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與魯迅

蕭紅與魯迅

蕭紅與魯迅,作者為袁權。本書作者潛心研讀大量翔實資料,並在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詳細梳理和考訂現代文學史上“父”與“女”兩代人之間的交往始末及後續影響,還原客觀事實的本來面目;既是對蕭紅創作成熟期精神源頭的探尋,又從別一視角觀照晚年魯迅的情感世界。對坊間一些紛紜的說法,也有釐清或思考。民國作家蕭紅,被魯迅稱之為“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短暫而漂泊的一生留下近百萬字經典作品,終成大器未曾有負魯迅的期許。他們之間有師生之誼也有傳承之道;魯迅的欣賞、獎掖與扶持,蕭紅的早慧、勤勉與感恩,構築成現代文學史上的一段感人佳話。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蕭紅與魯迅劇照蕭紅與魯迅劇照
蕭紅,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魯迅稱為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蕭紅與魯迅相遇,是人間最美的相逢。蕭紅有幸,在短暫而飽經憂患的一生中,在她醉心的文學創作事業中,在永久“憧憬和追求”著“溫暖”和“愛”的旅途中,曾那樣近距離地接觸過“一個時代的全智者的催逼”。得遇魯迅,是她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與福祉,這一份幸運與福祉,使她年輕的生命得以煥發炫目的光芒,成為現代文壇天空中一道亮麗的虹彩。

魯迅亦當含笑,他對當時尚處於渾金璞玉狀態的蕭紅有發現之功,這隨後也給他帶來了“發現的欣喜”,這樣的認同和預期告訴人們,他的法眼甚是了得!那個最初就被他看好的“滿洲姑娘”,在文學之路上一路狂奔,才氣沛然又勤勉不懈,雖傷痕累累卻終成大器,未曾有負他的期許和厚愛!於今看來,蕭紅無疑是20世紀中國最優秀的中國作家之一,而這一切,自然又和魯迅斷不可分。

作者簡介

袁權,自由撰稿人。長年研讀現代文史資料,2011年出版《蕭紅全傳》(中國青年出版社);相關論文在《新文學史料》、《魯迅研究月刊》、《現代中文學刊》和《文匯報》等刊物發表。《解讀新近發現的蕭紅佚文》是蕭紅研究領域70餘年最重大的發現。孫郁評價她“諳熟掌故……文章魯如泉水般流瀉”“一切靠材料說話”。

媒體推薦

我確信她(蕭紅)的文章就像一隻生命之手,一百年後,五百年後,仍然可以觸摸到魯迅先生的體溫。——周令飛

魯迅是蕭紅內心裡最信賴、最依賴、感覺最親近的男人。——林賢治

圖書目錄

序肖鳳/1

引言/1

第一章從荒島書店到內山書店/1

第一節青島:兩個流浪文青投書魯迅/1

第二節上海:魯迅“即復”/4

第三節到上海去!到上海去!/8

第二章初到上海的土撥鼠/12

第一節窘迫與不適/12

第二節對“先生”和“太太”稱呼的“抗議”/14

第三節向魯迅求援/18

第三章初會/21

第一節終於收到魯迅的約見信/21

第二節初見:從內山書店到吃茶店/25

第三節這些小事,萬不可放在心上/29

第四章第一次出席魯迅邀請的宴會/34

第一節一封“豫廣同具”的邀請信/34

第二節一件山寨版新“禮服”/37

第三節一桌新師友/40

第四節一張永久的紀念照/43

第五章作品初步得到魯迅認可/46

第一節《生死場》送給官僚檢查去了/46

第二節廣也說問問您們倆的好/49

第三節魯迅安撫蕭紅的焦慮/52

第四節兩蕭的文字帶來一股清新的風/55

第五節三個年輕人寫信讓魯迅請客/57

第六章上海文壇初試啼聲/61

第一節《小六》發表於《太白》/61

第二節我大約是“姑息”的一方面/64

第三節單獨覆信“悄吟太太”/66

第四節吟太太怎么樣,仍要困早覺么?/71

第五節魯迅手稿的境遇……/74

第七章魯迅繼續助推/78

第一節為印製《八月的鄉村》努力籌款/78

第二節魯迅全家突然光臨/80

第三節那稿是我寄去的/83

第四節文學社寄來了兩篇稿費的單子/86

第五節她很坦率真誠,還未脫女學生氣/89

第六節賀賀你們的同居三年紀念/93

第八章與《生死場》有關/97

第一節悄吟太太的稿子退回來了/97

第二節久未得悄吟太太訊息/99

第三節《生死場》的名目很好/102

第九章《生死場》出版前後/106

第一節您們倆先去逛公園之後……/106

第二節夜裡寫了一點序文/110

第三節索要魯迅親筆簽名/113

第四節魯迅和胡風高度評價《生死場》/116

第五節《生死場》帶來不少的新奇與驚動/119

第六節蕭紅:新的名字,新的里程/121

第十章一九三六年年初/126

第一節我們想在舊曆年內,邀些人吃一回飯/126

第二節小說寫得不壞/129

第三節折翅的“海燕”/131

第十一章搬至魯宅附近/134

第一節只為方便往來和不勞魯迅過多寫信/134

第二節和魯迅一家如親人般相處/137

第三節在魯迅家結識史沫特萊/140

第四節制蔥油餅為夜餐/145

第五節對蕭紅進行服飾搭配常識的啟蒙/148

第十二章沐浴師恩/152

第一節被喻為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152

第二節簽約文化生活出版社/155

第三節聯署《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158

第十三章情殤/161

第一節感情之路亮起“黃燈”/161

第二節在痛苦中尋求出路/165

第三節病中魯迅設家宴為蕭紅餞行/170

第四節遠托異國/173

第十四章這是異國了!/178

第一節最初的東京/178

第二節彼此牽掛心有靈犀/182

第三節噩耗確認——我想一步踏了回來/185

第十五章歸國之後/191

第一節拜墓/191

第二節撤離上海惜別許廣平/197

第十六章逃亡路上憶和念/201

第一節晴川歷歷芳草萋萋/201

第二節《萬年青》和《逝者已矣!》/204

第三節和聶紺弩討論小說學/208

第四節師從魯迅的文學觀/211

第十七章山城重慶/215

第一節要籌辦名為《魯迅》的刊物/215

第二節系列回憶美文的誕生/219

第三節枇杷山與塔斯社記者談魯迅/225

第十八章香港的藍天碧水/228

第一節迅六十誕辰的紀念活動/228

第二節臨終之託/235

第十九章裊裊餘音/238

第一節許廣平的蕭紅之憶/238

第二節周家子孫話蕭紅/242

第二十章篇外綴語:他們是人世間美好的相逢/247

附錄/261

後記/268

序言

幾年前,我興致勃勃地捧讀了袁權女士的大作《蕭紅全傳》;如今,她又完成了研究蕭紅的另一部新作《蕭紅與魯迅》,我同樣興致盎然地從開篇捧讀至結尾。

袁權女士是一位學者型的作家,從《蕭紅全傳》和《蕭紅與魯迅》兩書都可以看出:她非常用功,做學問踏實認真,尋找和研讀有關資料時細緻耐心,分析問題時人情人理,客觀公正。

在《蕭紅與魯迅》一書中,袁權女士運用學者的理性認識和作家的細膩感悟,繼續為讀者探究“蕭紅與魯迅”這個在目前被不少人關注的話題。她用心細密地研讀了魯迅日記、魯迅先生與蕭紅蕭軍的通信、許廣平先生回憶蕭紅的文章、蕭紅回憶魯迅先生的文章、聶紺弩先生回憶蕭紅的文章、魯迅先生全家與兩蕭交往的來龍去脈,以及一切能夠找得到的與此話題有關的材料,同時進行了精密仔細的梳理,對這個被她稱之為“值得深度探究的話題”,做出了深人淺出、合情合理、極具說服力的解讀。她的解讀,令人十分信服。

我作為1949年以後我國出版的第一本《蕭紅傳》(1980年百花文藝出版社版)的作者,30多年來,看到一位接一位的中青年學者,把蕭紅作為關注的對象或研究的課題,感到很欣慰。2011年,黑龍江省舉辦“紀念蕭紅誕辰百年”學術研討會,主辦方也曾邀請我參加,不巧的是,當時我不在國內而未能出席,失去了與海內外文友重新聚首的機會。不過,當我看到一本接一本以蕭紅為傳主或為研討主題的著作陸續出版的時候,內心的喜悅勝於老友重逢。讀著這些充滿了朝氣的新書,心情愉悅。

不管世事如何變化,人與人之間都有高貴的感情存在。中外的不少著名作家,在現實生活里,也都有過高尚的行為表現。眾所周知,遠在19世紀90年代,法國作家左拉,當德萊福斯中尉被誣告案發生後,他就挺身而出,寫出了《我控訴!》這樣的傳世檄文,為含冤受辱者發出抗議的呼聲,成為了正義的化身。同樣是眾所周知,在20世紀30年代,當北京發生了“三一八”慘案時,在女師大執教的魯迅先生,面對當時的暴政,拍案而起,保護自己的學生們,也寫出了《紀念劉和珍君》這樣的傳世檄文。到了30年代,魯迅先生身在上海當時的險惡環境裡,仍然無私地保護著向他求助的兩位東北流亡青年。他與兩蕭原本素不相識,但他利用自己的資望,幫助他們出版抗日著作,在各種雜誌上發表作品,他們境況拮据的時候,還在經濟上提供資助。兩蕭一直把魯迅先生當作精神的導師,像尊敬父親一樣地愛戴他,他們之間純潔的師生情誼,和魯迅先生提攜年輕一代的高潔人格,令所有心地善良的人,為之感動。說到抗日,必須談一談魯迅先生的摯友郁達夫先生,他在20世紀40年代,民族存亡的緊急關頭,遠走東南亞,從事抗日救亡的愛國行動,直至獻出寶貴的生命,成為烈士,受到中華同胞的敬仰。還有,等等,不再列舉,贅述。

袁權女士曾經對我講述過她對蕭紅這位前輩作家的讚賞與喜愛,從《蕭紅全傳》和《蕭紅與魯迅》這兩本書中即可看出:袁權女士很“懂得”蕭紅。雖然蕭紅去世幾十年後袁權女士才出生,但是她對自己的傳主的生存環境和心境,都理解得很透徹。這大概不僅因為同是女性的緣故,或許在藝術氣質方面也有相仿之處吧。

總之,我鄭重地向讀者朋友們推薦《蕭紅與魯迅》這本書,它為大家了解這兩位作家之間的關係,提供了科學而準確的答案。

2014年秋於北京

後記

這是一本專論蕭紅與魯迅之間交往和影響的書,經過了認真的爬梳和鉤沉。

書的起緣有點怪異,不是為研究,不是為探討,甚至也不是為了單純的梳理,很大程度上竟然是為了“辯誣”——因為近年來圍繞著他們師生之間的有關說法未免太詭異太離譜,甚至是太荒唐。這些個詭異離譜和荒唐疊加在一起,醞釀成輕浮淺陋的雲霓,無形之中混淆了視聽,甚至本末倒置,引發了不小的負面效應。

內心深處,很清楚自己對這些雲裡霧裡捕風捉影的八卦之類是質疑的,同時也是拒斥的。

關於蕭紅與魯迅的故事,我和絕大多數讀者一樣,長期以來,都泛泛地淺淺地將其認知為一段佳話,一段美談;並在約略掌握的史實和資料的基礎上,被這段佳話和美談所感染,所慨嘆,但究竟是“美”在哪裡,又是怎么個“佳”法,倒也不甚了了。乘著此書寫作之機,待到真的靜下心來細究,我發現自己心中的感慨越發強烈,要加一個“更”字。

作為現代文學史上最著名的作家,細細過濾他們的交往始末,打動我的往往並不是那些“大事情”,比如《生死場》的出版,接受斯諾採訪時稱許蕭紅是“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一起聯署《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一起創辦《海燕》雜誌等等,給了我強烈衝擊的,反倒是一些看似上不了台面的“小兒科”,例如囑咐兩蕭寄信要掛號以免丟失,信末問一聲“儷安”什麼的,叮囑蕭軍不可跟那些俄國男女講話,關心“吟太太”是否仍要困早覺,請客的前一天冒雨去餐館訂菜,當然還有攜家人對拉都路351號的“突訪”……更有在大陸新村當作晚餐的蔥油餅,和魯迅日記中有關的記載;至於說尚未謀面就答應援助他們,第一次見面就把錢借給他們,我無法歸納這是“大事情”還是“小兒科”,但我知道,這無疑就是最讓人感動到進淚的壯舉了。

那個跟蕭軍一起闖入上海灘的蕭紅,顯然也不是凡人,在承受沐浴了一份大愛之後,在被一雙巨手推上文壇之後,這個深諳“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之道的東北女孩,她對於師恩的報答落實到行動上,就是不停歇不問斷地拚命地寫作,且是越寫越好,漸人佳境;為此,她已變成了吐絲的春蠶和啼血的杜鵑,這種奮不顧身的知恩圖報頗具幾分結草銜環之古風。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清]鄭燮:《新竹》)這樣一份知遇之恩很大程度上成就了蕭紅——距魯迅遠行三年之後,逃亡中的蕭紅,為現代文學史奉獻出了傳世之作《回憶魯迅先生》,堪稱是對恩師的最好報答。魯迅的關愛和幫助,是蕭紅寫作生涯後半程最主要的動力源之一。

願此書能真實客觀呈現出現代文學史上兩代作家之間的交往始末,願這些真實客觀的呈現能引起大家更多的關注和思考。

感謝肖鳳老師欣然做序,在我寫作的過程中,一直得到肖鳳老師的關心和鼓勵,她出版於1980年底的《蕭紅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是1949年以後中國大陸第一部蕭紅的傳記,作為晚輩,在蕭紅誕辰百年之際,拙著《蕭紅全傳》由中國青年出版社推出。兩代人,相隔三十年,相繼為蕭紅立傳,多么的令人感慨!在我們之間,蕭紅是一個說不完的話題,深盼廣大讀者,能有更多的人走近她並讀她用生命留下的經典。

感謝本書的責編和華文出版社,他們付出的努力為此書增色不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