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式管理

螞蟻式管理

螞蟻集結的時候能夠自我組織——不需要任何領導人監督,就形成一支很好的團隊;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根據環境變動,迅速調整,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兩位學者把這種能力稱為“蜂群智慧"(swarm intelligence),並把這種智慧運用到工廠排程,人員組織,甚至策略擬定上。

概述

螞蟻式管理螞蟻式管理
螞蟻根本不是什麼聰明的小小工程師、建築師,或是戰士——至少作為單獨的個體時不是。在決定下一步要做什麼這方面,大多數螞蟻是一點概念也沒有的。“你觀察一隻正在努力完成某件事情的螞蟻,一定會對它的笨拙印象深刻。”美國史丹福大學生物學家黛博拉·高登說。

螞蟻總能找出最短的路徑,把食物搬回家。當發現食物時,兩隻螞蟻同時離開巢穴,分別走兩條路線到食物處。較快回來的,會在其路線釋放出較多的化學外激素作為記號。因此,其他同伴聞到較重的味道時,自然就會走較短的路線。這個智慧靠的是兩個簡單原則:留下外激素,以及追隨足跡。

運用這個簡單原則,可以解決複雜問題。例如,電信網路從夏威夷到巴黎必須經過很多節點,聰明的系統必須能自動避掉塞車的地方。惠普實驗室發展出一個方法,設計大批軟體使用者不斷流動,在網路間留下資訊,就像螞蟻留下外激素一樣,電話就追隨這些資訊來連線。當一個路線塞車,這條路線的使用者也會塞車,自然發出訊號,這條路線就放棄,電話改走比較順暢的路線,讓塞車迅速緩解。

特點

螞蟻式管理螞蟻式管理
“沒有老大”

如果這樣,地球上的螞蟻活得這么成功,又該如何解釋?這1.4億年來它們一定學會了什麼。

“螞蟻並不精明,”高登說,“精明的是蟻群。”一個蟻群能夠解決的問題,是單只螞蟻不可能辦得到的,例如找到通往最佳食物來源的最短路徑、保衛領土不被入侵。個別的螞蟻可能是一個個小笨瓜,一旦形成群體,卻能對環境做出迅速有效的反應,而它們靠的就是“群體智慧”。

這種智慧的來源,引出了自然界的一個根本問題:單獨的行動如何綜合成群體的複雜行為?幾百隻蜜蜂怎么對蜂巢的重大問題做決定?是什麼因素讓鯡魚群的動作配合得天衣無縫,能夠瞬間同時改變方向?這些動物並不明白整個大局,但每一隻都對群體的成功有貢獻。它們的集體能力,讓最了解這些動物的生物學家感到不可思議。不過,在過去這幾十年間,研究人員已經有了一些有趣的見解。

拿蟻群來說,一個蟻群成功的關鍵之一就是沒有誰是“老大”。沒有螞蟻將軍在指揮螞蟻戰士,沒有螞蟻經理在命令螞蟻員工;蟻后只負責產卵,並不擔任領導角色。就算是一個有50萬隻螞蟻的蟻群,在沒有任何管理的情況下仍能運作得很好。蟻群依賴的是個體間數不清的互動,每一隻都依靠簡單的法則行事。

以分配工作為例,在高登研究紅收穫蟻美國亞利桑那州沙漠,有一個蟻群每天早上會計算要派多少只工蟻出去覓食。數量視情況而定:覓食蟻最近是否在哪裡發現了大量的美味種子?有的話,就得多派些螞蟻去把它搬回來;昨夜的暴風雨打壞了蟻窩?那么就要多留些修繕工蟻來幫忙修補。一隻螞蟻有可能今天是修繕蟻窩的,明天是收集垃圾的,如果沒有誰是主管,蟻群要怎么做這些安排呢?對此,高登有一套理論。

原則

螞蟻式管理螞蟻式管理
螞蟻的另一個分工模式是彈性分工。一隻螞蟻搬食物往回走時,碰到下一隻螞蟻,會把食物交給它,自己再回頭,碰到上游的螞蟻時,將食物接過來,再交給下一隻螞蟻。螞蟻要在哪個位置換手不一定,唯一固定的是起始點和目的地。一家大型零售連鎖店就運用這個模式,來管理其物流倉儲中心。以前該倉儲中心用區域方式來撿貨,除非上一手完成工作,下一手不能接手。以書為例,一個人專門負責裝商業書,另一個人專門負責裝兒童書。

經過研究,該物流中心改用“螞蟻模式\",一個人不斷揀出產品,一直到下游有空來接手工作後,再回頭接手上游工作。研究人員用電腦模擬運算發現,運用這個模式時,應該將速度最快的員工放在最末端,速度最慢的放在一開始,如此是最有效率的。該倉儲中心通過這種方法,生產力比之前提高了30%。兩位學者指出,這種蜂群智慧有三種優勢:一、彈性,可以迅速根據環境變化進行調整;二、強韌,即使一個個體失敗,整個群體仍然可以運作;三、自我組織,不需要太多從上而下的控制或管理,就能自我完成工作。這些正是今天多變的環境中企業最需要具備的特質。

遵循規則

螞蟻式管理螞蟻式管理
螞蟻靠接觸和氣味來溝通。當一隻螞蟻碰上另一隻螞蟻時,它會上前嗅聞,以了解對方是否為自己人,之前在哪裡工作(在蟻窩外工作的螞蟻,氣味跟待在窩裡的螞蟻不一樣)。通常覓食蟻每天都會等到清晨外出的巡邏蟻返回,再離開蟻窩。巡邏蟻進入蟻窩時,會跟覓食蟻碰一下觸角。“覓食蟻和巡邏蟻的碰觸是一種刺激,告訴覓食蟻該外出了,”高登說,“不過覓食蟻需要和幾隻巡邏蟻碰觸,每次間隔不超過10秒,之後才會出去。”

為了看看這是怎么運作的,一天早上,高登和她的研究搭檔麥可·格林把剛離巢的巡邏蟻捉起來,等了半個小時,再以固定的時間間隔把玻璃珠丟進蟻窩入口,模擬螞蟻回巢。珠子有的塗了巡邏蟻的氣味,有的塗了修繕蟻的氣味,有的沒有氣味。結果,只有塗了巡邏蟻氣味的珠子會刺激覓食蟻離巢。“覓食蟻沒找到食物不會回巢,”高登說,“食物愈少,覓食蟻花在找食物和回巢上的時間愈久;食物愈多,回巢也愈快。所以沒有誰在決定今天是不是覓食的好日子,是集體在決定。”

這就是群體智慧的道理:簡單的動物遵循簡單的規則,每個個體根據局部資訊來行事,沒有一隻螞蟻知道整體的情形。在牛津和普林斯頓大學任教的生物學家伊恩·庫贊說:“再複雜的行為,也能用相當簡單的互動來協調。”

化解分歧

螞蟻式管理螞蟻式管理
美國緬因州南岸一座海風輕拂的小島上,生物學家湯瑪斯·西利研究蜜蜂善於做決定的神奇本領已經有一陣子了。由於一個蜂巢里最多有5萬隻工蜂,蜜蜂因此演化出可化解個體間爭議、求得群集最大利益的方法。過去10年來,西利和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寇克·菲舍爾等人,一直在研究蜂群是怎么選擇新家的。晚春一到,蜂巢開始變得擁擠,蜂群通常會分家,蜂后、部分雄蜂和半數工蜂會飛行一小段距離,聚集在一根樹枝上。蜂群就在那裡露宿,由小部分蜜蜂去找新房。最理想的築巢地點是在離地夠高的樹洞裡,有朝南的小孔作為入口,內部有空間容納幼蟲和蜂蜜。蜂群一旦選好地點,通常不會再搬,因此選擇必須正確無誤。

西利的團隊想知道這是怎么辦到的,他們把幾個4000隻左右的小型蜂群運到“淺灘海洋試驗室”所在的阿普多爾島,把每個蜂群都放走,讓蜜蜂去找他們放在島嶼一邊的蜂巢箱。這座一公里長的小島上有很多灌木,但幾乎沒有喬木或其他適合築巢的地方。在一項試驗中,他們放了5個巢箱,其中4個不夠大,一個差不多剛剛好。很快,5個箱子周圍都出現了偵察蜂,這些偵察蜂回到蜂群時都跳起了搖擺舞,催促其他偵察蜂也去瞧一瞧。每一支舞的強度反映出偵察蜂對該築巢地點的熱衷程度。過了一段時間,已有幾十隻偵察蜂跳得非常起勁,有的支持這個地點,有的支持那個地點;每隻巢箱周圍都有一群蜜蜂嗡嗡起舞。

決定的那一刻不是發生在主蜂群內,而是在外面,在偵察蜂聚集的巢箱周圍。只要有一個巢箱入口的偵察蜂在15隻左右(這個門檻已由其他試驗證實),那隻箱子周圍的蜜蜂感覺出法定數目已經達到,便會回到蜂群中宣布這個訊息,新家選定了。“這是一場比賽,”西利說,“哪一個地點會最先累積到15隻蜜蜂呢?”從被選中的巢箱返回的偵察蜂會分散到蜂群中,發出搬家的訊號。一旦全部蜜蜂都準備好了,蜂群就會一起飛到新家。果不其然,新家就是5個箱子中最理想的那個。

蜜蜂的決定規則是廣納不同選項,鼓動各種想法的自由競爭。這些規則讓西利大為嘆服,他現在把它用在康奈爾大學自己擔任系主任的系裡。“我把從蜜蜂身上學到的東西用在系務會上。”他說。西利要與會人員找出所有可能性,把各自的想法拿出來討論一番,然後進行不記名投票。“蜂群就是這么做的,這種做法使一個團體有時間讓最好的想法浮現,並獲得採納。一般人通常都很願意接受這樣的做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