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效學

藥效學

藥效學即藥物效應動力學(pharmacodynamics),研究藥物對機體的作用及作用機制。如新藥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興奮還是抑制;對心肌收縮力或胃腸道運動是加強還是減弱;對血管或支氣管是擴張還是收縮等。與防治目的無關甚至有害的的作用稱為不良反應,其中包括副作用、毒性反應、過敏反應、繼發反應等。副作用:指藥物在治療量時,引起的與防治疾病的目的無關甚至有害、但對組織器官無損害的作用。為臨床篩選療效高、毒性小的藥物,避免毒副作用,達到安全、合理用藥的目的。

簡介

藥效學研究方法很多,概括講可分綜合和分析法。所謂綜合法是指在整體動物身上進行,是在若干其它因素綜合參與下考察藥物作用,根據實驗動物情況不同,可分為正常動物法和實驗治療法。所謂分析方法是採用離體臟器,例如離體腸管、離體心臟、血管、子宮及離體神經肌肉製備等,單一地考察藥物對某一部分的作用。深入研究還包括細胞水平、分子水平的分析研究。

相關的基本概念

藥物作用和藥理效應

藥物作用(drug action)是指藥物對機體的初始作用,是動因。藥理效應(pharmacological effect)是藥物作用的結果,是機體反應的表現。

由於二者意義接近,在習慣用法上並不嚴加區別。但當二者並用時,應體現先後順序。

治療效果

治療效果,也稱療效(therapeutic effect),是指藥物作用的結果有利於改變患者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過程,使患者的機體恢復正常。

根據治療作用的效果,可將治療作用分為:

對因治療(etiological treatment)用藥目的在於消除原發致病因子,徹底治癒疾病,如用抗生素殺滅體內致病菌

對症治療(symptomatic treatment)用藥目的在於改善症狀,稱為對症治療,不能根除病因但對病因未明暫時無法根治的疾病卻是必不可少的。

不良反應

凡與用藥目的無關,並為患者帶來不適或痛苦的反應統稱為藥物不良反應(adverse reaction)。

多數不良反應是藥物固有的效應,在一般情況下是可以預知的,但不一定是能夠避免的。少數較嚴重的不良反應較難恢復,稱為藥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例如慶大黴素引起的神經性耳聾。

副反應(side reaction)由於選擇性低,藥理效應涉及多個器官,當某一效套用作治療目的時,其他效應就成為副反應(通常也稱副作用)。如,阿托品用於解除胃腸道痙攣時,可引起口乾、心悸、便秘等副反應。副反應是在治療劑量下發生的,是藥物本身固有的作用,多數較輕微並可以預料。

毒性反應(toxic reaction)是指在劑量過大或藥物在體內積蓄過多時發生的危害性反應,一般比較嚴重。毒性反應一般可以預知,應該避免發生。急性毒性多損害循環、呼吸及神經系統功能,慢性毒性多損害肝、腎、骨髓、內分泌等功能。致癌、致畸胎和致突變反應也屬於慢性毒性範疇。企圖通過增加劑量或延長療程以達到治療目的,其有效性是有限度的,同時應考慮到過量用藥的危險性。

後遺效應(residual effect)是指停藥後血藥濃度已降至閾濃度以下時殘存的藥理效應,如服用巴比妥類催眠藥後,次晨出現的發力、睏倦等現象。

變態反應(allergic reaction)是一類免疫反應。非肽類藥物作為半抗原與機體蛋白合為抗原後,經過接觸10天左右的敏感化過程而發生的反應,也稱過敏反應(hypersensitive reaction)

停藥反應(withdrawal reaction)是指突然停藥後原有疾病加劇,又稱回躍反應(rebound reaction),如長期服用可樂定降血壓,停藥次日血壓將明顯回升。

特異質反應(idiosyncratic reaction)

研究內容

新藥的藥效學研究主要指對其藥理作用的觀測和作用機理的探討。內容包括:

(一)觀測生理機能的改變。如新藥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興奮還是抑制;對心肌收縮力或胃腸道運動是加強還是減弱;對血管或支氣管是擴張還是收縮等。

(二)測定生化指標的變化,如血糖、電解質;生理活性物質,如血管緊張素、前列腺素、環磷苷濃度的改變等。

(三)觀測組織形態學變化,如血細胞大小、甲狀腺大小、腎上腺皮質萎縮等。

研究目的

主要達到二個目的:一是確定藥物的治療作用,二是確定藥物的一般藥理作用。為新藥臨床試驗提供可靠依據。

研究方法

整體動物實驗

整體動物實驗一般套用小鼠、大鼠、兔、貓、猴、狗,根據不同情況可用正常動物、麻醉動物、病理模型動物。

1.觀察藥物對動物行為影響,是研究中樞神經系統藥物作用的基該方法之一。最常用正常動物。如將動物的行為分級,對用藥組和對照組動物進行細心觀察,並按分級法打分,求出平均數,進行顯著性測驗,從而可判定新藥是中樞抑制作用還是中樞興奮作用。用轉棒法觀察動物的協調運動,是測定新藥對中樞神經系統抑制作用和對骨骼肌鬆弛張作用的最簡單而經典的方法。觀察藥物對記憶力和影響,以及測定藥物的依賴性實驗都是用正常動物。

2.觀測藥物對疾病的療效,則常用病理模型動物。

⑴研究抗精神病藥:常用去水嗎啡造成大白鼠舔、嗅、咬等定向行為,從而觀測新藥的安定作用。

⑵研究抗驚厥藥物時:常用電驚厥法,化學物質引起的驚厥法,如戊四唑、苦味毒等造成動物驚厥模型,從而觀測藥物的抗驚厥作用。

⑶研究鎮痛藥物時:常用熱刺激法,如小白鼠熱板法,電刺激小白鼠尾部法以及化學刺激法,如用酒石酸銻鉀腹腔注射造成扭體反應,從而觀測鎮痛藥的作用。

⑷研究抗炎藥物:用定量的致炎劑如雞蛋清、右鏇糖酐等注入大白鼠踝部皮下,造成關節腫脹,測定用藥前後的腫脹程度,從而觀測抗炎藥物的作用。

⑸研究抗高血壓藥物:用線結紮狗或家兔腎動脈,造成腎性高血壓。或使大白鼠長期處在噪音刺激中,以誘發神經源性高血壓等,是觀察抗高血壓藥物的最常用方法。

⑹研究抗心律失常藥物:用氯仿、腎上腺素、烏頭鹼等誘發小白鼠或大白鼠心律失常,或將電析直接聯在心房或心室誘發房顫或室顫,是評價抗心心律失常藥的常用新方法。

⑺抗潰瘍藥物的研究和評價:常採用大白鼠或豚鼠製備實驗性潰瘍模型。方法有應激性刺激法(如將大白鼠浸於20℃水中)、組織胺法、幽門結紮法等誘發潰瘍。其中以應激法較優,成功率達100%,更為常用。

⑻研究鎮咳藥:貓靜脈注射致咳物二甲苯基哌嗪,引起咳嗽發生咳嗽次數在一定範圍內與致咳物劑量呈線性關係。這是研究評價鎮咳藥的好方法。

⑼研究抗糖尿病藥:給兔、大白鼠、狗、貓、猴、羊靜脈注射四氧嘧啶,選擇性地損傷胰腺β-細胞,引起實驗動物糖尿病,是經典的研究抗糖尿病的方法。

⑽研究抗腫瘤病藥:動物移植腫瘤,用來評價研究腫瘤藥,是目前發現腫瘤藥最多的途徑。

⑾研究抗微生物藥:將致病微生物接種小白鼠、計數死亡數,是抗微生物藥實驗室評價的常用方法。

3.用整體動物實驗時,常用麻醉動物,但應注意麻醉深度的控制和麻醉藥物的選擇。如在研究評價鎮咳藥物時,麻醉過深則明顯抑制咳嗽反射,從而影響實驗結果。在研究藥物對子宮影響時,最好不用乙醚和氯仿,而選用戊巴比妥鈉。因前者對子宮有明顯抑制,而後者只要劑量適當,不影響子宮活動。

離體器官實驗

離體器官實驗常用的離體器官有心臟、血管、腸段、子宮及神經肌肉標本,用離體標本可比較直觀地觀測藥物的作用。不同的動物標本用於測定不同類的藥物作用。

1.離體蛙心和兔心是觀測藥物對心臟活動(包括心率、輸出量、收縮力等)的影響最常用的標本;貓、兔、豚鼠和狗乳頭肌標本製備比較簡單,在適宜條件下,可較長時間保持良好的實驗狀態,是觀測藥物對心肌基本生理特性(如收縮性、興奮性、自律性)的影響較好的實驗標本。

2.兔主動脈條對α受體興奮藥十分敏感,是測定作用於α-受體藥作用的一個理想標本。已被廣泛用來鑑定和分析似交感藥和其對抗藥的作用。

3.豚鼠迴腸自發活動較少,描記時有穩定的基線,可用來測定似膽鹼藥的劑量一反應曲線。而兔空腸具有規則律收縮活動,可觀測擬腎上腺素藥和抗腎上腺素藥,似膽鹼藥和膽鹼藥對活動的影響。

4.未孕兔子宮對α-受體興奮藥十分敏感,可用於鑑定α-受體興奮藥或阻斷藥。豚鼠離體氣管片主要含β-受體,廣泛用於鑑定和分析作用於β-受體的藥物的作用。

5.蛙坐骨神經腓腸肌標本,小雞頸半棘肌,大白鼠膈神經標本常用來評價作用於骨胳肌的藥物。

6.在離體器官法中,不同動物的不同器官都要求最適宜的營養環境,因此各種動物的人工生理溶液成份和配製都有區別。在離體器官研究中應特別引起重視。

⑴滲透壓:要等滲,但不同動物對同一物質的等滲濃度要求不同。如生理鹽水溶液,冷血動物用0.6~0.75%;溫血動物用0.8%~0.9%。

⑵各種離子:溶液中含有一定比例的不同電解質離子職Na+、K+、Ca2+、Mg2+、H+、OH等是維持組織器官功能所必須。組織器官不同,對生理溶液中離子的成份和濃度要求亦不同。

⑶pH影響:人工生理鹽水中pH一般要求在所中性,對於哺乳動物心臟冠狀動脈,酸性生理深夜可使平滑肌鬆弛;鹼性則可使節律加快,振幅縮小。

⑷其它條件:葡萄糖提供組織活動所需能量,臨用時再加入,以防變質;有的離體器官需要氧氣,如離體子宮、離體兔心、乳頭肌等。而離體腸管通以空氣就可以了。

細胞培養實驗

細胞培養實驗細胞培養是在細胞水平甚至細胞水平研究藥物作用並分析作用機理的實驗方法。

1.抗腫瘤藥物的體外研究,就是利用細胞培養技術,根據不同原理測定藥物抗腫瘤作用。在美藍試管法中,就是根據癌細胞含有氫酶,該酶可使代謝底物脫氫使美藍還原變為無色這一原理,將腫瘤細胞懸液與受試藥物混合,加放美孵育。如美藍不退色,即初步判定該藥具有抗癌作用。

2.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免疫藥理學研究方法也是在細胞水平觀察免疫功能改變。如小白鼠腹腔區噬細胞吞噬雞紅細胞實驗及玫瑰花結試驗,可用於初步評價免疫增強劑或免疫抑制劑。

3.在抗生素作用機理研究中,利用透射式電子顯微鏡對金葡萄超薄片進行觀察,可以看到青黴素類抗生素使其細胞形態的改變,還可看到氨基糖甙類抗生素使肺炎桿菌核糖體數目減少,這些都是在亞細胞水平對藥物作用機理的探索。

生化實驗方法

隨著藥理科學的不斷深入,藥理研究手段逐漸由生理轉變為生化或酶學手段為主了。成為分子藥理學的主要內容。

1.用離體脂肪組織研究作用於β-受體的藥物(脂肪組織存在β-受體),如果藥物對β-受體有興奮作用,則引起游離脂肪酸釋放增加。予先加入β-受體阻斷劑,則可使游離脂肪酸釋放量明顯減少,甚至完全阻斷。因此通過測定游離脂肪酸含量,可評價作用於β-受體的藥物。

2.抗過敏藥物研究,先腹腔注射抗原致敏,24小時後注射受試藥物,再次注射抗原攻擊,然後處死動物,收集腹腔液並離心,用螢光分光光度法測定組織胺含量,從而評價受試藥物抗變態反應的作用。

3.利用蛋白激酶與一定量氚標記的cAMP結合,而內源性cAMP可競爭置換出氚標記的cAMP,再通過微孔濾膜把結合的和游離的氚標記的cAMP分開,再用液體閃爍計數器測定放射性,從而可換算成體內cAMP含量,可分析鑑定作用於β-受體藥物作用機理。

4.將配基(如藥物)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套用放射自顯影枝術,可研究受體的分布和數量。

總之,這些技術和新方法的套用,使藥理學的研究達到嶄新的境界。

作用機理的研究是對一個藥物最本質的研究,但由於機體的複雜性,使之耗時、費功、致使大部分藥物在分子水平的作用尚不清楚。然而,儘管一個藥物作用機理還不清楚,只能在臨床上有適應證而毒副反應小,就可以使用,並在使用過程中再進行深入的研究。不少藥物,通過基礎研究一臨床套用一基礎研究的途徑,有僅加深了對藥物作用本質的了解,還發現了新的用途,即所謂的老藥新用。

新藥基礎藥效學研究

(一)觀察新藥的特定藥理作用所謂特定藥理作用是指新藥的主要治療作用。包括:1.體外研究如新藥對離體離器官的作用;在試管內研究新藥對致病微生物的作用;骯腫瘤藥物體外篩選等。共同特點是方法簡便,敏感性高,比體內法用藥量少,結果判斷更直接,不需消耗大量動物。

體內研究

⑴用正常動物:如觀測新藥對行為的影響。

⑵製作動物病理模型:如心律失常動物模型;高血壓動物模型;腫瘤及感染動物模型等。

⑶觀測新藥的療效:包括症狀改善及計量指標(如血壓、呼吸深度、心電圖等)和計數指標(如心率、血細胞計數、死亡率等)。

(二)觀測一般藥理作用所謂一般藥理作用,是指新藥機體主要器官系統理作用(包括離體和主體)和藥物的相互作用。包括:

1.對神經系統的作用如對中樞神經系統表現為興奮還是抑制。

2.心血管系統如心率、血壓、心輸出量、心電圖等。

3.呼吸系統如呼吸次數和深度以及對呼吸道平滑肌的作用。

4.消化系統胃腸刺激作用,張力變化、大便次數及形態。

5.造血系統紅、白細胞計數、白細胞分類、血小板數及藥蛋白數量等。

6.肝臟功能包括SGOT和SGPT測定。

7.腎臟功能肌酐清除率。

8.藥物相互作用協同和拮抗作用。

9.其它藥理作用動物活動力,行為變化等。

五、用動物實驗評價新藥的要點

(一)動物選擇是否得當,直接關係著實驗的成功和質量高低一般應選擇某一功能高度發達或敏感性較高的動物,如大鼠不能;鴿、狗、貓的嘔吐反應敏感,常用來評價引起催吐和鎮吐的藥物的作用,而鼠類和兔則不能;家兔對冷損傷易發生,狗則不能;豚鼠對銅離子及汞離子的急性毒性很敏感,而大鼠小鼠則較耐受;因此有人說,在評價動物選擇是否得當時,主要看是否用“專家”式動物。

根據實驗目的,選擇好“專家”式動物之後,還應注意動物的性別、年齡和純種。如大鼠腹腔注射八甲基焦磷酸胺,此藥經肝藥酶轉化成毒物,新生鼠無藥酶活性,所以不死;藥酶活動性隨年齡增高,但雌鼠藥酶活動性低於雄鼠,故到100天雌鼠僅死亡20%,而雄鼠全死。

動物純種亦很重要,有人報告6個試驗室測定同一藥物的LD50結果很不一致,後發現動物種系是一個重要因素,改為一農場繁殖的純處動物後,結果變為一致。

(二)動物分組是否隨機隨機分組是動物實驗設計和臨床觀察的一個重要原則。其目的是使一切干擾實驗的因素分配到各組時只受純機遇的抽樣誤差的影響。而不受實驗者主觀因素的影響。在動物實驗時,因為一次可得到足夠的動物,所以常用隨機數目表法分組。只有隨機化的實驗數據才能進行統計學處理。否則實驗結果不可靠,統計學處理無意義。

(三)觀測指標是否客觀新藥的療效水平、必須靠客觀指標反應出來,如生理、生化的化驗指標,病理切片,X線檢查等。為使客觀指標更精確,儀器應儘量先進,靈敏感度高,每次藥品套用同一批號,溫度和濕度都應行到適當控制。

(四)對照組設立是否妥當對照組非常重要。用生理鹽水代替實驗新藥稱陰性對照或空白對照;用已知發展開藥或叫工具藥代替實驗新藥者稱為陽性對照或標準對照。對照組應在同時地同樣條件下進行,否則失去意義。實驗組和對照組動物數應相等,輕視對照或使用少量動物作對照不妥當的。

(五)報告資料是否完善新藥的特定治療作用和其它藥理作用(包括毒副作用)都應如實、全面地寫入報告,特別是毒副作用反應不得有意刪節或隱瞞。為穩妥可靠,就儘量採用兩種動物和兩種藥理指標進行評價。

臨床藥效學

概念

藥物和機體間可產生影響。臨床使用的藥物對機體所產生的作用,屬臨床藥效學範疇。機體對藥物的作用屬藥代動力學範疇。

臨床藥效學的研究內容

1、興奮作用與抑制作用:使機體功能增強的作用稱為興奮作用;使機體功能減弱的作用稱為抑制作用。

2、局部作用與吸收作用:藥物未吸收入血流之前在用藥部位出現的作用稱為局部作用;當藥物吸收入血流後所出現的作用稱為吸收作用。

3、直接作用與間接作用:藥物對所接觸的組織器官直接產生的作用稱為直接作用;由直接作用所引起其它器官的效應稱為間接作用。

4、藥物作用的選擇性:藥物吸收後對某組織器官產生明顯的作用,而對其它組織器官作用很弱或幾無作用,這種作用稱為選擇性作用。

5、防治作用與不良反應:與防治疾病目的有關的作用稱為防治作用。與防治目的無關甚至有害的的作用稱為不良反應,其中包括副作用、毒性反應、過敏反應、繼發反應等。

副作用:指藥物在治療量時,引起的與防治疾病的目的無關甚至有害、但對組織器官無損害的作用。毒性反應:指藥物過量或久用產生嚴重的功能紊亂、組織損傷的作用。過敏反應又稱變態反應:是指個別特異質機體接觸某些藥物時所引起的病理性異常免疫反應。這種反應與特異質有關,與藥物的劑量無關。繼發反應:是繼發於治療作用所出現的不良反應。習慣性:是指長期用藥停藥後有繼續用藥的欲望。成癮性:是指長期用藥停藥後有戒斷症狀。

6、藥物作用的機理:1、改變理化環境;2、酶促或酶抑作用;3、對代謝影響;4、影響細胞膜的通透性;5、影響活性物質釋放;6、作用於受體。

臨床藥效學研究目的

為臨床篩選療效高、毒性小的藥物,避免毒副作用,達到安全、合理用藥的目的。

臨床藥效學與基礎藥效學的異同

兩者研究的內容和目的的基本相同,前者是對已提供臨床使用的藥物進行再評價、後者則用於新藥的研究。研究的對象也不同,前者是使用藥物的病人,而後者則是供藥物研究的動物。

藥物作用的性質和方式

(一)藥物作用的性質

藥物作用(drug action)是指藥物對機體細胞的間的初始作用,是動因,是分子反應機制。

藥理效應(pharmacological effect)是機體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變,是藥物作用的結果。功能提高稱興奮(exicitation);功能降低成為抑制(inhibition)、麻痹(paralysis)

(二)藥物作用的方式

局部作用

全身作用

二,藥物作用的選擇性和兩重性

(一)藥物作用的選擇性

藥物作用的選擇性(selectivity)在一定的劑量下,藥物對不同的組織器官作用的差異性。

藥物作用的特異性取決於藥物的化學結構,這就是構效關係。

(二)藥物作用的兩重性

1,治療作用

治療作用(therapeutic effects)是指藥物作用的結果有利於改變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過程,使患病的機體恢復正常。

⑴對因治療

⑵對症治療

⑶補充治療(supplementary therapy)也稱替代療法(replacement therapy)用藥的目的在於補充營養物質或內源性活性物質的不足。

2,不良反應

不良反應(adverse reactions,ADR):凡不符和用藥目的並為病人帶來不適或痛苦的有害反應。

⑴副作用(side reaction)在治療劑量下,藥物產生的與治療目的無關的其他效應。

⑵毒性反應(toxic reaction)藥物劑量過大或藥物在體內蓄積過多發生的危害性反應。急性毒性(acute toxication)、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ation)和特殊毒性如

致癌(carcinogenesis)、致畸(teratogenesis)、致突變(mutagenesis)等。

⑶變態反應(allergic reaction, hypersensitive reaction,過敏反應)藥物產生的病理性免疫反應。

⑷繼發性反應(secondery reaction):由藥物的治療作用引起的不良後果.

⑸後遺效應(after effect,residual effect)停藥後血漿藥物濃度已降至閾濃度以下時殘存的藥理效應。

⑹致畸作用(teratogenesis): 指某些藥物可影響胚胎正常發育。

⑺停藥反應(withdrawal reaction,rebound,反跳) 突然停藥原有的疾病加劇。

⑻特異質反應(idiosyncrasy)少數特異體質病人對某些藥物產生的特殊反應。

受體理論

一,受體基本概念

1.受體(receptor)是細胞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細胞蛋白成分,能識別周圍環境中的某些物質,並與之結合,並通過中介的信息轉導與放大系統觸發生理反應或藥理效應。

⒉受體的特性

⑴飽和性(saturability)

⑵特異性(specificity)

⑶可逆性(reversibility)

〔R〕+ 〔L〕≒ 〔RL〕→ 效應

〔E〕+ 〔S〕≒ 〔ES〕≒〔ES〕’ → E + 代謝物質

⑷高親和力(high affinity)

⑸多樣性(multiple-variation)

3.配體(ligand)能與藥物特異性結合的物質(如神經遞質、激素、自體活性物質或藥物)。

三,受體類型和調節

(一)受體類型

1.門控離子通道型受體(ligand-gated channel receptors ,receptors containing ion channel)

N,GABA 受體等屬門控離子通道型受體。

2.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 coupling receptor)

Gs,Si,Gt(transducin),Go

α,β,D,5-HT,M,阿片,嘌呤,PG 等受體屬G蛋白偶聯受體。

3.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受體(tyrosine kinase activity receptor)

胰島素(insulin)、上皮細胞生長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血小板衍生的生長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轉化生長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等受體屬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體。

4.細胞內受體(cellular receptor)甾體激素、vitamin A,D、甲狀腺激素等受體屬細胞內受體。

5.細胞因子受體(cytokin receptor)

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紅細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s)、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催乳素(prolactin)、淋巴因子(lymphokines)等受體屬細胞因子受體。

(二)受體的調節(the regulation of receptor)

⒈向下調節(down-regulation):受體脫敏(receptor desensitization)受體長期反覆與激動藥接觸產生的受體數目減少或對激動藥的敏感性降低。如異丙腎上腺素治療哮喘產生的耐受性。

2.向上調節(up-regulation): 受體增敏(receptor hypersitization)受體長期反覆與拮抗藥接觸產生的受體數目增加或對藥物的敏感性升高。如長期套用普萘洛爾突然停藥的反跳現象(rebound)。

四.受體學說

⑴ 占領學說(Occupation theory by Clark,1926)

藥物作用強度與藥物占領受體的數量成正比,藥物與受體的相互作用是可逆的;藥物濃度與效應服從質量作用定律;藥物占領受體的數量取決於受體周圍的藥物濃度、 單位面積或單位容積內受體總數;被占領的受體數目增多時,藥物效應增強,當全部受體被占領時,藥物效應達Emax.

[A] + [R] = [AR] →→ E, KD = [A][R]/[ AR]

KD: 解離常數;由於 [RT] = [R] + [ AR] (RT: 代表受體總數)

[AR]/[RT] = [A]/KD + [A]; 因為只有AR是有效的,

E/Emax = [AR]/[RT] = [A]/KD + [A]

當 [A] = 0,E = 0

當 [A] >> KD,[AR]/[RT] = 100%,Emax ,[AR]max = [RT]

當[AR]/[RT] = 50%,EC50,KD = [A]

KD 代表藥物與受體的親和力(mole),即藥物與受體結合的能力。KD越大,親和力越低。

pD2 = -logKD

內在活性(intrinsic activity by Ariens 1954):α;即藥物激動受體的能力。

0≤ α ≤100%,E/Emax=α[AR]/[RT]

儲備受體(spare receptors by Stephenson 1956)

沉默受體(silent receptors)

⑵速率學說(rate theory)

⑶二態學說(two-model theory)

藥效學概述

一、作用於受體的藥物

(一)激動藥與部分激動藥

1.激動藥(agonist) 與受體有親和力又有內在活性藥物。

完全激動藥(full agonist): α= 1

2.部分激動藥(partial agonist,mixed agonist) :與受體有親和力,但內在活性較弱(α<1)。

(二)競爭性拮抗藥(competitive antagonist) 和非競爭性拮抗藥(noncompetitive antagonist)

拮抗藥(antagonist):與受體有親和力,而無內在活性的藥物(α= 0)。

1.競爭性拮抗藥(competitive antagonist)與激動藥競爭同一受體的拮抗藥。

配體 (L),拮抗藥(I)

[RT] = [R] + [LR] + [IR], [LR]/[RT] = [L]/KD + [L]

[LR]/[RT] = [L]/[L] + KD(1 + [I]/KI)

藥物的作用取決於 [I]/KI,[I]濃度愈高或KI愈小,效應低,拮抗作用強。

如果[LR]/[RT]→100%,激動藥的量效反應曲線可以被競爭性拮抗藥平行右移。如果增加競爭性激動藥濃度,仍可達到Emax。

E/Emax = [L]/(KD + [L]) = [L’]/[L’] + KD(1+[I]/KI)

[L’]/[L] – 1 = [L]/KI

[L’]/[L] 是劑量比(dose ratio),如將[L] 到[L]/[L]倍,即能克服[I]的拮抗作用。

pA2是拮抗參數(antagonism parameter):當有一定濃度的拮抗藥存在時,激動劑增加1倍時才能達到原效應,此時拮抗藥的負對數即拮抗參數, pA2 = -log[I] = -logKI

1.非競爭性拮抗藥(noncompetitive antagonist)與激動劑作用於同一受體,但結合牢固,分解慢或是不可逆的,或作用於相互關聯的不同受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