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眼睛與菩提樹

藍眼睛與菩提樹

《藍眼睛與菩提樹》是2007年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明博 。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羅樹、水池、摩耶夫人祠為遺址區,各國佛教組織興建的寺廟為寺院區,還有綠化區。1997年藍毗尼遺址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加以保護。

在好好脾氣又充滿智慧的尼泊爾導遊高華禮帶領下,我們漫步在綠草掩映的遺址區,感受著另一世界的寧靜與安詳。這裡到處是枝葉繁茂的菩提樹,一重又一重的經番掛在樹與樹之間,微風扶過,空氣中好像都是誦經的聲音。

園內最醒目的是一座紅色方形建築,是兩層石砌的平台,在濃郁茂盛的樹木襯托下,十分莊嚴肅穆。這就是摩耶夫人祠,也稱瑪雅黛維女神廟。廟內供奉著女神石雕像,只見她右手攀把著娑羅雙樹的枝幹,新生的嬰兒悉達多端立在近旁的蓮台上。

佛陀準確的誕生地的遺蹟用玻璃罩保護著,看上去像一個巨大的腳印,因此也有人說那便是佛祖的腳印。他邁出的最初7步,步步生蓮!

在摩耶夫人祠前有一口數十米的方形水池,看上去並非明澈如鏡,但卻是一座真正的聖池。相傳佛祖的母親產後在此沐浴淨身,而釋迦牟尼幼年時代也曾在此洗澡。據說,斯里蘭卡和不丹的國王每年都要來這裡取水回去祈福。

編輯推薦

在對佛教文化的認知上,東方人的思維偏重於感性,東方人的認知充滿感悟、感受;而西方人的思維則偏重於理性,西方人的認知充滿疑問、觀察和理解。

佛陀曾說:“不要道聽途說,要接受我的教誨,你先要明白我的立場。”作為要與生命體驗契合的文化現象,佛教是“理人”、“行人”的結合體。僅僅從感性或理性的角度去認知,都是片面的。

在《藍眼睛與菩提樹》中,無論是歷史學家、人類學家、文學家、哲學

家、心理分析學家,還是足球明星、電影明星,當他們用英語、法語、義大利語、德語、俄語等多種語言,共同念出“Buddha”(佛陀)一詞時,充滿了對覺者的禮敬。

這本有趣的書,向我們展示了微笑著行走在西方的佛陀;這本有營養的

書,可以幫助信仰者校正心靈的走向。

作者簡介

馬明博+肖瑤,品茶人,禪和子,文字客,雲遊者;策劃出版圖書有《滾滾紅塵中拈花微笑——文化名家話佛緣》、《我在愛的左邊,你在愛的右邊——文化名家的情與愛》、《天下趙州生活禪》、《一日沙門》等。

目錄

序 他者的目光

第一輯 瞧,佛陀這個人

佛祖的一生 / 佛陀的沉默 / 反抗聖人 / 佛陀具一切智嗎? / 佛的本性 / 對佛陀創新問題的探討 / 佛陀及其同代人 / 黨者及其國度

第二輯 被移植的菩提樹

喬達摩的教義 / 佛陀觀及其他 / 佛教倫理 / 大乘佛教哲學 / 涅槃之道及其悖論 / 作為生活哲學的佛教 / 我們無須知道的事 / 《法華經》 / 世間的菩薩:《妙法蓮華經》與佛教徒的社會責任 / 從七個層面看佛教 / 佛教帶來的笑聲 / 參悟之和平 / 佛性

第三輯 佛性無東西

揚棄意義 / 如果把人生比做 / 禪宗的原理 / 切穿妄想的金剛石 / 心靈世界的弓道 / 禪與日常生活 / 清理廚房與清理心性 / 印度的宗教體驗 / “禪”的含義 / 悟何時不再? / 人的境遇與禪宗 / 禪宗革命 / 最崇高的哲學,最世俗的宗教 / 用現代的觀點看佛教

第四輯 體認般若之旅

佛陀,一個自我圓成的哲學家 / 緬甸佛寺基榮之旅 / 佛教的無靈魂 / 靈魂的治療 / 佛教與精神分析 / 禪與尼采 / 空與實:佛教和基督教對人類困境的回應 / 佛陀、耶穌和拉比們的教誨 / 佛教經濟學 / 超越語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