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30MKK戰鬥轟炸機

蘇-30MKK戰鬥轟炸機

一台GSh-30-1 30mm 機炮150發炮彈,十二個外掛點(8000千克),包括空空飛彈R-27/R-73,空地飛彈Kh-29T/Kh-31P/Kh-59M, 炸彈,火箭,副油箱,和電子戰艙。

主要數據

蘇-30MKK戰鬥轟炸機蘇-30MKK戰鬥轟炸機

乘員: 2人,裝備了K-36型彈射座椅。座艙裝備了新型彩色液晶顯示系統
引擎: 兩台AL-31F 渦輪風扇發動機, 單台推力12500千克
翼展: 14.7 米
機長: 21.94 米
機高: 6.84 米
機重: 380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
升限: 18600 米
速度: 2,500 千米/時
航程: 4,000 公里(不空中加油)/5200千米(一次加油)/7000千米(二次加油)
最大過載:9G

裝備

武備: 一台GSh-30-1 30mm 機炮150發炮彈,十二個外掛點(8000千克),包括空空飛彈R-27/R-73,空地飛彈Kh-29T/Kh-31P/Kh-59M, 炸彈,火箭,副油箱,和電子戰艙。
電子設備:經過改進的H001M都卜勒機載雷達,具有地形跟蹤和迴避能力,在目標探測距離、掃描區域、抗干擾能力、對主動半主動雷達制導飛彈的引導方面都有較大優勢。該機還採用了新的信息處理技術、新一代計算機和軟體。
蘇聯解體後,原蘇聯很多先進的地面防空監控設施留在了獨立國協其它國家及波羅的海三國境內,這使俄羅斯的防空體系受到削弱,加上空中指揮和預警飛機嚴重不足,以及近年來防空軍航空兵的飛機與機場數量大規模削減,都嚴重地影響了俄羅斯國土防空力量的戰鬥力。在這種情況下,俄防空軍航空兵對所裝備的飛機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必須具備航程遠、續航時間長的特點,只有這樣才能消除因防空軍航空兵飛機和機場數量減少帶來的影響,從而以較少數量的飛機來完成同樣繁重的國土防空任務。
第二,必須裝備空情監控系統並具備協調和指揮編隊行動的能力,一方面緩解地面防空設施和預警指揮飛機不足帶來的壓力,同時能充當空中指揮機的角色,提高整個防空軍的整體作戰水平。
第三,必須具備較強的武器掛載能力,能掛載不同射程的飛彈,可打擊近距、中距和遠距空中目標。
那么,現在俄羅斯有沒有能滿足這些要求的pic/zhanji呢?回答是肯定的。蘇霍伊航空聯合體(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生產的新型戰鬥祝蘇—刃完全可以擔當此任,而成為饋羅斯防空軍航空兵的主力機種。
蘇—30戰鬥機的前身是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蘇—27UB戰鬥/教練機。蘇—27yB既可用作教練機,同時保留了一定的作戰能力。也可當戰鬥機使用。一些裝備蘇—27單座型戰鬥機(如蘇—27CK)的國家或地區,一般都配備有少量的雙座機(即蘇—2UBK),主要用於訓練蘇—27戰鬥機的飛行員。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蘇—27UB,於1985年開始在伊爾庫茨克飛機廠投入生產。1986年9月10日,第一架生產型升空,當時是由該廠試飛員布拉諾夫和伊萬諾夫駕駛。
設計局之所以選擇蘇—27UB作為研製蘇—30的基礎,主要是由於它機體比較大,具有前後串列的雙座艙,內部油箱容量大和外部武器掛點多(10個)。在此基礎上發展一種續航時間長的多用途戰鬥機,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俄羅斯防空軍航空兵對裝備提出的新要求。為此,蘇霍伊設計局和伊爾庫茨克飛機廠作了大量的論證與試驗工作。

歷史

1985年,先用一架蘇—27UB飛機改裝成試驗機,以論證空中加油可行性,以及摸清飛行員長時間留空條件下的工作能力和感覺。後來,阿穆爾共青城飛機廠又用一架蘇—27UB改裝成飛行試驗機,機上安裝了空中受油設備和空中協同指揮系統等。
1987年6月,這架蘇—27UB完成了從莫斯科到阿穆爾共青城的不著陸飛行試驗。1988年3月,又完成了莫斯科與阿穆爾共青城之間的不著陸往返飛行試驗。這次試飛的航程達了13440公里,飛行時間持續15小時42分。在這次長途飛行的過程中,在新羅西斯克和赤塔地區上空共進行了4次空中加油試驗。參加這兩次試飛的是蘇霍伊設計局的試飛員薩多尼科夫和沃金采夫。
基本上是在同一時期,這架蘇—27UB試驗機還與4架俄羅斯防空軍航空兵的蘇—27標難型飛機進行了一次編隊飛行,著陸地點為格雷厄姆—貝爾機場。該機場位於北極附近的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北部的一座機場。此次飛行不但證明了這架經改進的蘇—2g6飛機的空中協同作戰和指揮能力,同時也證明了它還可以在高緯度地區使用。
經過上述試驗和試飛後,蘇霍伊航空聯合體和伊爾庫茨克飛機廠正式決定在蘇—27UB基礎上發展一種新型戰鬥機。這種戰鬥機能進行長時間、遠距離的飛行任務,既能單機出擊,也能多機編隊作戰。在執行編隊作戰任務時,可充當空中指揮機的角色,指揮其它協同作戰。
到1988年夏秋之交,蘇霍伊航空聯合體及所屬的伊爾庫茨克飛機廠的專家們,在馬克里茨基的領導下,進一步對在蘇—27UB戰鬥/教練機基礎上的改型和發展方案進行了論證。當時這兩架試驗原型飛機,設計局的代號分別為T—10nU—5和T—10nU—6,而工廠的代號為T—10nU。1988年秋,兩架原型機繼續進行飛行試驗。
隨後,該機經試飛定型,並正式定名為蘇—30戰鬥機。伊爾庫茨克飛機廠也同時收到了政府下達的開始批量生產蘇—30的通知。生產工作由該型號的副總工程師科瓦里科夫、總工藝師奧布拉佐夫和批量生產設計處古特科夫負責,由總工程師費奧多羅夫直接領導(現為伊爾庫茨克企業的總經理)。
1992年3月14日,第一架批量生產型蘇—30升空。試飛員是布拉諾夫和馬克西緬科夫。國家一級軍機試飛員波德戈爾內上校在蘇—30飛機的工廠試驗中做出了重大貢獻

性能特點

蘇—30戰鬥機之所以能滿足俄羅斯防空軍航空兵提出的新要求,執行不同要求的防空任務,併兼有編隊指揮作戰能力,主要是由於該機具有如下功能和特點決定的。
首先,從航程和續航能力看,蘇—30戰鬥機的內部燃油儲量可達到9400公斤,航程為3600公里。它還裝備有空中受油系統,如果經一次空中加油,航程可達5200公里;經兩次空中加油,航程可增加到6900公里。裝備UnA3型空中加油系統的伊爾—78和其它型號的加油機都能對它進行空中加油。如果是在夜間進行空中加油作業,飛機上可收放的降落燈還能對加油機的加油系統進行補充照明。由此可見,蘇—30在航程和續航時間上是完全符合防空作戰要求的。如果考慮到空中加油,只要飛行員的生理和體力允許,該機能夠長時間地滯留空中巡航待命。為了保障飛行員長時間飛行的需要,減輕長時間飛行帶來的生理疲勞,飛機上還安裝了相關的服務系統和補充供氧設備。
其次,從座艙設計和機裁設備看,蘇—30採用串列雙座布局,有兩名機組成員,而且后座艙也有相應的操縱裝置,且安裝有戰術情況且示器及其它設備。這一方面能減輕飛行員在連續飛行和空中觀察過程中出現的身體疲勞,另一方面則擴大了該機的功能和用途。前後艙乘員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坐在前艙的飛行員主要負責駕駛飛機和控制武器,執行近距離作戰任務;而坐在後艙的領航/操作員主要負責觀察空情,執行遠距離作戰任務,同時也承擔編隊作戰的指揮任務。他可同時指揮協調4架標準型蘇—27戰鬥機作戰,為其引導和指示攻擊目標。
第三,從武器載荷能力看,蘇-30總載彈量達8000公斤,可掛10枚空空飛彈。在執行不同任務時可攜帶不同的武器,如攻擊近距離空中目標時,可掛射程30公里的P—73紅外近距離格鬥飛彈。這種飛彈採用了推力矢量控制技術,機動性非常好,可攻擊高機動目標,若與飛行員頭盔瞄準具配合使用,能以60度的離軸角發射。如果是攻擊中距離空中目標,可掛載被動制導的增程型R—27空空飛彈和最大射程為90公里的四RVV—AE先進空空飛彈。前者可攻擊攜帶有源雷達或帶干擾系統的飛機。後者是一種先進的空空飛彈,它可以與美國的AMRAAM先進中距空空飛彈媲美,該飛彈採用複合制導方式,具有良好的機動性。而如果是攻擊遠距離空中目標,又可掛載R—33及其改進型R—37空空飛彈,改型後該飛彈的最大射程可達400公里。
第四,從飛機對作戰條件的要求來看,蘇—30能在全天候、強電子干擾等條件下執行作戰任務。既可以單機出擊,也可以率領和指揮編隊協同作戰。攻擊目標可包括飛機、巡航飛彈和飛彈載機,以及其它空中目標。
根據中國的要求,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設計師科內舍夫在Su-27和Su-30的基礎上重新設計的Su-30MKK多用途殲擊機於1999年3月9日在莫斯科郊外的格洛莫夫試飛院機場上首飛成功。現在,SU-30MKK已經在俄羅斯遠東的阿穆爾共青城航空聯合製造企業生產。第一家出場的編號為501(2000年11月到我國參加珠海航展的Su-30MKK編號502)。1999年5月19日501號機首飛成功,主要用於各種試驗。該級的主要任務是奪取制空權、大規模空襲、攻擊地面或水面目標。該機總體效能比Su-27高1.5倍。
2001年元月11日上午11點,首批01-06號機在南方首飛成功,標誌著我空軍裝備由國土防空型開始向攻防兼備型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