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馮閻戰爭

又名中原大戰,是指1930年在中國發生,中國國民黨內北伐後失勢的國民黨左派領導人汪精衛聯合反共右傾西山會議派和親國民黨軍人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張發奎發起奪權挑戰蔣介石中央政府及國民黨中央會議的內戰,共產黨稱之為蔣馮閻戰爭,或蔣馮閻李戰爭。

蔣馮閻戰爭

正文

1930年(中華民國十九年)5月至11月,蔣介石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在河南山東安徽等省進行的一場新軍閥混戰。亦稱“中原大戰”。
1929年,蔣介石召開編遣會議,以裁軍為名,排除異己,擴充嫡系,引起國民黨內各地方軍閥強烈不滿。1930年春,閻錫山通電要蔣下野,各地反蔣軍閥起而回響,並派代表赴太原商討反蔣,推閻為“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為副總司令。參戰的反蔣軍有5個方面軍60餘萬人,其中西北軍和晉軍是主力。李指揮第1方面軍,由廣西出兵湖南,北進武漢;馮指揮第2方面軍,由鄭州地區沿隴海鐵路東取徐州,並防守許昌以北地區;閻指揮第3方面軍,由河北沿津浦鐵路南下進攻濟南,爾後與馮部會攻徐州,進兵南京石友三指揮第4方面軍,由新鄉東進,主攻濟寧兗州,配合閻部會攻濟南;河南的樊鍾秀部為第8方面軍,集結臨潁地區。反蔣軍還聯絡東北、四川、湖南等地軍閥參加討蔣。蔣介石調兵70餘萬編成4個軍團,親任總司令,令韓復榘指揮第1軍團,防守山東禹城地區,阻擊閻部南下;劉峙指揮第2軍團,集結於徐州、碭山、宿縣等地;何成濬指揮第3軍團,集結於漯河地區;陳調元指揮預備軍團,集結於濟寧菏澤等地。
5月11日,蔣軍發起總攻擊。劉峙軍團由徐州沿隴海鐵路西進,16日攻占商丘,馮部退守蘭封(今河南蘭考)、杞縣一線。馮調整部署分四路反攻,激戰旬余,劉部退至定陶、曹縣、民權地區。8月6日,馮指揮十餘師兵力,以徐州為目標,分七路發起進攻。蔣下令固守陣地,雙方僵持於內黃集、寧陵、商丘一線。
5月16日,何成濬部進攻樊鍾秀部,並向許昌進逼。馮調一個師馳援,激戰兩晝夜,6月13日何部退守漯河。李宗仁為策應閻、馮部的攻勢,於5月下旬指揮所部由廣西分三路入湘,27日占衡陽,至6月8日,攻占長沙、岳陽。蔣介石令粵軍蔣光鼐率3個師奪取衡陽,武漢行營主任何應欽令何鍵率部由湘西反攻長沙,李部回師再奪衡陽受挫,7月初撤回廣西。
5月下旬,閻部沿津浦鐵路進攻德州,迫韓復榘部向南撤退,在石友三部配合下,於6月25日攻克濟南,27日進至泰安、曲阜。蔣介石調3個軍另3個師反攻,至8月15日,相繼攻占曲阜、泰安、濟南,閻部節節敗退。9月18日,持觀望態度的張學良通電擁蔣,率東北軍入關,10月上旬,占領河北,閻部退入山西。
蔣軍在津浦鐵路得手後,轉向隴海鐵路,分三路向鄭州進攻,至10月6日,攻占蘭封、開封、鄭州等地。馮部退守鄭州外圍,因閻部撤退,洛陽失守,遂轉入晉南。11月4日閻、馮通電下野, 所部被蔣介石、張學良改編,戰爭結束。
這場混戰,雙方共傷亡30餘萬人,給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蔣介石擴大了勢力,加強了獨裁統治。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