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坐落於瑞士蘇黎世,是享譽全球的世界頂尖大學,連續多年位居歐洲大陸理工高校翹首,享有“歐陸第一名校”的美譽。ETH是德語區高校之最,在全世界範圍與英語教學下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享有同樣崇高的聲譽。瑞士聯邦理工學院是瑞士聯邦政府為了國家工業化的需要,在1855年建立的,這是第一所聯邦所屬的大學。該校現有來自於一百多個國家的兩萬六千名師生分布於16個系,教研領域涵蓋建築學、工程學、數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管理科學,截止06年誕生了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21位諾貝爾獎得主,是目前世界大學獲諾貝爾獎人數最多的學校之一,現今仍有很多獲獎者在教學科研第一線,該校還是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IDEA聯盟等國際高校合作組織的成員。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在2015/2016年QS世界大學排行榜中,名列綜合排名全球第9,其中工程和技術領域第3,自然科學第4;同樣,2015/2016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名列綜合排名全球第9,工程和技術第8,自然科學第11;2014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名列綜合排名全球第19。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校園環境 校園環境
愛因斯坦小時喜愛自然科學,但德國的徵兵以及德國的約束使他另外選擇蘇黎世上學。1895年,愛因斯坦來到瑞士蘇黎世,準備投考該校,雖然他的數學和物理考得很不錯,但其他科目沒有考好,學校校長推薦他去瑞士的阿勞州立中學學習一年,以補齊功課。1896年,愛因斯坦考進了瑞士聯邦理工學院。1900年, 愛因斯坦大學畢業。並從這裡走向了世界,成為了眾所周知的物理學家。經過近200年風雨洗禮,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享有歐洲大陸第一理工大學的美譽。

地理環境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主校區位於蘇黎世市中心,始建於1860年代,與蘇黎世大學比鄰,數學、機械、電子、計算機等系所散落於此,與城市融為一體。由於難以在市中心擴展,自1960年代起該校在市區北部的H?nggerberg山麓建設新校區,又稱為科學城,集中了材料、建築、土木、物理、生物和化學等系所。兩校區相距5公里,每日有校車不間斷往返,行程約15分鐘,另外搭乘蘇黎世公交也可以方便抵達。

院系設定

校園全景 校園全景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為科研人員創造了世界一流的科研環境和條件,學生也可以在這裡接受全面紮實的各級、各類的高等教育。
蘇黎世理工學院由分為5大類的16個院系組成,其中:
建築類:
建築系(ARCH)
土木、環保及測繪系(BAUG)
工程科學類:
生物系統(BSSE)
計算機系(INFK)
計算機技術和電氣工程系(ITET)
機械和加工工程系(MAVT)
材料學系(MATL)
自然科學、數學類:
生物系(BIOL)
化學與生物科學系(CHAB)
數學系(MATH)
物理系(PHYS)
系統化科學類:
地球科學系(ERDW)
健康科學及技術系(HEST)
環境系統學系(USYS)
管理及社會科學類:
管理、技術及經濟系(MTEC)
人文、社會及政治學系(GESS)

入學條件

1、來蘇黎世理工學院就讀本科學業的中國留學生要滿足以下條件:
高中畢業證書
已取得中國大學(中國政府認可的高校)相關專業的本科錄取通知書
通過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小錄取考試。考試科目為:數學I、數學II、生物、化學、物理。
如果報名學生沒有在中國相關專業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則必須通過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大錄取考試。理科考試科目為:數學I、數學II、生物、化學、物理;文科考試科目為:德語、第二外語(法語、英語、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中選一)、歷史和地理。
蘇黎世理工學院對母語非德語的報名者有如下的語言要求:
在德語為教學語言的學校讀書8年以上,可免德語考核
畢業於德語為教學語言的高校,可免德語考核
否則,報名者必須出示語言能力證書,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承認的德語水平證書有:
歌德學院C1水平證書,評語至少為“好(gut)”
歌德學院C2、ZOP、KDS和GDS水平證書
德福考試文憑(TestDaF)-每考試項目最低4分
奧地利德語文憑C1級(?SD)
德國文化部長聯席會議德語文憑(DSDIII)
德國文化部長聯席會議德語文憑(KMK II)
UNIcert德語文憑(最少3級)
2、來蘇黎世理工學院就讀碩士學業的中國留學生要滿足以下條件:
大學本科畢業成績優秀(國際承認的高校所頒發的本科學歷)
已取得中國大學(中國政府認可的高校)相關專業的碩士錄取通知書
在學年開始前,出示語言水平證書。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承認的德語水平證書有:
歌德學院C1水平證書,評語至少為“好(gut)”
歌德學院C2、ZOP、KDS和GDS水平證書
德福考試文憑(TestDaF)-每考試項目最低4分
奧地利德語文憑C1級(?SD)
德國文化部長聯席會議德語文憑(DSDIII)
德國文化部長聯席會議德語文憑(KMK II)
UNIcert德語文憑(最少3級)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承認的英語水平證書有(各院系對語言水平會有不同要求):
雅思(IELTS)7-8分
托福(TOEFL)110-120分
劍橋熟練英語證書考試(CPE)C級
劍橋高級證書考試(CAE)B級(註:該證書不會被視作等同於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所規定的C2標準)
密西根熟練英語考試(Michigan Certificate of Proficiency in English,ECPE)750-840分

授課語言

本科課程的主要教學語言是德語(但個別課程的教學語言為英語或法語)。
大部分碩士課程為英語授課。除此之外,一部分課程為英、德雙語教學,也有少數課程以德語授課為主。

報名材料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要求報名者提供的基本材料(原件複印件、翻譯件和公證件)包括:
1、一份針對所選專業的簡短申請書
2、個人簡歷(表格形式,請參見下方連結“獲得本科/碩士錄取後申辦簽證手續須知”)
3、重要證書(例如高校畢業證書、學士學位證書、碩士學位證書、大學錄取通知書)
4、成績單(須註明滿分和及格線)
報名本科、碩士的外籍學生須繳付150瑞郎的報名費。
因登記註冊數量龐大,所以不完整的登記註冊檔案將被一律退回。

圖書館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主圖書館(ETH-Bibliothek)收藏書報、地圖等資料逾六百九十萬件,是瑞士最大的圖書館,也是瑞士科技信息中心。主圖書館負責維護瑞士圖書館與信息中心網路(NEBIS),讀者可以通過此網路借閱全瑞士八十多個高校或研究機構圖書館的資料。同時,各系所也擁有自己的小型圖書館。

校園生活

瑞士聯邦工學院和蘇黎世大學比鄰而建,瑞士聯邦工學院是新城區較為特殊的建築物,也是一般遊客的風景線。瑞士聯邦工學院是1864年根據建築系教授高特弗雷德任佩的設計而建,1916~1919年由古斯塔夫古爾重新設計。
瑞士聯邦理工學院是世界上著名的工學院之一。在“二戰”前後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它的大一600人的物理大課始終是由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謝爾勒教授講授,由力學一直講到原子物理,一氣呵成,使學生對物質世界的物理現象和運動規律有一個完整的全面的認識。這對於學生打好基礎,提高日後的學習和工作質量十分重要。
瑞士聯邦理工學院是標準的“寬進嚴出”。很多學校的學生從入學到畢業只有兩次考試,但學習中途的淘汰率很高。

當今風采

歐洲大陸第一理工大學,盛產諾貝爾獎的大學
瑞士各級政府特別重視高等教育和科研,認為人才是瑞士所擁有的唯一資源。瑞士聯邦理工學院擁有11500名學生、5000多名教職工。該校每年的教育經費是14億瑞士法郎(2012年數據)。
瑞士聯邦理工學院共有80個研究所、實驗室,擁有330位各級教授和840名講師(其中25%是婦女),18000名中外學生在這裡學習、研究和工作。這是一個“盛產”諾貝爾獎的大學。
截至2006年諾貝爾得獎人數:30
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是世界大學獲諾貝爾獎人數最多的學校,現今仍有數位獲獎者在教學科研第一線。
由11位來自科學界、經濟界和政治界人士組成的聯邦理工學院管理機構制定了該校的明確目標:建立一個積極的、活躍的和有創造性的科研環境。聯邦理工學院的管理機構計畫將他們的學院列入國際頂級院校的行列之中。
根據世界三大排名(USnews世界大學排行,泰晤士報世界大學排行,QS世界大學排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均高居世界Top20,連續多年位居歐洲大陸理工高校翹首,在全世界範圍亦與麻省理工學院享有同樣崇高的聲譽。其中2015年QS世界大學最新排名第12位。

知名校友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誕生了一大批對瑞士乃至世界有影響力的人物,包括愛因斯坦等21位諾貝爾獎得主,她的許多畢業生成為瑞士政商學界要人。

諾貝爾獎得主

1901 物理 威廉·倫琴 畢業生
1913 化學 阿爾弗雷德·維爾納 教授
1915 化學 里夏德·維爾施泰特 教授
1918 化學 弗里茨·哈伯 畢業生
1920 物理 夏爾·紀堯姆 畢業生
1921 物理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畢業生及教授
1936 化學 彼得·德拜 教授
1938 化學 里夏德·庫恩 教授
1939 化學 拉沃斯拉夫·魯日奇卡 教授
1943 物理 奧托·施特恩 教師
1945 物理 沃爾夫岡·泡利 教授
1950 醫學 塔德烏什·賴希施泰因 畢業生
1952 物理 費利克斯·布洛赫 畢業生
1953 化學 赫爾曼·施陶丁格 教師
1975 化學 弗拉迪米爾·普雷洛格 教授
1978 醫學 沃納·亞伯 畢業生
1986 物理 海因里希·羅雷爾 畢業生
1987 物理 約翰內斯·貝德諾爾茨 畢業生
1987 物理 卡爾·米勒 畢業生
1991 化學 理察·恩斯特 畢業生及教授
2002 化學 庫爾特·維特里希 教授

其他傑出校友

沃納·馮·布勞恩,畢業生。火箭專家,二十世紀航天事業的先驅之一。
約翰·馮·諾伊曼,畢業生。數學家,對數學、物理、經濟學、計算機科學等都做出過巨大貢獻。
曼洛頓·馬克,畢業生。發明第一台淨水設備,被稱為淨水設備之父,世界健康飲水標準制定者,被歐盟各國一致採納並完善沿用至今。
格奧爾格·康托爾,畢業生。數學家,集合論的創始人。

華人

周培源,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博士後。理論物理學家、流體力學家,歷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湯德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博士。礦山機電領域著名專家和奠基者,歷任同濟大學、中國礦業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朱英龍,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博士。台灣企業家,曾兼任台灣大學教授。
吳啟迪,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博士。智慧型控制專家,歷任同濟大學教授、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副部長。
許靖華,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地質學家,歷任該學院地球科學院院長、地質研究所所長。
李靜海,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博士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ETH十大科學家

斯托多拉:歷史上最早研究動態系統穩定性的科學家,他和另一個同校教授胡爾維茨在1892年找到了系統傳輸方程根的正負性和動態系統穩定性之間的關係。
倫琴:X光的發現者,曾是ETH的副校長,他於1901年獲得了第一個諾貝爾物理獎。
威爾斯台塔爾:發現了植物的光合作用,獲1915年諾貝爾化學獎。
愛因斯坦: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的獲得者,1896年考入蘇黎世聯邦工學院,幾年後當他成了該校的教授時,還是一樣的曲高和寡,沒人聽得懂他在講什麼。
理察昆:發現維生素和胡蘿蔔素,獲193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沃爾夫岡·泡利:揭露了原子中電子云的排列規律,發現了泡利不相容原理。獲1945年諾貝爾物理獎。
理察·歐內斯:發現核磁共振,獲199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尼克勞斯·沃思:發明了Pascal語言、Modula-2和Oberon,獲1987年的圖靈獎。
榮格:瑞士心理學家,在1912發表的《潛意識心理學》是心理學上一個巨大的里程碑。他被無數的大學授予榮譽博士。
Jakob Ackeret:空氣動力學的先鋒,對超音速發動機和火箭成功研究。

文化傳統

沃爾夫岡·泡利講座

為紀念1958年12月15日去世的該校物理學教授、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沃爾夫岡·泡利,蘇黎世理工數學和物理學繫於1962年起舉辦“沃爾夫岡·泡利講座”。講座一般於每年十二月或一月舉行,邀請一位著名科學家在一周內舉行三次系列講座,內容集中於數學、物理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領域。自1962年生物物理學家馬克斯·德爾布呂克(196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演講以來,沃爾夫岡·泡利講座已舉行了四十餘屆,其中有24位演講者是諾貝爾獎得主。2005年,為紀念建校150周年和世界物理年,講座邀請了17位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舉行研討會。近年講座一般於每年五六月間一周的周一、二、四晚上在主樓最大的教室Auditorium Maximum舉行。

ETH日

ETH日(ETH-Tag)每年於11月20日校慶日左右舉行,是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學術節日(Dies academicus)。這一天在主樓會有一系列活動,包括獎勵優秀學生論文、頒發榮譽博士學位等。
Polyball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年度舞會Polyball始於1860年代,於每年十一月底在主樓舉行,面向公眾開放,是該校最隆重的年度活動,也是歐洲最大的舞會。
賽艇
自1951年起,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與相鄰的蘇黎世大學每年在市中心的利馬特河上舉行師生划艇比賽(Uni-Poly Rudermatch),吸引全市公眾觀看。

結構

執行委員會

執行委員會是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最高教研管理機構。由以下成員組成:
校長:執委會主席,領導其他執委會成員制定發展戰略和預算,負責任命教授,並為學院承擔法律和政治責任。
教務長:負責包括考試在內的全校教學事務。
研究與企業合作副校長:負責科研規劃和成果轉化。
財政與審計副校長:負責財政事務和審計。
人事與基建副校長:負責人事管理和基礎設施建設。

系所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共有16個系,分別是:
D-ARCH 建築系
D-BAUG 土木、環境與地球空間信息工程系
D-BIOL 生物學系
D-BSSE 生物系統科學與工程系
D-CHAB 化學與套用生物科學系
D-ERDW 地球科學系
D-GESS 人文、社會與政治科學系
D-HEST 健康科學與技術系
D-INFK 計算機科學系
D-ITET 信息技術與電子工程系
D-MATH 數學系
D-MATL 材料科學系
D-MAVT 機械與過程工程系
D-MTEC 管理、技術與經濟學系
D-PHYS 物理系
D-UWIS 環境科學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