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豆花

蠶豆花

蠶豆 花越年或一年生草本,高30-180cm。莖直立,不分枝,無毛。偶數羽狀複葉;托葉大,半箭頭狀,邊緣白色膜質,具疏鋸齒,無毛,葉軸頂端具退化卷鬚;小葉2-6枚,葉片橢圓形或廣橢圓形至長形,長4-8cm,寬2.5-4cm,先端圓形或鈍,具細尖,基部楔形,全緣。

基本內容

蠶豆花蠶豆花

【草藥名】: 蠶豆花

【內容介紹】:蠶豆花 (《現代實用中藥》)

【漢語拼音】can dou hua

【英文名】flower of Broadbean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cia faba L.

【來源】為豆科植物蠶豆的花,植物形態詳蠶豆條。

【植物形態】蠶豆 越年或一年生草本,高30-180cm。莖直立,不分枝,無毛。偶數羽狀複葉;托葉大,半箭頭狀,邊緣白色膜質,具疏鋸齒,無毛,葉軸頂端具退化卷鬚;小葉2-6枚,葉片橢圓形或廣橢圓形至長形,長4-8cm,寬2.5-4cm,先端圓形或鈍,具細尖,基部楔形,全緣。總狀花序腋生或單生,總花梗極短;萼鍾狀,膜質,長約1.3cm,5裂,裂片披針形,上面2裂片稍短;花冠蝶形,白色,具紅紫色斑紋,旗瓣倒卵形,先端鈍,向基部漸狹,翼瓣橢圓形,先端圓,基部作耳狀三角形,一側有爪,龍骨瓣三角狀半圓形,有爪;雄蕊10,二體;子房無柄,無毛,花枝先端背部有一叢白色髯毛。莢果長圓形,肥厚,長5-10cm,寬約2cm。種子2-4顆,橢圓形,略扁平。花期3-4月,果期6-8月。

【採集】清明節前後開花時採收,曬乾,或烘乾。

【藥材】乾燥的花,黑褐色,皺縮,長約2厘米;萼緊貼花冠管,先端5裂片,每因乾燥碎斷而殘缺;花的旗瓣在外,並包裹著翼瓣和龍骨瓣,因皺縮捲曲,不易分辨。氣微香,味淡。以花朵乾燥、完整、紫黑色者為佳。產江蘇、浙江、安徽、四川等地。

【生藥材鑑定】性狀鑑別 花多皺縮,長2-3cm,黑褐色,常1-數朵著生於極短的總花梗上。萼筒鍾狀,緊貼花冠筒,先端5裂,裂片卵狀披針形,不等長。花冠蝶形,旗瓣倒卵形,包裹著翼瓣和龍骨瓣;翼瓣中央具黑紫色大斑;龍骨瓣三角狀半圓形而作掌合狀。氣微香,味淡。以花朵整、無葉、無梗者為佳。

【性味】甘,平。

①《蘇州本產藥材》:甘,平。

②《四川中藥志》:性平,味澀,無毒。

③《上海常用中草藥》:甘微辛,平。

【功用主治】涼血,止血。

治咳血,鼻衄,血痢,帶下,高血壓病。

①《現代實用中藥》:治吐血,咯血。

②《蘇州本產藥材》:涼血,和胃。

③《安徽藥材》:治鼻出血。

④《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治咳嗽,止白帶。

⑤《上海常用中草藥》:止血,止帶,降血壓。

治各種內出血,白帶,高血壓病。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3錢(鮮者0.5~1兩);搗汁或蒸露。

【選方】①治咳血:蠶豆花三錢。

水煎去渣,溶化冰糖適量,一日二、三回分服。

(《現代實用中藥》) ②治血熱漏下:鮮蠶豆花一兩。

水煎服。

(《福建中草藥》)

臨床套用

用法

用於嘔寫、咯血、鼻衄、熱並發斑等症。

蠶豆花蠶豆花

本品有止血作用,用於咯血、嘔血,可配藕節同用;用治鼻衄,可配

血餘炭、白茅花等同用;用於熱病發斑,可配丹皮同用。

本品還可治療赤白帶下、高血壓,有止帶、降壓作用。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3錢(鮮者0.5~1兩);搗汁或蒸露。

【選方】①治咳血:蠶豆花三錢。

水煎去渣,溶化冰糖適量,一日二、三回分服。

(《現代實用中藥》) ②治血熱漏下:鮮蠶豆花一兩。

水煎服。

(《福建中草藥》)

附藥

蠶豆花蠶豆花

1. 蠶豆衣:即蠶豆的種皮。有健脾利濕的作用,可用於浮腫,常與扁豆衣

、冬瓜皮同用。一般用量為三錢到五錢,煎服。

2. 蠶豆梗:即蠶豆的莖。有止血功效,可治咯血、嘔血。一般用量為五錢

至一兩,煎服。如用新鮮嫩苗,止血效果更好,每用二兩至三

兩,用冷開水洗淨搗爛攪汁服。

3. 蠶豆莢:即蠶豆的莢殼。炒炭研細末,麻油調敷,可用於膿?瘡、水火

蠶豆花蠶豆花

燙傷。外用適量。

中藥C字部分方劑

中藥方劑即中藥藥方與中藥調劑,是古代醫家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形成中藥方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