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600

蛟龍-600

“蛟龍-600”是中國自主研發的大型水陸兩用飛機;作為一款單船身四發渦輪螺旋槳式綜合救援飛機,將主要用來執行大型滅火及水上救援任務。“蛟龍”600飛機採用三人機組,雙人駕駛,一名機械師;飛機採用大長寬比船身式、懸臂梯形上單翼;“T”型尾翼、前三點可收放式起落架布局,機翼前緣安裝4台WJ6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可以在陸上跑道長度不小於1800米、寬度不小於35米的機場和長1500米、寬200米、深2.5米的水域起降。2014年5月,“蛟龍”600飛機研製已進入工程製造階段,機體零件製造已經開始,2014年底完成結構大部件製造,及機載設備的交付。2015年3月17日,在中航工業成飛民機實現機頭交付;7月17日,蛟龍-600機身段完成對接。2016年7月23日,AG600在珠海總裝下線。2017年4月29日,蛟龍-600在珠海首次地面滑行試驗成功。

基本信息

飛機特點

AG600AG600
“蛟龍-600”為在水轟-5的基礎上研製並改進的綜合救援飛機,大小與A320相差不多,最大起飛重量可達53.5噸,最大航程超過5000公里。為世界上最大的一款水陸兩用飛機,可以在陸地和水面上起降,採用三人機組,雙人駕駛,一名機械師。

蛟龍600飛機,採用大長寬比船身式、懸臂梯形上單翼;“T”型尾翼、前三點可收放式起落架布局,採用綜合航電系統,配備紅外探測和光學照相等搜尋、探測設備;配裝投汲水系統、水上救援的緊急救護設施,主要包括危重傷病員鋪位、救護艇、救護衣、擔架、簡易緊急手術設施和藥品等。

“蛟龍-600”,可實現快速高效地撲滅森林火災和及時有效地進行海難救護。蛟龍600”一次汲水時間不大於20秒,可在水面停泊實施救援行動,一次最多可救護50名遇險人員。

“蛟龍-600”飛機按“一機多型、水陸兩棲、系列發展”的設計思想進行設計,可根據用戶的需要加裝必要的設備和設施,以實現海洋環境監測、資源探測、客貨運輸等任務的需要。

“蛟龍-600”利用其載荷相對較多、飛行速度慢、飛行高度低等特點,在撲滅高層建築、森林火災的時候能夠‘揚長避短’。再加上能在水面起降、汲水迅速、投水準確的特點,可以及時撲滅高層建築和森林發生的火災。飛機可在水源與火場之間多次往返,投水滅火,堪稱最專業的“救火機”。

裝配、試飛都將在中航通飛華南飛機工業有限公司進行,而零部件生產則依託中國國內其他飛機製造企業。該機型研製成功後,將一舉超越日本的US-2水上飛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水陸兩棲飛機。

性能參數

初估數據

2012年前後的初期預估數據與2014年開始生產、2016年7月23日總裝下線(一期產品)數據,有差別:
最大航程,初期預估5300公里,總裝下線報導是4500公里;最大平飛速度,原預估555公里,總裝下線報導是500公里;起降抗浪高度,原預估2.8米,一期產品介紹為2米。這些差別說明,一期產品非常謹慎,個別方面降低了標準,初期預估的標準需要二期產品才能達到。

一期產品

一期產品即2014年開始生產、2016年7月23日總裝下線的飛機。
機身長:37米翼展:38.8米(與波音737相當)。
參考數據
動力系統 機翼前緣安裝4台單船身四發WJ6渦輪螺旋槳發動機
最低穩定飛行高度 50米
起降抗浪高度 2.8米
最大平飛速度 為每小時555公里
最大起飛重量 48000千克
最大航程 5300公里
汲水 20秒內12000公升
投水高度 (相對樹梢)30~50米
投水命中率 大於98%
陸上跑道 機場長度不小於1800米、寬度不小於35米
水域起降 長1500米、寬200米、深2.5米

研發歷史

針對水轟5

歷史看,蛟龍-600是中國低檔的水棲飛機水轟5時隔30年的繼任者。
水轟-5是中國自行研製的水上反潛轟炸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上飛機之一,其先輩蘇聯別-6型。水轟-5於1968年批准研製,原型機由哈爾濱飛機製造公司製造,1976年首飛成功,1986年正式服役。由於機載設備存在明顯缺陷,無法達到軍方要求,水轟-5最終未能投入大批量生產。水轟-5包括原型機在內只生產了7架,最終服役4架,配備於北海艦隊航空兵。水轟5以僅服役4架的數量使用了近30年。
水轟5隻能在水上起降,然後像鱷魚一樣爬回岸上基地。中國需要大型兩棲飛機。長達30年的時間內水轟-5孤獨等待。
由於中國水上飛機數量稀少且機體陳舊,海上遠程搜救一直是中國海軍的一大短板。大型水上飛機對中國來說,雖然在很多領域都能得到廣泛套用,都是急需品種。由於其具有可執行多項特種任務的強大功能,因此市場潛力巨大。
當時比較1:俄羅斯大型兩棲飛機別-200是世界上最大的兩棲飛機,設計用於消防、搜救、海上巡邏、貨運和乘客運送,可裝載12噸水,7.5噸貨物,或72名乘客。
當時比較2:日本最新的水上飛機或大型兩棲飛機US-2的空重為25.6t、航程4600km、巡航速度480km/h、實用升限7195m。中國AG600有27.8t空重、4500km航程、500km/h巡航速度。

開始研製

AG600AG600
現代水陸兩用飛機在很多套用領域裡已被直升機所取代,但是它在森林或城市滅火方面仍有獨特的作用。高層建築和森林一旦發生火情,由於地面消防力量不足,直升飛機因載荷相對較小也是‘杯水車薪’。

2009年6月,經中國國家有關部門批准,中航工業特飛所作為總設計師單位,中航通飛公司作為責任主體,開展研製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以下簡稱“蛟龍”600飛機),“蛟龍”600飛機的研製工作全面展開。

2009年9月5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正式對外宣布,啟動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研製項目。該飛機定名為“蛟龍-600”,在2014年取得中國民航型號合格證後,在珠海實現批量生產。

2012年10月22日,中航工業通飛與西飛深入洽談合作研製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蛟龍”600,在合作方式、研製經費、研製進度等方面達成共識,簽署了中機身、中央翼、外翼部件段研製框架協定。西飛將承擔“蛟龍”600機身、機翼等部件的詳細設計和生產製造等任務。中航工業通飛、陝飛共同簽署了“蛟龍”600飛機項目中後機身、後機身和尾翼部件段研製合作框架協定,雙方攜手合作正式拉開帷幕。此次合作不僅加深了“蛟龍”600向大型滅火、水上救援及水陸兩棲飛機領域深入,也有助於陝飛加快向通用飛機市場的邁進步伐。陝飛在運-8系列飛機研製上擁有豐富的經驗和矚目的成果,這對順利完成“蛟龍”600飛機中後機身、後機身及尾翼部件段全部研製工作大有裨益。陝飛將全力支持“蛟龍”600的項目研製,在充分發揮好自身固有的經驗、研製優勢基礎上,為該項目提供最為優良、穩定的技術支持,力爭雙方合作向縱深化發展。

2014年5月,蛟龍600飛機研製已進入工程製造階段,機體零件製造已經開始,2014年底完成結構大部件製造,及機載設備的交付。

2014年5月20日,蛟龍600飛機水密試驗件在中航工業西飛國航廠順利下架,標誌著蛟龍600項目在國航廠的研製進入新階段。水密試驗件是蛟龍600飛機中機身下船體水箱的模擬結構件,該項目2014年4月5日在國航廠正式開工,後續該試驗件還將進行氣密和水密試驗。

2014年7月27日,中國國產大型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TA600現已完成設計工作,全面投入試製。2014年底,其結構大部件有望交付該公司裝配。

2014年12月29日,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AG600(蛟龍00)首個大部件中機身在中航飛機西安分公司下架,標誌著AG600的試製工作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2015年3月17日在中航工業成飛民機實現機頭交付。

2015年7月17日,在中航工業通飛珠海基地機身正式對接完成,全面進入總裝階段。這是AG600研製進程中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

2016年1月23日,作為我國自出研製的“三個大飛機”之一的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AG600起落架在長沙交付。

總裝下線

2016年7月23日,AG600在中航工業通飛珠海基地總裝下線。

試車成功

2017年2月14日,國產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AG600全部4台發動機首次試車成功,標誌著其相關係統綜合驗證狀態良好,為該型飛機2017年上半年在珠海首飛奠定了基礎。

地面滑行試驗

2017年4月29日,蛟龍-600在珠海首次地面滑行試驗成功。

各方合作

中航工業各單位通力合作,中航工業通飛作為責任主體,中航工業特飛所/中航通飛研究院作為總設計師單位,中航通飛華南公司作為飛機主承制單位,統籌行業力量,開展飛機研製。其中中航工業成飛民機承擔機頭的製造,中航飛機西安分公司承擔中機身和機翼的製造,中航飛機漢中分公司承擔後機身和尾翼的製造,中航通飛華北公司承擔發動機短艙的製造,中航工業復材中心承擔碳纖維複合材料部件的製造,中航工業南方承擔發動機的研製工作,其餘主要部件和系統也由中航工業所屬相關單位研製。

研發意義

打破壟斷

AG600型號研製之初,在兩棲飛機的一些技術空白領域,曾經尋求國際合作,幾年下來,
國外主要水陸兩棲飛機研製公司以種種理由拒絕合作;但隨著型號的進展,隨著中國自身關鍵技術取得突破之後,國外公司反而主動找上門來,請求共同研製或合作生產。
中國研製並自行設計製造的新型水陸兩用飛機——蛟龍600在珠海航展上全面亮相的訊息引起廣泛關注。
截止2009年,國際上具有研發生產水陸兩棲飛機能力的,只有俄羅斯、美國、法國、加拿大等少數幾個西方已開發國家,其中以俄羅斯的研發水平最高。
俄“Be103”和“Be200”、法國"Akoya"、加拿大"龐巴迪415"等兩棲飛機占據了全球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
主要比較對象:當時國際上功能最先進的大型水陸兩用飛機——日本US-2。
中國,外形上一些類似日本US-2水上飛機,但是有重大區別。
此前世界上只有俄羅斯(米-26能汲水15噸)、日本(日本US-2載人近30)擁有大型水陸兩棲飛機。但無論從航程還是載重量上,AG600都是目前世界最高水平。AG600在軍事上用途廣泛,特別是反潛、反艦能力都是陸基反潛和反艦型大飛機所沒有的。AG600因為要在水面上降落,她的海上的低空性能是波音737改裝的P8所不具備的,P8要在幾百米甚至1000米以上投擲反潛魚雷,AG600隻要十幾米就行。

奠定基礎

2016年7月23日,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簡稱“中航工業”)研製的國產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AG600(以下簡稱“AG600飛機”)01架機在珠海實現總裝下線,標誌著該型機首架機機體結構和機載系統安裝工作正式完成,全面進入地面聯調聯試階段,也標誌著AG600飛機項目工程研製工作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為下一步首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作為我國“三個大飛機”之一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承載著國家和民族的使命。AG600飛機總裝成功下線,是繼我國自主研製的大型運輸機運-20實現交付列裝、C919大型客機實現總裝下線之後,我國在大飛機領域研製工作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填補了我國在大型水陸兩棲飛機的研製空白,為我國大飛機家族再添一名強有力的“重量級選手”,對增強我國綜合國力,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重要意義。
AG600是當今世界在研的最大一款水陸兩棲飛機,是為滿足森林滅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要,我國首次研製的大型特種用途民用飛機,是國家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急需的重大航空裝備,對提升國產民機產品供給能力和水平,有效促進我國應急救援航空裝備體系建設的跨越式發展,對我國實現“一帶一路”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和我國國民經濟發展與轉型升級,都具有重大意義。AG600飛機亦是中航工業落實國家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戰略、探索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重大實踐項目。
AG600飛機作為國家航空工業重大工程研製項目,2009年6月經國家正式批覆立項;2012年攻克關鍵技術,完成初步設計;2013年完成詳細設計;2014年全面轉入試製;2015年機體大部件陸續交付和部件總裝。2016年4月完成中央翼與外翼對接,6月份完成了機體結構裝配、機載設備安裝、電纜敷設、導管安裝等工作,並於7月23日正式完成總裝下線。項目研製相關試驗試飛等工作穩步開展,計畫2016年底實現首飛。目前,AG600項目已獲得意向訂單17架。
AG600飛機總體技術水平和性能達到當前國際同類飛機的先進水平,完全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並滿足中國民航適航規章要求。AG600飛機採用單船身、懸臂上單翼和前三點可收放式起落架布局;選裝4台國產渦槳-6發動機;機長37米,翼展38.8米,機高12.1米(外部尺寸與波音737相當);最大起飛重量53.5噸,最大巡航速度500公里/小時,最大航時12小時;最大航程4500公里;20秒內可一次汲水12噸,單次投水救火面積可達4000餘平方米,抗浪能力不低於2米,具備執行森林滅火、水上救援等多項特種任務能力,根據需要加改裝後,可滿足執行海洋環境監測與保護、資源探測、島礁補給、海上緝私與安全保障、海上執法與維權等多任務需要,尤其是可為“海上絲綢之路”航行安全提供最快速有效的支援與安全保障,可實現陸地和水面起降,在水源與火場之間多次往返執行投水滅火作業。
除水面低空搜尋外,AG600飛機還可在2米高海浪的複雜氣象條件下實施水面救援行動,水上應急救援一次可救護50名遇險人員,提供了開展中遠海距離水上救援工作的保證。AG600飛機在海上救援方面與船舶相比優勢在於速度快,該型機速度是救撈船舶的十倍以上。
AG600飛機的研製按照“主承制商-供應商”的“大協作”模式,中航工業構建了以中航工業通飛公司作為責任主體,以中航工業特飛所/中航通飛研究院作為總設計師單位,中航工業通飛華南公司作為主承制單位,充分利用中航工業及其他行業和民營企業的資源開展型號研製工作的研製體系。據統計,全機共有5萬多個結構及系統零部件、近120萬個標準件,98%的結構及系統零件由國內供應商提供;全機機載成品90%以上為國產產品。國內共有20個省市、150多家企事業單位、十餘所高校的數以萬計的科研人員參與了項目研製。
作為國務院立項批覆的三個大型民用飛機項目之一,AG600飛機借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的出台,及通用航空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而重點扶持的東風,以集成創新為手段,立足國內通用航空發展現有基礎,實現數位化管理,建立產品集成創新體系。同時,AG600研製所採用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對我國經濟和科技發展、基礎學科進步及航空強國建設具有重要的帶動輻射作用,帶動了國內一批民用航空裝備製造業企業發展,在我國民機產業發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AG600的研製將有效提升民族工業的發展水平,有力地促進了通用航空產業的“大跨越”;同時,促進了中航工業有效融入區域發展經濟圈,實現中航工業與廣東省及珠海市政府的“大融合”。
AG600飛機在研製過程中,攻克了氣水動融合布局設計與試驗技術,高抗浪船體設計與試驗技術,複雜機構高支柱起落架設計製造技術,海洋環境下腐蝕防護與控制設計技術,氣水密鉚接製造技術,機翼薄壁高筋整體壁板噴丸成型技術,多曲變截面船體結構裝配製造技術等多項技術難關,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水陸兩棲飛機設計研發技術體系,全面提升我國水面飛行器(包括水上飛機、水陸兩棲飛機、地效飛機等)的設計和製造能力,為新型水面飛行器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主要作用

多面手

蛟龍600蛟龍600
總的來說,AG600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水陸兩棲飛機,是國家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急需的重大航空裝備,中國大飛機三劍客都是國之重器。“AG600飛機成功下線,
是我國繼自主研製的大型運輸機運-20交付列裝、大型客機C919總裝下線後,在大飛機領域研製工作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填補了我國在大型水陸兩棲飛機的研製空白。”中航工業副總經理耿汝光說。
多面手:AG600具備執行森林滅火、水上救援等多項特種任務能力。根據需要加改裝後,可滿足執行海洋環境監測、資源探測、島礁補給、海上緝私與安全保障、海上執法與維權等多任務需要。
我國森林面積廣闊,且這些地域人煙稀少,近兩年自然原因導致的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頻發;我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尤其是南海海域南沙群島諸多島礁距離海岸遙遠。因此我們需要具備強大自然災害預警、處置和遠海水上救援能力的大飛機。
相比直升機,它的起降條件更低,不容易受惡劣天氣的影響,因此更容易勝任任務。
AG600在20秒內可一次汲水12噸。可對火災進行“水轟炸”。AG600在降落和滑行的過程中,就能夠把12噸水汲滿,無需停頓,隨後直接趕赴火區投水滅火。相比消防直升機,水陸兩棲飛機航程遠、速度快、
載重量大。可以以更快的速度趕到更遠的火場,並能持續進行取水—滅火—再取水的作業,效率遠高於直升機。
AG600一次最多可以救護50名落水遇險人員,在此之前性能最好的水上飛機是日本的US-2,AG600比它能多載近一倍的人員。
AG600的最大巡航速度500公里/小時,速度是船隻的10倍以上,1500公里距離,來回只要6個小時,大大節省了傷病員運送時間。
AG600可以在海洋資源開發、海上公共服務等多個領域發揮關鍵性作用,可在島礁間穿行,執行海洋監測、海關緝私、航空運輸等任務。
而且,AG600頗具改裝潛力。

搶險卓異

在南海的海上救援任務方面,黃領才總師提到,海上遇險事件發生後的黃金救援時間在2-7小時,海水溫度低於10°,一般人30分鐘就失去知覺,水溫10-15°條件下,人維持意識清醒的時間在1-2小時,加之海浪和海洋生物的影響侵襲,遇險人員必須得到儘快救援,才能提高生還的可能。
我國在近海海域,300千米的範圍內主要依靠直升機和船舶進行應急救援,超過這個範圍,直升機的航程和裝載都受到很大限制,而船舶的航速又較慢,AG600最大航程4500千米,最大巡航速度500千米/小時,可抗2米海浪,適應3-4級海況,適應75-80%的南海自然海況。

覆蓋南海

它的最大航時12小時,最大航程4500公里。從三亞到南海的最南端曾母暗沙,以前用船要一周的時間,現在有了AG600飛機,4個小時我們就能到達最南端事發現場,並且盤旋數小時。可馳援南海維權。可以適應永暑礁機場、渚碧礁機場、美濟礁機場。總裝下線現場的大幅標語說言——“國之重器,應時而生!”
AG600最大航程4500千米,最大巡航速度500千米/小時,可抗2米海浪,適應3-4級海況,適應75-80%的南海自然海況,因此在出現險情之後,AG600一般在1-2小時內就可飛抵現場,特別遠的,譬如,從海南三亞機場趕赴南海最南端的曾母暗沙,只需不到4小時,其續航能力更能保證它飛抵中國最南端的曾母暗沙並盤旋作業兩小時。在事發水域降落救起人員之後,可迅速回返,直接飛抵大陸,將遇險人員轉向後方醫院救治,這正是AG600兩棲飛機的獨特本領。
水上飛機是潛艇的剋星,就是因為水上飛機在海面上的低空性能好。
俄羅斯戰略與技術分析中心專家卡申指出,這些飛機連同中國在南沙建造的人工島,能大大改變南海的力量對比。
AG600卻能在數小時內把12噸多的貨物或幾十人從中國人在該地區控制的小島上運到任何島礁或淺灘上,當然也可從那裡運回病人和傷員。

項目進展

西飛與通飛簽訂“蛟龍”600研製框架協定
2012年10月22日,中航工業通飛與西飛深入洽談合作研製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蛟龍”600,在合作方式、研製經費、研製進度等方面達成共識,簽署了中機身、中央翼、外翼部件段研製框架協定。西飛將承擔“蛟龍”600機身、機翼等部件的詳細設計和生產製造等任務。

蛟龍600蛟龍600
通飛和陝飛簽“蛟龍”600水陸兩棲飛機合作協定
中國蛟龍6002012年11月,中航工業通飛、陝飛共同簽署了“蛟龍”600飛機項目中後機身、後機身和尾翼部件段研製合作框架協定,雙方攜手合作正式拉開帷幕。據悉,此次合作不僅加深了“蛟龍”600向大型滅火、水上救援及水陸兩棲飛機領域深入,也有助於陝飛加快向通用飛機市場的邁進步伐。
此前,雙方還就承擔的項目研製情況進行了溝通,尤其對“蛟龍”600飛機的項目研製進展、項目準備及研製情況進行了重點交流。
通飛公司總經理曲景文表示,陝飛在運8系列飛機研製上擁有極其豐富的經驗和令人矚目的成果,這對順利完成“蛟龍”600飛機中後機身、後機身及尾翼部件段全部研製工作大有裨益。陝飛總經理李廣興表示,陝飛必將全力支持“蛟龍”600的項目研製,在充分發揮好自身固有的經驗、研製優勢基礎上,為該項目提供最為優良、穩定的技術支持,力爭雙方合作向縱深化發展。

中國蛟龍600"水上大飛機"開造,2015年或首飛
2014年5月,該型號研製已進入工程製造階段,機體零件製造已經開始,年底完成結構大部件製造,及機載設備的交付。

中航工業“蛟龍”600飛機水密試驗件順利下架
2014年5月20日,“蛟龍”600飛機水密試驗件在中航工業西飛國航廠順利下架,標誌著“蛟龍”600項目在國航廠的研製進入新階段。水密試驗件是“蛟龍”600飛機中機身下船體水箱的模擬結構件,該項目4月5日在國航廠正式開工,後續該試驗件還將進行氣密和水密試驗。

蛟龍600機身大部件下架
2015年4月27日,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中航工業)研製的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蛟龍-600(蛟龍-600)中後機身、後機身大部件在中航飛機漢中飛機分公司下架。這是蛟龍-600研製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標誌著該機型向2015年底前在珠海完成總裝、2016年實現首飛目標邁出了關鍵一步。

完成總裝

2016年7月23日,我國“三個大飛機”中最“特殊”的一個——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AG600在珠海總裝下線。由中國自主研發、世界在研最大的水陸兩棲飛機AG600完成總裝,全面進入聯調聯試階段。

行業現狀

截止2009年,具有研發生產水陸兩棲飛機能力的,只有俄羅斯、美國、法國、加拿大等少數幾個西方已開發國家,其中以俄羅斯的研發水平最高。俄“Be103”和“Be200”、法國"Akoya"、加拿大"龐巴迪415"等兩棲飛機占據了全球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
世界上最大的水上飛機是是美國休斯公司於1947年11月2日試飛的“雲杉鵝”又稱H-4“大力神”號水上飛機,但並沒有投入運行,現役最大的水上飛機為俄羅斯的A-40“信天翁”。

珠海參展

蛟龍600現身珠海航展,與運-20共同展出。這是中國航空集團工業總公司的兩款新型大飛機聚首珠海航展,首次合影。
全球在研最大的水陸兩棲飛機AG600在30日上午順利轉場珠海航展靜展區,該機型水上救援一次可救起50人。
第十一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簡稱珠海航展)於11月1日至6日在珠海舉辦,本次參展的AG600是今年7月23日在珠海總裝下線的001架機,採用藍白色塗裝,機身以白色為主,配以具有張力的藍色曲線進行分割。
據AG600總設計師黃領才介紹,該機長37米,翼展38.8米,機高12.1米,採用單船身、懸臂上單翼布局及前三點可收放式起落架,選裝4台國產渦槳-6發動機,最大起飛重量53.5噸,最大巡航速度500公里/小時,最大航時10小時,最大航程超過4000公里,20秒內可一次汲水12噸。具有執行森林滅火、水上救援等多項特種任務能力,還可根據用戶的需要加改裝必要的設備,滿足執行海洋環境監測、資源探測、島礁運輸、海上緝私與安全保障、海上執法與維權等多任務需要。
2009年立項的AG600飛機是中國三大飛機工程之一,該機型可在2米高海浪的複雜氣象條件下實施水面救援行動,水上應急救援一次可救護50名遇險人員。此前,中航工業集團民機工程部通用飛機辦公室主任冷毅勛曾在接受採訪時透露,目前在用的日本US-2水上飛機一次大約能救30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