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救贖

百科名片

根據作者瓦德爾親身的經歷寫成的自傳《血色救贖》,不久前根據該書改編而成的電影也正式在英國上映,

基本信息

作者信息

作者:丹・瓦德爾
國籍:英國

內容簡介

作者在2006年3月痛失愛妻艾瑪,那時他們的兒子沃克爾才3歲。他一個人承擔起了撫養兒子的責任,撐起了一個破碎的家.作者在經歷著失去妻子的痛苦的同時,還要面對年幼單純的兒子,要指引他以後的生活。2009年初,作者再婚,並有了一個孩子,他們還會一起談論艾瑪和以前的那些回憶。

改編電影

2010年1月,由小說改編的電影《男孩們回來了》(TheBoysAreBack)在英國開始公映。該片講述了一位男子在痛失愛妻之後,如何承擔起撫養兩個兒子的責任,如何撐起一個破碎的家。影片中絲淡淡的哀傷感動了無數觀眾.

作品摘要

抗癌兩年半後她離開人世
2003年9月,一個陽光明媚的夏日午後,我和妻子艾瑪高興地走出倫敦一家醫院――她乳房上的硬塊被診斷為良性腫瘤。她是在給6個月大的兒子沃克爾餵奶時發現那個硬塊的。
然而,命運之神跟我們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3天后,我們得知診斷結果有誤。醫生打電話請我們回醫院,宣布了一個可怕的訊息――艾瑪得了乳腺癌。那時,她才35歲。
我是在姐姐的婚禮上結識艾瑪的,相戀3年之後,我們步入了婚姻殿堂。2003年,我們的兒子沃克爾出生,我原本以為我們可以像其他夫婦那樣一生一世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在一段時間的化療和放療之後,艾瑪接受了腫瘤切除手術。腫瘤切除後,癌症沒有擴散的跡象。
艾瑪是一位專業的心理學家。大病初癒,她重新開始工作。我們的生活似乎又出現了希望,可是最終卻是噩夢一場。2005年夏天,艾瑪的癌症復發,而且擴散到了大腦和肺部。
2006年3月,在我和她家人的陪伴下,38歲的艾瑪在醫院停止了與死神的抗爭,靜靜地離開了人世。
兒子想弄明白什麼是“死亡”
那時,我們的兒子沃克爾才3歲,根本無法理解周圍所發生的一切。
艾瑪離世之後,我悲痛萬分,但我要獨自承擔起養育兒子的重擔,不能就此消沉。艾瑪的葬禮舉行之後,偌大的房子裡只剩下我們父子倆相對無語。
我知道沃克爾心中有很多疑問。但是,如何對一個這么小的孩子解釋“死亡”呢?大人都會對這個概念感到困惑,何況小孩呢?
沃克爾很想弄明白什麼是“死亡”,所以我們買來有關死亡的兒童讀物,這讓沃克爾對“死亡”有了一定的認識。而我為此想了一套說辭,一遍又一遍地向他解釋。“媽媽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醫生也無能為力。當人得了重病,他們的身體就會停止工作,死亡也就來臨了。其實,媽媽並不想死,她很難過,因為她死後就再也看不到你和爸爸了。但媽媽確實死了。以後,我們再也見不到她了,但是她永遠活在我們的心裡。”
“我們有她的照片,有很多關於她的回憶。她愛你和爸爸,而愛就像是星光,是永遠不會熄滅的。”這一句是我從書上直接摘的。書中說,即使星星在多年前已經死亡,它們仍然在天空中閃爍光芒。
媽媽仍是他最想依賴的人
書中描述的景象讓我們父子倆感到溫馨。然而,沃克爾仍然沒有完全明白“死亡”的真正含義。“媽媽每天都死嗎?”他有一次這樣問我。很顯然,他認為死亡就像是“難過”或者“高興”,是一種狀態,有一天他媽媽停止“死亡”後,就會回家。
有時,他在無意中發現了媽媽的遺物,會高興不已。一次,他找到了一頂粉紅色的帽子,那是艾瑪脫髮後常戴的。“那是媽媽的,”他邊說邊把帽子戴上,“我要戴媽媽的帽子出去。”可那頂帽子對男孩來說實在太花哨、太誇張了,於是我對他說:“那是媽媽的帽子,對我們來說非常珍貴,我們可不能把它弄丟了。把它收起來,好嗎?”他同意了。
生活中只有我們倆,但是當沃克爾受傷或是我要懲罰他的時候,他嘴裡喊的還是“媽媽”。
媽媽仍然是他在需要的時候最想依賴的人。這真的讓人感到心碎,不過我也由此知道他從未忘記母親。
我決定不給他講“天堂”之類的事情。這倒不是因為我是一個無神論者,而是我覺得,如果我告訴沃克爾他媽媽到了一個“更好的地方”,他可能會有種被拋棄的感覺,並且可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媽媽為什麼不帶他一起到那個可愛的地方去呢?是不是因為他做錯了什麼?
關於“火葬”與“埋葬”
我知道沃克爾常常在想:“嗯,媽媽不在醫院,也不在家,她到底去哪裡了?”
是的,我小心翼翼地避開真相。艾瑪火葬後的骨灰就裝在我書桌旁的一個紫色骨灰盒裡,這支撐著我完成我的小說――艾瑪臨終的遺願之一就是要我完成小說。
我該怎么對孩子說呢?“兒子,我們把媽媽燒了,然後裝在了那個盒子裡。”我可不認為這是個好說法。
儘管如此,我還是無法迴避這個問題。有一次,一位朋友問我:沃克爾的媽媽是否被埋葬了?我告訴他沒有。沃克爾當時沒說什麼,可是那天晚上他問我“埋葬”是什麼意思。
我告訴他,就是人死之後,把死者放入靈柩,埋入地下。然後,死者的親朋好友可以去那裡為死去的人獻上鮮花寄託哀思。“媽媽被埋葬了嗎?”他瞪著一雙明亮的大眼睛,追問下去。“沒有。”“那么她在哪裡?”“我們火葬了她。”“什麼是火葬?”“火葬就是在人死後,將他們的身體焚燒。他們已經死了,沒有任何知覺,所以不會感到痛苦。事實上,很多人希望在死後進行火葬。你媽媽就希望在死後進行火葬。”
他搖了搖頭,堅定地說:“我死的時候,希望被埋葬。”
這一切讓我痛苦地意識到,艾瑪沒有墳墓,我們甚至連個追思她的地方都沒有。幸虧,艾瑪的父母比我有先見之明,他們在一家植物園以艾瑪的名義捐種了一棵樹――我們可以每年到那裡去懷念她。
悲傷還在,生活卻要繼續下去
對我來說,艾瑪去世後的那些日子是難熬的。我在孤獨中感到絕望,但是又要竭力像艾瑪生病時那樣堅強,撐起這個家。
讓我感到特別痛苦的是,我不能盡情地釋放自己悲痛的情緒――因為我還要照顧年幼的兒子。然而,正是這個幼小的孩子,拯救了我,讓我能心智健全地繼續生活下去。沒有兒子的支撐,我可能會沉湎於痛苦而無法自拔。為了他,我每天清晨按時起床,為他準備早餐,給他穿衣服,陪他玩耍,還要常常和他聊天,以了解他的情況。這一切給了我重新生活下去的目標,讓我的生活又有了意義。
像很多單親父母一樣,我又當爹又當媽,還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的愛好――在每天給孩子做完晚飯後,我根本沒有時間再去找朋友踢足球。但是,我們還是挺過來了。
有一段時間,由於操勞過度,我的健康出了問題。當意識到自己也有可能撒手人寰時,我感到不寒而慄,我真害怕兒子再次失去至親。我不能拋下兒子――這種信念支撐著我,讓我又一次挺了過來。
悲傷還在,生活卻要繼續下去。悲傷的感覺就像是被困在黑暗的房間裡,但在你的眼睛適應了黑暗之後,你便覺得也沒有什麼可怕的。
以前,我從未想過還會再愛上某個人。不過,艾瑪曾經考慮過這個問題。在彌留之際,她說:“我走之後,你一定要再找一位妻子,重新開始生活。不要整天悶悶不樂,你需要找個人陪你,孩子也需要母親。”
我知道我根本沒有準備好。但誰能想到,沃克爾後來會為我當紅娘呢。
“我來生還做你的兒子”
2006年年底,我們搬到了倫敦西部的西斯威克。沃克爾也轉到了那裡的託兒所。我就是在那裡遇到塞瑪的。塞瑪是一位會計師,她的女兒瑪雅是沃克爾的好朋友。她有過一段不幸的婚姻,如今獨自一人撫養女兒。
一開始,我們常常以孩子的名義,在公園裡搞四人聚會。我們正好可以互相了解,看對方是否適合自己。
後來,我終於鼓起勇氣單獨約她出去。她同意了。
孩子是最難糊弄的,我們乾脆公開了戀情。沃克爾和瑪雅都非常開心,因為他們相互見面的機會更多了。直到今天,他們仍然是最好的朋友,儘管有時也會發生口角。在塞瑪身上,沃克爾又重新體會到了久違的母愛。

圖書信息

書 名:血色救贖
作 者:劉學文 著
出 版 社:中國書店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11-1
版 次:1
頁 數:288
字 數:383000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222-08478-0

圖書簡介

真與假、情與色,層層迷霧
強拆遷、難就業。步步陷阱
女友被刺、祖屋被拆、母親病故、空有一身本領卻失業在家……80後海歸遭遇尷尬現實
兩位女人身份是誰?房地產老闆後台何人?女友之死真相為何?……重重迷霧中,且看主人公如何去揭開謎底,尋找尊嚴。

圖書摘要

作者介紹

劉學文,中國作協會員,《大連晚報》記者。著有《人算天算》《雙開行動》《女檢察長》市檢察長》《較量》《市長離任之前》等小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