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業氣象

蠶業氣象

農業氣象的一個方面,主要研究氣象條件對桑樹栽培和對桑蠶(或柞蠶)生長發育、飼育技術以及產量、品質等的影響。人們對氣象與養蠶關係的認識由來已久。中國戰國時代已有桑蠶“喜溫而惡雨”之說;元代時已知蠶卵、幼蟲和蛹等不同發育時期有不同的溫度要求,提出養蠶人員宜穿單薄衣服進出蠶室,以身體感受冷暖,據以調節蠶室溫度。科學技術發展到現代,通過採用小蠶炕床(炕房)育、人工飼料育及柞蠶小蠶保護育等飼育方式和選育抗逆性強的新品種等育種手段,已可使蠶業生產更好地適應氣象條件。電熱和遠紅外加溫、自動補濕和空調裝置等新技術新設施的套用,正使蠶業生產進一步朝人工控制小氣候的方向發展。

農業氣象的一個方面,主要研究氣象條件對桑樹栽培和對桑蠶(或柞蠶)生長發育、飼育技術以及產量、品質等的影
(圖)蠶業氣象蠶業氣象
響。人們對氣象與養蠶關係的認識由來已久。中國戰國時代已有桑蠶“喜溫而惡雨”之說;元代時已知蠶卵、幼蟲和蛹等不同發育時期有不同的溫度要求,提出養蠶人員宜穿單薄衣服進出蠶室,以身體感受冷暖,據以調節蠶室溫度。科學技術發展到現代,通過採用小蠶炕床(炕房)育、人工飼料育及柞蠶小蠶保護育等飼育方式和選育抗逆性強的新品種等育種手段,已可使蠶業生產更好地適應氣象條件。電熱和遠紅外加溫、自動補濕和空調裝置等新技術新設施的套用,正使蠶業生產進一步朝人工控制小氣候的方向發展。

簡介

氣象條件與桑樹 桑樹生長發育直接受各種氣象因子的制約。在中國,緯度相差20°,桑樹發芽期可相差2個月。在
(圖)蠶業氣象蠶業氣象試驗
日本,兩地海拔高度相差100米,桑芽的燕口期約相差3天。春季土壤溫度達到5℃時,桑樹根系的吸收作用開始恢復;氣溫達到12℃以上時,桑樹開始萌芽。其後的生長速度隨溫度升高而加快。桑樹的適溫範圍為20~30℃。春夏季節氣溫達20℃以上時,桑樹進入旺盛生長期;氣溫超過40℃,光合強度降低,但呼吸旺盛,養分消耗大於合成,生長受到抑制。秋冬季節氣溫下降到20℃以下,桑樹進入養分貯藏期;如氣溫降到12℃以下,則生長停止,進入落葉休眠階段。
氣象條件與桑蠶 桑蠶屬變溫動物,對外界溫度十分敏感。在一定溫度範圍內,環境溫度升高則蠶的體溫上升,新陳代謝隨之旺盛;溫度降低則代謝機能減弱。一般品種蠶發育的溫度範圍為7.5~40℃,而幼蟲完成正常發育的溫度範圍為20~30℃。
保持體內水分平衡是蠶生存的重要條件之一。在過於乾燥的條件下,蠶攝入水分與排出水分不平衡,血液含水率降低,滲透壓和pH升高,妨礙代謝的進行。在濕度大特別是高溫高濕條件下,蠶如攝取水分多的桑葉,則會因排泄量大而使體內鹽分含量減少,血液滲透壓下降。
光照也是影響蠶業生產的重要氣象條件。在蠶卵胚胎點青期間,感光則發育快,點青後相反;到孵化階段,黑暗有抑制孵化的作用,故可採用控制感光的方法,使蠶卵孵化整齊一致。蠶有趨光特性,明飼育時集中分布於上層,暗飼育時疏散分布於上、中、下層。在上層的蠶容易感受熱量和攝食新鮮桑葉,因而就眠率高,蠶體較重。
氣流對飼育環境中空氣的鮮濁、蠶體水分的消耗和體溫的高低、蠶座的濕度、桑葉的新鮮程度等都有直接影響。養蠶期間,宜保持蠶座間有2~3厘米/秒的氣流,5 齡期有10~30厘米/秒的氣流。在無調溫設備的蠶室內,室外溫度和室內蠶架間的溫差在陰雨天較小;而晴天的溫差則可達2℃以上。蠶室頂部如無隔熱材料,室內不同高度部位的溫差大,不適合蠶的生長發育。春季的不利氣象條件在中國長江流域蠶區主要是低溫潮濕,而在西北等地區則主要是低溫乾燥;中國夏秋蠶生產的不利氣象條件主要是高溫乾燥和高溫高濕。不利的氣象條件可通過調節蠶室小氣候加以改善(見養蠶)。

氣象條件與柞蠶 柞蠶的主要飼料柞樹對氣候的適應性很強,其分布範圍大致在北緯22°~48°之間,其垂直分布可達海拔2000米左右。
柞蠶在野外放養,受氣溫、降水等氣象要素的影響極大。幼蟲生長發育的低限溫度為 8℃,高限為30℃,超越這個界限時很少結繭。柞蠶發育的適宜溫度為17~25℃,生產上實用最適溫度為22~25℃。溫度高於28℃時蠶多棲息葉下;低於20℃時,結繭率和繭質均不佳。在適溫範圍內,柞蠶生長發育的經過時間隨溫度的升高而縮短。
柞蠶在野外生活,喜雨,喜溫,好飲水。溫度適宜時,小蠶(1~3齡)在85~90%的相對濕度下生長良好;大蠶(4~5齡)則要求偏乾。相對濕度在88~90%時,小蠶期最短(18天);相對濕度達100%時,發育經過時間延長;若濕度低於70%,經過時間顯著延長。
光照和氣流對柞蠶幼蟲發育也有影響。黑暗飼育的比自然光照飼育條件下放養的發育遲緩。適當的風量、風速可以調節放養場地的小氣候環境,對柞蠶生長發育有利。小蠶期宜有1~4米/秒的風。5齡大蠶能抗禦10~15米/秒的風,但風速超過10米/秒時,不利於柞蠶的正常生長發育。

產區

中國的蠶桑生產除青海、西藏、寧夏外,遍及全國各地,主要分布在長江、珠江、黃河三大流域。長江流域全年可養蠶4~5次,產繭量占全國的80%以上,其中尤以四川、浙江、江蘇三省最為發達,湖北、湖南、安徽等省近年發展也快,四川省產繭量居全國首位,而浙江省湖州的產繭量居全國各縣(市)之首。珠江流域全年可養蠶7~8次,集中在廣東省的順德、中山等地,產繭量占全國的7%左右。近年來粵西和廣西新蠶區也有大的發展。黃河流域全年可養3~4次,主要集中在山東、山西、陝西、河北、河南等省,產繭量占全國6%。除此之外,新疆南部的和田和雲南楚雄、曲靖一帶,以及台灣的屏東、苗栗等縣也有生產。柞蠶主要產於遼寧、河南、山東和貴州等省,柞蠶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產量很不穩定。蓖麻蠶繭僅廣西、山東、湖南、安徽等省區有少量生產。天蠶在東北遼寧、吉林有少量生產。
管理體制 中國曾於1934年設蠶絲改良委員會,於1946年成立中國蠶絲公司,統管蠶種生產、蠶繭收購和絲綢產銷業務,並廣設蠶業指導所,繁育桑苗。1950年實行農、工、商分管體制。栽桑、養蠶和蠶種生產屬農業部門,蠶繭收購和銷售歸商業部門,繅絲織綢歸紡織工業部門,從中央到省、市、縣均設蠶業主管機構。1980年成立全國桑、蠶品種審定委員會,統一管理桑、蠶新品種的鑑定和推廣。原料繭由國家統一收購,國家採取穩定蠶繭價格政策,以保護農民利益。1982年成立中國絲綢公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