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玉洞

蒼玉洞,位於長汀縣汀州鎮。辟於唐代。是汀州八景之一。石閣匾刻“大士閣”。旁建一座規模宏大的汀州光復革命烈士墓。

簡介

蒼玉洞辟於唐代。是汀州八景之一。《臨汀志》載:“蒼玉洞,在長汀縣東三里,東禪寺前,道旁兩石對峙為門,中間玲瓏岌□,奇怪萬狀,不減靈隱天竹。石有數名,曰石門、煙嶼、仙掌、鶴巢、抱雲、二老峰、獅子、馬鞍之類”。沿東校場南端入口,折一彎有寺,門額懸“蒼玉洞”石刻,蒼勁有力,相傳為名書法家范宗祥所書。入寺門有蒼樹篁竹,青蔥悅目,。再進正殿,左右皆經房。殿後有一口池塘,水潔如鏡,池邊芳草茵茵。橫跨池上石橋,只見蒼蒼峭壁迎面拔起,左壁石刻一個草書大“壽”字,右壁刻草書“龍飛鳳舞”,宛如蛟龍騰雲。右上方有石閣,匾刻“大士閣”,幽靜別致。

讚美詩詞

位居大士閣旁的蒼玉洞,岩洞炯然,懸石參差,上倚□石,下瞰閣池,仿佛進入神宮仙洞。宋郡守陳軒詩云:“截斷蒼天百尺崖,崢嶸相倚洞門開。天生祗隔紅塵路,不礙浮雲自往來”。宋吏蔣之奇絕句:“蒼玉門徑闊,白雲庭院深,鄞江一丈水,清可照人心”。蒼玉洞兩側有許多宋代以來留下的石刻,雖年代久遠,風雨剝蝕,大多仍清晰可讀。如太原王某的《洞前小詩》“曲曲清溪疊疊山,石門深處有禪關,我來自得閒滋味,坐聽山篁盡日還”。溫陵郭某的《蒼玉洞》:“地去城關遠,無人伴訪尋,泉流溪路窄,石聳洞門深。紫翠煙嵐懋。清涼竹樹陰,重來應更樂;終日解塵襟”。這兩首詩描述了蒼玉洞在九百多年前就有的風采。洞前偏右,有一走馬樓建築名“萬花樓”,樓壁有愛國人士蔡公時遺筆,後受兵災火焚。1952年重建新樓。萬花樓石有武宗廟,旁建一座規模宏大的汀州光復革命烈士墓。廟、墓現已湮圮

歷史變遷

蒼玉洞在抗日戰爭時遭日機轟炸。1954年後,城關設一石灰廠於此,多年在此炸石燒石灰。1966年6月,縣將蒼玉洞撥給城關鎮做蠶舍,水石奇景、廟門、聖象全部遭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