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工業園區

蘇州市工業園區

蘇州工業園是地處蘇州城東金雞湖畔的高科技工業園區和現代化、園林化、國際化的新城區。該園區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的重要合作項目,於1994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同年5月實施啟動,行政區域面積288平方公里,下轄三個鎮——婁葑、唯亭、勝浦。(斜塘、車坊已併入婁葑,跨塘已併入唯亭),戶籍人口約30萬,其中,中新合作開發區規劃面積80平方公里。蘇州工業園區於90年代中後期發展。

基本信息

簡介

蘇州市工業園區蘇州市工業園區

蘇州工業園區是中國新加坡兩國政府間的重要合作項目,於1994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同年5月實施啟動,行政區劃面積27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區80平方公里,下轄四個街道,常住人口約78.1萬。

2014年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00億元,同比增長8.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28億元,增長10.2%;實際利用外資19.6億美元、進出口總額800億美元、固定資產投資700億元,均保持穩定;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0億元,增長14.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35萬元,增長9%。經濟社會保持持續健康較好發展。

目前,園區以占蘇州市3.4%的土地、7.4%的人口創造了15%左右的經濟總量,並連續多年名列“中國城市最具競爭力開發區”排序榜首,綜合發展指數位居國家級開發區第二位,在國家級高新區排名居江蘇省第一位。

人文歷史

蘇州市工業園區蘇州市工業園區

蘇州工業園區草鞋山遺址文化堆積層出土的炭化稻穀和炭化紡織物表明,早在6000年以前,園區唯亭境域就有人類從事水稻種植和紡織品生產。另有考古發掘表明,約5000年以前,園區婁葑境域也已經有人類從事農耕活動。春秋戰國時期,婁葑境域出現過大片的冶煉工場,並聚集了干將莫耶歐冶等一批當時中國最傑出的工匠。直到明清時期,葑門塘和婁江兩岸仍遍布冶坊。數千年來,園區境域的經濟都以農業為主,輔以手工業。園區境域的農業主要是水稻種植。稻農在稻種選擇和種植技術方面十分講究。

吳淞江婁江是流經園區境域的兩條水上運輸大動脈。隋朝開通大運河後,蘇州成為東南重要商埠,婁葑境域則成為南北財貨集散、轉運和信息交流的中心之一和進出口貿易的必經地之一。閩廣外洋的果糖番貨,由海道經吳淞江,抵婁葑;經婁葑再由運河、長江,分流到華中、華北、華西。內地的北貨和江南的絲綢百貨、手工製品,匯集婁葑,甚或遠載去日本朝鮮交趾南洋。明朝起,吳淞江航運改走婁江,園區境域北部又成商貨必經之地。清末民初,滬寧鐵路蘇嘉鐵路均從園區境域經過,設有官瀆里、外跨塘、唯亭等客貨車站。歷來的水陸交通優勢,賦予了園區境域經濟發展的開放特性。

地理交通

蘇州市工業園區蘇州市工業園區

蘇州工業園區位於蘇州古城區東部,以發達的高速公路鐵路、水路及航空網與世界各主要城市相連。

軌道交通20分鐘到達上海、60分鐘到達南京,與滬、寧、杭融入同城軌道化生活。

在蘇州市新制定的城市總體設計中,明確了蘇州工業園區在“雙城雙片區”格局中的“蘇州新城”地位,即把園區建設成為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總部經濟和商務文化活動中心之一。

科學規劃.

蘇州工業園區總規劃面積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區80平方公里。

6個轉型發展主陣地:
1.獨墅湖科教創新區

2.金雞湖中央商務區

3.中新生態科技城

4.綜合保稅區

5.三期高新產業區

6.陽澄湖生態旅遊度假區

發展環境

基礎設施

地理交通地理交通

●8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區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全面達到“九通一平”標準。

載體建設

●現代化創新載體平台。園區已累計建設國際科技園、創意產業園、生物科技園、中新生態科技城、納米產業園等科技載體超300萬平方米。此外還啟動建設了文化藝術中心、獨墅湖科教創新區、綜合保稅區、陽澄湖旅遊度假區等其他創新區域載體。

●區域一體化發展進程加快,推進撤鎮建街道改革。

●走出去戰略。積極推廣園區發展經驗,在江蘇省宿遷市、南通市進行園區合作開發建設。

蘇州宿遷工業園區。推進產業梯度轉移,通過實施先進制造業、服務業等城市功能的綜合開發,力爭將蘇州宿遷工業園區建設成為產業轉移的聚集區。項目落地以工業為主、勞務用工以本地為主。

蘇通科技產業園。蘇通科技產業園是新加坡—江蘇合作理事會重要合作項目和蘇州南通兩市跨江聯動合作項目。積極吸引更多新加坡企業參與開發、更多高科技項目投資發展。

人才資源

●全區大專以上人才總量居全國開發區之首。

●獨墅湖科教創新區引進美加州伯克利大學喬治華盛頓大學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一批世界名校資源,24所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入住。擁有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技術中心、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流動站等各類研發機構累計356個。

●95人進入國家“千人計畫”,64人入選“姑蘇領軍人才”,成為中組部“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

產業發展方向

●主導產業:(電子信息製造、機械製造)將積極向高端化、規模化發展。

●現代服務業:以金融產業為突破口,發揮服務貿易創新示範基地優勢,重點培育金融、總部、外包、文創、商貿物流、旅遊會展等產業。

●新興產業:以納米技術為引領,重點發展光電新能源、生物醫藥、融合通信、軟體動漫遊戲、生態環保五大新興產業。

時尚都市

●以打造蘇州市域CBD為龍頭,著力發展金融服務、總部經濟等高端服務業。全區集聚金融及準金融機構500家,全區外資銀行數量占江蘇省2/3。

●擁有蘇州國際博覽中心、蘇州文化藝術中心、金雞湖高爾夫俱樂部等國際一流的商務活動場所。建成各類酒店34家,其中洲際、萬豪、凱賓斯基等四星及以上國際高端品牌酒店共22家。

●引進新光三越、誠品書店等地標性項目,以及大和、新鴻基、九龍倉等房產樓宇品牌。環金雞湖區域成為蘇州新的商業文化中心。金雞湖景區和陽澄湖旅遊度假區已成為聞名海內的著名景區,主要景點包括李公堤國際風情水街、時代廣場天幕商業街、摩天輪主題公園、水幕電影、重元寺等。

●擁有久光百貨天虹百貨印象城家樂福沃爾瑪歐尚等商業旗艦項目,是購物休閒的天堂。月光碼頭、時代廣場、左岸商業街等街區匯集各國風情的知名餐飲300餘家。

●中國唯一的國家商務旅遊示範區。

入駐產業

科技創新集群推進
截止2008年6月底,園區集聚了海內外科技人才創辦的科技型創新企業700餘家,跨國公司和國家級研發機構100多家,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350家。
積體電路產業
園區積體電路產業銷售收入占全國18%。園區已集聚積體電路設計企業40多家,“IC設計與製造產業集群”入選國家產業集群試點。園區是國內積體電路產業最集中、企業最密集的地區之一。
軟體產業
園區軟體企業300家,其中1家產值超10億元,8家超億元,2家入選“中國軟體出口20強”,2家入選“中國軟體外包20強”,5家入選“江蘇省軟體服務外包10強”。
遊戲動漫產業
園區有遊戲動漫企業40多家,其中遊戲公司近20家、動漫公司近30家,50%以上的企業主要從事原創作品生產和行銷,每年原創動畫生產能力超過5000分鐘。
生物醫藥產業
園區醫藥企業產值達80億元。園區已集聚生物醫藥創業企業50多家。5家企業位居“全國醫藥工業企業利潤百強”前列;2家企業位居”全國衛生材料工業企業50強”前列;3家企業位居”全國醫療器械工業企業50強”前列。
新材料產業
園區新材料產業產值達45億元。園區新材料產業主要包括電子信息材料、納米材料、新能源材料、先進複合材料、生態環境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等領域。

在納米新材料領域,由中國科學院與江蘇省和蘇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創建的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開展以納米電子與器件、納米生物與納米醫學及納米仿生技術為重點方向的研究。

轉型發展

近年來,園區在轉型發展方面重點抓了以下工作:

推進產業最佳化升級

科學規劃科學規劃

積極搶抓全球產業布局調整機遇,大力開展擇商選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發展質效。高端製造能級提升,累計吸引外資項目超5200個,實際利用外資267億美元,其中91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區內投資了150個項目;全區投資上億美元項目139個,其中10億美元以上項目7個,在電子信息、機械製造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競爭力的產業集群,首期投資30億美元的三星高世代液晶面板項目竣工投產。新興產業迅速壯大,實施生物醫藥、納米技術套用、雲計算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計畫,2014年預計實現新興產業產值239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60.5%,成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納米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集約發展水平領先,堅持集約節約發展,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有效利用,萬元GDP能耗為0.272噸標準煤,COD和SO2排放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18和1/40,生態環保指標連續4年列全國開發區首位,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

聚焦科技自主創新

以獨墅湖科教創新區為主陣地,大力推進“科技跨越計畫”和“科技領軍人才創業工程”,加快建設創新型園區。創新資源日益豐富,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3.4%(科技部火炬中心口徑為5%),累計建成各類科技載體超380萬平方米、公共技術服務平台30多個、國家級創新基地20多個,國際科技園、創意產業園、中新生態科技城、蘇州納米城等創新集群基本形成。創新主體加速集聚,每年新增科技項目約500個,擁有各類研發機構356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54家;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國家納米技術國際創新園等國家級創新工程加快推進;蘇州納米科技協同創新中心入選全國首批“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畫”;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57件,PCT國際專利申請136件;上市公司總數達13家,“新三板”掛牌企業18家。科技金融不斷加強,國內首個“千人計畫”創投中心暨東沙湖股權投資中心加快建設,管理資金規模超600億元,國內規模最大的股權投資和創業投資母基金(國創母基金)運作順利,一批科技支行、科技保險機構、小貸公司、科技金融超市、融資租賃公司落戶,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更加完善。

加快建設綜合商務城

按照蘇州中心城市“一核四城”發展定位,加快城市建設,促進城市繁榮。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堅持以高起點規劃引領高水平開發,金融商貿區、科教創新區、國際商務區、旅遊度假區等重點板塊加快建設,東方之門、蘇州中心、中南中心等多幢地標建築加快推進,環金雞湖區域正在成為蘇州新的商業商務和文化中心,園區成為全國首個“國家商務旅遊示範區”,陽澄湖半島旅遊度假區獲批為“省級旅遊度假區”。服務產業倍增發展,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0.8%;集聚金融和準金融機構574家,外資銀行數量在全省排名第一;經認定的各級總部項目達70個。園區已成為全國服務貿易創新示範區、國家商務旅遊示範區和省商貿金融集聚示範區,並成功獲批開展國家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跨境電子商務試點、貿易多元化試點。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啟動實施了數字城管、智慧型公交、智慧環保、智慧醫療等一批重點信息化項目,政務信息化、社會信息化、公眾信息化、企業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入選全國首批智慧城市試點,成為全國首個數字城市建設示範區、全省首個兩化融合示範區。城市環境日益最佳化,積極實施美化亮化綠化工程,建成白塘植物園等一批開放式生態公園,綠地覆蓋率達45%,加強對陽澄湖等生態功能區的保護,區域環境質量綜合指數達97.4,整體通過ISO14000認證。

大力構築人才高地

極實施“科教興區”戰略,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強化人才支撐。招校引研成效顯著,獨墅湖科教創新區引進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喬治華盛頓大學、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一批世界名校資源,25所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入駐,在校學生規模超7.5萬人,其中碩士研究生以上近2萬人,成為全國唯一的“國家高等教育國際化示範區”。高端人才加速集聚,園區科技領軍人才工程成功評選七屆,共評選出606個領軍項目;累計97人入選國家“千人計畫”,119人入選“江蘇省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計畫”,138人入選“姑蘇創新創業領軍工程”,均居蘇州首位。在園區就業的外籍人才近6000名,累計引進外國專家1000多名,4000名海外歸國人才創辦了400多家企業,大專以上人才總量列國家級開發區第一位,被評為國家級“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人才環境不斷最佳化,創新設立了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和培訓管理中心,重點加強對創新創業型企業和人才的服務;專門設立2億元的人才開發專項資金,以留學人員聯誼會、博士聯誼會等高層次人才組織建設為抓手,努力從創業扶持、薪酬待遇、住房優惠、社會保障、子女入學等多方面為人才創造一流的環境。

持續改善社會民生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努力使全體居民更好地分享園區開發成果。區域一體加快推進,推進撤鎮建街道改革,“老鎮城市更新、動遷社區改造提升、社區幹部培訓”三大計畫紮實推進;累計動遷民房5.72萬戶,建設動遷房1300多萬平方米。公共服務功能提升,教育均衡發展,率先實現教育一體化管理,教育現代化水平躍居全省前列;積極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新建了一批學校、醫院、保障房等民生工程;社會治理創新完善,建立了以鄰里中心和社區工作站為依託的新型社區服務管理體系,民眾聯絡所、社情民意聯繫日、勞資和諧機制、鄰里守望等工作獲多方肯定,園區獲評“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城區”。法治建設紮實推進。積極推動三級依法行政示範點建設,穩妥推進財政預決算公開試點,健全完善了專項資金和政府投資建設項目管理辦法,嚴格規範了國有土地上企業房屋徵收、企業用地回購、國有土地收購工作,切實做到權責分明、分工有序。文化軟實力不斷提升,積極弘揚開放包容、現代時尚、精緻和諧、創新創優的園區圓融文化,文化藝術中心、美術館、文化館等一批文化亮點項目紛紛落成,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成為蘇州市首批文明城市示範城區。

注重創新體制機制

加強先行先試探索,不斷增創發展優勢。中新合作持續深化,堅持“合作中有特色、學習中有發展、借鑑中有創新”,推動中新雙方合作邁上新台階,園區獲得了第一屆新加坡“通商中國”企業獎,中新社會管理合作試點獲評中國管理科學獎,中新跨境人民幣4項試點業務穩步推進。改革探索不斷加強,在物流通關、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和生態環保等方面創造了多個全國“第一”和“唯一”,例如: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首個“服務貿易創新示範基地”、首個“鼓勵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發展試點”、首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等,較好地發揮了改革開放“試驗田”功能。國資實力持續壯大,著力最佳化調整國資產業結構、股權結構、治理結構、人才結構,創新市場運作模式,推進國企股權多元化、資產證券化,國企總資產近1700億元。園區經驗加快輻射,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園區—相城合作經濟開發區加快推進,蘇宿工業園在全省南北共建工業園區考核中名列第一,蘇通科技產業園首期基礎設施建設提前完成,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援建項目加快推進,蘇滁現代產業園穩步推進,輻射帶動能力得到增強。黨的建設全面加強,高度重視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新型社區黨建工作,基層黨建實現“有效覆蓋”,湖西社區黨委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園區檢察院被評為“全國先進基層檢察院”。

發展目標

今後,園區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主動適應新常態、謀劃新思路、增強新動力,持續深化中新合作,堅持高端引領,強化創新驅動,提升質量效益,聚焦新人才、新產業、新技術、新模式,賦予園區經驗新內涵、營造核心競爭新優勢、構築科學發展新高地,加快把園區打造成為為全國具有創新示範和帶動作用的區域性創新平台、世界一流高科技產業園區、中國經濟技術開發區升級版和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引領區。

一是致力創新體制機制。大力弘揚園區經驗,深化中新合作,加強先行先試探索,大力推進開放創新綜合改革,進一步理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係,加快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現代經濟管理制度,完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城市社會管理體制機制,積極爭當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區。

二是致力促進高端集聚。實施電子信息、裝備製造及生物醫藥、納米技術套用、雲計算等產業發展計畫,加快構築高端產業發展新格局;以國際商務區、東沙湖股權投資中心、金雞湖5A景區、陽澄湖半島旅遊度假區等為依託,加快打造長三角科技金融服務集聚區、蘇南總部經濟集聚區;以集聚“國家千人”、“省雙創”、“市姑蘇”、“園區領軍”等高端人才為重點,加快建設國際化人才示範區。

三是致力提升創新能力。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戰略,更加注重技術溢出、人才溢出,推進協同創新,著力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實施自主品牌企業培育計畫,不斷提高區域科技進步貢獻率、人均勞動生產率、每萬人勞動力中研發人員數和高技能人員數,努力爭創開放創新示範區。

四是致力最佳化生態環境。按照“生態宜居、緊湊集約、低碳節能、智慧智慧型”的要求,提升城市規劃設計、承載能力、建設水準。堅持形象提升與內涵建設並舉,推進“退二進三”、“騰籠換鳥”,促進資源精細開發、深度整合、最佳化配置、高效利用,推動可持續發展。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水體整治、河道疏浚、揚塵治理、綠化美化等工程,創新城市管理,營造優美環境,積極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園區。

五是致力改善社會民生。把最佳化法治環境作為提升園區綜合競爭力的先導工程,加快實現社會治理方式轉變。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切實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積極推進居民收入倍增。加大財政傾斜力度,切實辦好惠民實事,加快打造住有宜居、勞有厚得、學有優教、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五有工程”,構建均衡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醫療服務、住房保障和養老服務“六大體系”,讓民眾更好分享園區發展成果。

總之,在新的發展時期,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決策部署,增強進取意識、機遇意識、責任意識,全面深化改革創新,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努力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做出更多探索。

發展成就

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幅30%,綜合發展指數位居國家級開發區第二位。

轉型升級成效顯著,2013年新興產業產值2213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56.3%。

●利用外資連續多年名列中國開發區第一

●商務部國家級開發區2009年投資環境綜合評價第二

●中國首批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

●中國首批生態工業示範園區

●中國首批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創建園區

●中國首個服務外包示範基地

●中國首個鼓勵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優惠政策試點區域

●中國唯一服務貿易創新示範基地

●中國唯一國家商務旅遊示範區

●中國唯一納米技術創新及產業化基地

●中國城市最具競爭力開發區排名第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