑話。

民國時期

1911年10月,隨著武昌起義成功,“大漢四川軍政府”宣告成立,據王右瑜在《大漢四川軍政府成立前後見聞》上記載:“尹昌衡高居大漢四川軍政府都督後,公開提倡哥老會組織,在都督府大門上,掛出一個‘大漢公’的招牌來,自封為大漢公的“舵把子”,在他登台的接連幾天內,天天都要到成都各街的‘公口、碼頭’拜客,各公口碼頭也都為他掛紅敬酒,他每出一次,必披一身紅綢或紅布回來。堆在床上之後,便又去拜客,如是往返拜客披紅,以致使都督府急待處理的公事,也找不到人划行。周駿就任軍政府軍政部長後,在軍政部門口也掛出一個‘大陸公’的招牌來,這時全城公口林立,並出現不少奇裝異服,背刀掛彩,頭上挽個‘英雄髻’,足穿泡花草鞋人物,都是照戲台上打扮的,各地袍哥組織,也紛紛回響成都。就在這段時間,滇、黔、湘等三省軍政府,曾聯名通電詆斥成都軍政府為‘袍哥政府’,表示不予承認。尹昌衡見到外面風聲不好,便下令取締哥老會,於是成都市上二百多個公口招牌,一律都收拾起來了,但是表面上收了招牌,實際上暗地裡仍然在繼續發展”。

袍哥四川成都地區

重慶、成都地區的袍哥組織,其形式與全省其他縣市相類似,是橫行組織,即所謂“兄弟道”,以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八德(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信條。聯絡的聚點,最初叫“山頭”、“香堂”,隨著參加的會眾日益增多,才由山頭、香堂改為“碼頭”(又叫“公口”、“社”)碼頭要分五個堂口:“仁、義、禮、智、信”(又稱威、德、福、智、宣)”。五個堂口是五類性質的人參加:仁字是舊社會有面子、有地位的人物,義字旗是有錢的紳士商家,禮字旗是小手工業勞動無產者。有幾句概括特徵的口頭語:“仁字講頂子,義字講銀子,禮字講刀子”。其他地區也有類似的口頭語:“仁字旗士庶紳商,義字旗賈賣客商,禮字旗耍槍”。至於智、信兩堂的人,都是舊社會中“最低級”的體力勞動者,不過其組織辦法中,有些莫名其妙的規定。如舊社會被認為操下等職業的娼妓、燒水煙、修足匠、搽背、理髮、男藝人演女角等類人,都規定不能參加袍哥,還有搞盜竊的,妻子亂搞男女關係的,母親再嫁的,也都遭到鄙視,不能參加袍哥。但是搶劫財貨的土匪流氓,卻又可以參加(他們自圓其說是“搶劫對象是貪官污吏,那些是渾水袍哥乾的”)。

每一個公口(堂口)的組成份子為十排:頭排首腦人物稱為“大爺”(又叫“舵把子”,如行船掌舵之人)。大爺中除了“龍頭大爺”或“坐堂大爺”之外,還有專司賞罰的“執法大爺”,另處還有些不管事的“閒大爺”。二排是一個人,稱為“聖賢二爺”,這是大家推舉出來的人正直,重義守信的人,隱譽為桃園結義的“關聖人”,但這個人一般在碼頭上不起作用的老好人(“聖賢”與“剩閒”諧音)。三排中有一位“當家三爺”,專管內部人事和財務收支,尤其在開香堂時,負責安排規劃各類事務,這是一個全碼頭的重心人物。五排稱“管事五爺”,分“內管事”、“紅旗管事”、“幫辦管事”、“閒管事”。“內管事”即“黑旗管事”,必須熟悉袍哥中的規模禮節、江湖術語,辦會時,由他掌管禮儀,唱名排坐,和傳達舵把子的吩咐。“紅旗管事”專管外交,負責接待三山五嶽,南北哥弟,在聯絡交往中,要做到來有接,去有送,任務相當複雜。袍哥中有兩句流行口語:“內事不明問當家,外事不明問管事”。五排以下,還有六排的“巡風六爺”,在辦會期間或開設“香堂”時,他便專司放哨巡風,偵查官府動靜,負通風報信的專責,八排九排的人,平時專給碼頭上各位拜兄跑腿辦雜事,一到開設香堂的會期,他們最為忙碌,聽從當家三爺的支配提調,全碼頭就靠這些人上下跑跳,十排又稱“老么”,老么還要分“大老么”、“小老么”(大爺、三爺的兒子,又稱“鳳尾老么”)從一排起到十排止,總稱為“一條龍”。在成都,一般碼頭都稱“公”和“社”,社還要分“總社”和“分社”。

各地袍哥都不設“四排”和“七排”,據說其中有一段故事,康熙年間,鄭成功派部將陳近南在四川雅州開山立堂時,有四排方良賓背盟叛約,暗向建昌鎮告密,鎮台馬賡庚率兵圍捕,陳近南改裝逃走。後來又有胡四、李七背棄盟約,密告官府,出賣弟兄,被本山頭派人暗中誅殺。他們這種叛賣行為,一直為袍哥所不容,從此便沒有人操四排和七排了。

信奉理念

哥老會雖是以“講豪俠、重義氣、解放推食、急人之急”相號召,又以舊禮教的“五倫八德”為信條,但是由於封建意識惡性膨脹,一部份人的逐漸變質,結果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袍哥,即所謂“清水”和“渾水”。

在清水袍哥中,又要分“金帶皮”和“下九流”。金帶皮的含義是:金代表有錢,皮是面子,即有面子的有錢人,叫金帶皮袍哥。他利用自己的權勢,能夠“一步登天當大爺”。至於那些測字、算命、跑堂、道士、兵卒等被人視為是下賤行業的人,只能被列在“智”、“信”兩堂。渾水袍哥的組織和清水袍哥一樣,只是稱謂上有些不同,清水袍哥的頭頭稱“舵把子”或“社長”,渾水袍哥習慣叫頭頭為“老搖”(搖舵的),比老搖低一級的叫“邊棚老闆”、“管事”。普通都稱渾水袍哥為“跳灘匠”。

單刀會

袍哥每年有幾次會期,最鄭重的一次就是農曆五月十三的“單刀會”,相傳是三國時關雲長單刀赴會的日子,這一天,大小碼頭、公口都要隆重舉辦盛會,張燈結彩,大排香案,歡宴會眾,廣納賓朋,初次參加袍哥的人,必須具備“身家清、己事明”兩個條件,才由引進拜兄引入會場,參見恩拜四兄(恩兄、承兄、保舉、引進),接受“栽培”,確定“排行”,然後才可以稱兄道弟,成了正式的袍哥。原先的袍哥,也要在這次的會上論功行賞,辦理“提升”。其他的集會,如正月辦“春台酒”,臘月要辦“團年會”,還有不定期的“迎賓會”。在會期中,除了互相拜望,大吃大喝,大賭大抽(鴉片)之外,還要藉此機會解決仇怨糾紛,由頭面人物站出來“撈梁子”。

在重慶,袍哥的碼頭絕大多數是在茶館裡(有些茶館就是碼頭開設的)。有的茶館前正式掛出XX公或XX社的招牌,茶館為袍哥的活動中心和聯絡站,經常由紅旗大管事坐堂負責。

袍哥還規定有十八條罪行,如不孝父母罪、不敬長上罪、毆打親屬罪、調戲婦女罪等等,犯了以後要受到“剽刀”、“碰釘”、“三刀六個眼”,“自己挖坑自己埋”、“掛黑牌”、“連根拔”和“降級”等等懲處。其他在袍哥的經典《海底》中還規定有“十條”、“十款”、“十要”、“十禁”、“五倫”、“八德”、“九章”,文字通俗,真偽莫辨,實際上所有這些規定條款,在成都地區的袍哥組織中,都很少執行過。

重慶袍哥大小公口(碼頭),十幾年來在千個以上,除了“孫、吳、丁、張”和“馬、袁、江、湯”之外,更為出名的有能通長江一帶青紅兩幫的冷開泰,有名震川南的鄧叔才,有北路總關火的馬崑山,有倒插雞翎子的龔謂德,有八方擱平的陳俊珊,這些人的作用和毒氣,確也不亞乾范紹增、陳蘭亭、石肇武之流。

組織

袍哥組織袍哥組織
袍哥組織,起泊於明末清初,發展於清朝末年,泛濫於民國時代。

重慶成都地區的袍哥組織,其形式與全省其他縣市相類似,是橫行組織,即所謂“兄弟道”,以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八德(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信條。聯絡的聚點,最初叫“山頭”、“香堂”,隨著參加的會眾日益增多,才由山頭、香堂改為“碼頭”(又叫“公口”、“社”)碼頭要分五個堂口:“仁、義、禮、智、信”(又稱威、德、福、智、宣)”。五個堂口是五類性質的人參加:仁字是舊社會有面子、有地位的人物,義字旗是有錢的紳士商家,禮字旗是小手工業勞動無產者。有幾句概括特徵的口頭語:“仁字講頂子,義字講銀子,禮字講刀子”。其他地區也有類似的口頭語:“仁字旗士庶紳商,義字旗賈賣客商,禮字旗耍槍”。至於智、信兩堂的人,都是舊社會中“最低級”的體力勞動者,不過其組織辦法中,有些莫名其妙的規定。如舊社會被認為操下等職業的娼妓、燒水煙、修足匠、搽背、理髮、男藝人演女角等類人,都規定不能參加袍哥,還有搞盜竊的,妻子亂搞男女關係的,母親再嫁的,也都遭到鄙視,不能參加袍哥。但是搶劫財貨的土匪流氓,卻又可以參加(他們自圓其說是“搶劫對象是貪官污吏,那些是渾水袍哥乾的”)。
每一個公口(堂口)的組成份子為十排:頭排首腦人物稱為“大爺”(又叫“舵把子”,如行船掌舵之人)。大爺中除了“龍頭大爺”或“坐堂大爺”之外,還有專司賞罰的“執法大爺”,另處還有些不管事的“閒大爺”。二排是一個人,稱為“聖賢二爺”,這是大家推舉出來的人正直,重義守信的人,隱譽為桃園結義的“關聖人”,但這個人一般在碼頭上不起作用的老好人(“聖賢”與“剩閒”諧音)。三排中有一位“當家三爺”,專管內部人事和財務收支,尤其在開香堂時,負責安排規劃各類事務,這是一個全碼頭的重心人物。五排稱“管事五爺”,分“內管事”、“紅旗管事”、“幫辦管事”、“閒管事”。“內管事”即“黑旗管事”,必須熟悉袍哥中的規模禮節、江湖術語,辦會時,由他掌管禮儀,唱名排坐,和傳達舵把子的吩咐。“紅旗管事”專管外交,負責接待三山五嶽,南北哥弟,在聯絡交往中,要做到來有接,去有送,任務相當複雜。袍哥中有兩句流行口語:“內事不明問當家,外事不明問管事”。五排以下,還有六排的“巡風六爺”,在辦會期間或開設“香堂”時,他便專司放哨巡風,偵查官府動靜,負通風報信的專責,八排九排的人,平時專給碼頭上各位拜兄跑腿辦雜事,一到開設香堂的會期,他們最為忙碌,聽從當家三爺的支配提調,全碼頭就靠這些人上下跑跳,十排又稱“老么”,老么還要分“大老么”、“小老么”(大爺、三爺的兒子,又稱“風尾老么”)從一排起到十排止,總稱為“一條龍”。在成都,一般碼頭都稱“公”和“社”,社還要分“總社”和“分社”。
各地袍哥都不設“四排”和“七排”,據說其中有一段故事,康熙年間,鄭成功派部將陳近南在四川雅州開山立堂時,有四排方良賓背盟叛約,暗向建昌鎮告密,鎮台馬賡庚率兵圍捕,陳近南改裝逃走。後來又有胡四、李七背棄盟約,密告官府,出賣弟兄,被本山頭派人暗中誅殺。他們這種叛賣行為,一直為袍哥所不容,從此便沒有人操四排和七排了。

等級

在清水袍哥中,又要分“金帶皮”和“下九流”。金帶皮的含義是:金代表有錢,皮是面子,即有面子的有錢人,叫金帶皮袍哥。他利用自己的權勢,能夠“一步登天當大爺”。至於那些測字、算命、跑堂、道士、兵卒等被人視為是下賤行業的人,只能被列在“智”、“信”兩堂。渾水袍哥的組織和清水袍哥一樣,只是稱謂上有些不同,清水袍哥的頭頭稱“舵把子”或“社長”,渾水袍哥習慣叫頭頭為“老搖”(搖舵的),比老搖低一級的叫“邊棚老闆”、“管事”。普通都稱渾水袍哥為“跳灘匠”。

集會

袍哥每年有幾次會期,最鄭重的一次就是農曆五月十三的“單刀會”,相傳是三國時關雲長單刀赴會的日子,這一天,大小碼頭、公口都要隆重舉辦盛會,張燈結彩,大排香案,歡宴會眾,廣納賓朋,初次參加袍哥的人,必須具備“身家清、已事明”兩個條件,才由引進拜兄引入會場,參見恩拜四兄(恩兄、承兄、保舉、引進),接受“栽培”,確定“排行”,然後才可以稱兄道弟,成了正式的袍哥。原先的袍哥,也要在這次的會上論功行賞,辦理“提升”。其他的集會,如正月辦“春台酒”,臘月要辦“團年會”,還有不定期的“迎賓會”。在會期中,除了互相拜望,大吃大喝,大賭大抽(鴉片)之外,還要藉此機會解決仇怨糾紛,由頭面人物站出來“撈梁子”。

袍哥會中茶館是重要活動場所。各個山頭多稱XX公,XX社,各占一方“碼頭”,設茶館為聯絡地,也就是香堂所在地,集會多在茶館中舉行。執事袍哥每天必去茶館處理組織有關事務,接待江湖朋友,稱為把水口。茶館也是袍哥平理、調解糾紛的場所。袍哥會的每年的三大集會也在茶館舉行。

內部刑罰

袍哥還規定有十八條罪行,如不孝父母罪、不敬長上罪、毆打親屬罪、調戲婦女罪等等,犯了以後要受到“剽刀”、“碰釘”、“三刀六個眼”,“自己挖坑自己埋”、“掛黑牌”、“連根拔”和“降級”等等懲處。其他在袍哥的經典《海底》中還規定有“十條”、“十款”、“十要”、“十禁”、“五倫”、“八德”、“九章”,文字通俗,真偽莫辨,實際上所有這些規定條款,在成都地區的袍哥組織中,都很少執行過。

經濟來源

范紹增在全國文史資料第84集寫的《回憶我在四川袍哥中的組織活動》一文中說:“…錢的來源,主要的有以下幾個:一是嗨袍哥時繳的基金或有錢袍哥的投資,二是拜碼頭、開茶館的收入,三是大擺賭博、抽頭吃利,四是經營煙毒、囤積糧食油脂等不正當收入,五是販賣武器等。後來還產生一種“保煙幫”專門為到山區購辦鴉片煙土的幫伙保鏢,安全通過關卡,到達目的地後,收到取百分之二十或三十的保鏢費。范紹增所述均系一般來源,各地區袍哥組織情況不同,手段千奇百怪,無法詳述。但有的組織或明或暗接受特務機構、軍隊、政府津貼或掛出軍、政某部門招牌,公開收稅催捐,中飽私囊,則是顯而易見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