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奕

薛奕

薛奕(1037~1082),字世顯,福建興化軍興化縣清源西里吉宦鳳博(今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大洋鄉)人,宋熙寧九年(1076)武狀元,方次彭為其撰志。 方次彭 興化縣人 宋皇祐元年(1049)進士,曾任梅州知府 官至朝請郎。

薛奕(1037—1082),字世顯,福建興化軍興化縣清源西里鳳博(今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大洋鄉)人,宋熙寧九年(1076)武狀元。
薛奕的從曾祖父薛巒是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進士,累官至殿中丞;薛奕的從伯父薛利和,字天益,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一甲進士。薛利和入仕後歷任廣東春州、潮洲、惠州等州知州,後累遷屯田員外郎。熙寧二年(1069),宰相王安石推行新法,想破格提拔他為提舉廣東茶事,由於此前廣東尚未實行茶葉專賣,一旦朝廷推行此法,收取茶稅,必給百姓帶來災難,因此薛利和作了《謝王介甫》一詩婉言推辭。其詩云:“一路生靈陡頓貧,廟堂康濟豈無人。君侯若問茶租日,請把茶租乞與人。”王安石讀罷此詩,只好作罷,因此專賣收稅的茶法也沒有在廣東推行。不久,薛利和升遷廣州通判,贈金紫光祿大夫,子五人皆蔭補為官。
薛奕從小跟隨從伯父薛利和,並隨為官的從伯父走南闖北,見識社會,增長閱歷。那時北方的遼、夏對大宋江山虎視眈眈,不時犯境,燃起烽煙,為此薛利和要薛奕一面習文,一面習武。他挑選了一位名師專為薛奕傳授武藝。他還獲悉朝廷正在編輯一部綜合性的兵書《武經總要》,記有北宋軍事制度與歷代兵謀得失,就想方設法,幾經周折得到其中許多內容,提供給薛奕學習。熙寧八年(1075),宋廷設立武舉絕倫法,所謂絕倫即要求武舉人步射兩石弓,馬射九斗,而此時的薛奕無論是步射或馬射均已達到此要求。時任河北西路察訪使的北宋科學家沈括曾以木屑、麵糊、熔蠟製成定州(今屬甘肅)邊防立體地圖(即現代的軍事沙盤),受到朝廷的重視和推廣。薛奕也如法炮製,並潛心鑽研其中奧妙。
宋熙寧九年(1076),精通武術、兵法的薛奕的武舉身份入京應試。經殿試後,,薛奕獲武舉第一名,即武狀元,而莆田延壽的徐鐸獲文狀元,一方文武雙魁轟動京城,宋神宗喜不自禁賦詩曰:“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薛奕中武狀元後,被授予鳳翔府(今陝西鳳翔)都監,負責關中地區的屯戍、演練兵馬工作。他到任後,盡心盡責,不久升為正將,執掌千餘兵馬。
元豐五年(1082)七月,宋廷為了抵禦西夏遼兵的侵犯,命給事中徐禧等自永樂埭至長城嶺(今陝西靖邊西南)設六寨,自背岡川至布娘堡置六堡,稱作“永樂城”。這年九月,永樂城築成,朝廷賜名“銀川寨”。永樂城直逼夏都,西夏國王惱怒,傾全國之力,集結三十餘萬兵馬進攻永樂城,宋軍也以精銳兵馬出城迎敵,卻大敗而歸,永樂城反而被夏兵重重包圍。為了保住永樂城,徐禧等率軍殺開一條血路復入城中。朝廷聞永樂城告急,忙命李憲等率兵前去解圍,不料在途中遭夏軍截擊。永樂城終於在雨夜中被夏軍攻陷,給事中徐禧、內侍李舜舉、大將高永能等皆戰死,只有曲珍等突圍逃走。宋軍在永樂城戰役中傷亡萬餘人,而薛奕在此役中作戰勇敢,身先士卒,他帶領部下打退夏軍的一次次進攻,並多次救出被圍困的宋軍兵士,最後在巷戰中敵不寡眾捐軀殉國。薛奕陣亡後,朝廷詔贈他為防禦使。
靖康元年(1126),薛奕之子薛寧(字安靖)以父蔭補官河北制置使。這一年冬,金兵攻陷京城,次年4月,經大肆勒索搜括後,俘徽宗、欽宋和趙氏宗室、后妃等數千人北去,北宋滅亡。薛安靖之子也被金兵拘留當作人質,薛安靖被強令知海州(今屬江蘇),紹興五年(1135),薛安靖伺機殺死守將王企中,率領全郡士兵、百姓航海回歸南宋朝廷。宋高宗趙構十分高興,他對薛安靖說:“兩河及京畿東西的百姓雖屈身在羯竭胡的統治下,但心裡懷念宋室,他們日夜翹首企盼收復,卻沒有實際行動,只有你獨領義師,擒滅醜類,成為表率,使陷沒之郡聞風回響,紛紛奪回土地,歸奉本朝,朕甚為欣慰。”為昭示後人,宋高宗特賜給薛安靖金帶及會稽(今屬浙江)田十頃,並授武節大夫,榮州刺史兼閤 門宣贊舍人,知全州(今屬廣西),兼充本州沿邊溪洞事都巡檢使,後又將宗室女汝陽公主(趙楷之女)嫁與他,同時把姓名宣付史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