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眼底風光留不住

這首詞說的是眼前的風光,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現在的景象,下一秒就成為了過去。

作品原文

蝶戀花·眼底風光留不住
眼底風光留不住。和暖和香,又上雕鞍去。欲倩菸絲遮別路,垂楊那是相思樹。
惆悵玉顏成閒阻①。何事東風,不作繁華主。斷帶依然留乞句②,斑騅一系無尋處。

作品註解

①惆悵句:謂使人痛苦惆悵的是你那美麗的容顏再也見不到了。 閒阻,猶間阻,阻隔之意。此處引申為無由相見。②斷帶二句:意謂割斷的衣帶上還留有請求你寫的詩句,可你卻早別我遠去了。斷帶,割斷了的衣帶。這裡暗用李商隱《柳枝詞序》所敘故事。序云:商隱從弟李讓山遇洛中里女子柳枝,誦商隱《燕台詩》,“柳枝驚問:‘誰人有此,誰人為是?’讓山謂曰:‘此吾里中少年叔耳。’柳枝手斷長帶,結讓山為贈叔,乞詩。”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納蘭氏,世居開原東之葉赫河畔,滿洲正黃旗人。其父為康熙朝太傅明珠。康熙十四年(1675),年方二十歲的納蘭性德科考應殿試,賜進士出身。選授一等侍衛。凡康熙出行,其必扈從。納蘭性德雖為皇帝近侍,卻以詩文名世,《中國文學史》將其列為清代最有成就的詞人之一。其少年聰穎,通曉漢滿文章,喜古文,工詩文,尤長於填詞。詞風清新自然,全無矯揉造作之痕。其所作《出榆關》被列為高等學校古文學範文。國學大師王國維稱其"北宋以來,一人而已"。納蘭性德英年早逝,康熙二十四年(1685),其身患寒疾,七日不汗而死,時年僅三十歲。康熙皇帝深為痛悼,特派使賜奠。納蘭性德一生雖短,但著述豐厚。留世的有同友人陸元輔合訂的《刪補大易集議漢萃言》、《陳氏水記集說補正》38卷,刻《通志堂九經解》1800餘卷,著有《通志堂詩集》5卷,詞4卷,文5卷,《清詩別裁集》10卷,《令詞選》2卷,《淥水亭雜感》4卷,《熙朝雅頌集》18卷,《全唐詩選》、《詞韻正略》、《湛園文稿》、《葦間詩集》等。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納蘭氏,世居開原東之葉赫河畔,滿洲正黃旗人。其父為康熙朝太傅明珠。康熙十四年(1675),年方二十歲的納蘭性德科考應殿試,賜進士出身。選授一等侍衛。凡康熙出行,其必扈從。納蘭性德雖為皇帝近侍,卻以詩文名世,《中國文學史》將其列為清代最有成就的詞人之一。其少年聰穎,通曉漢滿文章,喜古文,工詩文,尤長於填詞。詞風清新自然,全無矯揉造作之痕。其所作《出榆關》被列為高等學校古文學範文。國學大師王國維稱其"北宋以來,一人而已"。納蘭性德英年早逝,康熙二十四年(1685),其身患寒疾,七日不汗而死,時年僅三十歲。康熙皇帝深為痛悼,特派使賜奠。納蘭性德一生雖短,但著述豐厚。留世的有同友人陸元輔合訂的《刪補大易集議漢萃言》、《陳氏水記集說補正》38卷,刻《通志堂九經解》1800餘卷,著有《通志堂詩集》5卷,詞4卷,文5卷,《清詩別裁集》10卷,《令詞選》2卷,《淥水亭雜感》4卷,《熙朝雅頌集》18卷,《全唐詩選》、《詞韻正略》、《湛園文稿》、《葦間詩集》等。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納蘭氏,世居開原東之葉赫河畔,滿洲正黃旗人。其父為康熙朝太傅明珠。康熙十四年(1675),年方二十歲的納蘭性德科考應殿試,賜進士出身。選授一等侍衛。凡康熙出行,其必扈從。納蘭性德雖為皇帝近侍,卻以詩文名世,《中國文學史》將其列為清代最有成就的詞人之一。其少年聰穎,通曉漢滿文章,喜古文,工詩文,尤長於填詞。詞風清新自然,全無矯揉造作之痕。其所作《出榆關》被列為高等學校古文學範文。國學大師王國維稱其"北宋以來,一人而已"。納蘭性德英年早逝,康熙二十四年(1685),其身患寒疾,七日不汗而死,時年僅三十歲。康熙皇帝深為痛悼,特派使賜奠。納蘭性德一生雖短,但著述豐厚。留世的有同友人陸元輔合訂的《刪補大易集議漢萃言》、《陳氏水記集說補正》38卷,刻《通志堂九經解》1800餘卷,著有《通志堂詩集》5卷,詞4卷,文5卷,《清詩別裁集》10卷,《令詞選》2卷,《淥水亭雜感》4卷,《熙朝雅頌集》18卷,《全唐詩選》、《詞韻正略》、《湛園文稿》、《葦間詩集》等。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納蘭氏,世居開原東之葉赫河畔,滿洲正黃旗人。其父為康熙朝太傅明珠。康熙十四年(1675),年方二十歲的納蘭性德科考應殿試,賜進士出身。選授一等侍衛。凡康熙出行,其必扈從。納蘭性德雖為皇帝近侍,卻以詩文名世,《中國文學史》將其列為清代最有成就的詞人之一。其少年聰穎,通曉漢滿文章,喜古文,工詩文,尤長於填詞。詞風清新自然,全無矯揉造作之痕。其所作《出榆關》被列為高等學校古文學範文。國學大師王國維稱其"北宋以來,一人而已"。納蘭性德英年早逝,康熙二十四年(1685),其身患寒疾,七日不汗而死,時年僅三十歲。康熙皇帝深為痛悼,特派使賜奠。納蘭性德一生雖短,但著述豐厚。留世的有同友人陸元輔合訂的《刪補大易集議漢萃言》、《陳氏水記集說補正》38卷,刻《通志堂九經解》1800餘卷,著有《通志堂詩集》5卷,詞4卷,文5卷,《清詩別裁集》10卷,《令詞選》2卷,《淥水亭雜感》4卷,《熙朝雅頌集》18卷,《全唐詩選》、《詞韻正略》、《湛園文稿》、《葦間詩集》等。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納蘭氏,世居開原東之葉赫河畔,滿洲正黃旗人。其父為康熙朝太傅明珠。康熙十四年(1675),年方二十歲的納蘭性德科考應殿試,賜進士出身。選授一等侍衛。凡康熙出行,其必扈從。納蘭性德雖為皇帝近侍,卻以詩文名世,《中國文學史》將其列為清代最有成就的詞人之一。其少年聰穎,通曉漢滿文章,喜古文,工詩文,尤長於填詞。詞風清新自然,全無矯揉造作之痕。其所作《出榆關》被列為高等學校古文學範文。國學大師王國維稱其"北宋以來,一人而已"。納蘭性德英年早逝,康熙二十四年(1685),其身患寒疾,七日不汗而死,時年僅三十歲。康熙皇帝深為痛悼,特派使賜奠。納蘭性德一生雖短,但著述豐厚。留世的有同友人陸元輔合訂的《刪補大易集議漢萃言》、《陳氏水記集說補正》38卷,刻《通志堂九經解》1800餘卷,著有《通志堂詩集》5卷,詞4卷,文5卷,《清詩別裁集》10卷,《令詞選》2卷,《淥水亭雜感》4卷,《熙朝雅頌集》18卷,《全唐詩選》、《詞韻正略》、《湛園文稿》、《葦間詩集》等。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納蘭氏,世居開原東之葉赫河畔,滿洲正黃旗人。其父為康熙朝太傅明珠。康熙十四年(1675),年方二十歲的納蘭性德科考應殿試,賜進士出身。選授一等侍衛。凡康熙出行,其必扈從。納蘭性德雖為皇帝近侍,卻以詩文名世,《中國文學史》將其列為清代最有成就的詞人之一。其少年聰穎,通曉漢滿文章,喜古文,工詩文,尤長於填詞。詞風清新自然,全無矯揉造作之痕。其所作《出榆關》被列為高等學校古文學範文。國學大師王國維稱其"北宋以來,一人而已"。納蘭性德英年早逝,康熙二十四年(1685),其身患寒疾,七日不汗而死,時年僅三十歲。康熙皇帝深為痛悼,特派使賜奠。納蘭性德一生雖短,但著述豐厚。留世的有同友人陸元輔合訂的《刪補大易集議漢萃言》、《陳氏水記集說補正》38卷,刻《通志堂九經解》1800餘卷,著有《通志堂詩集》5卷,詞4卷,文5卷,《清詩別裁集》10卷,《令詞選》2卷,《淥水亭雜感》4卷,《熙朝雅頌集》18卷,《全唐詩選》、《詞韻正略》、《湛園文稿》、《葦間詩集》等。 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納蘭氏,世居開原東之葉赫河畔,滿洲正黃旗人。其父為康熙朝太傅明珠。康熙十四年(1675),年方二十歲的納蘭性德科考應殿試,賜進士出身。選授一等侍衛。凡康熙出行,其必扈從。納蘭性德雖為皇帝近侍,卻以詩文名世,《中國文學史》將其列為清代最有成就的詞人之一。其少年聰穎,通曉漢滿文章,喜古文,工詩文,尤長於填詞。詞風清新自然,全無矯揉造作之痕。其所作《出榆關》被列為高等學校古文學範文。國學大師王國維稱其"北宋以來,一人而已"。納蘭性德英年早逝,康熙二十四年(1685),其身患寒疾,七日不汗而死,時年僅三十歲。康熙皇帝深為痛悼,特派使賜奠。納蘭性德一生雖短,但著述豐厚。留世的有同友人陸元輔合訂的《刪補大易集議漢萃言》、《陳氏水記集說補正》38卷,刻《通志堂九經解》1800餘卷,著有《通志堂詩集》5卷,詞4卷,文5卷,《清詩別裁集》10卷,《令詞選》2卷,《淥水亭雜感》4卷,《熙朝雅頌集》18卷,《全唐詩選》、《詞韻正略》、《湛園文稿》、《葦間詩集》等。

作品賞析

“眼底風光留不住。和暖和香,又上雕鞍去”在一個風和日麗、到處都散發著縷縷芳香日子裡,伴隨著溫暖的陽光,他踏著輕鬆的腳步登上了馬鞍,開始了一天悠閒的騎馬游賞。他是知情者,所以喜歡慢慢觀賞河邊的一切,望著這些熟悉的景物,內心那股思念不由得湧上心頭。“欲倩菸絲遮別路,垂楊那是相思樹”他的馬兒慢慢地走到垂柳旁,一陣清風吹來,弱柳被風兒拂動著,若隱若現地遮擋著他前進的道路,他伸手撫摸著這些調皮的楊柳,輕輕地說:綠柳,請別遮擋我前進的路,難道你也想挽留我嗎?伊人不在,心中的落寞與思念此時只能化作親切地慰藉,寄託於清風,讓她帶走他的思念。那逝去的容顏已是陰陽相隔,即使清風帶去我的思念也無法傳達到伊人的身邊。此時東風吹起,繁華美景落下蕭蕭的是他的嘆息。也許這注定他一生只能在惋惜中思念。不斷地追尋的只是一片幻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