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門嘯

蘇門嘯

蘇門嘯,典故名,典出《晉書》卷四十九〈阮籍列傳〉。“ 籍嘗於蘇門山遇孫登 ,與商略終古及棲神導氣之術。 登皆不應, 籍因長嘯而退。至半嶺,聞有聲若鸞鳳之音,響乎巖谷,乃 登 之嘯也。”後以“蘇門嘯”指嘨詠。亦比喻高士的情趣。

基本信息

詳細釋義

典源

《晉書》卷四十九〈阮籍列傳〉

籍嘗於蘇門山遇孫登,與商略終古及棲神導氣之術,登皆不應,籍因長嘯而退。至半嶺,聞有聲若鸞鳳之音,響乎岩谷,乃登之嘯也。遂歸著大人先生傳,其略曰:「世人所謂君子,惟法是修,惟禮是克。手執圭璧,足履繩墨。行欲為目 前檢,言欲為無窮則。少稱鄉黨,長聞鄰國。上欲圖三公,下不失九州牧。獨不見群虱之處褌中,逃乎深縫,匿乎壞絮,自以為吉宅也。行不敢離縫際,動不敢出褌襠,自以為得繩墨也。然炎丘火流,焦邑滅都,群虱處於褌中而不能出也。君子之處域內,何異夫虱之處褌中乎!」此亦籍之胸懷本趣也。

《世說新語箋疏》下卷上〈棲逸〉

阮步兵嘯,聞數百步。蘇門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鹹共傳說。阮籍往觀,見其人擁岩側。籍登嶺就之,箕踞相對。籍商略終古,上陳黃、農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問之,仡然不應。復有為之教,棲神導氣之術以觀之,彼猶如前,凝矚不轉。籍因對之長嘯。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復嘯。意盡,退,還半嶺許,聞上唒然有聲,如數部鼓吹,林谷傳響。顧看,乃向人嘯也。

譯文

阮籍曾經在蘇門山遇到孫登,同他一起討論往古以及神仙導引氣功的方術,孫登都不回答,於是阮籍長嘯而退。走到半山上,聽到像鸞鳳的聲音,迴響在岩谷,正是孫登在長嘯。阮籍回去後便著《大人先生傳》,其大略是:“世人所說的君子,只修法度,只行禮義。手上拿著圭璧,腳下踩在繩墨規矩內。行為要成為當今的模式,言論要成為後世的法則。年幼時在鄉黨中稱頌,長大後聲聞於鄰國。在朝廷要做三公,在郊野也不失為九州牧。偏偏沒見一群虱子鑽在褲襠縫隙里,逃到深縫中,藏在破棉絮內,自以為那就是最好的住宅了。行動不敢離開衣縫的邊緣,活動不敢離開褲襠的空間,自以為完全合乎規矩繩墨。然而炎夏熱浪如火,烤焦了它的城邑毀滅了它的都市,而這群虱子還住在褲襠中不能出來。現在的君子處於規定的區域之內,與那褲襠中的虱子有什麼兩樣呢?”這也是阮籍的胸懷和本旨的表露。

釋義

“ 籍嘗於 蘇門山遇孫登 ,與商略終古及棲神導氣之術。 登皆不應, 籍因長嘯而退。至半嶺,聞有聲若鸞鳳之音,響乎巖谷,乃 登 之嘯也。”後以“蘇門嘯”指嘨詠。亦比喻高士的情趣。

同源典故

半空鸞鳳 嘯上蘇門顛 孫登嘯 孫登無語 山頭學嘯 羊嶺嘯聲 聞鳳嘯 蘇門嘯 蘇門長嘯 長吟感孫登 長嘯作鸞音 長嘯愧孫燈 長嘯發蘇門 高士嘯 鸞鳳吟

示例

唐 孟浩然 《題終南翠微寺空上人房》詩:“風泉有清音,何必 蘇門 嘯。”

宋 林逋 《中峰》詩:“自愛 蘇門 嘯,懷賢思不羣。”

宋 陸游 《謝徐志父帳乾惠詩編》詩:“舂容清廟歌,縹緲 蘇門 嘯。”

作者 詩題 詩句
元稹 酬獨孤二十六送歸通州 嘗希蘇門嘯,詎厭巴樹猿。
杜甫 上後園山腳 敢為蘇門嘯,庶作梁父吟。
白居易 秋池獨汛 嚴子垂釣日,蘇門長嘯時。
錢起 過溫逸人舊居 鶴傳居士舞,猿得蘇門嘯。
韓翃 送李湜下第歸衛州便遊河北 莫嗟太常屈,便入蘇門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