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拉病

蘇拉病,是由伊氏錐蟲寄生於宿主血漿和造血器官內所引起的一種原蟲病。宿主除牛外,還可寄生於馬類動物、駱駝、象及肉食動物體內。牛患此病時多呈慢性經過,表現貧血、消瘦、四肢下部常發生腫脹,故又名“腫腳病”。

概述

本病是由伊氏錐蟲寄生於宿主血漿和造血器官內所引起的一種原蟲病。又稱蘇拉病。宿主除牛外,還可寄生於馬類動物、駱駝、象及肉食動物體內。牛患此病時多呈慢性經過,表現貧血、消瘦、四肢下部常發生腫脹,故又名“腫腳病”。飼養管理不善時,也可造成急性發病,引起死亡。

病因病原

伊氏錐蟲為單形錐蟲,細長柳葉狀,長18~34微米,寬1~2微米,體前端尖銳,後端稍鈍,中央部有一橢圓形的細胞核,靠近後端有一小點狀的動基體。動基體由兩部分組成;前方的小體叫生毛體,後方的小體叫副基體。由生毛體長出一根鞭毛,鞭毛沿著蟲體一側邊緣向前伸延,最後由蟲體前端伸出體外,成為游離鞭毛。鞭毛與蟲體之間由一薄膜相聯,鞭毛運動時,膜亦隨之呈波浪狀運動,故稱此膜為波動膜。蟲體隨游離鞭毛的運動向前方推進(圖)。

流行病學

伊氏錐蟲靠滲透作用直接吸取營養,以縱分裂方式進行繁殖。分裂時先由動基體的生毛體開始,鞭毛分裂,繼而細胞核分裂,蟲體隨即向前向後逐步裂開,最後形成兩個獨立的蟲體。由虻及吸血蠅類吸血時進行機械性傳播。牛對錐蟲的易感性比馬屬動物、犬等弱,雖有少數在本病流行初期因急性發作而死亡,但多數呈帶蟲狀態而不發病。氣候變冷,枯草季節,畜體抵抗力降低時,則開始發病。呈慢性經過,最後陷於惡病質而死亡。傳染來源是各種帶蟲動物。本病流行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發病季節與吸血昆蟲的出現時間有關,如華南地區,吸血昆蟲活動時間長,所以,本病流行時間就長一些。

病理學

錐蟲在生活過程中,產生大量有毒代謝產物,宿主產生溶解錐蟲的抗體,使錐蟲溶解死亡。釋放出毒素。這些毒素,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引起機能障礙,體溫升高,運動失調,繼而侵害造血器官,使紅細胞溶解,導致紅細胞數減少出現貧血;毒素對血管壁滲透作用的損傷,導致皮下水腫。蟲體對糖的大量消耗,可引起低血糖症和酸中毒現象。後期由於氧化不全的產物蓄積,使中樞神經系統遭到抑制,引起精神沉鬱,以至昏迷等症狀。病屍高度消瘦、血液稀薄、凝固不全。全身皮下尤其是胸前及腹下水腫和膠樣浸潤。肝臟、心臟、脾臟不同程度腫大,心內、外膜有明顯的出血斑。心肌炎病變明顯,切面呈熟肉樣。第三、四胃黏膜有出血點或出血斑,小腸有出血性炎症。

症狀

人工感染時,黃牛的潛伏期為6~12天,水牛為6天。急性者突然發病,體溫升高至41℃以上,呈馳張熱型,食慾減退或停止,眼無神、流淚,體力驟減,甚至臥地不起,2~4天內死亡。牛隻此型表現者少見,多為慢性型,慢性者表現者體溫亦可升高至40℃一41℃,為不定型的間歇熱,體溫升高時有的會出現結膜炎,可見結膜和瞬膜時隱時現地出現出血點、出血斑或白色水皰,病牛逐漸消瘦,皮膚龜裂,流出黃色或血色液體,體表淋巴結腫脹、肢體浮腫,尤以四肢下部浮腫最為顯著,有的皮膚肌肉出現壞死斑,耳、尾乾枯壞死,部分或全部脫落,有時牛角及蹄匣亦可脫落,母畜發生流產,如不及時治療,可因極度衰竭導致死亡。

診斷

1.病原學檢查。病原檢查是診斷本病最可靠的依據。
①鮮血壓滴片檢查。通常供做病原活體檢查,要求在1~ 2小時內檢查完畢。檢查時將一滴病畜血液滴在載玻片上,與等量生理鹽水混合後,加蓋玻片鏡檢。鏡下伊氏錐蟲常做活潑的原地運動,前進運動緩慢。
②血片染色檢查。耳靜脈採血塗片,經甲醇固定後,染色鏡檢。如以姬姆薩染色,核與動基體呈深紅紫色,鞭毛呈紅色,波動膜呈粉紅色,原生質呈淡天藍色。
⑧血液厚滴片染色檢查。靜脈血一大滴置載玻片中央,塗成直徑約1厘米的血面,自然乾燥後,以2%醋酸緩衝液沖洗,待紅細胞全部溶解後乾燥,以甲醇固定,用姬姆薩染色鏡檢。此法更易找到和發現蟲體。
④集蟲檢查法。目的在於提高蟲體的檢出率。採取多量血液,加抗凝劑,以1500轉/分的速率離心3—5分鐘,用吸管吸取白細胞層塗片染色檢查。
⑤動物接種試驗。上述方法不能確診時,用可疑牛隻血液0.2毫升~0.5毫升,對小血鼠進行腹腔或皮下接種,接種後每隔1~2天採血檢查一次,連續檢查一個月,根據蟲體的有無進行陰陽性判定。
2.血清學實驗。當病原檢查無法確診時,可以用血清學的方法進行輔助診斷。常用的方法有瓊脂擴散反應、補體結合反應、間接血凝試驗、團集反應等。

治療

可選用下列藥物:
1.萘磺苯醯脲(那加諾,拜耳205,蘇拉明) 劑量:每頭3—5g,以生理鹽水配成10%溶液,1次靜脈注射。
2.喹嘧胺(安錐賽) 劑量:5 mg/kg體重,以注射水配成10%溶液,分2—3點1次肌肉注射。
3.三氮脒(貝尼爾、血蟲淨) 劑量:3.5 mg/kg體重,用注射水配成7%溶液,深部肌肉注射,每天1次,連用2—3天。
4.氯化氮菲啶鹽酸鹽(沙莫林) 劑量:1 mg/kg體重,用生理鹽水配成2%溶液,深部肌肉注射,當藥液總量超過15 m1時,應分兩點注射。

防治措施

加強檢疫制度,對患畜及時治療或淘汰;在本病高發地區,可於每年流行季節前進行藥物預防注射;平時注意消滅傳播媒介。 嚴重流行的地區,可採用藥物預防,可用喹嘧胺預防鹽進行預防,注射1次有3—5個月的預防效果;那加諾注射1次有1.5~2個月的預防效果;沙莫林的預防期可達4個月。及時發現病畜並進行隔離治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