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寨村

道光十二年(1832年)屬三郎司轄地。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屬路團鄉三保所轄。 蟬寨村歷年來就有衛生員1人,接生員1人。

基本信息

村情概況

蟬寨村位於壩寨鄉境內西北面,距鄉政府駐地3公里。壩尚公路從寨中穿過,交通便利。該村東與壩寨村接壤,南與青寨村毗鄰,西與羅大村交接,北與器寨村毗鄰。海拔670米。年平均氣溫15―20℃左右,最高氣溫達35―36℃,最低氣溫零下4―5℃,無霜期220天。地理位置跨東經1080551,北緯260 121之間。總面積15.65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

明朝永樂十一年(1413)屬曹滴司轄地。
嘉靖三十六年(1517年)屬三郎司土舍轄地。
清朝順治十七年(1660年)屬直屬府管轄。
道光十二年(1832年)屬三郎司轄地。
民國初期屬興安保管轄。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屬路團鄉三保所轄。
解放後,1953年至1957―1959年屬器寨鄉管轄(後改為工區),1961年屬壩寨公社邊區,1963年復設器寨公社劃轉器寨公社。1984年改公社為鄉仍歸器寨鄉管理,1992年器寨鄉撤後一同劃歸壩寨鄉至今。

農業發展

蟬寨村轄6個村民小組,居住5個自然寨(即蟬寨、小蟬寨、下近、下土寨、上土寨)327戶、1695人。全村都是侗族,有7個姓氏(吳、石、楊、潘、段、胡、張)。耕地面積725.02畝,其中稻田面積675.38畝,土49.64畝,人均耕地0.48畝。
農業主產水稻、次為紅薯、豆類等作物。80年以前全面對低產田進行改造,但是以常規品種當家產量雖較低產田改造前有所增加,畝產也只能在600至700多斤徘徊。81年黨在農村政策改革以後,執行家庭聯產承包,民眾積極性提高,同時以優質雜交稻種替代常規品種,加上近年來農技部門推廣一系列科學種植技術,現在畝產提高到1000至1200餘斤,較80年前翻一番。
林業主產杉、松、雜木林等。97年以前林業是民眾收入的主渠道,砍伐量較多,從98年國家實施天然保護和近年來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後,現在境內森林覆蓋率為27.6%,杉、松、雜木林等儲藏量較為豐富。退耕還林後的竹林長勢茂盛。林業特產品有松脂、天麻。

經濟發展

92年以前,由於鄉鎮沒有建立市場民眾思想只限於小農經濟,沒有商品意識,收入渠道只有靠賣木材、養豬、賣米。1985年人均年收入僅119元。92年撤併建後,壩寨市場發展很快,拉動了地方各行各業的發展,目前有從事商業戶32戶、加工業14戶、運輸業26戶、飲食業10戶、建築業49戶、外出打工年均700餘人,此外家家開發松脂生產,餵養雜交豬。2010年人均年收入2026元。
村寨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91年修成人飲工程一處,解決2至3組民眾飲水。小蟬寨自籌3.8萬元修建寨腳水泥拱加建風雨橋一座。93年下近自籌4.8萬元修寨腳水泥拱加建木質風雨橋。95年修建750平方米,七個教室磚混教學樓。95年接通國家電網。96年修建蟬寨田壩中水泥拱橋,加建木質風雨橋和寨內“入角樓”。98年開通程控電話, 2001年修建教師宿舍樓三間二層木房。2002年主街道水泥硬化和修寨門,現在蟬寨村是全鄉唯一從嶺上搬遷到公路邊按城鎮規劃建設組成的新興侗寨。

教育發展

解放以來蟬寨村一直開辦一所完小至今。教師8人(全公辦),師資大專有5人,中師2人,高中文化1人,入學率100%,鞏固率100%。校園建設發展很快,解放初校舍在“務納”(地名),因地勢狹小,不能適應教育發展,82年搬遷到“寨金”校舍亦是木樓,裝修簡陋。96年民眾集資,政府助資興建一棟磚混結構9間7個教室二層教學樓。97年又建一幢木質三間二層宿舍,校園周邊建圍牆,院內有球場,坪子栽花種草,不但校園寬敞,而且環境十分幽美,確是育人成才的好地方。

衛生方面

蟬寨村歷年來就有衛生員1人,接生員1人。92年建成村級衛生室後,通過各種業務培訓,提高了醫務人員業務素質,現在一般小病都能在本村救治。同時經常協助鄉衛生院開展本村各項防疫工作,使人民身體健康得到保障。

地方傳統

蟬寨侗族具有忠厚、善良、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而且熱愛“唱情歌”、“堂歌”、“攔路歌”、“鬥牛”、“吹蘆笙”、“唱戲”等具有豐富侗族文化色彩的娛樂活動。隆重節日有過年、六月六、平安節等。
景物有:下近風雨橋、蟬寨風雨橋、八角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